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210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docx

人教版备考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

人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一轮基础复习:

专题2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C卷

一、文言文阅读(共5题;共63分)

1.(14分)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蒋氏大戚,汪然涕曰:

“君将哀而生之乎?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     

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乙】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地著:

定居一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夫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廪:

米仓。

),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句读,标3处。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 食不待甘旨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则久已病矣()       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③虽有高城深池()  ④故务民于农桑()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4)

甲乙两文都封建社会的官员针对当时社会现状写的文章,他们的写作目的各是什么?

他们的写作目的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甲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处:

                                                              

2.(10分)(2018·成都)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搂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丙】

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1)下面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而或长烟一空   空:

空中    

B.野芳发而幽香   发:

开放    

C.而乐亦无穷也   穷:

穷尽    

D.于时冰皮始解   解:

融化    

(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喜洋洋者矣     其真无马耶    

B.朝而往           面山而居    

C.若脱笼之鹄       何陋之有    

D.山峦为晴雪所洗   不足为外人道也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A.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归来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由昏暗变得明亮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B.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花朵开放了,烟云聚拢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由昏暗变得明亮的景象,就是山间的甲晨和晚上。

C.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问的花朵开放了,烟云归来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D.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缘,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三段短文都围绕春天而写。

甲文描绘生机盎然的湖上春色,乙文描绘山水相映的山间春景,丙文描绘万物复苏的田野春光。

B.三段短文都通过人的活动表现景色之美。

甲文的渔歌互答,乙文的朝往暮归,丙文的如鹄出笼,都侧面写出景色的美好。

C.三段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

甲文抒发心旷神怡的喜悦,乙文表现乐意无穷的欢愉,丙文则有自由舒畅的兴奋。

D.三段短文都用词精妙。

甲文用“浮”“跃”,写出月下湖面的动态;乙文用“开”“暝”,写出早晚景象的变化;丙文用“微”“始”等,写出大地初醒的状态。

3.(8分)(2017八上·麻城期中)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

甚友善。

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

乙翁曰:

“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

”甲翁曰:

“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

“差矣,汝之言!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甲翁曰:

“甚善!

”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夜宿,凌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

“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

房屋,宅子,家。

②冀、雍:

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③曩:

以往,过去,从前。

(1)解释划线的实词。

①略无阙处________               ②属引凄异________

③二人对酌________               ④越钱塘,绝长江________

(2)选出下列语句中划线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5)①《三峡》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②《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________?

4.(21分)(2018·宿迁)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

“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日:

“联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

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

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

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

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

此亦帝王深耻也。

联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中华书局2016年版,有刪改)

【注】①合契:

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

②钳口:

闭口不言。

③可:

岂,哪。

④福祚(zuó):

福禄,福分。

⑤降年:

天赐予的年龄,寿命。

⑥颜、闵:

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若主纳忠谏________

②寻亦诛死________

③无为后所嗤________

④以匹夫比之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②此亦帝王深耻也。

(4)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

(用自己的话概括)

5.(10分)(2018·毕节)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

②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

③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唐代名臣魏征认为:

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

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

(4)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共5题;共45分)

6.(9分)(2017·新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深思笃行:

面对传统文化

尤炜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

在许多家庭里,对古代诗词“无感”的孩子,脑中古诗词几乎“无存”的父母,甚至觉得竞赛类电视节目“无趣”的老人,都被吸引到荧屏前,一看再看,如痴如醉。

新学期刚开始,不少师生已经在语文课上玩起了“飞花令”。

在一个文化取向日趋多元的社会,要将教育背景、审美偏好、思维方式迥乎不同的多个人群吸引到一起,仅仅依靠带有娱乐性的节目创意与市场化的节目运作是很难做到的。

可以说,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从而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此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原因也莫不如此。

原来日用而不知的汉字有如此大的魅力;原来看起来平常的成语有那么深的江湖;原来那些“道不得”的眼前景、“说不清”的心头情,都已经在古诗词中有了精妙的表达;原来诗和远方并不在天的尽头,而在历史的深处……无论是惊叹、感慨,还是自愧,种种“原来”告诉我们,虽然枝干屡遭风雨,花叶时或凋零,传统文化的根柢仍然深固。

经历了坎坷与冲击,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依然存在。

在内心深处,它们其实从未远离。

中国文化的基因,以及它所维系的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正基石。

所谓传承传统文化,其重点就在于不断强化这种基因,维系这一文脉。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得到重视,但严格说来,普及与传承并不相同:

前者,关注点是知识的组织与传播;后者,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

在广大中小学,应明确地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这些“道”作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重点。

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都不能偏离这些重点。

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习传统文化常识,理念、精神一类的东西对他们而言过于“高深”。

