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1933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81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docx

4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

《4.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课堂教学设计

深圳实验学校中学部罗贤珊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框主要体现了课程标准“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知道大众文化在当今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大众文化现象给予客观评价”的要求。

本框题的核心是通过分析文化生活的色彩斑斓,使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而主动选择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

根据课标要求,参照教科书,支撑这一问题解决的知识有:

⑴文化生活的特点;⑵文化生活的两面性;⑶发展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

其中重点问题是辨别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只有辨别清楚,才能趋利避害,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从而为怎样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打下基础。

2.分析该课教材内容在本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生活》教材的四个单元,分别对应了课程标准的四个主题,按照“是什么:

文化的概念”、“为什么:

文化的发展”、“怎么看:

民族精神”、“怎么办:

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来展开。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作为文化生活的结束部分,起到了归纳总结的作用。

本单元所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即如何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当代文化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第一目“当代文化生活素描”主要描述了当今我国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以及导致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目的是表现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

从未有过的斑斓色彩。

第二目“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主要描述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给文化生活引发的令人忧虑的现象;启示我们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要积极管理,正确引导。

第三目“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讲述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多样性特点,要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所坚持的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

(二)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现在的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独立性强,他们关注社会,对流行文化的感受力越来越强烈。

同时,他们对良莠不齐的流行文化缺乏分辨能力,对传统的主旋律作品采取冷淡的态度。

如何正确认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怎样的主旋律作品才能吸引他们?

如何引导他们去解读流行文化,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健康,更丰富多彩?

这些都是非常重要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本框题的教学内容相对于前面的知识点理论性、思想性较强,要求学生能够由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由于高二第一学期,学生尚未学习哲学知识,所以对本框题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对教材“探究活动”中的一些观点的评价,学生容易陷入片面性,即只看到了事物或现象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个方面,不能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的看待事物、现象,在这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同时,学术界对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有那些基本特征,存在着分歧,所以正确把握大众文化的含义也成为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高二学生仍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虽然已经参与了不少的文化生活,对文化生活的参与还比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

因此,通过本框的学习,我特别期待学生在话题探究、现场采访和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中学会积极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辨别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学会合作共享,把握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由此引导学生更加理性地参与文化生活,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多种选择;认识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对我国当前的文化现状,能够作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既看到主流的倾向,又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及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相关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社会文化生活现状以及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喜”与“忧”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社会文化生活相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中进行正确选择的能力;通过学习、探究、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社会文化生活现状以及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喜”与“忧”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日常生活中拒绝消费品位低下、低级庸俗的文化产品,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如何正确评价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因为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不健康的文化产品对未成年人危害大,也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只有对它们的作用作出客观评价,才能趋利弊害。

2.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大众文化”的含义。

因为:

第一,对于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还存在很大的分歧;第二,有的人将“大众的文化”和“大众文化”混同起来,在用法上不加区分,导致概念上的混乱。

(五)教学方式

1.探究法。

通过探究活动启发学生对当代文化生活特点进行思考,从而引入本框的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本单元每课设置了若干的探究栏目,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踊跃发言,在探究过程中形成正确认识。

2.讨论法:

引导学生应对特别易出现认识偏差的问题进行广泛讨论,澄清是非,走出误区,在观念碰撞中寻找真理。

3.角色扮演法。

通过扮演相关角色,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深切体会到流行文化和经典文化各有各的价值。

4.调查法。

在课后,可以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深圳市民文化生活的特点等。

(六)教学准备

1.课前一天发学案给学生有针对地预习,初步了解本框题的学习要求和探究话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基础知识。

2.配备一位“记者”作现场采访(班上正好有学校“小伙伴”电视台的主持人)。

3.课件制作。

4.课后练习巩固。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方案。

如果只是笼统地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学生基本上就是简单地把课本浏览一遍。

因此,课前发学案给学生很有必要,可以让学生养成自主预习、有针对性预习的好习惯。

以下是提供给学生的学案:

《4.8.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自主探究学案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2.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3.当代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特点是:

以盈利为目的,采用现代科技和机器设备规模化地生产文化产品,通过和广泛传播,为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参与,被许多西方学者称为“”。

答案:

1、现代科学技术,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大众传媒,市场运作,大众文化。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能充实人们的,传播;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

2.文化市场的和,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3.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

答案:

1、精神生活,科学文化知识,思想道德素质,生产的发展;2、自发性,传媒的商业性;3、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的特点。

2.面向,反映,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答案:

1、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2、广大人民,人民的利益与呼声,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基本特点:

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2)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3)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①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一个原则)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二为方向、双百方针)

③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三贴近)

④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⑤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2.大众文化与我们所要倡导的文化

大众文化是就文化传播的广泛性而言的。

在历史上,文化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而只能在少数人中传播,那种文化状态是很有局限性的。

随着近代工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消费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生产的规模化和传播的快速化,越来越为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参与,被称为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并不界定文化内容,而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则要强调两方面:

第一,文化要贴近人民大众,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第二,文化的内容必须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而不能是庸俗的、低级趣味的。

