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册美术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1553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5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册美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9册美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9册美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9册美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9册美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9册美术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9册美术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9册美术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9册美术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9册美术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9册美术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9册美术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9册美术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9册美术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9册美术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9册美术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9册美术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9册美术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9册美术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9册美术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册美术教案.docx

《9册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册美术教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9册美术教案.docx

9册美术教案

教学内容

第1课巧置换

三维目标

1.能利用置换的方法,创作出新的视觉形象。

2.在美术创意活动中发展创造力,逐步了解设计的方法,形成设计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成为《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意识方面,给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发挥个性、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平台。

资源开发

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计算机设备等

教学反思:

本课的《巧置换》是将事物的因果、角色等进行对换,或保留图形的基本特征,将物体中的一部分用其他类似的形状所替换的异常组合形式,从而达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关于物象置换的内容在第七册《物象重组》中有所涉及,在进行本课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两课之间的层次要求。

《物象重组》倾向于趣味性,而《巧置换》则更要求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创意活动,更强调理性的思考,使创作的结果更具意义。

本课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德国艺术家冈特·兰堡的《我们一味向地球索取》将一片昭示着生命的绿叶的边缘置换成烟囱林立的工厂,以它特有的视觉形象,使人耳目一新,很好地突出了环保的主题。

《精神食粮》和《自然之风》同样是在保留原物象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置换,给人以视觉上的新奇感,利用巧妙的构思深化了要传达的主题。

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举世闻名,小作者采用角色置换的方法,以新的视角,让蒙娜丽莎为达·芬奇画像,使人忍俊不禁。

也使人对小作者新颖的创意发出由衷的赞叹。

教学过程

学情预设

应对策略

修改补记

一引导:

围绕教材《我们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作品,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1、作品表达了什么?

2、作品应用了什么方法?

3、你的感受是什么?

置换练习:

作品中树叶和工厂,还可以用哪些事物置换?

树叶还可以换成地球、海洋、一滴水等等,工厂可以替换成枯竭的树根、一个动物的骨骼等等,总之,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物象的置换,不必拘泥。

欣赏多媒体课件:

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

课堂创作:

创作可独立完成,在表现形式上可以以手绘为主,还可以利用实物照片、图片进行拼贴完成。

有条件和有能力的同学还可借助电脑进行创作。

在学生进行创作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特别是对那些较好的想法教师要予以鼓励和肯定。

辅导中注意,不同事物,相同形象的置换;不同事物,性质相近的置换;利用借喻的手法置换。

总之,有趣而且有想法。

课堂辅导:

方法,技术,表达形式的辅导。

课堂评价:

展示作品,引发思考。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反思与拓展:

查漏补缺,总结经验。

对于好的,引人深思的作品,开展主题讨论,进行升华和学生思维,思想,艺术表达的提升。

 

生:

 

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是打开学生创作思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基础。

因此在上课时,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切莫搞一言堂,致使千人一面、异口同声。

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趣味性特点,通过作品展示、创意比赛、做游戏、看课件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兴趣。

另外,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处理好师生关系,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学习的参与者,多鼓励学生创新,和学生一道创新。

 

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是教学的关键。

教师可以采取“先放后收”的办法,由一个事物发散开来,比一比,看看谁的想法多。

例如:

围绕教材《我们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作品,启发学生,树叶和工厂,还可以用哪些事物置换?

树叶还可以换成地球、海洋、一滴水等等,工厂可以替换成枯竭的树根、一个动物的骨骼等等,总之,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物象的置换,不必拘泥。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收”,将同学们的想法进行讨论和比较,看看哪个想法对主题的传达效果更好。

另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同题异构”的方法,教师出示一些主题,例如:

“异想天开”、“请珍爱我们的地球”等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去展开想象,然后将自己的想法讲给同学们听,看看谁的想法最独特,谁最有创意。

这样的竞赛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会相互启发,从而进一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

板书设计巧置换

 

 

教学内容

第2课自画漫画像

三维目标

1、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为自己创作一幅有趣的漫画像。

2、学习漫画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3、增进对漫画艺术的了解与喜爱。

教学重点

能根据自己的面部特征给自己画一幅漫画像。

教学难点

根据自己的面部特征,能对自己的脸形、五官、表情进行夸张变化。

资源开发

各种形式的漫画图片、电脑、照片、画笔等

教学反思:

漫画作为一种有趣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自画漫画像属于肖像漫画范畴,以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表现人物,使他们的特征更加突出,性格更加明朗。

画好漫画像要点如下:

要抓住对象外形的主要特征和性格特征——使用夸张变形手段,突出其主要形象特征,省略减弱次要部位。

例如画西欧人与黄种人漫画像大都强调鼻子的不同造型,这也就是他们外形不同的主要特征之一。

表情与动态的处理——处理漫画人物表情与动态与普通绘画有许多不同之处。

漫画人物的表情与动态大多是经过夸张与变形的,使之比写实绘画中的表情更为强烈有趣。

例如画人哭泣,可以画得泪如雨下,画脾气暴躁者可以蹦地三尺,头上甚至冒出火苗等。

要有“漫味”——画漫画肖像不在笔墨多少,而在把握变形,使原形“漫化”。

有人说自己画漫画像像素描速写,就是不像漫画,没有漫味,其原因就是不善于“漫化”。

注意形神兼备——形要夸张,神也要夸张,注意抓住人物性格特点。

例如某君乐观爱笑,画他时应画他的笑容,此外还有职业、年龄、服饰特点等也要照顾到。

“漫化”不等于“丑化”——夸张变形后的形象既要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又有漫画的趣味。

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马三立漫画像,爱因斯坦漫画像“漫化”过程图示以及学生作品,为学生重点分析以上要点。

教学过程

学情预设

应对策略

修改补记

一、录音导入、激发兴趣(约3分钟)

1、师谈话:

同学们,老师收到漫画俱乐部寄来的一封信和一盒磁带,信封里装着一叠漫画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大家想不想知道?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录音吧。

2、师:

放录音小朋友,你们好,我们是漫画俱乐部的学生,听说小朋友特别聪明可爱,我们很愿意与你们交朋友,我们已把自己的漫画像寄给你们了,请你们也画好自己的漫画像寄给我们,让我们心连心,手拉手,成为好朋友,好吗?

3、师提问:

同学们听明白了吗?

录音带里讲了什么事情?

那么,同学们想不想跟漫画俱乐部的学生交朋友呢?

二、欣赏作品、初步感知(约5分钟)

1、师谈话:

让我们来看看漫画俱乐部的小朋友长得怎么样?

谁能说说他们的脸部特征?

2、师出示漫画像作品,学生欣赏。

(出示贴有6幅漫画像的心形纸)

3、师问:

看了这些人的自画漫画像,你们有什么想法?

4、师设问: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等我们学了这节课的内容就会知道了。

5、揭示课题:

漫画俱乐部的小朋友寄来了自画像,要我们也寄自己的漫画像给他们。

那么,漫画像到底怎么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自画漫画像。

三、板演试画、再次感知(约14分钟)

1、师:

我们先找一个有特征的同学来画画看好不好?

谁愿意上来当模特?

(一生上台当模特)、观察模特脸部特征。

师设问:

怎么画呢?

马上可以画吗?

(板书:

观察)从那几方面去观察呢?

(板书:

五官、脸型、表情、发型)谁能将他的脸型、五官作一番适当的描绘或比喻?

(如:

方的脸,脸如一轮明月等)

3、师:

谁能根据同学们找出的特征给这位同学画一幅漫画像?

4、画好后师提问:

大家认为他画的头像有没有可以修改的地方?

谁来重画?

5、师设问:

同学们觉得他画的有趣么?

突出了台上同学的特征了么?

他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谁能把他再加以夸张呢?

6、比较三幅漫画像,哪一幅最有趣?

为什么?

7、小结:

师:

谁来说说画漫画像的全过程?

(完善板书)教师概括:

我们画漫画像就是要抓住一个人的面部特,并加以大胆的夸张,脸胖的让他更胖,瘦的更瘦,嘴小的让他更小,这样才有趣、滑稽。

8、回答刚才留下的问题:

为什么要这样画?

四、学生练习、掌握技能(约15分钟)

1、学生对镜找脸部特征。

2、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3、请学生说特征,讲哪些方面可以进行夸张,怎样夸张?

4、学生练习。

画好后把作品贴到黑板上的心型纸上,说明要把最有趣的作品寄给漫画俱乐部。

(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剪成心形的纸)

五、讲评作业、深化感知(约3分钟)

1、师提问:

哪些作品画得最有趣?

为什么?

2、师:

下课后请同学们修改一下或重画一张,我们把最优秀的最有趣的漫画像寄给漫画俱乐部的小朋友。

 

脸型、五官、表情等进行夸张变化

 

(生黑板演试画)

 

(生再画一幅)

 

生2:

夸张)

 

生:

再次板演一幅

 

(设计意图:

设置悬念,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欣赏、分析教师准备的漫画肖像以及课本中的作品,讨论漫画肖像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1.漫画肖像和我们平时画的人像有什么区别?

2.漫画肖像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

3.漫画肖像主要是抓住了人物的哪些特征进行夸张变形的?

