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制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0345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目的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目的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目的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目的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目的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教育目的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教育目的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教育目的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教育目的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教育目的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教育目的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教育目的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教育目的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教育目的制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教育目的制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教育目的制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教育目的制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教育目的制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目的制度.docx

《教育目的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目的制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目的制度.docx

教育目的制度

第三部分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2、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国家、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等)

3、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真题链接: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种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和()

4、教育目的的特点:

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预期性

(1)对教育活动有质的规定性:

“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

(2)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另一种说法:

抽象性、理想性、终极性

5、教育目的的内容: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人的社会角色,比如“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一部分是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个体价值+社会价值)

一般的表述方式:

培养具有。

的劳动者接班人

(个体价值)(社会价值)

6、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导向、激励、评价、(注意评价功能)

导向、激励、评价、选择

导向、调控、评价

(引导方向、激发动力、评价效果)

7、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调控受教育者的发展,二是指导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三是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科学性

8、教育目的的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补充知识:

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二)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导向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导向作用;对人培养的导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导向作用;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

9、教育方针:

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它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性质、方向)、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实现的(基本途径),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或基本内容。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一般表述方式:

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实现途径。

如: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性质)、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途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

与教育方针相关的词:

方向、指针、原则、准则、纲领、政策

与教育目的相关的词:

出发点、归宿、理想、主题、灵魂、要求等。

10、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关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区别:

1)二者的含义不同,教育方针是。

,教育目的是。

2)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从政策的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教育目的主要是从学术的层面表达教育的理想。

3)二者要求的侧重点不同,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做出要求,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4)二者的作用不同,教育方针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影响大于教育目的。

(二)联系:

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制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和核心。

11、教育方针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12、确立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主观依据:

教育理想。

不同的教育理想与不同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目的如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要素主义教育目的、永恒主义教育目的等

(2)客观依据:

政治制度、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传统、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这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因为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题目中常涉及到的主观依据有:

教育理想、哲学观念、理想人格、人性假设等

题目中常涉及到的客观依据有:

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传统、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生产方式等

社会生产方式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

例题:

1、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要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ABCDE)A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B受时代思想发展水平的制约C受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D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E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2、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到哪些客件?

(ABDE)

    A.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C.制定者的哲学观念、理想人格   D.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E.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3、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的主观依据有哪些?

(ABCD)A教育理想B哲学观念C对理想人格的设想D人性假设E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13、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14、确立教育目的的几种观点:

(一)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论:

1)个人本位论:

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期泰洛齐、马斯洛。

又分成自然主义(卢梭)、自由主义(裴期泰洛齐)、存在主义(萨特)等教育目的论。

2)社会本位论:

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或公民。

代表人物:

荀子、赫尔巴特、柏拉图、涂尔干、巴格莱。

又分成社会学派教育目的论(涂尔干)、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论(凯兴斯泰纳)

(二)文化本位论: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郎格

(三)生活本位论:

代表人物斯宾塞

(四)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杜威

(五)全面发展论;这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亚里士多德是这一理论的先驱

(六)辩证统一论: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15、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2)分工和私有制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基础,(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唯一途径)

(一)关于教育目的的概念:

有两种回答方法:

一是解释教育目的的词义: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一是解释教育目的的法律含义: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两种回答都行

注意以下表述:

一般地人们把教育目的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教育目的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中,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二)关于教育目的的性质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教育的性质

例: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

A.教育的性质 B.教育的内容 C.教育的规律 D.教育的任务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三)关于教育目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以及教育活动形式及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最高准则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意义具体在以下三个方面(简答题)

1、就受教育者来说,调控年轻一代的发展,保证受教育者按社会要求健康成长

2、就教育者来说,对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指导,使教育行为具有明确方向

3、就教育活动而言,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

四)关于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作用:

规定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为受教育者发展指明方向、预定结果、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以及教育活动形式及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最高准则

评价作用:

学校:

办学水平、效益;教育教学:

质量;教师:

质量、效果;学生:

学习质量发展程度、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例题:

1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体现在()A学校办学水平B教师教学质量C学生发展方向D教育教学质量

调控功能:

通过以下三种方式:

确定价值、标准、目标

例题:

2教育目的的功能主要有()A导向功能B评价功能C调控功能D选择功能

1ABD2ABC

3、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激励功能

4、教育目的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它的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A是教育制度建立、教育内容确定和教育方法选择的最高准则。

B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手段的选择等有支配协调作用。

C对国家的教育规划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具有指导协调作用。

D是教育活动成果的最根本标准。

E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涵也是教育评估的最高准则

5、()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6、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调控主要是借助于()方式来实现A确定价值B标准C目标D选择

3B4BC5教育目的6ABC

(五)关于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大体等同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定性

教学目标是指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所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六)关于教育方针

注意下列表述:

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方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通过立法第一次完整地规定教育方针是1993年3月18日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简答)(具体内容见上面课件)

