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电子版本.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0844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电子版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电子版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电子版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电子版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电子版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电子版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电子版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电子版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电子版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电子版本.docx

《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电子版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电子版本.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电子版本.docx

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电子版本

 

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

儿歌童谣校本课程建设开发方案

--------槐芽镇中心小学

一、课程开发背景

槐芽镇中心小学(原名:

保安堡村小学),创建于一九六二年,位于槐芽镇中心地带。

2003年我县被省政府命名为教育强县以来,学校凭借县教育局提出的“创建西部教育强县,实现县域教育现代化”的强劲东风,在县教育局及镇教委的正确领导下,求真务实抓管理,同心同德求质量,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家长示范学校”、“科研项目学校”、“教改实验先进单位”;市级“农村示范小学”;县级“文明校园”、“平安校园”、“教育科研强校”、“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红领巾示范学校”、“明星学校”。

近年来,学校确立了“建设动态的、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21世纪新型学校,让每一位教师尽情享受职业的尊严与自豪,让每一名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多彩与快乐”的办学目标,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使新课程的理念逐渐走进了课堂,走进了班级。

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实践中,我们发现:

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语言环境变了,要求高了,从原来的以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

孩子们一方面为进入小学高兴,充满欢喜、新奇之情,希望早点能自己读书。

因为,书中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另一方面,又有几分胆怯,特别是那些比较内向的和家庭呵护过多的学生,因他们的能力有限,对文字世界还十分陌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面对反差,处理不好会打击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热爱,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于是我们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天真,喜爱说话,但往往语言太快,语序乱,交往中不会运用礼貌语言,还有少数学生怕难为情,不善于与成人交往,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的语言发展特点,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学校决定开发“儿歌童谣”课程,把它作为学校“成长体验”系列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主要原因如下:

(一)“儿歌童谣是一种民俗文化”

儿歌童谣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口口相传,千年璀璨,在厚重的历史尘埃中也难掩其美。

儿歌童谣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战国时期。

中国儿歌童谣流传地域之广、流传年代之久、内容之丰富早就引起中外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与之有关的著述、文集数量惊人。

加强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学习,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没有儿歌童谣便没有童年”

几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儿歌童谣,儿歌童谣充满了美好的童趣,带给人们童年的回忆。

哼唱朴素无华、音韵和谐、节奏多变、语句简练、琅琅上口、易懂易记、幽默诙谐又涉及动物、生活常识、语言、游戏、忆旧等各种内容的儿歌童谣成为许多过来人童年、少年时的必读课。

(三)“灰色儿歌童谣正在流行”

媒体报道:

孩子传唱不健康童谣的现象困扰着家长和老师。

这一现象说明校园里缺乏反映儿童情趣、儿童生活、健康的便于流传的校园文学作品。

我们希望儿歌童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流传下来的、富于民族特色的、优秀的儿歌童谣,指导学生自己创作健康的、赋予时代气息的、富有儿童情趣的儿歌童谣,并以此丰富校园文化。

(四)“儿歌童谣是一面镜子”

学生好动、爱玩,喜欢用自己的作品反映童年的生活,用自己的作品反映对客观世界、自身生活的认识,用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

儿歌童谣利用这一特点可满足学生的需要,潜移默化地为孩子们营造文明友爱的成长空间,而且校园儿歌童谣不仅可让同龄孩子相互了解,同时也可让父母和老师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

(五)“儿歌童谣我们有基础”

从2006年起,学校开设了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兴趣小组,学生兴趣浓厚,欣赏与创作水平日渐提高。

指导教师熟悉儿童生活,了解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水平,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人与事,会欣赏优秀儿童文艺作品。

学生作品多篇发表,并且在全国童谣传唱中获二等奖。

以此为内容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具有一定的基础,校内条件成熟。

融民俗性、教育性、趣味性、文学性、创造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儿歌童谣,不受年龄限制,入门容易,学生初学就可在儿歌童谣的创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同时,儿歌童谣创作过程的情趣性、实践性、表现内容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能提供学生学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认为:

儿歌童谣教学所蕴涵的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也正是校本课程所追求的,把健康向上、易学易唱的儿歌童谣引入到校本课程中,这也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新探索和尝试。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总目标

通过儿童歌谣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儿歌童谣欣赏与创作的方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俗文化,满足学生好闹、好动、好新奇的天性,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多彩与快乐。

基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学校主动健康发展的目标,儿歌童谣课程总的设计理念为:

以“学生成长体验”为出发点,借助于儿歌童谣这一载体,发展学生言语智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具体目标设置如下:

1.指导学生学习、欣赏儿歌童谣,了解儿歌童谣的基本格式、题材选择及一般创作方法。

2.在学生开始接触语言文字之初,利用生动有趣、文字浅显、结构整齐、琅琅上口,易于接受的儿歌童谣形式,培养其阅读兴趣,帮其积累语言,发展朗读和口语能力,体验遣词造句。

