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0029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docx

04《国民经济统计概论》1404串讲讲义

尚德机构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串讲讲义

一试题结构

第一部分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20题,20分(每个题1分);多项选择题:

5题,10分(每个题2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名词解释题:

5题,15分(每个题3分);简答题:

3题,15分(每个题5分)

计算题:

4题,共30分(5+5+10+10);论述题:

1题,共10分

二教材分析

1、统计学原理部分重于国民经济统计部分

本课程包括统计学原理和国民经济统计两部分。

统计学原理包括第1章到第7章,国民经济统计部分包括第8章到第15章。

从历年试卷看,统计学原理部分平均分值占到72分,最高2006年10月考卷,达到76分,最低2006年1月考卷,为69分。

而国民经济统计部分历年平均分仅为28分,最高2006年1月考卷,为31分,最低2006年10月考卷,为24分。

预计本次考试基本构成不会变化,统计学原理部分仍占到70分上下,因此,我们的复习重点应为统计学原理部分。

2、各章分值分布差异悬殊,第3章分值最高,第8章最低。

从历年试卷看。

第3章综合指标平均分每年达到17分,2006年1月试卷最高,达到19分,最低2006年10月试卷,也达到14分,其次是第4章时间序列,平均分达15分,第3是第5章统计指数和第6章抽样推断,每年平均分为13分。

国民经济统计部分仅有第11章分数较多,平均9.33分,最高达到11分,最少为6分。

分值最低的为第8章,平均1分,2006年1月考卷为0分。

所以我们复习主要章节为第3、4、5、6、7、11章,这6章平均分占到66分。

3、各种题型在各章节间的分布

分析历年试卷,可以发现特点:

(1)单选题分布比较均匀,但仍可以发现第3、4、5、6、9、11章要多一些,最多是第3章,2007年1月试卷多达4分。

统计学原理部分略多于经济统计部分;

(2)多选题比较集中,主要在第3、5、11章。

经济统计部分略多于原理分布;

(3)名词解释分布主要在第11、13、4、6、7章,原理部分略多于经统部分;

(4)计算题型比较集中。

主要分布在第4、3、5、6、7、11章。

原理部分远大于经统部分;

(5)论述题范围比较广,不好预测,但一般在最近两年不会重复,并且原理部分的可能性要高于经统部分。

4、注意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该课程的基本问题较多,且相互联系又很密切。

如基本范畴中的总体和个体、指标和标志、变量和变异等。

在掌握各个概念的同时,认真对待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把总体与指标联系、把总体单位与标志联系、把变量值的变化与变异的概念联系。

只有明确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才可能较好地理解与其有关的问题。

以联系的观点学习还包括掌握该课程的前后内容的联系。

许多前面的知识不仅有其自身的意义,它们还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例如,标准差的基本功能是反映事物间平均差异的,也就是说凡是反映事物间差异程度的就应该用标准差的范畴来描述。

如果这些基本问题不清楚,则在抽样调查内容的学习中,就不清楚为什么会有抽样平均误差等;再如,综合指标这一章内容,特别是其功能和计算方法等,对后面内容的学习具有重大的影响。

5、辩证地看待重点与一般

任何的知识内容总是有重点的,在全面学习和复习中,正确处理重点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是十分有意义的。

这些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掌握知识的关键,一方面,它们往往是理解其它一般性问题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内容通常也是在考试中试卷上容易出大题或分数较多的题的地方。

我们要强调的是辩证看待他们,其一、一般与重点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对一般性问题的学习和掌握,就不可能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解。

另一方面,一般性问题也是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在考试中也肯定会涉及到;其处理原则是:

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复习,由于考试大纲重点不是十分地明显,每年考试的重点也不是十分突出,因此,同学们不要想当然地抓重点,重点问题,一定要在学习后,尤其是考试前进行归纳总结,要加强理解和必要的记忆。

三《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应试技巧

结合该课程试题题目类型,略谈答题的技巧和应注意事项。

总的原则是:

