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9072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2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将水通电一段时间

B.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制氧气

D.

一定质量的木炭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2.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

A.

B.

C.

D.

3.在反应X+2Y→M+2N中,已知M和N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M。

则在此反应中Y和N的质量之比为

A.

B.

C.

D.

4.现有A、B、C三种物质各15g,充分反应后生成D物质30g,此时C已完全反应,若再加入C物质5g,A恰好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为

A.3:

2

B.3:

1

C.1:

1

D.2:

3

5.SO4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A.-2B.+2C.+4D.+6

6.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A.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B.

探究燃烧的条件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

氧气验满

7.下列问题的研究中,没有利用对比实验思想方法的是()

A.

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B.

比较金属活动性

C.

研究燃烧的条件D.

研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8.气体由CH4、C2H4、C2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气体样品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测得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22:

9,下列对该气体组成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该气体可能含有CH4

B.该气体可能是由C2H4和C2H2组成

C.该气体--定含有C2H4

D.该气体不可能同时含有CH4、C2H2、C2H2

9.小芳同学对部分化学知识总结整理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生活中的化学

B安全常识

①自行车链条可采用涂油的方法防锈

②用生石灰吸附水中的异味

①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②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室内放一盆水

C化学规律

D物质的鉴别

①高锰酸钾加热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

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

①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②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铜丝和铁丝

A.AB.BC.CD.D

10.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变化过程的是()

A.

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B.

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

C.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D.

把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11.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是推理,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则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所以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12.在一耐压的密闭容器中有一定量的炭粉和过量的氧气,对该容器加热,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该过程中相关量之间关系的是(  )

A.AB.BC.CD.D

1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20

3

2

20

反应后质量/g

X

28

2

0

 

A.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B.反应后甲物质的质量值x=15

C.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丁物质与生成的乙物质的质量比为4:

7

14.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M

N

P

Q

反应前的质量/g

16

24

15

20

反应后的质量/g

x

y

0

10

 

A.参加反应的P与Q的质量比为3︰2

B.x的取值范围:

0≤x≤30

C.当y≤24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x+y=65

1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A.红磷燃烧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在少量二氧化锰中加入双氧水

D.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16.下列对部分化学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与生活

B化学与环境

①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

②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①焚烧植物秸秆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②PM2.5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C化学与安全

D认识微观粒子

①在室内放一盆水,可防止煤气中毒

②夜间发现煤气泄漏开灯寻找泄漏源

①花香四溢说明分子不停地运动

②氧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说明分子很小

A.AB.BC.CD.D

17.将mg碳和铜的混合物放置在敞口容器中充分加热,完全反应后余下固体质量仍为mg,则原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A.30%B.27.3%C.20%D.15.8%

18.工业上以CaO和HNO3为原料制备Ca(NO3)2•6H2O晶体.为确保制备过程中既不补充水,也无多余的水,所用硝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A.41.2%B.53.8%C.58.3%D.70.0%

19.下列关于化学反应“X2+3Y2═2Z”的叙述正确的是(  )

A.Z的化学式为X2Y3

B.mgX2和ngY2恰好完全反应,则一定生成(m+n)gZ

C.若有agX2完全反应,生成bgZ,则同时消耗(2b﹣a)gY2

D.若X2和Y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20.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装置一定漏气的是

A.

B.

C.

D.

21.在“宏观

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学科必备的思维方式,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乙、丙、丁都是氧化物

B.反应生成丙、丁分子个数比为3:

1

C.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60:

224

D.该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22.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组成(或结构)相互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下列对物质性质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都相对稳定

B.碳单质在不同的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是因为同种原子化学性质不同

C.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是因为微粒之间有空隙

23.下列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能说明装置气密性不好的是()

A.

B.

C.

D.

24.实验室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试管内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

图中各点表示的含义错误的是()

A.a点表示高锰酸钾的质量

B.b点表示高锰酸钾、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质量

C.c点表示生成二氧化锰的质量

D.d点表示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了

25.化学中常借助曲线图来表示某种变化过程,如有人分别画出了下列的四个曲线图,下列有关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是红磷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B.图②是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C.图③是用一定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D.图④是电解水一段时间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按如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的现象是;

(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

(3)冷却到室温后,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为:

27.实验室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一:

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氢氧化钠溶液.

(1)所需的氢氧化钠质量:

  g;

(2)称量时,氢氧化钠固体应放于天平  (填“左”或“右”)盘的烧杯内;量取的需的水(水的密度为1g/cm3),应选择的量筒的规格是  mL(选填“10”、“100”或“250”).

