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0781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高三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三历史13个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

2.第二次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w.w

4.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

《二十一条》(“五九国耻”)

(注意:

割地的主要条约: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1.中共一大:

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

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3.中共三大:

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

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5.遵义会议:

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

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

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

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

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新政协会议:

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11.一届人大:

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共八大:

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4.中共十二大:

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中共十三大:

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

16.中共十四大:

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中共十五大:

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注意:

1、党的三代领导集体:

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文家市决策、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3、纠正党内的错误:

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4、制定国共合作方针:

中共三大、瓦窑堡会议

5、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

6、党的指导思想:

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三.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策: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

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

作用:

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政策: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

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政策: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路线:

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作用:

农民分得土地,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4.建国初期

政策: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

保护富农经济)

作用:

彻底废除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5.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

政策:

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作用:

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6.十年探索时期

政策:

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响: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7.改革开放时期

政策: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注意三化)

四.中国近现代的宪法: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孙中山)

内容: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性质:

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2.《中华民国约法》(1914,袁世凯)

内容:

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1931)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

内容:

规定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性质: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内容:

规定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公民权力和义务

 性质: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1.过渡时期:

一桥二铁三公四厂(西部的交通,东北的重工业)

2.十年探索时期:

一铁二钢三油田;两大科技成果(原子弹、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十年动乱:

湖北二汽;南京长江;国防科技(导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4.改革开放:

宝葛大京、“神舟”飞船

(注意:

课本上四个时期关于经济建设成就的地图)

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即“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即“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评价:

革命性: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民主革命发展

局限性:

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新三民主义

与三民主义相比:

不同点:

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提出了“三大政策”

与中共纲领相比:

相同点:

都主张反帝反封(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不同点:

(1)中共更代表人民的利益:

中共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等内容

(2)中共在民主革命之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七.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原因:

受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2)影响:

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

(1)原因: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3.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

(1)原因:

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列强忙于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影响:

促进了新文化运动兴起;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1)根本原因:

由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具体原因:

(为何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

(2)影响:

导致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失败(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八.日本侵华问题

1.侵华方针和主要内容:

“大陆政策”:

(明治维新后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

“田中奏折”:

(1927年制定)确立侵略中国“满蒙”的方针

“国策基准”:

(1936年制定)确保日本东亚霸主地位,并向南方海洋发展

2.侵华事件: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今年是甲午战争110周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7年,“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侵华暴行:

两次大屠杀:

旅顺、南京

对根据地:

“三光”政策、毒气战、细菌战、制造无人区

对沦陷区:

经济掠夺、奴化教育、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

4.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的比较

同:

蓄谋已久、为摆脱国内危机、制造大屠杀等

异:

结果不同、抗战的规模不同、抗战的方式不同

九.台湾问题

1.近代列强对台湾的侵略:

英、法、美、日

2.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50年:

1895年根据《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5年抗战

胜利后,中国收回台湾

3.台湾人民在1895年的反割台斗争:

义军首领:

丘逢甲、徐骧;黑旗军:

刘永福

4.台湾的统一问题:

  1979:

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统一、三通

  1981:

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阐明统一后对台基本政策(与港澳相比,台湾可保留军队)

  8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1984年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

5.两岸交流:

1980年以后两岸民间交往日益频繁(分裂势力、外国反华势力阻碍统一)

十.关于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问题

1.七届二中全会:

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

2.“三反”运动:

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注意与“五反”的区别)

3.处决两大贪官:

刘青山、张子善

4.两次整风运动:

1942年整风、1957年整风

十一.关于广东的历史

1.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因林则徐设立译馆,使广东“海外图说毕集”)

2.是近代中国最早抗击外国侵略的地区(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3.建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

(柏贵的广东巡抚衙门)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摇篮之一:

(继昌隆缫丝厂)

5.中国近代革命的发源地:

(1)戊戌变法:

康、梁领导;广州万木草堂是广东最早的新式学堂

(2)民主革命:

孙中山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

(3)大革命的兴起:

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时间、内容、影响)

黄埔军校(时间、领导人、特点、作用)

省港大罢工(1925年,长达16个月,当时世界最长,是五卅一部

广东革命根据地(二次东征陈炯明、广州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

(4)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1927个年广州起义及广州苏维埃政权

6.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三个特区(深、珠、汕);二个开放城市(广、湛);一个经济开放区(珠三角)(注意原因:

沿海地区;靠近港澳;华侨众多)

(注意:

最先开放两省是广东、福建;最先改革的两省是安徽、四川)

十二.新中国外交史

1.建国以前的外交政策:

(1)七届二中全会:

首次提出革命胜利后的外交政策(同时注意首次提出工业化)

(2)《共同纲领》:

拥护世界和平与合作,反对侵略和战争(首次以宪法形式提出)

2.建国初期的外交:

(1)国际关系的特点: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三政策”

(2)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注意外交方针、原则)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再考虑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半殖半封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3年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3)外交成就:

建国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第一个国家是苏联)

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参加亚非会议(1955,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

3.50年代中-60年代末的外交:

(1)外交环境的恶化:

中美继续敌对;中苏关系恶化

(2)外交政策:

“一大片”(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4.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发展:

(1)中国加入联合国:

1971年加入,并获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因国际地位提高)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3)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关系正常化

(4)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5.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2)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原则的具体表现)

(3)重视和第三世界发展关系

(4)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5)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十三.工业化问题(近代化问题):

1.《资政新篇》:

1859,洪仁玕提出。

最早的近代化方案(最早提出以法治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最早提出新式学堂、最早提出平等外交)

2.近代企业:

鸦片战后出现外商企业;六十年代开始出现洋务企业(是中国自己最早的近代企业);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民族企业(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进一步发展;带有半殖半封特征)

3.新中国工业化:

(1)七届二中全会:

1949,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土地改革:

1950,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提出一化三改造(重点发展重工业;1957,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中共八大:

1956,提出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国近代史总结

1.时间范围:

1840-1949

2.一个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两个社会矛盾: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4.两个革命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5.两个革命任务:

反封建反侵略

6.三个统治政权:

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思考:

每个政权统治时期可以分为哪几个小时期)

中国现代史总结

1.时间范围:

1949-90年代

2.四个时期:

过渡时期→十年探索时期→十年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思考:

每个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包括每个时期新中国的外交情况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

(1)分封制:

目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对象:

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权利:

在诸侯国的世袭统治权

义务:

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作用: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

局限:

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后来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情形,周天子权威受到削弱。

    

(2)宗法制:

含义:

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其最大特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作用: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1.“始皇帝”的来历

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皇帝”,诸多规定形成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本质特征。

2.秦朝确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历史影响

(1)措施:

中央:

①实行皇帝制度;

②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左右两员);太尉(管理军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地方:

郡县制

形成和演变:

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②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构成:

郡—县(少数民族地区的“道”)—乡、里及亭(治安、公文传递)

特点:

①中央垂直管理;②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

①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

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在岭南和西南夷地区设置机构或任命官吏

②修建直道(九原到甘泉)、驰道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并以小篆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

④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影响:

①形成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

②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

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对人民的控制和剥削大大加强

影响:

①对秦朝的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