引导学生了解漫画肖像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是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突出人物的形象和神态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教师提供的漫画头像作品,让学生感知漫画头像的有趣、滑稽,从而初步了解漫画像的特点。

(古里古怪、滑稽、有趣、可笑等)

 

(设计意图:

通过三位学生板演试画,对脸型、五官、表情等进行夸张变化指导,让学生掌握漫画像的特点,学会画漫画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设计意图:

通过对镜自找面部特征,再小组交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脸部特征,然后运用夸张的手法来画,从而使学生掌握自画漫画像的技法)

 

(好的作品贴到大的心形纸上)

 

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在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大胆的夸张与变形。

这个问题要循序渐进地解决。

首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比较突出的特征,可请学生对着小镜子观察自己的脸型、五官特征、表情等,也可以同学间相互寻找特点,并结合个人性格特点、服饰特点、爱好等进行表现,如某位学生喜欢笑,可以突出表现他的笑容;某位学生酷爱足球,可以把自己的眼睛画成足球的样子等。

可结合欣赏教材爱因斯坦漫画像“漫化”过程图示,讨论:

两幅漫画像有什么区别,哪一幅更有“漫味”?

引导学生了解既要夸张人物的外形特征,又要对人物的神态进行夸张。

创作漫画像往往要画很多草图,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解决如何进行夸张与变形的问题,教师不妨先画自己的漫画像来做直观的例子。

请学生说说老师在脸型、表情、五官上的特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边简单地讲解边在黑板上进行夸张表现,使学生在创作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学校可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如应用Photoshop软件中的滤镜功能,来反复改变一张人像照片的扭曲度,体会夸张表现不同的外形特征带来的不同艺术效果。

引导学生了解既可以抓住脸型、五官特征、表情进行夸张表现,也可以抓住面部最明显的一两个特征进行夸张。

板书设计自画漫画像

 

 

教学内容

第3课漫画与生活

三维目标

1.了解漫画不同的特点、功能和种类,学习如何选材立意以及漫画表现手法等

2.通过漫画创作,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3.增加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能体会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在漫画头像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漫画语言,学习简单的漫画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

用漫画语言来表达。

学习简单的漫画创作手法。

资源开发

各种形式的漫画图片、电脑、照片、画笔等

教学反思:

漫画造型是画漫画的基本功,在上一节课漫画肖像的基础上,这一课学习漫画与生活。

漫画创作来源于生活,只要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许多创作素材。

漫画从功能上分:

具有讽刺功能、歌颂功能、传播功能和娱乐功能等。

从形式上可分为:

独幅漫画、连环漫画、全景式漫画、组画等,表现工具不限。

从内容上分:

有讽刺漫画、歌颂漫画、幽默漫画、哲理漫画、新闻漫画、科学漫画、旅游漫画、风俗漫画、抒情漫画、肖像漫画、动物漫画、广告漫画等。

教材中提供了不同功能、题材和表现形式的漫画。

几幅作品都比较典型,和生活紧密相关,朴实、生动而富有智慧,能使大家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分析,了解漫画不同的功能、表现形式和内容,重点学习如何选材、立意以及表现手法等漫画技巧。

教学过程

学情预设

应对策略

修改补记

1.激趣导入。

(1)出示一漫画图片:

试添题目。

(漫画《画画》,学生看看想想,加上题目并说原因?

(2)与我们平时的画比有什么不同?

(3)揭题。

2.欣赏,进一步理解漫画与生活的关系。

(1)出示《到此一游》,想一想,给它加个题目并说理。

(2)出示漫画《苦恼的双休日》,仔细观察,体会其意。

2.交流、分析。

(1)你喜爱的漫画形象是谁?

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夸张他这一点?

(2)交流看法。

(3)大家熟悉的三毛形象,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大师张乐平爷爷创作的。

大师的经验:

漫画来自于生活。

3.学习实践。

(1)出示儿童喜爱的“三毛”,观察并考虑:

人物形象的特点?

这样画的表现目的?

(2)让学生也动笔试试,学画三毛,并且鼓励有能力的学生来创作新时代的三毛形象。

4.作业反馈,小结创作心得。

5.寻找创作题材。

(1)漫画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有哪些情节或感受可以用漫画形式表现呢?