实验二:

水的电解实验

用如图装置进行水的电解实验.已知氢氧化钠在水的电解实验中,只起到增强水的导电性作用.

(3)开始反应前a,b两管内都充满溶液.关闭活塞,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两管产生的气体如图所示,则a管下方导线应接电源的 极(填“正”或“负”).用  验证b管中的气体,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

(4)说明水是一种化合物的实验事实:

 .

(5)电解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填“<”、“=”或“>”).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如图是一些常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其中A是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B在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变化;E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单质,E在气体A中的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请回忆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M、N的名称:

M_____;N_____;

(2)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B_____;H_____;I_____;

(3)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三种。

化合物D是由_____(填“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4)反应_____(填序号①~⑤)在实验室常用来验证某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

(5)Fe3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实际上Fe3O4中铁元素呈+2、+3价,我们可以将Fe3O4写成FeO•Fe2O3;以后我们还会知道,Fe3O4也可以写成[Fe(Fe2O4)],则在

中,带“▲”号的Fe的化合价为_____价。

29.A~E是五种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表示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未标出)。

已知A、B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两种液体,C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D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E为黑色固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的化学式为____。

(2)A转化为B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反应。

(3)B转化为D的过程中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是____。

(4)写出C→E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

30.已知A、B、C、D、E、F、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D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反应④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E是一种金属氧化物,能与A反应。

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__、E_________。

(2)写出以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②______。

反应④______。

(3)E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广泛,请写出其中一点_____。

(4)B与其它燃料相比其优点有________等(写一个即可)。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

2,质量比是8:

1,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因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五分之一,因此装置中气体体积应该约减少五分之一,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剩余固体中至少含有氯化钾,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木炭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时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

D。

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过程中木炭质量逐渐减少,因为氧气过量,最终木炭被反应完,质量为零,故不符合题意;

B、刚开始未反应时二氧化碳质量为零,所以图象应从零开始,反应完二氧化碳质量不再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因为氧气过量,所以最终氧气应有剩余,不为零,故不符合题意;

D、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所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符合题意;

故选D。

3.A

解析:

A

【解析】

试题分析:

物质反应的质量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现M和N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那么M与N反应的质量比=22:

18=11:

9,。

根据题意生成4.4gM,那么生成N的质量为11:

9=4.4g:

N,N=3.6g。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那么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4.4g+3.6g-1.6g=6.4g。

故此反应中Y和N的质量之比=6.4g:

3.6g=16:

9.故选A。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4.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B、C三种物质各15g,充分反应后生成D物质30g,此时C已完全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参加反应的A、B的质量总和是15g,若再加入C物质5g,与A、B反应生成10gD,此时A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15gA、20gC和B反应生成40g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40g-15g-20g=5g,故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15g:

5g=3:

1。

故选:

B。

5.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SO4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x;

X+(-2×4)=-2

X=+6

故选:

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化合价的计算,本题需注意到,原子团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总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

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硫粉和氧气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硫,不会造成压强差,不能验证,不符合题意;

B、铜片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题意;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因为有氧气参加反应,反应后固体质量会明显增大,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D、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

①只有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②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7.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A、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是利用白磷燃烧,消耗空气中氧气,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集气瓶内,所以根本不存在对照实验,符合题意;

B、Zn和Ag分别与CuSO4溶液接触,Zn与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活动性Zn>Cu;Ag与CuSO4溶液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铜>银;由此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锌>铜>银;通过对比可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

C、过程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通过对比可知,燃烧条件: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D、实验过程中,左边集气瓶中的干花不变色,右边集气瓶中的湿花变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色,通过对比可知,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CH4、C2H4、C2H2分别在氧气中燃烧都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已知气体由CH4、C2H4、C2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气体样品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测得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22:

9,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碳分子与生成的水分子的个数比为

,得出CO2中碳原子个数与H2O中氢原子个数比为1:

2。

CH4中碳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为1:

4,C2H4中碳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为1:

2,C2H2中碳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为1:

1。

由此推出,该气体的组合满足碳原子和氢原子个数比为1:

2的有以下三种:

1、只由C2H4组成;2、由CH4、C2H2二种组成;3、由CH4、C2H4、C2H2三种组成。

【详解】

A、该气体可能含有CH4,例如,由CH4、C2H2二种组成的气体和由CH4、C2H4、C2H2三种组成的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都为22:

9,符合题意;

B、气体是由C2H4和C2H2组成,气体中碳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不等于1:

2,不符合题意;

C、气体不一定含有C2H4,例如,由CH4、C2H2二种组成体中碳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等于1:

2,不符合题意;