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七、关于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科学依据是:

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具体因素是:

主观依据(人们的教育理想)、客观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理论依据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例题:

试述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有哪些?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状况是确定一定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物质基础

八、关于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个人本位论:

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期泰洛齐、马斯洛。

又分成自然主义(卢梭)、自由主义(裴期泰洛齐)、存在主义(萨特)等教育目的论。

社会本位论:

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代表人物:

荀子、赫尔巴特、柏拉图、涂尔干、巴格莱。

又分成社会学派教育目的论(涂尔干)、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论(凯兴斯泰纳)

生活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斯宾塞,有时也把杜威作为生活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如他的教育即生活观点

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的表述:

裴斯泰洛齐认为:

“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

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表述:

《学记》就说: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论语》: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凯兴斯泰纳则说:

“我十分明确地把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当做国家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并且是国民教育的根本目标。

16、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

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目的是“明人伦”,

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当始于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中体西用”的方针

1906年,学部正式规定和发布了一项更明确的教育宗旨,即“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民国时期:

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提出,废除“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教育应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为教育的目的。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的教育方针

新中国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

毛泽东于1957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颁布的教育方针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中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教育目的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通过立法第一次完整地规定了国家的教育方针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两重点、四有、四育、两角色)这是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重点是建国后第一个教育方针、第一次以立法明确教育目的、第一次以立法明确教育方针、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当前的教育方针

17、简述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包括:

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③我们要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04年、10年简述题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包含的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要求全面发展;(3)具有独立个性。

18、我国教育目的有三大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9、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培养劳动者是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例题:

1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是—————

2、培养————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3、为适应时代要求我国教育目的中强调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

扩展:

古今中外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

儒家: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

明人伦

人文主义:

培养完善全面的人

夸美纽斯:

为人的永生作准备

卢梭:

培养自然人

赫尔巴特:

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

教育四大支柱: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南布卢姆把教育的目标分成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现代教育目的的特征:

融合性、适度超越性、类主体性

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

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

20、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21、五育的相互关系:

一、五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方法,不能相互代替。

二、五育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起灵魂与统帅作用,智育起前提和支持作用,体育起基础作用,美育起动力作用,劳动技术教育起综合作用

德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

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其任务是:

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自主性创造性

另一种解释:

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体育:

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美育:

培养健康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

传授劳动技术知识与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23、美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席勒的《美学书简》,蔡元培是我国第一个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教育的人,也是最早翻译美育一词的人

24、美育的三种形式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是艺术课及各科教学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25、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是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

26、体育是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27、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当代的教育实践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一些认识和实践误区

27、素质教育: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进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28、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两全、两点、一个性)

29、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30、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提高国民素质是根本宗旨

补充:

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简答)

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现象?

1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教育资源上的供需矛盾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一是扩大教育机会,二是加大新课程改革力度,三是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四是深化教育结构改革,五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3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改革

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概念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章制度的总称。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国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机制设制)

(设施既有教育行政机构也有实施机构、既有学校也有校外,制度包括领导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另一种定义:

学制是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利分配关系的教育基本制度。

2、教育机构一般包括两类:

一是管理机构、一是施教机构,施教机构又分为学校教育机构、幼儿教育机构、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

3、一般来说,学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学校类型、学校级别、学校结构

4、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实质

例题

多项选择:

1下列属于教育制度的是()A图书馆B学制C课程D教育政策E班级管理制度

2学制的组成要素有()A学校类型B学校级别C学校结构D学校系统

1ABDE2ABC

5、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三个过程。

6、前制度化教育:

始于人类早期的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教育实体。

教育实体的出现标志教育形态趋于定型;特点有:

①教育主体确定;(教育者) 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受教育者)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教育内容)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教育场所和设施) 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例题:

填空:

1制度化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2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三个过程

7、制度化教育:

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8、正规教育的标志是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9、非制度化教育:

针对制度化教育的弊端,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构建学习化社会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代表人物:

伊里奇

10、扩展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17世纪欧洲出现了文科中学,具有制度化教育的雏形

11、三种典型的学制类型:

双轨制(英国法国德国)、单轨制(美国)、分支制(苏联日本中国)

教育制度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

标志:

教育实体出现(①教育主体确定;(教育者) 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受教育者)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教育内容)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教育场所和设施) 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制度化教育:

标志:

学校教育系统(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中国以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为标志)

后制度化教育:

标志: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伊里奇的“非学校化”

(1)双轨制出现最早,18世纪已初露端倪,19世纪开始定型,主要代表是二战前的德、法、英等欧洲国家。

它的学校教育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另一轨是职业教育,两轨之间自成体系、互不沟通。

优势:

两轨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等;缺点:

均背离了现代教育普及化、公平化的基本精神。

(2)单轨制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大约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形成。

单轨制在形式上保证任何学生都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