按“先易后难”的顺序去答题,答题时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切忌在某一题目中花太多的时间去钻“牛角尖”,浪费大量的时间。

如果按照这样,则总是可以保证把能做的题目完成,从而保证基本的得分。

只要是对课程内容基本掌握,这样的结果一般是可以通过考试的。

1.选择题。

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该部分的题目知识点分散,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在复习时一定要通读教材,在全面熟悉知识点的基础上,再有重点地进行复习。

一般讲,单项选择较容易,应先做并保证尽量不失分,对于该类型题目只能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做题方法一般可以使用“排除法”。

先排除明显的错误项,再排除干扰项,最后从两个备选答案中推敲出正确的答案,这将会大大提高正确回答的概率。

当然,有的题目是利用同一个逻辑关系进行运算,它们的差别仅在数字上有所不同,对此问题,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其逻辑关系中的基本概念。

多项选择题,对于该类型题目,建议先根据掌握的知识做完,不要在此停留过多时间,等全部题目做完后,如有时间再仔细推敲拿不准的选项。

据以往的经验,该类型的题目失分较多,因为要想给出完全正确的答案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该类型的题目上不要耗费太多的时间,更不要因为一个选项而思考半天,这样做得不偿失。

做题思路:

针对多项选择的要求,首先应找到两个最佳的;然后从所剩的三个中再认真推敲,看是否还有应选的备选项,在完成多项选择题时,通常要联想该题在全书中的位置,这有助于考生完整地选择答案。

2.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在回答这两种类型题目时,一定要按照指定教材的表述作答,而不能按照其他方面的教科书或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考生在解释名词时一定要确切、具体、界限分明,决不可模棱两可。

当然,若有的名词虽然理解,但就是想不来用什么准确的话来表述,则可以用自己正确理解的语言来描述这一概念也是最后的努力。

简答题,关键是回答要点。

它与名词解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不同的是简答题要把问题的几个要点答出来。

许多人总结的经验是,越是自己熟悉的题,越是可以少写、少答;对于自己不太有把握或不熟悉的题,则时间允许的话,要尽量多写多答。

熟悉的问题写的都是要点,没有必要去写的很多,同一词义反复无益,只会增加失分的机会和浪费宝贵的考试时间;但不熟悉的问题则正好相反。

3.计算题。

对于会做的计算题一定不要失分,应适当多花一些时间认真完成,在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计算题一定要写公式,二是要按步骤完成,尽量不要省略步骤,因为答题时得分是按计算步骤给分的,三是做计算题一般要列表,列表计算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而且便于进行检查校对。

而且正确的公式形式往往得分的比重较高。

关于公式的选择一般是先分析、理解客观经济现象,对问题所进行的定性分析和对现象的理解基础上,然后再确定公式,再按基本的计算方法进行。

一定要注意公式选择和基本的计算方法。

题目类型不熟悉的计算题,要放在后面去做。

4.论述题。

论述题的回答,一定要注意回想一下它是全书哪一部分、哪一章节的内容。

该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做可以保证不出大的原则差错。

同时论述题要求要对各要点进行必要的展开阐述。

四各章节重点分析

第一章总论

(一)统计的意义

(二)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

(5)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一)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

(二)统计数据的搜集——统计调查

(三)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四)统计数据资料整理

(五)统计分组

(六)统计表

1.组距=上限-下限2.组中值=(上限+下限)÷2或下限+(上限-下限)÷2

3.计算开口组组中值(即有上限无下限)=上限-相邻组的组距÷2=下限+相邻组组距÷2

第三章综合指标

(一)总量指标

(二)相对指标

(三)平均指标

(4)标志变异指标

1.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总量指标数值×1

2.比例相对数=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

3.比较相对数=总体中某项指标数值÷另一总体的该项指标数值

4.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

5.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

6.计划完成程度指标数值=实际完成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

7.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实际提高(降低)百分比}÷{1±计划提高(降低)百分比}