其实,基础教育的“基础”二字,主要意义并不是“简单”或“肤浅”,而是“必需”和“祭奠”。

普及文化常识犹如修枝剪叶,散花献果;传承文化精神好比耘土浇水,培根固本。

于根柢处着力,正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

当然,因学生的年龄不同,在具体教学中需要遵循“接触、感受——了解、认知——理解、认同”的规律。

但是,那种以“降难度”和“打基础”为辞,将传统文化学习窄化为常识积累和文词记诵的做法,显然并不符合传统文化的本旨。

进而言之,“常识”的意义也应有所拓展。

常有的观念、常见的思想、常态的行为等,都应属于“常识”的范畴。

“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括认识、见识在内。

学习这样的“常识”,才能更好地让文化植根于青少年心中,而不仅仅是成为其知识版图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丰厚遗赠,更是能融入现实社会、开启未来生活的重要资源。

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赞叹其年深日久、古风古韵,而是要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

在培育根柢的过程中,想要使其不断壮大深固,除了正视过去,还要放眼当下,让它能从新的土壤中汲取营养。

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当代文化才能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选自《人民教育》2017年第5期,有改动)

(1)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应该重点学习其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等内容。

B.作者认为,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含“认识”“见识”等内容。

C.传承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其根不断壮大深固。

D.这篇议论性文章主要是写给广大中小学生的,旨在给大家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思路。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因其放大了当代传媒的某些功能,从而彰显了自身的价值与魅力,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B.传承传统文化,重点应在于不断强化中国文化基因,维系中华文脉,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

C.作者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常识不宜“高深”,也不宜“窄化”,需要因学生年龄的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

D.只要我们正视过去,放眼当下,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我国传统文化就能得以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围绕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话题,重点阐明了传承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几种具体做法。

B.全文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的重点及应有的态度等多个角度逐层展开论述。

C.文章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把“传统文化传承”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得清楚明了。

D.文章语言严谨凝练,内容充实,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殷殷期望。

7.(9分)(2011·宿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比诺贝尔奖更重要的

白剑峰

①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

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

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

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

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

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②客观地说,诺贝尔奖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但是,诺贝尔奖又是一个独特的标志,代表了一个国家科学家的素质。

当我们回望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时,就会惊奇地发现:

在他们的身上,除了有一种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外,更有一种关注人类命运的博大情怀。

而这恰恰是比诺贝尔奖本身更重要的东西,也是容易被世人忽略的。

③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例如,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分别发现了导致艾滋病和宫颈癌的病毒。

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无疑为人类战胜重大疾病带来了曙光。

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等三位科学家在基因治疗研究领域成果卓著,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因而也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

④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面对荣誉的桂冠,求者不得,得者不求。

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大多数人根本无意于得奖。

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在科学的禁区,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这种探索也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

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造福人类的伟大梦想。

这正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的: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⑤由此可见,诺贝尔奖与其说是一个光环,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对于中国科学界来说,最缺少的不是光环,而是“诺贝尔精神”。

眼下,中国不乏才智过人的学者,但鲜有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巨匠。

一些人过分关注科研的“果实”,忽略了生长的过程;过分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忽略了社会的大利益。

因而,他们常常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从事科研活动,作风浮躁,急功近利。

此种短期行为,注定只会催生“学术泡沫”,而无益于人类的长远进步。

事实上,获得诺贝尔奖,绝非一朝一夕的“突围”,而是经年累月的苦守。

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怀着造福人类的“大功利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耐得寂寞,不慕纷华。

惟其如此,才能孕育出非凡的科学之果,最终被历史铭记。

⑥也许,科学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而在于是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

懂得了这一点,中国人就离诺贝尔奖近了一步。

(1)

根据第①节内容,指出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的具体含义。

(2)

结合原文,说说你对“历史似乎总是充满戏剧性”这句话的理解。

(3)

指出第③④节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

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括一下“诺贝尔精神”。

8.(9分)(2016九下·临川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拯救老妈

余显斌

他特别烦老妈,一会儿敲门进来,让他吃饭;一会儿又拿一件衣服,给他轻轻披在肩上。

他屡次受到影响,气坏了,一白眼睛说:

“老妈,你不能安静一点儿啊?

老妈拿着一盘水果,长叹一声,张张嘴,想说什么,又没有说,无声地走了出去,轻轻地关上门。

他安下心来,又进入了新的战斗中。

这是一款新开发的游戏,叫做《拯救母亲》,大概是从一个古老神话《沉香救母》中衍生出来的。

老妈被捉,压在一座名叫“千仞不倒山”的大山下,受尽折磨和苦难。

作为儿子,必须去救老妈。

他披盔戴甲,手里拿着一把威力无穷的降魔刀,亮光闪闪,一路冲杀过去。

路上,有雷神,有雨神,有二郎神,甚至还有齐天大圣拿着金箍棒赶来拦阻。

他用尽全力,可是,沿路总有杀不尽的妖魔鬼怪,打不完的各路神仙。

他有些心焦火气,一头汗珠。

可又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天黑了,他打到深夜,实在受不了,他会趴在桌上,打上一个哈欠。

