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610774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

《(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析版)广西桂林市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doc

流过多少汗,流下多少泪,只为高考这一天;付出多少时间,付出多少努力,只为高考这一刻;高考这条路就算布满荆棘也要披荆而过,请相信天道酬勤,请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对自己充满信心,加油,祝高考成功顺利。

桂林十八中15级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

地理

第I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2分)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

米),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村与图示区域最高处的温差可能为

A.2.4℃B.3.6℃C.4.8℃D.6.0℃

2.站于①处可以观赏到

A.乙村B.②镇C.④镇D.Ⅰ山山顶

3.该地区政府为将⑤地的铁矿运到③镇,决定在两地间修建公路,从地形角度考虑,路线设计合理的是

A.M线B.N线C.P线D.Q线

【答案】1.C2.D3.B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详解】

图示最高处1000-1200米,甲村海拔200-400米,两地海拔高差是600-1000米;由于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6℃,所以两地温差是3.6~6℃。

选C正确。

【2题详解】

站于①处看不到乙村,是被乙村南边的山脊挡住了视线;看不到②镇,是被其前方的的小山I挡住了视线;看不到④镇,是被其前方的的小山II挡住了视线;可远眺Ⅰ山山顶。

选D正确。

【3题详解】

M线虽起伏小,但距离远,不合理;N线起伏小,距离近,较为合理;P线有起伏且距离太远,不合理;Q线穿过山脊,起伏大,不合理。

选B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等高线地图。

春节期间,小明的表哥一家去非洲旅游。

下图是表哥回国前通过微信与小明联系接机事宜的截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请你帮小明推算一下,表哥乘坐的飞机,抵达北京的时间(北京时间)约为(  )

A.13日10时B.12日10时C.12日19时D.13日19时

5.此期间,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

A.此季节开普敦温和多雨B.此季节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

C.此季节我国沿海台风多发D.此季节亚欧大陆主要受低压控制

【答案】4.A5.B

【解析】

【4题详解】

表哥位于开普敦属于东2区,北京位于东8区,当地12日13:

40起飞,北京时间为12日19:

40,飞行时间14小时乘坐的飞机,抵达北京的时间(北京时间)约为12日33:

40,即为13日10时,所以选A。

【5题详解】

春节期间,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的开普敦为夏季,炎热干燥,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我国沿海在夏秋季节台风多发,亚欧大陆主要受高压控制。

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当地时间2016年8月5日20时在里约热内卢(43°11′47″W,22°54′30″S)马拉松卡纳体育场盛大开幕。

下图为奥运动会开幕时,某区域晨昏线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Q为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图中Q地的经度为(  )

A.25°EB.75°EC.60°WD.165°W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Q地方时为0时B.此日Q点正处于极昼

C.奥运会期间P点昼渐长D.此日里约热内卢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约为45°

【答案】6.D7.C

【解析】

试题分析:

【6题详解】

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即是极昼或极夜出现的纬度,且极昼或极夜出现的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是互余关系,图示8月5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直射点是12°N,78°S以南出现极夜,所以图示昼半球Q点所在经线即是12点,根据时间差可知两地的经度差,为165°W。

【7题详解】

8月5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直射点是12°N且在向南移动,南半球各地的昼长渐长,但依然是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奥运会期间P点昼渐长。

考点: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雾是指空气中悬浮大量微小水滴。

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于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

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左右。

图3是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   )

A.0~6时B.6~12时C.12~18时D.18~24时

9.图示区域的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尾气排放量大B.路面昼夜温差较大

C.沿线工业污染严重D.临近河湖与林草地

10.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大的地点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8.A9.B10.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逆温知识及雾的形成条件。

【8题详解】

根据题意判断,团雾由于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辐射雾。

辐射雾主要是因为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从而靠近地表的空气温度低,当气温降低到露点或露点以下时达到饱和凝结,并形成逆温现象,经过长时间,水汽与凝结核下沉至地表附近,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所致。