(2)思考、交流,启发思维。

6.学生创作教师个别指导。

为创作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些四格漫画的前一、两幅,让他们用自己的想法来接着创作结果。

7.作业展示。

8.课外延伸。

介绍我国的漫画大师丰子恺。

介绍其他漫画类型。

 

 

漫画用夸张、变形等方法来表现生活中的某些现状,用讽刺、幽默的手段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生:

漫画的形象夸张、造型简练,能表达一定的思想。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刚才的创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生:

夸张与变形都是为自己的要表现的思想服务。

 

从生活中选材——选材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表现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从周围的人与事中寻找创作素材。

并不是每天见到的各种生活现象都可以入画,这要求漫画者具备敏锐的目光去摄取所需,摘取生活各个领域中你觉得有意义、有启迪性和有趣味性的素材。

例如自己决定写一部书,写了好多决心书,最后把一年的“决心书”装订成书。

使学生体会漫画创作来源于生活,一句俏皮话,一个有趣的镜头,一件有争议的小事,或是自己的一个联想等都可以作为漫画素材,只有平时认真的观察与留心周围的事物才会觉得有可创作的内容。

如何立意:

立意的“意”是指我们对于要表现的素材分析之后,在头脑中形成的主题思想,也就是确定这幅漫画的主题,到底要表达什么,是想讽刺还是赞扬,是给人以某种思索,还是给人一种乐趣,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主题鲜明。

立意一要正确,二要明确,三要深刻。

有的漫画让人看了半天看不懂,主要问题就是立意不清楚,作者自己都没有想清楚弄明白到底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怎么能让别人明白呢?

这点在创作一幅画之前,自己一定要明确。

把“意”立明,下面所做的一切努力,包括表现形式、表现手法、造型、构图、色彩等都是为了要表现这个“意”。

有的学生在构思时,往往只注意漫画的趣味性,而忽视漫画的思想性,教师要及时予以指导,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引导其表现出更为深刻或有意义的画面。

 

漫画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引人发笑,而产生趣味性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漫画中使用了夸张、比喻、象征、相似、对比、巧合、颠倒、移植等多种表现手法。

教师可结合漫画作品与学生共同分析几种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

“夸张”是漫画最常用的手法。

夸张的范围很广。

放大、缩小、加以变形等都是夸张。

形象可以夸张:

如大头小身子;内容可以夸张:

如为了表示钓鱼时间长,渔竿与河岸之间竟结了蜘蛛网。

夸张的目的是要突出作者的主要意图和事物的基本特征,使画面更加鲜明强烈。

“比喻”也是漫画中常用的手法,可以把姑娘比做鲜花,把贪污犯比做老虎,小偷比做耗子。

比喻的要点是要抓住本体与喻体二者间的相似点,在喻体的选择上要确切、合适,如把贪污犯比做小猫就不太确切了,而把大吃大喝的人比做蝗虫就很确切而且引人重视。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不是利用相似,往往是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或本质的相关,例如火炬象征真理,白鸽象征和平,用骷髅、十字架象征死亡。

“相似”是漫画中经常出现的可笑情景。

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事物,所以一旦发现类似同样的事物就会感到奇特有趣。

比如一个学生沉思时举起的铅笔和两个圆圆的大眼镜和100分恰巧相似,而一个人抽烟吐出的烟圈和绞索有相似之处,则更加深化了主题。

“对比”与相似正好相反,对比是抓住事物相对的性质,如大与小,正与反,黑与白等对比。

如农民拿着油灯,为装电灯的工人照亮,题目叫《迎新》,巧用了新旧对比,意味深长。

“巧合”无巧不成书,生活中常有碰巧、凑巧的事情,如能将巧事组织好,也能造成幽默。

例如,一根毛的牙刷碰上了只剩一颗牙的主人。

在分析多种表现手法的同时,教师要提示学生,一幅漫画往往并不是只运用一种表现手法,而是几种共同构成的,这需要在创作时随机应变

板书设计漫画与生活

 

教学内容

第4课身边的风景

三维目标

1、掌握基本的写生方法,形成正确的写生习惯;学习表现景物的构图规律和用线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线条美的理解,提高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艺术。

教学重点

掌握基本的写生方法,提高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

进一步加深对线条美的理解,提高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艺术。

资源开发

教学反思: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经历各种场景,本课设计意图是通过风景写生,引导学生去留意观察、细心体味,亲身感受“身边的风景”。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艺术,从而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并提高线描绘画技巧和写生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照片和美术作品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场景都是我们生活中十分熟悉常见的,是我们“身边的风景”。

教材第8页的风景照片,有亭有楼有桥有廊,其间又装点着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藤萝树木,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整幅照片包含内容丰富繁杂。

上面黄色边线确定了三个构图,教师可重点利用其讲解构图规律;如果学校条件不允许外出写生,第8页下面的几幅照片可作为学生创作表现的素材,但建议走出教室去写生,即便是校园里也有“风景”。

第9页的《山村新居》是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作品,他十分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利用线条的繁简突出画面主体,使画面充满节奏美感。

两幅学生作品线条运用得熟练、大胆、肯定,在把握住大的透视关系的前提下,细节刻画得细致入微,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情趣。

教师可结合几幅作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用线方法。

教学过程

学情预设

应对策略

修改补记

一、移步换景

通过学生熟悉的景色,通过教师的引导发现。

打开另一番天地。

二、范画讲析

《山村新居》以及学生作品的讲析,使学生了解线的魅力,学习表现景物的构图,以及线描的疏密美。

本课开始教师可先和学生交流:

你每天上学路上都会经过哪些地方?