D、该气体可能同时含有CH4、C2H2、C2H2,它们的碳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也等于1:

2,不符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由生成物的质量比,推测反应物的物质可能组合,难度较大,要通过宏观质量转化为微观原子个数比来推测物质可能组合。

9.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①自行车链条可采用涂油的方法防锈,该说法正确;②用生石灰不能吸附水中的异味,要吸附水中的异味,用活性炭,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①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扑盖,该说法正确;②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①高锰酸钾加热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该说法正确;③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该说法正确,故选项C符合题意;

D、①氮气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也不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到氮气和二氧化碳中都熄灭,不能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该说法不正确;②铜丝是红色的,铁丝是银白色的,可以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铜丝和铁丝,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0.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反应前后镁元素的质量不变,故选项A正确;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

1,故选项B正确;

C、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氯酸钾分解生成氧气,固体的质量减小,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大,反应结束后不再增大,故选项C不正确;

D、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铜的质量比铁的质量大,故选项D正确。

故选:

C。

1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A、氧化物是由二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故选项A不正确;

B、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不一定是阳离子,例:

原子核带正电,但它不是阳离子,故选项B不正确;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但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

蒸馏水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但蒸馏水不是混合物,也就不是溶液,故选项C不正确;

D、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符合化合物的定义,故选项D正确。

故选:

D。

12.D

解析:

D

【解析】A、密闭容器中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错误;

B、开始容器中有氧气,故气体的质量不能从0开始,错误;

C、密闭容器中碳元素的质量不变,错误;

D、刚开始,容器中有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减少,当碳反应完后,氧气的质量不变,正确。

故选D。

1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20+3+2+20=X+28+2+0,因此X=15g;甲、丁质量都减少,是反应物;乙增加,是生成物;甲反应掉了20g﹣15g=5g,丁的反应质量为20g﹣0g=20g,生成的乙的质量为28g﹣3g=25g.数据可以如下处理: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20

3

2

20

反应后质量(g)

X=15

28

2

0

质量变化

﹣5

+25

0

﹣20

A、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故说法正确;

B、反应后甲物质的质量值x=15,故正确;

C、物质丙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说法正确;

D、参加反应的丁物质与生成的乙物质的质量比为20g:

25g=4:

5≠4:

7,故说法错误。

故选D

14.B

解析:

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可知,参加反应的Q为10g,P为15g,故A.参加反应的P与Q的质量比为3︰2是正确的叙述;N可能为反应物,也可能为生成物;故x的范围为0≤x≤51;当y≤24时,说明N物质为反应物,故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是正确的叙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y=65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B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5.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红磷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红磷的质量等于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的质量,与图像相符,故A正确;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了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于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是固体,故反应结束时,剩余固体质量不为0,与图像不符,故B错误;C、在未加入双氧水时,氧气的质量为0,与图像不符,故C错误;D、刚开始加热时达不到氯酸钾分解所需温度,不会放出氧气,加热一段时间后才有氧气产生,与图像不符,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16.A

解析:

A

【解析】

A、①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②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状态,易升华且大量吸热,常用用于人工降雨,正确;B、焚烧植物秸秆将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错误;C、①在室内放一盆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②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开灯会产生电火花,易引燃混合气体,发生危险,错误;D、氧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隔,错误。

故选A。

17.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将mg碳和铜的混合物放置在敞口容器中充分加热,完全反应后余下固体质量仍为mg,则与铜反应氧气的质量等于原混合物中碳的质量;

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等于原混合物的质量。

则原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16/﹙64+16﹚×100%=20%,故选C。

18.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工业上以CaO和HNO3为原料制备Ca(NO3)2•6H2O晶体.为确保制备过程中既不补充水分,也无多余的水分,也就是硝酸溶液中的水全部参与化学反应生成Ca(NO3)2•6H2O晶体,反应方程式为CaO+2HNO3+5H2O═Ca(NO3)2•6H2O.

设硝酸的质量为126g,则:

CaO+2HNO3+5H2O═Ca(NO3)2•6H2O

12690

126g90g

所以硝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故选C.

19.B

解析:

B

【解析】

A、由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推出Z的化学式为XY3,故A不正确;

B、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故B正确;

C、若agX2完全反应生成bgZ,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则同时消耗(b-a)gY2,故C不正确;

D、若X2和Y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M+3N).故D不正确.

故选B.

20.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装置气密性检验有多种方法,原理都是根据装置内外的压强差形成水柱或气泡,据此分析各种检查方法。

【详解】

A、利用注射器可以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将活塞缓慢往里推,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

B、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不漏气;

C、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