主要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

故A正确。

【9题详解】

.高速公路由于水泥地面,比热容较小,升温快,降温夜快。

在夜晚,地面不断的降温,使得近地面气温不断下降,形成逆温,最终导致团雾的现象,故C正确。

【10题详解】

根据团雾的成因,除了逆温,还需要大量的水汽,而③地,由于靠近太湖,有大量的水汽,选C。

【点睛】第1题,首先通过阅读材料定位团雾的性质为辐射雾,在联系辐射逆温多发生于晴朗的夜晚,日出前逆温层达到最厚。

第2题,关注题干“团雾多出现在高速公路上的主要原因”,思考问题侧重高速公路本身特点。

第3题本题考查雾的成因:

雾出现的条件有两个,降温和水汽,③地临近太湖,水汽存足,易出现雾。

下图为“中纬度某地某日河流、风向、等压线、等高线、等温线、昏线的组合图”,据此回答下题。

11.该地区( )

A.位于南半球B.该日昼长夜短

C.图中河段无凌汛现象D.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2.此时下列发生的现象中,可能的是( )

A.长江河口表层海水盐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B.青岛的海滨浴场人满为患

C.巴西利亚附近的草原一片葱绿D.中国长城站出现极昼现象

【答案】11.C12.C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多个方面的地理知识,认真读图,从图中信息进行判断是解题关键。

【11题详解】

根据图中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以看出,风所受的地转偏向力向右,所以该地位于北半球;该地位于中纬度,图中等温线为0℃,说明此时为冬季,所以此时昼短夜长;根据河流和等高线的关系(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可判断该河自北向南流,所以不可能有凌汛现象。

该处中纬度,所以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选D正确。

【12题详解】

根据上题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季,长江流入河口水量少,表层海水盐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青岛冬季的海滨浴场不适宜旅游;南半球是夏季,巴西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所以此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草原一片葱绿。

巴西利亚附近的草原一片葱绿;中国长城站没有极昼极夜现象;选C。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安全事故隐患。

读“山西省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

完成下列各题。

13.下列地点能够露天开采煤炭且比较安全的是(   )

A.甲B.乙C.丙    D.丁

14.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15.沿断层线丁处常发育成沟谷的主要原因是(   )

A.断层平直而陡峭   B.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C.岩块相对位移   D.岩石受力过大

【答案】13.B14.A15.B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

题意中“露天开采”,图示煤层出露地表的是乙和丁,排除甲、丙,AC错;丁处位于断层附近,多地质灾害,D错;乙处煤层出露地表,且该处为背斜,拱起弯曲能起支撑作用,不易塌方,B对。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及意义。

a处是背斜构造,煤气层气体积聚,开采过程中有瓦斯爆炸的危险;b处是向斜构造,是储水构造,开采过程中容易发生透水事故。

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河流的原因。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有时出现泉或湖泊。

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

地质构造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

核心老两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图甲是某同学去广西旅游时绘制的地貌素描图;图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沉积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①②③④表示地质作用。

读图,完成下面小问题。

16.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看,形成图示地貌的岩石最有可能是右图中的( )

A.甲    B.乙C.丙      D.丁

17.形成图示地貌的地质过程是( )

A.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B.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C.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地壳断裂—流水侵蚀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答案】16.A17.B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详解】

广西的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主要的岩石为石灰岩,为沉积岩。

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甲为沉积岩,乙为沉积物,丙为岩浆岩,丁为变质岩。

答案选A。

【17题详解】

图示地貌是经过外力沉积,然后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随着地壳抬升,受到流水侵蚀作用所形成的。

答案选B。

考点:

该题考查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典型地貌的成因。

下图为“四地受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时间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图示四地

A.甲地纬度最高B.乙地适宜发展种植业

C.丙地位于南半球D.丁地多水蚀地貌

19.图示四地气候特征最接近的是

A.甲地与丙地B.甲地与丁地C.乙地与丁地D.乙地与丙地

【答案】18.A19.C

【解析】

试题分析:

【18题详解】

甲地7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主要受盛行西风带控制,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地冬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夏季受信风带控制,属于北半球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不适宜发展种植业,B错。

丙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C错;丁地7月份受信风带控制,1月受信风带控制,属于南半球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D错。

甲地纬度最高,A对。

故选A。

【19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乙地和丁地都属于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的热带沙漠气候。