8.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总体单位数

9.简单算术平均法P64

10.加权算数平均法P65

11.简单调和平均法P68

12.加权调和平均法P68

13.简单几何平均数P71

14.加权几何平均数P71

15.组距数列确定众数P72

16.中位数计算P73

17.全距P78

18.平均差简单平均法P80

19.平均差加权平均法P81

20.标准差简单平均法P82

21.标准差加权平均法P83

22.交替标志的标准差P84成数交替标志的平均数交替标志的标准差

23.标志变异系数P86平均差系数标准差系数

24.组内方差平均数P89

25.组间方差P89

第四章时间数列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原则

(二)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三)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4)时间数列的变动分析

1.时期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P100

2.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P101

3.相对指标和平均发展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P104

4.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助其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固定期水平

5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

6.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7.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

8.水平发展速度P111

9.水平增长速度P114=平均发展速度-1

10.常用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方程式法P120

第五章 指数

(一)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二)综合指数

(三)平均指数

(四)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法

(5)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第六章抽样推断

(一)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

(二)抽样误差

(三)抽样估计

(4)抽样的组织形式及抽样方案设计

第七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一)相关分析的意义和种类

(二)相关关系的判断

(3)回归分析与一元线性回归

第八章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与作用

(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4)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九章人口与劳动统计

(一)人口数量统计

(二)人口质量统计

(三)劳动力资源统计

(四)经济活动人口统计

(五)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统计分析

1.期末人口总数=期初人口数+(本期内出生人数-本期内死亡人数)+(本期内迁入人数-本期内迁出人数)

2.年平均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末人口数)÷2P246

3.城市(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乡村)÷总人口×1

4.城乡人口比例=城市人口÷乡村人口×1

5.人口密度=某地区人口数(人)÷该地区土地面积数(平方公里)

6.性别构成指标=男性(或女性)人数÷总人口数×1

7.性比例指标=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

8.少儿人口系数=14岁以下人口数÷总人口数×1

9.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人口数÷总人口数×1

10.总负担系数=(14岁以下人口数+65岁以上人口数)÷15到64岁人口数×1

11.负担少年人口系数=14岁以下人口数÷15到64岁人口数×1

12.负担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人口数÷15到64岁人口数×1

13.初等教育就学率=小学在校人数÷6到13岁人口数×1

14.中等教育就学率=中学在校人数÷14到19岁人口数×1

15.文盲率(含识字很少)=与识字很少人数÷15岁及以上人口数×1

16.人均收教育程度=∑(某种学制年限×受该学制教育的人数)÷∑受该学制教育的人数×1

17.人口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18.育龄妇女生育率(一般生育率)=年出生人数÷育龄妇女年平均人数×1000‰(15到49岁)

19.人口出生率=育龄妇女生育率×育龄妇女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20.人口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21.年龄别死亡率(特殊死亡率)=,某年龄组死亡人数÷该年龄组的平均人数×1000‰

22.婴儿死亡率=未满1岁的婴儿死亡数÷(2/3的本年出生人数+1/3去年出生人数)×1000‰

23.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量÷年平均人口数×1000‰

24.人口自然增长量=全年出生人数-全年死亡人数

25.人口迁入率=一定时期迁入人口数÷该时期平均人口数×1000‰

26.人口迁出率=一定时期迁出人口数÷该时期平均人口数×1000‰

27.人口总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

28.人口净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

29.人口增长量=人口自然增长量+人口机械增长量=(出生人数-死亡人数)+(迁入人数-迁出人数)=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

30.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迁入人数-迁出人数)=年初人口数+人口增长量

31.年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初人口数×1000‰=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1=(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人口增长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32.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

33.劳动力资源平均人数=(期末劳动力资源数+期初劳动力资源数)÷2

34.平均受教育年限=∑(某一受教育年限×该年限人数)÷劳动力资源总数

35.劳动力资源的平均年龄=∑(各年龄组中值×该年龄组人口数)÷劳动力资源总数

36.城镇(乡村)劳动力资源比重=城镇(乡村)劳动力资源数÷劳动力资源总数

37.劳动力资源可利用率=∑(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劳动力资源总人数×1=经济活动人口数÷劳动力资源总数×1

