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0758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0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 21.docx

最终版德育与班级管理资料手打版21

德育与班级管理复习资料2018.1.6

(每一章有一个学习目标,分为“了解、领会、掌握、运用”。

“掌握”和“运用”的部分一般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功能

第一节什么是德育

一、德育的内涵:

德育就是培养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

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德育是一种教育活动;第二,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第三,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德育的外延:

从德育教育的外延看,包括1.德育教育2.政治教育3.思想教育4.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再认”和“再现”

第二节德育的历史发展【了解】

第三节德育的功能【重要】

一、非政治的可能还考得多一些

二、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4级简答题重点)

(一)德育的个体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功能

1.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内容结构

2.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形式结构

3.形成和发展品德的能力结构

(二)德育的个体智能发展的功能

德育的个体智能发展功能主要表现在德育对认知活动的支配与控制,对认知能力的强化与抑制。

学校德育通过各种途径发挥好此功能,有助于学生个体认知发展,达到个体智能发展的又一新高度。

1.认知发展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2.德育对认知活动的支配与控制作用

3.德育对认知能力的强化和抑制作用

(三)德育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功能

德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体表现为学生个体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姿态,拥有朝气蓬勃的精神等。

1.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个体发展的基础

2.影响个体的个性心理倾向

3.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四)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德育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除具有发展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享用的功能。

所谓德育个体享用的功能即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第二章德育目标与内容【选择】

第一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对德育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控制的作用,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

二、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德育工作的始终,它影响整个教育目的的实现,决定着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对整个德育工作具有导向、激励、协调和评价的作用。

三、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了解概念即可】

(一)符合一定的教育思想;

(二)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二节德育内容

一、德育内容的涵义

德育内容是指由政府有关部门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规定的教育对象必须掌握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总和。

德育内容给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哪些品德指明了方向,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小点也要看一下,可能不会只是简单的罗列】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爱国主义认识;2.爱国主义情感;3.国际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是紧密相连的。

(二)理想和传统教育

理想和传统教育就是指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使青少年拥有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

(三)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就是用集体主义观点对青少年进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情感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在集体中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教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核心。

集体主义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不可缺少的。

集体主义教育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培养集体主义思想;2.培养热爱集体的精神;3.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四)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2.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3.勤奋学习,艰苦奋斗。

(五)纪律与法制教育

纪律与法制教育是指用法制和纪律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进行纪律与法制教育,包括以下内容:

1.增强纪律与法制观念;2.遵守学校规章制度;3.遵守公共秩序。

(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让学生拥有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必须用科学的世界观解决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分析和处理问题。

三观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2.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3.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七)文明礼貌的教育

文明礼貌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也是现代社会的要求。

文明礼貌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对人热情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懂得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节,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明礼貌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会尊重他人;2.学会宽容和理解;3.礼貌用语、举止文明。

(八)个性心理品质教育【14级重点】

1.自我意识的培养;2.情感品质的培养;3.人际交往的培养。

 

第三章德育规律与原则

一、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二、【辨析题】德育过程是促进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就联系而言,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是教育促发展的关系。

从区别来看:

其一,范畴不同。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范畴;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属于人的素质发展的范畴。

其二,影响因素不同。

德育过程中,学生只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影响。

其三,结果不同。

德育过程的运行结果与社会要求相一致;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运行结果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也可能偏离或背离。

三、

四、德育过程可能涉及很多因素,但其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媒介。

第一节德育规律

一、目前对于德育规律没有一致的看法,但大致可以归纳出如下规律:

1.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养成过程

2.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和源泉

3.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

4.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4个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三、知、情、意、行的涵义与作用

(1)知——道德认识,是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规范的认识。

从品德结构和具体的品德形成过程来看,道德认识是基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

(2)情——道德情感,亦称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原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对于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3)意——道德意志,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包括毅力和自控力。

道德意志表现为意志活动,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促使人们的道德动机斗争和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个人一旦具备坚强的意志,便能用道德的动机战胜不道德的动机、以理智战胜欲望、凭坚持战胜动摇,克服各种困难,排除一切干扰,坚持始终地践行道德行为。

(4)行——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

道德行为是衡量人的道德修养水平的客观指标或重要标志,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高低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

但人的道德行为可能是偶然的,亦可能是经常的,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又是自然的。

四、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1)【比较重要】注意全面性。

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和导之以行,从四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这样才能使知、情、意、行各要素和谐发展,从而最有效地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

(2)【辨析】注意针对性与多端性。

一般而言,德育过程是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展开的,即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引导行为,其中。

德育过程不能固守既定的程式,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出现的问题,灵活变通,采取多种开端。

五、思考题:

如何看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第二节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含义【选择题】

德育原则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它是制订德育计划、选择德育内容和方法、组织德育过程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思想。

二、【简答题】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的关系

德育原则是以德育规律为依据、以德育实践为基础、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总结概括出来的。

首先,德育原则必须反映德育规律;其次,德育原则必须体现德育目标;再次,德育原则也是德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三、(P72)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连续两年的最后一道材料分析题,如:

这段材料提现了德育原则的什么原则?