故选C。

【考点定位】气候分布及成因

下图为2016年4月20日12时我国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0.从图中可知( )

A.甲地出现阴雨天气B.乙处出现艳阳高照

C.丙处吹来西北风D.丁处将迎来冷锋天气

21.图中乙锋面系统过境前后,北京天气变化与下列描述相符的是( )

A.气温上升,气压上升B.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C.气温下降,气压上升D.气温下降,气压下降

【答案】20.A21.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知识及学生的读图能力。

【20题详解】

从图示等压线分布分析,甲地的等压线数值与相邻等压线中(1010、1015)数值小的气压相等,根据“大大小小”原则,可知甲地内部气压低于1010百帕,说明它是一个低压中心,中心气流上升,容易出现阴雨天,故A正确;乙地位于冷锋锋后,应为阴雨天;从等压线判断丙处吹东南风;丁处为高压控制区,未来几天不受冷锋影响。

故B、C、D错误。

【21题详解】

图中乙锋面系统为冷锋,冷锋过境后,北京由受暖气团控制转变为受冷气团控制,天气转好,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故C正确。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2.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

23.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4.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25.构成该岩层的岩石可能是

A.花岗岩、石灰岩B.砂岩、页岩C.大理岩、砾岩D.玄武岩、流纹岩

【答案】22.B23.C24.D

【解析】

【22题详解】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破坏后,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雨季快速汇入河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而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增大,故选B。

【23题详解】

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坡面径流减少。

故选C。

【24题详解】

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增加下渗量,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总量减少,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

故选D。

考点:

河流、水循环

【名师点睛】该组试题由文字材料和图片构成,以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考查植被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是教材中“水循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内容的迁移应用,识记植被的生态作用,理清植被破坏或恢复对下渗、蒸发、地表径流等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正确解答该组试题的关键。

植被破坏,将导致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同时坡面上地表径流速度加快,区域水体总量减少,蒸发和蒸腾减少,区域降水量减少;反之,则出现相反的结果。

但需注意该题只是局部植被恢复,对降水影响不大。

理解上述关系,第7、8小题可迎刃而解。

第9题题干中的“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是重要条件,降水到达地表后,不需再考虑下渗、蒸发的部分。

因此影响河流径流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总量:

降水越多,河流径流量越大;反之越小。

图中岩层(不透水层和透水层)的倾斜是导致甲、乙两河径流量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读北印度洋某季节季风风向图(甲)和该季节北印度洋表层洋流示意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26.图中所示月份为()

A.1月B.7月C.3月D.11月

27.①处洋流对印度洋西部海域的影响是()

①使得海水蒸发量增大

②使表层海水水温下降

③使沿岸地区降水量增加

④使沿岸地区海洋生物增多

A.②④B.②③C.③④D.①④

28.图示季节,一艘货轮从索马里出发,途经印度洋,到达新加坡,该货轮航行的情况是()

A.顺风逆水B.顺风顺水C.逆风逆水D.逆风顺水

【答案】26.B27.A28.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南亚气候以及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知识。

【26题详解】

甲图显示此时南亚盛行西南季风,为夏季。

故B正确。

【27题详解】

西南季风对非洲大陆东北岸而言为离岸风,因此非洲大陆东北岸印度洋底层冷海水上泛,造成海面温度下降,蒸发减弱。

受其影响,大气降温减湿,沿岸降水量减少。

但冷海水上泛也会将大洋底部营养物质带至表层,使沿岸地区海洋生物增多。

因此②④项正确,①③项错误。

故A正确。

【28题详解】

图示季节南亚盛行西南季风,受其影响,北印度洋洋流向东成顺时针流向,因此从索马里出发,途经印度洋,到达新加坡,该货轮航行顺风顺水。

故B正确。

【点睛】仔细阅读图片中提供的有关风向和洋流流向及性质信息。

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下图为某河漫滩东西方向剖面示意图,该剖面位于自南向北河流的平直河段上。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9.该河流位于

A.东半球B.南半球C.西半球D.北半球

30.据材料分析,河漫滩发育较好的河流是

A.山区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

B.山区水位季节变化大的河流

C.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

D.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大的河流

【答案】29.B30.D31.A

【解析】

试题分析:

【29题详解】

从图上看,河流自南向北流,流水因在平直河段上,地转偏向力使流水偏向左边侵蚀西岸。

故为南半球。

【30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及图示信息的分析可知,河漫滩的形成,首先需要有较为平坦的地区进行泥沙的沉积,因此需要在平原地区,其次必须有洪水的出现,所以河流的季节变化要大,结合相关信息即可得出答案为D。

【考点定位】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育。

【知识拓展】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横剖面呈“V”字形。

堆积地貌多见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包含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等,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漫滩平原一般分布在中下游地区,三角洲平原分布在河口地区。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完成下面小题。

31.按由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甲—丙—乙

32.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B.水分C.坡向D.地形

33.丙图中苔原带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低②海拔高度低③处于阴坡④处于背风坡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答案】31.A32.A33.B

【解析】

试题分析:

【31题详解】

山麓地区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的水平带一致,同一自然带的分布,纬度越高,其海拔越低。

【32题详解】

不同纬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差异,影响因素是热量和水分条件的组合,热量因素是主要的。

【33题详解】

苔原带的缺失是由于丙山所在的纬度低,气温高,而山脉的高度不够,达不到苔原带所需要的较低温度。

考点:

本题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和自然带非地带性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等内容。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本规律,并掌握影响自然带非地带性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加强对自然带分布基本规律的归纳与总结。

左图为沿某岛屿20°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和甲、乙两地气候统计图,右图为左图岛屿的地形略图,其中M为一月份20℃等温线(虚线为可能)分布状况。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4.该岛甲、乙两地(   )

A.乙处冬季低温干燥B.甲地有明显干湿两季

C.7~12月降水量逐月增加D.乙地为热带季风气候

35.两地纬度相同,但乙地比甲地降水量大得多,关于其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与东南季风有关B.乙地海拔比甲地较低

C.乙侧山坡迎暖湿信风D.甲深居内陆,乙沿海

36.关于虚线L1、L2、L3、L4等温线弯曲合理的组合是

A.L1L3B.L1L4C.L2L3D.L2L4

【答案】34.B35.C36.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

【34题详解】

由图中南回归线穿越等信息可知岛屿为非洲马达加斯加岛。

其东侧为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西侧为全年高温,干、湿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

故B正确,A、D错误。

图片显示乙地7~9月降水逐月减少,故C错误。

【35题详解】

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的形成是因为:

①来自海洋的湿润东南信风被山地抬升,在东侧形成地形雨;②暖流的增温增湿。

故C正确。

马达加斯加岛不受季风影响,A错误;图中显示甲、乙两地海拔相近且都临海,B、D错误

【36题详解】

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山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等温线向北(低纬)凸出,在岛东部受暖流影响,气温高,等温线向南(等温线凸出方向应与洋流流向一致)凸出。

故B正确。

【点睛】马达加斯加岛由于受地形和洋流的影响,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非地带性特征。

等温线凸出方向应与洋流流向一致。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综合题(共30分)

37.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给古老的丝绸之路带来了新的外延与内涵,给中国以及寻求发展的沿途各国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未来。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1)简述H海的面积变化趋势及原因。

(2)比较甲荒漠和乙荒漠形成的原因。

(3)比较图中①②两处流水作用的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

(1)趋势:

增大。

原因:

位于两大板块(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带

(2)甲荒漠: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乙荒漠:

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降水少(3)①以侵蚀(或搬运)作用为主。

原因:

河流上游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

②以堆积(或沉积)作用为主。

原因:

河口地区,地形平坦,流速缓慢

【解析】

(1)由图可知H海为红海,位于生长边界处。

(2)甲荒漠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为热带荒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控制。

乙荒漠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内部,为温带荒漠。

(3)流水作用包括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河流上游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因搬运、侵蚀作用为主;在河流中、下游和入海口处由于地形趋于平坦,河流流速减慢,以沉积作用为主。

38.3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是欧洲的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瑞士伯尔尼山的罗讷冰川,先由东向西流经日内瓦湖,后进入法国境内,索恩河是其北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