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9034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docx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修改稿

培养型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剑阁县农业局梁洪轩

一、深刻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

农业是安身立命之本。

农业是百业兴旺之本。

农业是幸福和谐之本。

农业是国家强盛之本。

只有当农业发展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剩余农产品时,社会才能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活动。

“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

”农业生产力越是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越是不断提高,就越能提供出更多的剩余产品,并能为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输送更多的劳动者,从而促进其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发展和扩大,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反之,如果农业生产力低下,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业提供出不出剩余产品,非农产业部门和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和其他公共部门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和发展进步的条件。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

”这个定律,既不因社会制度不同而改变,也不因时代前进而改变,又不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缩小而改变。

任何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果不以本国农业为根本,就必然以外国农业为根本。

人类文明和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根源在于农业的发展,在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在于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多。

所以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理所应当更进一步推进农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促使农产品的增加,从而推进国民经济更大发展和社会更加繁荣。

二、充分认识培养新型农民是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

(一)新型农民的内涵极其标准

新型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一代农民

新型农民在党和国家近几年的多个重要文件中特别提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新型农民的要求作了阐述,明确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明确指出,我国今后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有文化”是对新型农民提高文化素质提出的要求。

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基本文化能力。

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熟悉党和国家有关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富有鲜明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就业观念。

“懂技术”是对新型农民掌握新农村建设技能技术的要求。

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劳动经验和生产技能。

掌握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用知识武装的头脑,善于尊重规律,务实肯干,勤劳致富,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技能。

“会经营”是对新型农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要求。

有一定的农业经营管理与产业开发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应变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科技信息与市场信息获取的能力。

要有敏锐的市场开拓意识,善于捕捉国内外市场信号,积极参与农产品的国内外贸易,能以国际国内市场为舞台,推广当地和中国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新型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

在文化技术、经营管理、骨干示范等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是我国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带头人。

(二)认清形势,增强培养新型农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目前农民文化科技水平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基本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普遍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但也应当看到,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在家种田的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仍然很低,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根本不适应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三低”“三缺”。

“三低”即一是文化水平低,据农业部统计显示,在中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这一统计数字中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已经不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留在农村中的职业农民文化水平是极低的。

,2007年,我县农村住户150户抽样调查,有人口567人,劳动力285人,文化程度看,不识字72人,小学110人,初中186人,高中39人,中专8人,大专1人。

二是劳动技能低。

全国统计,农村人口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

四川省农业厅有一份针对农民文化科技水平状况的调查显示,在问到“是否知道农业高新技术”时,小学以下文化水平的人有92.9%回答“不知道”,初中文化水平有85%回答“不知道”,高中文化水平有56%回答“不知道”。

三是收入低。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我县农民收入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

2007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664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756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547元。

我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的64.5%,为全省的74.5%,为全市的96.5%。

(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098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131元。

我县为全国、全省、全市的59%,73.3%。

98.5%。

)我县农村纯收入中一半以上是来源于畜牧业和务工经商收入。

“三缺”即一是致富缺技术。

调查显示,在农民致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什么?

回答缺乏新技术的占29%,缺乏资金的占27%,缺乏信息的占22%,文化低理解接受能力差的占12%。

二是认识缺远见。

从农民参加培训的自主愿望来看,96%的农户只希望参加短期技术培训,其中69%的只愿意参加一周内的培训。

仅有4%愿意参加中专、大专学历教育培训。

许多农民做事都想收到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效果,在产业发展上有早晨栽苗、中午开花、下午到地里摘金瓜的急功近利思想,缺乏长远规划和打算。

三是学习缺热情。

 第一种情况是安于现状,认为生活过得去,不愿意再学习。

第二种是在学习费用上,不愿出钱学习,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免费培训。

目前农民文化科技水平的这种状况已经成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瓶颈。

它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影响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当前农业和农村面临的新形势及新要求

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

一些新的矛盾产生,并越来越突出。

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

我国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缺乏。

首先是耕地缺乏,我国幅员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虽地域辽阔,但耕地人均占但耕地人均占有量小,全国现有耕地18.27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39,亩。

全世界耕地面积为225亿亩,人均3.5亩。

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2.5倍。

美国耕地面积为29.6亿多亩,人均耕地8.9亩,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6.2倍。

我国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人口13亿为全世界总人口65亿的20%。

而耕地只为全世界耕地面积8%。

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

1997年至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减少到18.27亿亩,10年间净减少1.24亿亩。

现已逼近18亿亩红线。

18亿亩是我国耕地的红线,能不能守住,是我们面临的一道难题。

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45%,灌溉水源亦越来越少。

耕地抗旱防灾能力弱,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增点产,一遇灾害就减产。

我国农业生产劳动力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加快,使得农业劳动力的结构性素质下降和老龄化趋势加大。