可见,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与通常所说的大众文化在内容上是有差别的,不宜将二者混同。

3.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大众传媒的发展也不例外。

大众传媒以其广阔的触角、极快的传播速度满足了人们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更容易欣赏到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甚至足不出户就可实现,这是大众传媒发展可喜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与之相伴而生的忧,信息传播量最大的传媒——互联网上鱼龙混杂,一些低级趣味的文化产品得以栖身,网络掩盖下的犯罪活动也日益猖獗。

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警惕,不能只看到其有利面而忽略其危害性,更不能因其潜在的危害而裹足不前、因噎废食。

4.评判流行文化作品与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是两个不同范畴。

经典文化是经过历史积淀选择出来的有价值的文化,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特点,往往具有深厚的内涵,但其内容的厚重性往往使得其形式相对滞后;流行文化则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表现出求异、前卫、创新、反传统的特征,易于被广大青少年所接受,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缓解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及心理压力,但其内容则往往比较肤浅,一些颓废甚至色情、暴力的东西,不利于青少年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不能笼统地说经典文化优于流行文化或是流行文化优于经典文化,更何况有一批优秀的流行文化经过时间检验和历史沉积后也就成了后世的经典;如果传统的经典文化能够不断更新其表现形式,借流行文化之长,补自己之短,可能更有利于发挥其作用。

[例1] (2009·江苏)用现代动画技术制作的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获得了上海炫动卡通卫视2008年度收视排行的年度特别奖,同名动画电影也取得了高达8500万的票房。

这主要说明,为人们提供的文化产品应当(  )

A.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B.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制作

C.满足人们娱乐的需求D.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解析] 该题考查了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题干说明该动画片受到广大观众喜爱,才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D符合题意,A不选;B不是获得人们认可的必要条件;C错,为人们提供的文化产品应当满足人们健康向上的文化需求,黄、赌、毒也能满足娱乐需求,但决不允许。

故选D。

[答案] D

[例2] (2008·海南单科)近年来,流行歌曲、小品等大受欢迎,交响乐、歌剧、民族戏曲则有些受冷落,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

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文化艺术领域也需要生态平衡”,因为(  )

①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共同发展,可以满足不同层面大众的需求

②在文化艺术领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样重要

③扶持高雅文化艺术、适当限制通俗文化艺术是当务之急

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才能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实现文化艺术领域的平衡的原因和意义,即为什么要让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共同发展。

首先从大众角度看,不同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可以满足不同层面大众的需求;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才能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故①④正确。

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文化艺术领域的社会效益,故②错误。

③很容易判断是错误的。

故选D。

[答案] D

[例3] 网络、影视、报纸、期刊杂志使我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资讯,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照样享受文化产品。

我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根本原因是(  )

A.现代传媒使文化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

B.生产力的发展

C.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繁荣

D.利益对生产者和经营者的驱动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的规定性:

“根本原因”。

A、C、D都是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选B。

[答案] B

近年来,一些电视剧的热播和炒作成为我国文化生活中十分惹人注目的现象。

比如:

武侠剧、青春偶像剧等等。

尽管这些电视剧被一些专家学者斥为幼稚可笑与浅薄,但是仍为一些青少年学生所追捧,而对一些经典之作却提不起兴趣。

[思考] 针对材料中的现象说明大众文化发展的利弊及我们对待大众文化应有的态度。

答案提示:

(1)利弊:

从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两个方面回答,详见课本。

(2)态度:

①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③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④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导入新课部分(5分钟内)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教学引语要起到“凝神、起兴、点题”三个作用。

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当中,我们一起探讨了我们民族的根——中华文化和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可以现场提问个别或全体学生)。

今天,我们的脚步走得更近,我们要走进我们百姓自己的文化生活。

教师活动:

展示图片《清一色的中山装》和《丰富多彩的服装》(从服装变化引入学生的探讨)

材料:

一位外国朋友说:

“二十多年前我到过中国,那时人们的着装几乎是一个样式,洋色也比较单调。

现在,一切都变了,各色时装随处可见,中国变得多姿多彩了。

思考:

从文化的角度,你认为上述现象反映了什么变化?

你还能提供类似的事例吗?

学生活动:

合作探究(感知中国文化从过去到现在发生的变化,并举例说明)

【结论】

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从单一走向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日益呈现出斑斓的色彩。

(色彩斑斓、多种选择)

(三)师生互动部分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1.当代文化生活的素描

引出话题:

“我是小沈阳啦,眼睛小却有光芒,这是为什么你开心我的理想。

”在央视春晚“男扮女装”一夜走红的小沈阳,借势开始唱歌了。

《我叫小沈阳》这首新歌曲风朴实,旋律流畅,歌词朗朗上口,东北二人转韵味十足,短短几天,在网络上的点击率已突破50万。

提出问题:

(1)一些网络歌曲迅速走红,体现了当代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哪些特点?