38.分年龄组(或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组(或性别)经济活动人口数/同一年龄组(或性别)劳动力资源总数×1

39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就业人数/劳动力资源总数×1

40.就业率=就业人数/经济活动人口数×1=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

41.劳动力失业率=失业人数/经济活动人口数×1

42.劳动力资源可能潜力程度=16岁及以上在校学生数/劳动力资源总数×1

43.丧丧失劳动能力系数=丧失劳动能力人数/劳动力适龄人口数(16岁以上人口数)×1

44.劳动生产率指数=报告期劳动生产率/基期劳动生产率=生产量指数(产值指数)/劳动力人数指数

45.人均指标=产量(产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人口数

46.生产发展超前系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人口增长速度(大于或等于1保持协调反之...)

47.消费发展超前系数=某种消费品支出的增长速度/平均人口增长数度(同上)

第十章国民财富统计

(一)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与内容

(二)自然资源统计

(三)国民财产统计

(四)资产负债表

1.土地垦殖率(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

2.耕地生产率=农产品产量或产值/耕地面积

3.林木蓄积量=平均每株的材积量×单位面积上的平均株数×森林面积(立方米)

4.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

5.森林密度=森林覆盖面积/森林总面积×1=林木株数/相应的林地面积

6.矿产资源保有量=年初保有储量/年末保有储量±年内因普查勘探重算等原因增减数-开采量-损失量-其他原因减少量

7.矿产储量动态指标=年末保有储量/年初保有储量×1

8.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9.固定资产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产值-预计残值-预计清理费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10.固定资产磨损率(固定资产磨损系数)=固定资产磨损额(累计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

11.固定资产有用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1

12.固定资产动态指标=报告期固定资产原值(或净值)/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或净值)×1

13.固定资产利用指标=一定时期生产成果价值/一定时期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平均价值

14.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生产经营收入额/流动资产平均价值

15.流动资产周转日数=报告期日历日数/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日历日数×流动资产平均价值÷生产经营收入额

16.资产产值率=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一定时期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

17.在资产负债表中,

(1)各机构部门之和=合计

(2)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资产负债差额

(3)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资产负债差额(自有资金)

(4)项目来源合计=项目使用合计

(5)国内金融资产合计=国内负债合计

(6)国内对外的金融资产=国外部门负债

(7)国内对外负债=国外部门金融资产

(8)国民财产=非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与负债净额+储备资产=各部门资产与负债差额之和

第十一章国民经济生产统计

(一)国民经济生产统计的一般问题

(二)国内总产出统计

(三)国内生产总值统计

(4)国内经济生产统计分析

1.标准实物产量=∑(实物产量×折算系数)折算系数=某产品的实际规格或含量/标准品的规格或含量

2.农业总产出(农业总产值)=种植业总产出+林业总产出+牧业总产出+渔业总产出+其他农业总产出

3.农业总产出=∑(某农产品当年实际总产量×该种农产品的单价)产品法

4.本期生产成品价值=自备原料生产的产品数量×本期不含增值税(销项税)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

5.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值)=本期生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6.建筑工程产值=报告期已完成施工产值+期末期初未完施工产值差额

7.建筑工程已完施工产值=∑[实际完成工程实物量×预算单价×(1+间接费率)]×(1+计划利润率)×(1+税率)

8.运输产业产出=铁路运输总产出+公路运输+公路养护+水上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9.邮电通信业总产出=邮政业务收入+长途电信业务收入+市内电话业务收入+地方国营通信收入-市话初装费

10.批发零售贸易业总产出=按销售价格计算的已销售商品价值-按购进价格计算的已销售商品价值-运输费和邮电费=本期流通费用(经营费用)+本期税金+本期利润-运费和邮电费

11.金融业总产出=营业收入+经融机构往来收入+其他收入-利息支出

12.房屋开发经营企业总产出=销售收入-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

13.服务行业总产出=营业收入+附营业务净收入

14.总产出=劳动者报酬+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公务费+修缮费(扣除零星土建工程费)+业务费+其他费用+预算外支出+固定资产折旧

