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0687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最新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最新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最新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最新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最新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最新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最新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docx

《最新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docx

最新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最新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

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

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

  ①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时间:

19世纪初。

  4.领导人: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5.概况:

  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②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兼并王公领地;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

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

封建王公。

  主力:

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

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

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

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18世纪初

  

(1)背景(原因):

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目的:

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3)内容:

  ①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②经济:

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军事:

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

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④文化:

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4)作用:

  积极:

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

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

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1)进步性:

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

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

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

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

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

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2、开始:

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

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

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

林肯遇刺。

  3、影响:

  ①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性质)

  ②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

  ③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

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前提)

  王政复古政变。

主力:

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1868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

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

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

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

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一、二月革命

  1.时间:

1917年3月

  2.结果:

*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

  1.背景:

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

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

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

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

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1)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3)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三、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

1921年

  3.领导人:

列宁

  4.内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

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四、巴黎和会

  1.时间:

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

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

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1)时间:

1919年6月

  

(2)内容:

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

《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五、华盛顿会议

  1.时间:

1921--1922年

  2.背景:

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

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1)时间:

1922年

  

(2)内容: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六、罗斯福新政

  1.原因:

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

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

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

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

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七、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

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

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

对内:

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

进行侵略扩张。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

1917年3月

  2.结果:

*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

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

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

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

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

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⑴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

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

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

1921年

  3.领导人:

列宁

  4.内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

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

1922年底

  2.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

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

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

斯大林

  2.1928-1937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

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

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

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

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⑴时间:

1919年6月

  ⑵内容:

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

《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

1921--1922年

  2.背景:

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3.主导国:

美、英、日

  4.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⑴时间:

1922年

  ⑵内容: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实质:

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

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

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

1929--1933年。

  4.开始国:

美国

  5.特点:

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社会矛盾加深。

  ⑵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

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

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

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

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

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

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