3.通过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纯净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的真、善、美,用自己的双眼去看世界的纷繁与陆离,通过儿歌童谣的学习,欣赏美,创造美。

4.用儿歌童谣的形式记录丰富的童年生活,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时空。

5.通过学习儿歌童谣,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包括言语知觉、言语记忆、言语思维、言语情感、言语个性等素养及其综合。

(二)课程内容

根据我们的总目标,儿歌童谣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

(1)欣赏:

中外民间儿歌童谣、同龄伙伴创作的儿歌童谣、名作家为孩子们写的儿歌童谣。

(2)仿作:

在欣赏的基础上仿作,融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3)创作:

结合学习、生活、游戏进行创作。

2.围绕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开展一系列活动

(1)诵读儿歌童谣。

以每日一首儿歌童谣,每周一星的形式,进行诵读展示交流。

(2)收集儿歌童谣。

访问亲朋好友,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儿歌童谣,搜集相关的民间儿歌童谣,感受不同地方的儿歌童谣风格及特色。

(3)赏析儿歌童谣。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传统儿歌童谣、新儿歌童谣及中外民间儿歌童谣艺术欣赏、评价,了解经典作家及其代表作。

(4)传唱儿歌童谣。

通过相互交流,制作手抄报、出作品集,诗配画、配乐朗诵,向学校校刊、网站、报刊杂志投稿等形式,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充分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

四、课程实施

(一)实施层次

学校在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把儿歌童谣教学向课处延伸,为在这方面有爱好和能力的同学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1.学科渗透。

每门学科根据儿歌童谣的内容,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增加有关儿歌童谣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中。

2.开设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专题辅导。

3.开设儿歌童谣课。

面向1——2年级全体学生,开展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教学,辅导学生了解儿歌童谣的基本知识,邀请有关教师开展导读活动)

4.开展儿歌童谣兴趣小组活动。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参加,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

开展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交流评比,通过传唱研究儿歌童谣的艺术价值和教育功能。

5.开展“儿歌童谣节”系列活动。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

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儿歌童谣基本知识,进行简单的儿歌童谣的诵读与欣赏。

(1)激发儿童歌谣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受自己认知水平的限制,做什么事往往只凭单纯的兴趣,因此,我们始终要坚持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贯穿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首先要营造浓郁的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环境,良好的环境能起到教育人、鼓舞人、培养人的效果。

我们开展儿歌童谣教学要注重创设环境氛围,在教室走廊墙面设立儿歌童谣发布阵地,让学生一来到教室就被这浓郁的儿歌童谣环境所深深吸引。

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围绕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让学生通过现代媒体、查阅图书资料等多种渠道学习儿歌童谣、吟诵儿歌童谣、感受儿歌童谣、创编儿歌童谣,和家长一起开展“同一首歌谣”亲子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了解儿歌童谣的基本知识

儿歌童谣是为儿童创作的、适合儿童吟唱的歌谣,是人类童心的具体表现,是儿童自己的诗。

儿歌童谣从表现形式上讲,分顶针格(前后两句首尾相接)、串话(同一类的事物,穿成一串用“一套一套”唱出来)、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很像顶针格,只是前后句的首尾相接时不必特别严格)、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等。

儿歌童谣从作者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成人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和欣赏趣味创作的;另一类是由儿童自行创作的,他们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也就成了一首首“无固定格式、语言生动、节奏鲜明、充满稚趣的儿歌童谣”。

儿歌童谣优美的文词,动听的韵律,让人耳熟能详;超轶的睿智,讥讽的谑笔,使人解事识礼;而俏皮的揶揄,幽默的意味,更能使老少妇孺都忍俊不禁;至于那些实用的儿歌童谣,可使孩子们获得许多生活常识。

全国各地都能听到儿歌童谣,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

(3)进行儿歌童谣的诵读指导

儿歌童谣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主要是孩子们感兴趣。

民间儿歌童谣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我们指导学生收集并围绕礼仪、时令、民俗、动物、植物、游戏等篇目整理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儿歌童谣,指导学生进行儿歌童谣的诵读,使学生通过诵读,活跃思想、陶冶性情、丰富知识、训练语言、增进智慧。

第二阶段:

陶冶学生性情,教给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作方法。

通过开设儿歌童谣的欣赏与创作课,带领学生欣赏儿歌童谣作品,引领学生走入艺术殿堂,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1)在“儿歌童谣”的欣赏中感受美

儿歌童谣作为一种文学体式,无论是其表现形式,还是反映内容上都蕴含着美,引导学生去认识、去发现、去辨别,就会感受其美。

①语言的美

祖国的语言极富音乐美,优秀的儿歌童谣认真诵读,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像一首宛转动听的歌。

诵读中,语言潜在的音乐性就会变成语言性“音乐”,学生聆听着自己朗读的声音,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美。

一些流传已久的民间儿歌,语言诙谐幽默,读来倍感愉悦。

像《颠倒歌》《数数谣》《绕口令》等都有这样的效果。

②自然的美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事物的美,人生活在自然中,宇宙万物,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处处蕴含着美的韵律,一些儿歌童谣所描绘的阳光、月色、大海、雪山……或雄、或秀、或奇,学生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通过选择、整合,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就不难感知其美了。