这个原则有什么基本要求?

(一)导向性原则(针对老师)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导向性也叫方向性或共产主义方向性。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也叫正面教育或正面引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以说理疏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疏导原则是“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规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时代要求和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晓之以理,启发自觉。

2.树立先进典型,运用榜样示范。

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

(三)知行统一原则【主要考判断】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既重视系统的理论教育,又注意组织学生的行为实践,将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行为习惯统一起来。

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提高认识;

2.组织实践活动,培养道德行为;

3.言传身教,知行统一。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教育、培养集体,同时又要依靠并通过集体,针对其中每个成员的特点加强个别教育。

这条原则的主要依据是集体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以及集体和个人的辩证统一关系。

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反映了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因为,活动与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又主要是在集体中进行。

苏联教育界非常重视集体教育,如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集体教育。

贯彻的基本要求:

1.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使之成为教育力量。

2.有的放矢,加强个别教育。

3.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通过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五)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按照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该条原则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

最早提出该条原则的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他说: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的基本要求【14级去年考了】:

1.爱护、尊重、信任、理解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俗语云,“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就变坏”!

这是从结果来看严格要求的好处,虽不尽然,亦是经验之谈。

3.民主平等,一视同仁。

要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尊重并诚心接受教师的严格要求,就必须平等地对待学生。

首先,师生要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的尊重。

其次,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只偏爱好学生而忽视或歧视后进生。

在常规管理和行为纠正过程中必须“对事不对人”,无论是谁,只要违规犯错,就要按规定处理,该批就批,当罚则罚,这样才会让学生心悦诚服、真心改过。

4.爱之有度,严而不苛。

如何把握“严”的尺度?

(六)长善救失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自身的优点来克服其缺点,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长善救失原则体现了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的规律。

该原则也可称为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或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相结合的原则。

贯彻长善救失原则的基本要求:

1.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学生;

2.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在学生转化过程中,教师固然起主导作用,但要让学生始终坚持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则需要调动其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让其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

其中尤其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养成反思和内省的习惯,从而不断地超越自己,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七)因材施教原则【▲本书的重中之重】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首创者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了解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没有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对学生的教育就只能盲目尝试、无的放矢。

2.针对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常言道: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个学生个性相异、水平不一,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抑或思想品德都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性。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或引导就不能“一刀切”或“一锅煮”,而必须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造性的进行教育,这样才可能促使每个学生顺利健康的成长。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材料分析题2015)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对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整合,使其协调一致、系统连贯地发挥作用,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德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的基本要求:

1.统一校内的教育力量

学生品德的形成不是班主任或某个老师教育的结果,而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晶。

因此,学校领导、班主任、团队干部、科任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必须统一思想、同心协力、相互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2.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学生的活动场所主要在学校,但其生活空间并非仅限于校内。

作为父母的孩子和国家的公民或社会的一员,他(她)必然会与家庭和社会发生密切的联系,其思想品德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影响。

如果这些影响相互对立或冲突,就会消减学校德育的作用,出现5<2或5+2=0(其中“5”指学生5天在校接受的正面教育,“2”指学生周末两天在家和社会所受的负面影响)的现象。

因此,学校、家庭、社会组织或团体必须共同研究、相互协调,指导校外活动,安排好假期活动,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使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形成合力,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迅速地成长。

3.加强学校德育计划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根据德育规律,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长期性,而且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提升和完善的过程,因此,为了达到预期的德育目的,就必须在了解、掌握学生思想意识、行为、能力等发展的顺序和德育内容内在逻辑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做到系统连贯、前后一致。

其中有两点又需特别注意:

一是各个不同阶段之间的衔接,如幼小、小初、初高之间德育目标和内容的连贯性;二是不同教师或班主任之间的接替或交接,也需保持连续性,不能完全推倒重来或重新另起炉灶,否则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或产生适应障碍,从而影响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品德的形成。

四、【辨析题】:

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适当的体罚是可以的

第四章德育模式、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德育模式

一、德育模式即道德教育模式,是在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用以组织和实施道德教育过程的典型化模式。

他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以一定教育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并由实际操作中逐步完善和形成的一种道德教育的范式。

二、国内外主要德育模式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一定要知道】

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无律阶段(0-4岁);他律阶段(4-8岁);自律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