15.国内总产出=农业总产出+工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非货物性服务部门=货物性生产部分总产出+货物性服务部门总产出+非货物性服务部门总产出

16.国内生产总值=C+V+MC是固定资产折旧V+M是新创造的价值

17.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之和=∑(各产业部门总产出-各产业部门中间消耗)=∑各产业部门总产出-∑各产业部门中间消耗生产法

18.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分配法

19.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支出法

20.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21.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来自国外的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付给国外的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来自国外的生产税及进口税净额+来自国外劳动者报酬净额+来自国外的财产收入净额

2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

23.国民生产净值(国民净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

24.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

25.国民可支配净收入=-国民生产净值+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

26.累计完成计划百分比=自期初至报告期止的实际完成数/全期计划数×1

27.时间进度指标=自期初至报告期止的已过时期(月或年)数/计划的全部时期(月或年)数×1

28.计划完成百分比=本期实际完成数/本期计划数×1

29.实际增加的产量(产值)=本期实际产量(产值)-本期计划产量(产值)

30.国内生产总值价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物量指数×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

31.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报告期现价国内生产总值./基期现价国内生产总值

P333P336更多有关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公式请翻书

第十二章国民经济流通统计

(一)国民经济流通统计的一般问题

(二)批发零售贸易统计基本指标

(三)商品流通统计分析

(四)海关进出口统计

(五)国际收支统计

1.商品库存保证销售天数=期初商品库存量(额)/平均每天商品销售量(额)

2.商品周转次数=商品销售额/平均商品库存额

3.商品周转天数=核算期天数/商品周转次数=平均商品库存额/商品销售额×核算期天数=平均商品库存额/平均每天商品销售额

4.本地产品本地市场占有率=本地产品购进量(额)/全部商品购进量(额)×1

=本地产品销售量/全部商品销售量×1

5.外地产品本地市场占有率=1-本地产品本地市场占有率

6.人均某种消费品生活消费量=某种消费品的购买量(消费量)/城乡居民平均人数

7.本期全部商品购买力=本期形成的商品购买力+期初结余的商品购买力=本期已实现的商品购买力+期末结余的商品购买力

8.本期形成的商品供应量=本期已实现的商品供应量+(期末结余商品供应量-期初结余商品供应量)

9.本期全部商品供应量=本期形成的商品供应量+期初结余的商品供应量=本期已实现的商品供应量+期末结余商品供应量

10.商品供需差额=本期商品供应总额-本期商品购买力总额

11.商品供需比率=本期商品供应量/本期商品购买力×1

12.商品供需差率=(本期商品供应量-本期商品购买力)/本期商品购买力×1

=商品供需差额/本期商品购买力×1

=商品供需比率-1

13.出口合同履约率=实际交货数/同期应交合同数×1

14.进出后贸易差额=出口总值-进口总值

15.进出口比价指数=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100

16.出口商品盈亏额=出口商品销售收入外汇×银行外汇牌价(买入价)-出口商品总成本

17.出口商品盈亏率=出口商品盈亏额/出口总成本×1

18.进口商品盈亏额=进口商品国内销售收入-(进口商品外汇支出×银行外汇牌价(卖出价)+各项费用)

19.进口商品盈亏率=进口盈亏额/进口总成本×1

20.进口1美元商品的赔赚额=进口盈亏额/进口商品国外进价(美元)

21.出口商品换汇成本=单位出口商品总成本(RMB)/单位出口商品外汇收入(美元)

22.对外支付的保证程度=外汇储备资产/商品和劳务进口用汇

23.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外汇/当年出口商品与劳务收汇×1

24.按美元计算进出口值=按其他外币计算的进出口值×其他外币折合美元的折算率

第十三章国民经济分配统计

(一)国民经济分配统计的基本内容

(二)国民经济分配统计指标体系

(三)财政统计

(四)金融统计

(五)资金流量统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