天亮了,他揉一下眼睛,接着开始。

饿了的时候,手一伸,旁边放着吃的东西,是老妈悄悄送来的。

老妈每次来,站在他身边望一会儿,想说什么,怕他生气,又没有说,轻轻走了出去。

他拿过东西,两下吞咽下去,接着又开始了游戏。

渐渐地,他感到,老妈没再来啰嗦了。

屋子里静静的,甚至没有了老妈的一丝声音。

老妈已经出去了。

当时是他闯关最紧张的时候,隐隐约约中,他听到老妈一声叹息。

然后,门响了,又轻轻关上了。

太阳光照在窗户上,亮亮的,如一片温馨的水光;然后又移到椅子上,接着又慢慢移到脚下。

天,再次黑了,他感到有些饿了,甚至能听到肚子里咕咕的叫着。

他本能地伸伸手,去拿旁边的食物吃,可是旁边空的,什么也没有。

他的手机此时响起来,他没工夫接,继续忙着。

手机响个不停,真讨厌。

他想,将手伸进兜里,关死手机。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他终于打败了二郎神,接着又打败骑着风火轮冲来的哪咤,让他提着他的火尖枪,逃回姥姥家去了。

最后,他腾云驾雾,极尽变化,与斗战神佛大战一千回合,两人惺惺相惜,结成生死之交,相偕飞向千仞不倒山。

站在山顶,他大喊一声:

“老妈,我来救你了。

”随着喊声,一刀剁下去,神山被缓缓剖开,老妈从山中缓缓走出。

他和老妈相拥,泪如雨下。

他胜利了,伸伸腰,走出游戏。

天,已经彻底黑了。

他感到一种前未有过的荣耀,同时也有一种虚脱,一种彻心彻肺的饥饿。

他终于想起老妈,大声喊道:

“妈,妈——”没人答应,屋内是一片怕人的空寂,还有浮荡周身的孤独。

他猛地想起,老妈出去两天多了,怎么还不回来,甚至也不来个电话?

他转了两圈,突然一拍昏沉沉的脑袋,忙打开关死的手机,叩响了老妈的号码。

手机响了一会儿,那边通了,他问:

“妈,你在哪儿?

那边,是一个陌生的声音,告诉他,这是医院,赶快来。

他一惊,愣了一会儿,然后疯了一样向医院跑去。

赶到医院,在走廊里,他看到,几个护士,用一张白床单包裹着一个刚刚停止呼吸的女病人,向外缓缓推去。

那人,正是他的老妈,患急性病死去的老妈。

他睁着眼睛站在那儿,耳边一片空静。

手机突然又响了,一个声音问:

“有人给你订了份外卖,请问,你在家吗?

现在可以送来吗?

他的泪一涌而出,扑过去喊道:

“妈,别离开我。

他知道,那份外卖,一定是老妈临死前担心他没吃饭,在病床上给他订下的。

那时,当老妈挣扎在死亡线上时,他正在网上,竭力拯救着那位虚幻的老妈。

(选自《意林(少年版)》2014年第24期)

(1)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求不超过30字)

(2)

文中多处对天色进行了描写,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3)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他胜利了,伸伸腰,走出游戏”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

文中两处描写了母亲的叹息,你能揣摩母亲此时的心理吗?

请你用一个词语点明母亲此时是怎样的心理?

并用自己的话描写出母亲此时的心理活动。

(5)

你觉得本文蕴含着哪些方面的主题?

请谈谈你的理解。

9.(9分)(2016八下·阳泉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①中国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围墙。

迈出国门,浏览包括某些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城市,哪里都看不到像中国一样的围墙。

在国外,一些城市所谓的“围墙”更多的是生机盎然的“绿色围墙”。

所谓“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

②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城市绿色围墙建筑,首推巴西的“植物墙”。

在巴西,绿色围墙是用空心砖砌成的,砖上附有树胶和肥料,再种上草籽,小草便从里面长出来,绿满墙面。

这种植物墙,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可以减少噪声和空气污染。

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近百平方米,雄踞世界第一。

巴西利亚是1960年才建立起来的新首都,几乎毫无历史价值可言,1987年却被联合国定为“人类文化遗产”,这除了构思奇巧的三权广场、布局新颖的城市风格外,还因为该城突出绿化,人与环境和谐共存,成了现代化新城的典范。

③澳大利亚1927年建都堪培拉时,明确规定公私建筑都不许构筑非植物墙。

今日堪培拉除了总理府保留一道围墙外,整座城市不见第二道围墙。

机关团体为了掩蔽办公场所,便以参天的合欢树、桉树等筑起一道道绿色围墙。

各国使馆都引进本国特有花木,精心编织绿色篱墙,让路人感觉如在游览各国植物园。

④走进新加坡,只见树木葱茏、芳草如茵,根本找不到围墙样的建筑。

这个641平方千米的袖珍国家,300万国民就生活在大大小小的花园中。

新加坡法律规定,有花园的住宅不允许筑围墙,让花木供路人欣赏,可予减缴房地产税;住宅楼须距马路15米以上,绿地应占65%,建筑面积占35%。

为此,新加坡人只建绿篱不建围墙,从1971年开始大种其树,大铺草坪,连天桥、候车棚、电线杆都攀上藤蔓,使城市环抱在绿色之中。

⑤非洲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因人口爆满,1979年决定迁都到内陆的阿布贾,迁都伊始,政府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