③生活的美

生活美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美,包括理想美、环境美、行为美等诸方面。

(2)在“儿歌童谣”的创作中感知美

鉴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接受能力,我们可将“欣赏教学”与“创作教学”同步进行,在“赏”的启发下,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创”,其间,通过“仿”、“借”、“改”、“配”这四种辅助性方法进行创作。

学生刚接触儿歌童谣,需要有一个过程,了解它的特点和基本写法,我们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诗作为“赏诗”介绍给他们,让他们仿照它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感情色彩,进行“仿作”。

“借”就是借用“赏诗”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写诗,借题写诗,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加练习机会,避免学生因无所写而失去兴趣。

“改”就是改变“赏诗”的结局或对所写人和事的态度,通俗地说,就是你喜欢的我不爱。

当然,“改”的练习往往会带来一个问题,并非所有的学生都会与“赏诗”为“敌”,因而只能局限于部分学生。

“配”就是给图片,音乐配诗。

在教给学生这四种辅助性的创作方法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告诉他们,哪怕是一片云,一朵花,一只花气球,只要对你有所启发,有所触动就可以写。

(3)在“儿歌童谣”的传唱中感知美

通过“说一说、唱一唱、跳一跳、演一演、书一书、画一画、剪一剪、评一评、玩一玩、用一用”等途径引导学生在“儿歌童谣”的传唱中感知美:

说一说:

说儿歌童谣,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儿歌童谣,说一说自己创作的儿歌童谣。

唱一唱:

唱儿歌童谣,用自己喜欢的曲调重新填词,换上自己喜欢的儿歌童谣唱一唱,也可自己学着给儿歌童谣谱上曲子唱一唱。

跳一跳:

跳儿歌童谣,让儿歌童谣成为花样皮筋(跳绳)的伴唱,边说边跳,其乐无穷。

演一演:

演儿歌童谣,以儿歌童谣为素材,创编、排演童话剧、校园剧或歌舞,让儿童童谣走上校园舞台。

书一书:

书儿歌童谣,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展示儿歌童谣作品。

画一画:

画儿歌童谣,以绘画的形式展示儿歌童谣作品剪一剪:

剪儿歌童谣,剪纸是学校的特色,亦是学校开发的另一内容校本课程,我们引导学生以剪纸的形式展示儿歌童谣,别有一番民俗民风。

评一评:

评儿歌童谣,是整个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儿歌童谣指导创作的延续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开展自评、互评、点评,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儿歌童谣的兴趣。

玩一玩:

玩儿歌童谣,游戏类儿歌童谣是学生尽情体验玩中学,学中玩乐趣的独特载体。

用一用:

用儿歌童谣,知识类儿歌童谣开阔眼界;规范类儿歌童谣形象导行,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更好

第三阶段:

关注学生成长需要,整合活动资源,创建校园特色文化。

学生创作的优秀儿歌童谣,不是产生在课堂上,而是产生在校园里、社会上、大自然中。

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放手让他们走出课堂,到校园,到操场,到各类活动竞赛中,到田野,到公园,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去创造。

学校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求以及学生成长需要,整合活动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唱儿歌童谣、玩开心游戏、做文明新竹娃”主题教育活动,把言语学习、游戏指导、文明习惯的养成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有机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儿歌童谣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规则等教育,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

我们相信儿歌童谣必将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课程评价

评价分两部分:

其一是作品展示。

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校外学生作品展示,加强宣传和对学生进行鼓励。

其二是建立个人的成长记录袋。

内容包括:

1.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学习儿歌童谣情况,教师、同学、家长参与评价。

2.作品集:

每个阶段学生的优秀作品,获奖作品,荣誉证书等。

3.小评论:

针对某一作品进行的同学、老师及自己的评价。

4.期末评语:

记录“家长说”、“老师说”、“同学说”、“自己说”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三)课程师资配备

1.以各年级语文教师为主,其他教师共同参与本课程的实施。

2.集中学校在儿歌童谣教学方面有一定文学功底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课程实施的专题指导。

3.聘请有儿童歌谣教学,有经验的家长及专业人士担任课程实施的顾问。

(四)教材编写设想

1.学校儿歌童谣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原则:

教育性、民俗性、可读性、文学性、地域性、知识性、创造性。

教材的编写力求规范、通俗,切实反映儿歌童谣的基本特色,又能激发学生儿歌童谣的学习兴趣。

2.儿歌童谣教材的编写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学校将组织教师和学生将收集到的各个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体裁的儿童歌谣进行整理,汇编,用儿童的眼光和儿童的语言来赏析这些儿歌童谣;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的积累,把学生在学习儿歌童谣的过程中自行创作的,反映当代少年儿童生活的儿歌童谣编入教材。

3.目前,学校已经着手进行部分篇目的收集整理和编写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