(2)《我叫小沈阳》这首歌迅速走红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

(1)文化生产:

个性化、盈利化、规模化、产业化、民族性;文化消费:

从众性、时尚性、选择性

(2)当代文化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

③大众传媒的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

(1)商业性;时效性;大众化;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等。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

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锻炼学生由实际生活(一些热门的生活话题)上升到理论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当代文化生活的认识;

引导学生基本了解造成文化生活丰富多样的原因。

 

2.文化的“喜”与“忧”

教师引导小记者从文化的“喜”与“忧”两方面采访同学。

教师从旁引导并适时与学生一起总结:

(1)可喜的变化(喜):

满足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树立人们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2)负面影响(忧):

有些单位或部门为了逐利和迎合少部分人的低俗趣味而生产、销售和传播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负责任地“炒作”绯闻轶事等。

引导提问:

面对着有喜有忧的文化生活,我们应该怎么做?

为了搞活文化市场,政府有关部门是否放任不管?

提醒学生关注教材表述:

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邀请本班“小伙伴电视台”的学生进行现场采访,让受访学生评价一下当前文化生活的状况。

例如:

网络中的摄影、读书、旅游等栏目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科技频道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读书、数码、游戏等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但是,新闻炒作,不负责任的绯闻轶事;娱乐综艺频道,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在我们身边,更有口袋书、漫画书、盗版碟这些品味低下的文化产品充斥市场。

主要结合自己了解的身边的或社会上的各种好或是不好的文化现象畅谈并作出最基本的评价;

 

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得出结论:

文化生活丰富多样,有“喜”有“忧”,对于我们,要提高眼力,辨别良莠,自觉抵御、拒绝不良文化影响;对于政府,应加强监督和管理

通过“创设平台-----现场采访-----自我参与-----师生交流”的方法来处理。

让学生对当代文化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现象有清楚的认识

并能够正确的判断文化生活各种现象的是与非,懂得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角色模拟,探讨发展。

提供情境:

爷孙二人因选择电视节目而发生争论的生活场景。

爷爷喜欢革命题材的电视剧,小明特别爱看青春偶像剧,于是两人发生了争论。

如果你作为孩子的父亲或母亲,怎么劝说爷孙俩?

教师引出:

不同的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人们的文化需求也不一样,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你认为应该提供哪些类型的文化产品?

课堂小辩论:

我们既要一些能经受住时代考验的经典作品,也要一些接受群体广泛,受人们普遍喜爱的流行作品。

面对经典作品和流行作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流行文化作品大于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因为它接受群体更广泛;有人认为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大于流行文化作品的价值,因为它更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你认为呢?

你更喜欢哪种类型呢?

为什么?

教师总结:

不管是什么风格、什么类型的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片面地说谁的价值大。

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否经典,主要看它的内容是否经受住时代的考验;而衡量一个文化作品是否流行主要看他接受群体是否广泛,是否在一定的时期内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经典的可能也是流行的,流行的能够经受时代的考验也会成为经典的。

真正经典的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在社会中持续流行。

只要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都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什么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强调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要有两个条件:

一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二是先进、健康有益的。

如何发展大众文化?

总结:

以图表形式展示

【教师点睛】

发展大众文化必须坚持:

一个原则、两为方针、三个贴近、三个创新、四种思想和精神。

必须牢牢记住,为人民服务、服务人民利益的根本原则。

邀请本班“小伙伴电视台”的学生进行现场采访,做一个简单的调查:

在家里有没有跟家人争看电视的时候?

为什么?

学生得出结论:

老人、家长、青少年的需求不一样。

学生设想。

学生回答:

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等等。

 

学生陈述观点,展开分析。

 

大众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方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内容),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形式)。

(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样的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号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此生活场景和学生非常贴近,甚至有的学生都可能有过经历。

因为贴近,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动情。

学生自然就会在探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流露出个人内心的情感。

通过课堂模拟辩论赛这种形式,锻炼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最终为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打下基础。

(四)课堂总结部分

结束语: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文化生活,了解到由于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分析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带来的“喜”和“忧”,意识到文化市场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也认识到必须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希望同学们能参与到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回归教材,总结提升

学习要求

教材知识速记

了解

当代文化呈现出的新特点及其原因。

理解(能力)

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运用(情感)

文化生活需要正确引导。

理解

人们文化生活需求的特点。

识记(情感)

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含义)。

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或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发展的原因)

 

 

措施——政府:

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企业: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个人:

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五)课后作业部分(共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4分,共40分)

1.我国文化生活多样化的原因是()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样化的文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②文化生产的繁荣,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选择

③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途径

④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

2.易中天因讲《品三国》而被戏称为“学术超男”,不过他不认同,他说:

“其实我讲的是萝卜史学,所谓萝卜:

一是草根的;二是很健康的,有益身体的;三是它可以生吃,素吃,荤吃,老少咸宜。

”这留给我们的思考是()

A.要发展传统文化B.要发展经典文化

C.要发展大众文化D.要发展萝卜史学

3.有人说,大众文化就是眼球文化,只有受到大众的关注,文化的传播才变得有意义。

此观点没有看到大众文化是()

A.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B.面向广大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