从这四个阶段可以看出,儿童的道德倾向是从认识单纯的规则到了解真正意义的规则,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

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他反对相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主张建立普遍的道德价值,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

3.体谅模式

4.价值澄清模式

三、价值澄清模式的主要观点

价值澄清理论指在人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同一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的模式。

他主张价值观的形成不是通过灌输而是通过澄清的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实现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富于理智的价值选择。

四、价值澄清的主要教学方法有;

澄清应答法。

成功的对话要给学生留下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教师需要自己有明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对话,更需要教师有倾听和对话的技巧,能够敏锐地抓住对话的时机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

价值单填写法;

价值观延续讨论法。

五、(P106)我国学校德育模式【考其中的某一个点,问属于哪种德育模式】

1.灌输式德育模式。

灌输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目中无人的教育。

2.活动德育模式

(1)活动德育模式的内涵

活动德育模式是在活动中产生的,而且是通过活动来实施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其实质在于认定活动(个体的自主活动)既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又是道德教育的手段。

它是在反省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本质在于突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

(2)活动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可能考,但以前没考过】

①全体性;

主体性;

基础性;

全面性;

和谐性;

发展性。

3.主体性德育模式

(1)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内涵

主体性德育,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以道德文化为中介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者的德性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2)主体性德育模式的特征

a学生是德育的主体。

在德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是主体性德育的一个基本理念。

b学生德性的形成是多种道德素质协调发展的结果。

c学生德性是主体的自主建构。

六、(p108)活动德育模式和传统灌输式德育模式的比较

活动德育模式针对传统灌输式德育模式所采用的灌输方法和忽视主题精神活动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弊端,突出强调了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本质和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

活动德育模式试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参加活动,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以解决知行统一这一道德教育问题。

它是一种与认知主义互补的德育形式,是对当代认知主义道德教育的补充。

七、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内涵

主体性德育,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以道德文化为中介的交往而实现的受教育者的德性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主要强调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参与和体验。

八、德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当代中小学德育模式发展具有如下特点和趋势:

(一)反对道德灌输;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三)突出品德能力的培养;(四)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五)注重道德情感体验。

第二节德育途径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选择题)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一)思想品德课

(二)其他各科教学

第三节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一)说服教育法的特点与内涵

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一种工作方法。

说服教育法的特点有:

一是强调正面教育,提高认识,教育时注意讲明道理、以理服人。

二是注意启发自觉,即注意对学生的疏通和引导,要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的机会,做到畅所欲言;又要帮助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认真分析,对于不正确的看法要帮助学生把认识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二)说服教育法的类型

作为在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有以下几种类型。

1.讲解;2.谈话;3.讨论;4.指导阅读。

(四)运用说服教育法的要求(简答题)

1.要有针对性;2.要有感染性;3.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二、榜样示范法(考的频率较高)

(一)榜样示范法的内涵

榜样示范教育法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和行为的一种方法。

(二)榜样示范的类型

(三)运用榜样法的要求

运用榜样教育学生,教师要事先有周密计划,使学生明确向榜样人物学习什么,怎样联系自己的实际,应从什么地方学起,怎样逐步深入等。

引导学生向榜样人物学习,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介绍上或学生一时的情感冲动上,要具体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三、情感陶冶法

(一)情感陶冶法的实施途径

1.人格感化;2.环境陶冶;3.艺术陶冶。

四、实际锻炼法

(一)运用实际锻炼法的具体要求

1.要明确锻炼的目的和要求,要有严密的组织工作。

2.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中小学生成为各种实际锻炼的主人。

3.实际锻炼要反复进行,做到持之以恒。

4.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这是加强学生实际锻炼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辅助手段。

五、品德评价法

(一)品德评价的常用方式

品德评价的类型和方式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区分出不同的品德评价方式。

从评价形式看,品德评价法包括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如口头表扬、书面评定等。

从评价的性质看,品德评价法包括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如奖励、惩罚等。

从评价时间看,有即时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如课前、课余的表扬批评与学期、学年的操行评定等。

从评价程度看,肯定的评价有赞许,表扬、奖励等。

否定的评价有批评、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

第五章班级与班级管理(重点)

第一节班级的一般概述

一、班级的概念和特点

(一)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指按照教育目的,将年龄相似、知识水平相仿、有着共同学习任务的学生组成的同伴群体组织。

(二)班级的基本特征

成员的相似性;目标任务的一致性;相对的稳定性;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

二、班级的构成和功能

(一)班级的构成

班级作为一个组织,由许多要素构成,对这些要素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班级这一组织,促进班级的发展。

根据班级自身的特点,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