造成了农业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都不高,农业生产能力逐年下降。

我国粮食产量人均占有量少,粮食供求始终处于偏紧状态。

我国粮食已连续四年丰收,2007年总产量为50150万吨,但人均占有粮食只有390公斤。

近几年来粮食国内供求总量矛盾并不尖锐,但部分粮食品种如玉米、大豆产需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再加全球生物燃料产业的兴起,特别是美国坚持生物能源计划,去年就用了6000万吨玉米制造乙醇作工业燃料,导致了世界粮食供求吃紧,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不断攀升。

2007年底,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价格分别上升112%、47%、75%,今年1月份,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大米价格分别上升98.2%、24.6%、79.1%、20.2%。

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年2月就指出,目前世界上有37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导致全球1亿贫困人口陷入更贫困的状态而面临饥饿威胁。

世界银行预测,今明两年国际粮价将继续攀升,此后随着供求关系调整,粮价会有所回落,但在2015年之前,粮价都将维持在2004年的价格水平之上。

在国际范围内粮食价格快速上涨同时,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的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6.0%、7.2%、9.6%和83.8%。

近年来,在以粮食为原料的深加工业迅速扩张推动下,我国粮食消费将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城镇人口粮食需求、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将迅猛增加。

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我国粮食总量供求平衡矛盾将会加大。

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然而以后我国大豆产需缺口逐年增大,到2007年,产需缺口为3257万吨。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今年3月27号专题召开了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了重要讲话,宣布了10条支持粮食生产的措施,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更加明确、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信号,以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7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提出了使我国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800亿斤以上的目标。

相对于我们的人口、相对于我们农业生产资源的缺乏、相对于我们要要保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速度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从长远看来,确保国内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十分艰巨。

我们绝不可轻言中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

今年中央1号文件就指出“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胡锦涛总书记告戒全党:

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放松不得,大意不得,马虎不得”。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科技,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全国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是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是大势所趋。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发达国家对产品和服务贸易也提出了严格的环保要求。

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状态,表现为规模小、效益低、品质差,大宗的具有竞争力的无公害的特色农产品还没有形成真正出口优势。

另一方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又很快失去了许多农产品的定价权。

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变动时,我国只好接受别国的价格利益盘剥。

在粮食产量上,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居垄断地位,仅美国一国,粮食年出口量所占全球份额常年稳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麦更高达60%。

全球每年出口粮食在2亿吨左右,美国一国就出口7000到8000万吨。

我国主要是进口大豆,去年进口量为2800万吨。

美国和三个南美国家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大豆总产量为世界大豆产量的90%以上。

目前,世界上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路孚达孚垄断着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

粮食生产的潜在能力,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

2007年,美国粮食总产3.63亿吨,人均占有1200多公斤,高出我国人均占有量820公斤,高出世界平均880公斤。

因此,美国的粮食政策直接影响着国际市场粮价的高低。

从全球经济看,农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和实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体现。

提高农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是适应世界自由贸易下激烈竞争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途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

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不断改善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不断增强农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三是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近几年来,农资价格上扬,生产成本逐年增高,农业比较效益逐年下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

国际上看,由于进口石油价格不断攀升,2000年,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每桶20美元,自2003年美国发动伊战以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每桶超过30美元,此后一路上涨,2004年上升到40美元以上,2005年上升到50美元以上,2006年上升到60美元以上,一度还突破70美元,2007年则不断刷新历史记录,连破80、90美元关口,在2008年初,一跃冲上每桶100美元,最高时每桶逼近140美元。

近几天又下跌到每桶114美元左右。

国际市场预测,5年后,会涨到每桶180美元。

(1桶约等于157升)。

我国石油资源已远不能满足国内建设需要,从1993年我国石油由净出口国转化为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长。

中国的石油消费目前有近一半是进口的。

2006年,中国消费了3.49亿吨石油,2007年,中国消费了3.6亿吨石油,其中48%是进口的。

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了我国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产品价格上调,由此而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使其农业比较效益逐年下降。

国家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去年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时讲,由于近几年化肥柴油等价格上涨,2004年—2006年,全国粮食平均每亩实际收益分别为382元、329元、320元,呈逐年下降趋势。

今年8月28日孙政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中指出,2004年到2007年,全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平均每亩总成本从395.5元增至481.1元,增长21.6%,亩均净利润从196.5元下至185.2元,下降5.8%。

虽然国家对农业增加的投入,对农业实行了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资和农机具补贴等扶持政策。