简单描述几个你觉得很美的地方,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能详细描述出那么多场景,而有的同学描述不出来或是不清楚呢?

为什么有些地方有的同学觉得美,而有的同学浑然不觉呢?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乏用心感受体味美的心,对于身边的风景我们十分常见、熟悉,反而没有留意观察、细心体味。

如果我们能用眼睛去寻找身边的风景,如果我们能用心去感受身边的风景,如果我们能够多点发现,我们的生活必定会变得更美。

三、学生写生

四、教师指导

五、课堂总结

 

在对构图规律和用线方法的学习上,教师可重点结合教材中的照片和美术作品讲解。

因为教材的文字注解比较详细,教师亦可设定问题,请学生自学或分组讨论。

第8页的风景照片,教师可让学生用格尺在照片上画一画,看看还可以确立哪些主体,如何构图。

因为是写生课,所以写生前的讲解尽量节省时间,把时间留到写生时详细指导

在实际写生时,学生面对广阔的自然,千姿百态的景物进入视野,如何选取适当的表现对象,做精心构图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事先可让学生做一个简易取景框,即把一张硬纸从中间裁一个小的长方形洞,这样,从洞内看出的将是一幅幅画面,这也是一种帮助学生解决构图的好办法。

板书设计身边的风景

 

 

教学内容

第5课从不同的视角表现

三维目标

1、理解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与表现的意义。

2、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并尝试创作。

教学重点

理解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与表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并尝试创作。

资源开发

各种视觉照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反思:

从科学意义上来讲,视角是指由物体两端射出的两条光线在眼球内交叉而形成的角,当“视角”一词用于美术创作中时,则多指人们在进行美术创作时观察、思考与表现主题时所采取的不同角度。

对于本课来说,由于学生年龄尚小,不可能通过本课而对艺术的视角问题有透彻而全面的了解,因此,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从观察时的不同角度出发,或俯或仰,或侧或偏,尝试用与平时不一样的角度去观察平时司空见惯的景象并进行表现,从这样的绘画作品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情致。

从而也为将来能更好地理解与欣赏不同流派画家的艺术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学情预设

应对策略

修改补记

一、激趣导入:

老师带来几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并且和同学们一起赏析、做个小游戏、并分析作者从各个角度来表达画面。

请四位同学们利用作摄影动作的形式表现这些照片的观察角度。

二、探究新知:

1、深入欣赏分析,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你能从作品中看出作者所要表现的重点是什么?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如果画面上是真实的情景的话,你知道画家是站在那个角度进行观察的么?

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角度去观察表现?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去欣赏、分析,在小组内开展研讨、并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

每一位艺术家再创作之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观察,最终选择最能表现自己创作意图的角度去观察表现自己最想表现的东西。

3、教师准备一组从不同角度绘画的学生作品图片请学生观察,体验因观察角度图同而给画面带来的新感受。

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寻找发现

三、创作表现:

教师指导,并给出教师小提示:

想象自己要表现什么,再确定表现的重点

四、成果展示:

开展评价活动,便讲评边强化从不同的视角表现的重要性。

学生透过作者的画面猜猜看作者最想表现什么?

对优秀作业给与表扬.

 

生:

哇真美

生:

从不同角度创作的

生:

好的,我……

 

生:

作者是为了突出本画内容

 

生:

小组讨论

 

欣赏与绘画相结合,看看画家是怎样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和表现的。

教师可以把学生平时的画作和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分析,学生要重点思考画家在作画时是采用怎样的角度去观察和表现的。

选择名家作品时可精选一些构图不同的,表现内容不同的作品,如勃鲁盖尔的《冬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罗中立的《父亲》等。

在不介绍任何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

你能从作品中看出作者所要表现的重点是什么吗?

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如果画面上是真实的情景的话,你知道画家是站在哪个角度进行观察的?

作者为什么要选用这样的角度去观察表现?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学生理解每一位艺术家在创作之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观察,最终选择最能表现自己创作意图的角度去表现自己最想表现的东西。

我们也应该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