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611149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doc

2011年夏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三级辅导手册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基础(普通)心理学既是心理学专业的“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研

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心理学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

学习时要把握好基本概念的基本定义,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分。

然后在基础心理学基础上学习其他学科,进行对照学习——社心、发心、变态、测验、咨询等。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基础心理学:

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如下图:

(见电脑)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

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名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华生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机能主义詹姆士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3反对3主张)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参见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内容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心理学家应该关系人的价值与尊严、是当代心(第三势力)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构造及功能

神经元:

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

位。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

回;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动力定型:

巴浦洛夫把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形系统叫做动力定

型。

我们把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

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

第三单元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象。

联觉:

我们把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第四单元各种感觉

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们对1000Hz~4000Hz的声音最敏感。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

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第五单元知觉概述

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基本特性(内涵和例子):

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第四节记忆

第一单元记忆及记忆进程

记忆种类(5种类):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动作记忆

记忆过程(3环节):

1、识记2、保持3、回忆(再现)和再认

第二单元表象

表象的特征:

直观形象性、片面不稳定性、可操作性、概括性。

第三单元三个记忆系统

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

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三个系统的差别:

(见电脑P10)

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象

第一单元思维概述

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第三单元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2、原型启发的作用3、定势的作用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策略2、启发式策略

第四单元语言与言语

区别: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运动中枢机制:

1、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中枢):

此中枢受损伤~表达性失语症(运动性失语症)。

2、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中枢):

颞上回受损伤——接受性失语症。

3、视觉性言语中枢:

角回受损伤——失读症。

4、书写性言语中枢:

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受损伤——失写症。

第六节意识与注意

第一单元意识概述

意识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根本区别。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特殊的意识状态:

1、睡眠: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

2、梦:

梦有很多特点,如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

第二单元注意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第三单元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广度:

7±2,即5~9个。

注意的稳定性:

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

注意的分散:

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是一种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

第七节需要与动机

第一单元需要与动机概述

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动机: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第二单元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的层次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

需要。

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情绪、情感概述

情绪和情感:

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单元情绪理论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第四单元情绪、情感的种类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第五单元意志

意志: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

(注:

意志是心理过程,与意志行动不同)

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理解):

1.双趋式冲突2.双避式冲突3.趋避式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社会心理学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将个人当作一个社会实体来研究,通过考察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来解释人的心态与行为的一门科学。

为什么人会对某

件事持不同看法?

——态度;人为什么会侵犯别人?

——侵犯;为什么人会自觉不自觉地跟从别人,做出与别人同样的行为?

——从众。

从几个有限的问题中,我们就可以明确感到社会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除了提到的问题外,诸如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群体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以及环境背景与人们行为关系等,也都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学好社会心理学对于了解求助者问题的社会性原因很有帮助,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联系实际生活,用意义记忆的方法来记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侧重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社会行为公式:

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也很重要。

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对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郭念锋)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1、家庭;2、学校;3、大众传播媒介;4、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

1、语言社会化2、性别社会化:

①性;②性别;③性别角色。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社会角色的分类:

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2、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角色失调:

4种形式

1、角色冲突;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最严重的角色失调)

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

自我的概念: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1、主我:

是认识的主体。

2、客我:

是认识的对象。

3、镜我:

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自我概念的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印象形成效应:

1.首因效应2.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

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光环效应:

也称晕轮效应。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

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2、平均模式;3、加权平均模式;

4、中心品质模式:

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4、投人所好。

第三单元归因

归因:

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作出准确的预测。

内控者与外控者概念

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2.自我价值保护3.观察位置4.时间因素

归因原则:

协变原则

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归因

高高高刺激客体

低低高主体

高低低情境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一、亲和动机: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

亲合起源于依恋。

亲和的作用:

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2、获得信息;3、减轻心理压力;4、避免窘境。

影响亲和的因素:

1、情境因素;2、情绪因素;3、出生顺序

二、成就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目标的吸引力;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三、侵犯行为:

侵犯的影响因素:

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

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

去个性化:

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

去个性化和侵

犯行为成正相关。

五、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的性质:

1、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①自然环境;②社会情境;③时间压力;④利他的对象的特点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①心境;②内疚;③人格

3、利他技能

第三单元社交情绪

社交情绪:

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

映。

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1、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2、嫉妒情绪的特点:

①针对性;②持续性;③对抗性;④普遍性

3、羞耻与内疚:

①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②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

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第五节态度

第一单元态度形成

态度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特点:

1、内在性;2、对象性;3、稳定性

态度的成分:

1、认知成分C(cognition,认知):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象的事实、

知识、信念、评价等。

2、情感成分A(affection,情感):

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

感反应。

3、行为倾向成分B(behavior,行为倾向):

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

行动的倾向性。

有人把态度的三成分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态度的属性:

1、方向;2、强度;3、深度;4、向中度;5、外显度

第二单元态度转变

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①传递者的威信;②传递者的立场;③说服的意图;④说服者的吸引力

2、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①信息差异;②畏惧;③信息倾向性;④信息的提供方式

3、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②人格因素;③个体的心理倾向

4、情境:

①预先警告;②分心(即注意分散);③重复

三、态度转变理论:

海德(F.Heider)的平衡理论:

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

海德

提出了一个P-0-X模型说明他的观点。

其中,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

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

态度测量一般使用间接方法。

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二单元体语沟通

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和触摸姿势与装饰

人际距离:

1、公众距离2、社交距离(咨询师与求助者)

3、个人距离4、亲密距离

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人际关系概念:

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人际关系的特点:

1、个体性;2、直接性;3、情感性

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一般情况下,关系越密切,人们的自我暴露就越广泛、越深刻。

但有一个特例,就是彼此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可能达到完全的自我暴露。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平等原则

第四单元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和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与邻近;2、相似性;3、互补;4、外貌;5、才能;6、人格品质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从众

–从众:

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

保持一致的现象。

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从众行为的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2.对偏离的恐惧;3.群体凝聚力

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3点);2.个体人格因素(2点);3.情景的明确性

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社会促进:

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

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

社会干扰:

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

也称社会抑制。

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

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塔尔德的《模仿律》:

1、下降律;2、几何级数率;3、先内后外律

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单元爱情

爱情的概念:

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

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

1、依恋;2、利他;3、亲密

哈特菲尔德等人认为爱情主要有激情爱和伙伴爱两种。

印度学者古普塔等研究表明:

激情和浪漫能持续5年左右。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是从生命全程的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毕生心理发展的年龄

特征。

学习发展心理学目的是让我们在心理咨询活动中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理论问题,使我们了解各种心理能力的发展趋势均不同程度地呈现适应性的特点,从而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毕生发展观,全面了解个体发展的纵向图景。

在学习时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更好的记忆。

本章“★”标示内容皆为重点,需要全部掌握。

第一节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心理的种族发展

三、研究任务广义心理的种系发展

四、发展心理学简史

个体心理发展:

五、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出生-成熟-衰老

六、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狭义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单因素论;2、二因素论;3、相互作用论

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其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4、心理发展阶段说

皮亚杰采用含有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