尽管今年粮食价格上调,但由于各种生产成本都增加,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比,效益仍很低下,特别是种粮食的性价比更低,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30%,劳动力价格平均上涨25%,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上涨20%,而国家出台的粮食保护价只提高了9%,我国对农民种粮的激励政策和保护措施仍然很不够,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至今仍然不高。

这就要求我们要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保持粮食稳定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特别是要不断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和对种粮农户的补贴。

这里顺便介绍中国和美国两国农民在2005年中的收入构成比例看政府对农民的补贴对比。

种植业收入政府补贴收入加工收入务工收入其他收入

美国10%30%30%0%30%

中国57%4.5%0%36%2.5%

尽管我国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比以前是大大提高了,但是和发达国家比,差距还很大。

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0--50%,发展中国家为10—20%,而我国为8—11%。

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1.71倍;而2008年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的4065.5亿元增加1559.5亿元,增长38.4%。

农业的投入仍然比重很低,只占国家财政收入的11%。

因此,不断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和对种粮农户的补贴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是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

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全国有2亿农村劳动力进城,加上携带的妻子儿女,共有2.5亿人口离开农村进城。

在农村种地的多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即“三留守人员”。

在上世纪90年代有一种描述,称留在农村中的农民为“3860部队”,其实现在年轻妇女也多已经外出。

一部分年轻农民把孩子有的甚至把老人也带了出去,定居在外地城镇。

一些村子里的农民堪称“留守农民”,他们或是因为老弱病残难以外出,或是因为只是给外出的子女在当地留下个看家、守着土地的“根”而已。

我县农村劳动力进几年呈明显加快趋势。

据统计,2007年底,我县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为18.5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61万的31%,占全县农村劳动力29.5万的61%。

全县举家外出的大约4万户,占农村总户数16万户的25%。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成了主业,务农成了兼业,农业生产发展缺乏有知识有技术的劳动力,农业生产难以发展,农业效益难以提高。

当然,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这是农业发展的结果,这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你们会越来越少。

关键在于,农民数量要减少,素质要提高。

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始终存在,在加上在我国长期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格局,使我国城市和乡村占有的公共资源严重不均,农民长期没有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国民待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改变。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1978年为2.56∶1,1981年为2.08∶1,1982年为1.82∶1,1983年为170∶1,1984年为171∶1,以后逐年扩大,1988年为205∶1,1993年为254∶1,2002年为3.11∶1。

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为964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年。

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实物福利补贴计算在内,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大,估计达到5∶1。

城镇居民用于食品生活消费与农村差距也不断拉大,1978年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相当于农村的2.93倍。

20多年来这一格局不但没有改变,差距在波动中还在拉大。

2002年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相当于农村的2.53倍,2003年为2.62倍2004年为2.56倍,2005年为2.60倍,2006年为2.78倍,2007年为2.80倍。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已经超过了非洲的津巴布韦,是世界上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最大的国家。

瑞士某一任驻华大使回国后,在一次演讲中说:

“中国是欧洲和非洲的混合物:

4亿人(城市人)和我们(富裕的欧洲人)差不多,9亿人(农村人)跟非洲(赤贫的)差不多。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发展如此严重的地步,不仅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还会对我国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有国际观察人士说,“在中国的不少地区,将会形成民怨沸腾、盗贼风起的社会形势”。

这不是骇人听闻,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改善城乡关系,使城乡同步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五是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思想和观念得到更新,市场竞争意识、发展致富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普遍提高,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强,农民不再是一致的均质性社会群体,也不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代名词。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出现了群体分化,农民中既有纯农户,也有兼业户;既有打工者,也有企业家。

在农村居住的有传统身份的农民,也有领办农业种养殖企业的城市工商企业家、产业工人和大学生。

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发展要求、利益诉求和精神追求,使得农村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复杂化。

有人指出,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是,人民生活要求和农村土地的产出之间的矛盾,是农业现代化大生产和土地使用权利分散的矛盾,是工业社会生活的要求和农业的生产总量的矛盾。

要解决这些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努力把农村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各方利益兼顾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以上这些问题和要求,都需要依靠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加以解决。

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历史赋予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神圣使命。

(三)培训新型农民的重大意义:

培育新型农民是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

1、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长远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关键是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关键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在内的现代农民素质。

培养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民是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从这层意义上讲:

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要作好发展现代农业这篇大文章,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就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

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用产业做支撑。

核心工作不是简单将民房做个脊刷个白。

有一句顺口溜,刻画了前几年个别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情景。

“墙外一片白,里面漆抹黑,电灯拉开看,啥都没逑得。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在于培养现代新型农民。

培育新型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世界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而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所应用,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增加农民收入。

只有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才能使更多的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从而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康庄大道。

2、培育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也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随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