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2165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考试必备.docx

教育学考试必备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1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2)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其特点:

a、教育主体确定b、教育对象相对稳定c、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d、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e、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4)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幼儿园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职业教育(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高等教育(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家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教育

(1)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古代中国在4000年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其中六艺是:

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射(射技教育)、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古代雅典教育是绅士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教育是军人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承认教学思想和方法先天差异,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孔子很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和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即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苏格拉底的雄辩和问答法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助产术。

(2)柏拉图,柏拉图根据理性、意志、情感三种品质哪一种在人的德行中占主导地位,把人分成三种集团/等级:

a、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b、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c、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3)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他的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他强调教育的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都应该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第三,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进入近代,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另一方面,他还主张绅士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规范教育学的建立,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美国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始。

此后,洛克的《教育漫画》,也都比较全面地描述了他们的教育思想。

1835年,赫尔巴特又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

赫尔巴特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多方面的教育应该是统一而完整的,学生所学到的一切应当是一个统一体。

赫尔巴特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2)杜威与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

为此,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他认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包含两个因素:

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探究。

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及反映在他其他作品中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有深远的影响。

第2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本身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产生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功能。

第1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我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公布的)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同样也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来实现。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治路线的有效阵地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也就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找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的越来越重要。

第2节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对英国以及欧洲实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后,世界各国许多的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而每次重大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都反映了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和新要求。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

(高等教育的使命:

传递知识、发展实质、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

2、人力资本理论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被称为是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第3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科学对教育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第4节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

2、学校文化1、学校文化界说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问哈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

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表达方式。

一是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其可分为四种基本成分:

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3、学生文化1、学生文化的成因(可能出简答)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是学校生活中的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2、学校文化的特征(可能出简答)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第3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1节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格塞尔认为,人的机体机能发展受到生长规律的制约,而且“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受成长规律支配”。

2、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对于人自身的因素,有的认为是需要改造的,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荀子就是持这样的观点。

有人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就是典型代表。

外铄论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皮亚杰和他的认识论及他揭示的个体认知发展一般规律(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首先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第2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遗传素质的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2、遗传的意义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成熟的概念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

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

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环境的概念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按性质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按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简答)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维果茨基和他的“最近发展区”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坚信教育的作用和力量的同时,也坚决反对“教育万能论”)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角度看,可分为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三个层次。

第3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2、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1、人的潜能的意义2、教育怎样发觉人的潜能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掘,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

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1、人的力量的含义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

2、教育怎样发挥人的力量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

第4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少年期又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第4章教育的目的

第1节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1)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第2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就其本质来是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目的随时代变迁,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万古不变的教育目的是没有的。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思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第3节我过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1)德育

(2)智育(3)体育(4)美育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5)劳动技术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第5章学生与教师

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

第1节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2、学生的社会地位1、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2、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A、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

B、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第2节教师

1、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1、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职业是依据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性质与形式而划分的社会劳动集团,社会学者常常把职业分为专门职业与普通职业。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第3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的形式,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人——人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第6章课程

第1节课程的概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1、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

2、课程的分类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育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教育机关。

是一级课程;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学校课程是在其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或“生本课程”。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第2节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的、教学目标的关系

2、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1、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方面:

(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

(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泰勒和他介绍的对社会研究的一种分类:

(1)健康;

(2)家庭;(3)娱乐;(4)职业;(5)宗教;(6)消费;(7)公民。

3、对学科的研究

第3节课程的设计

1、什么是课程设计1、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

(1)教学计划的概念。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性。

2、教学大纲

(1)教学大纲的概念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2)教学大纲的构成一是说明部分;二是本文部分。

3、教科书设计

(1)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教科书又称课本,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第4节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课程实施的结构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6、组织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

第5节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的概念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进程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该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

即主张把评价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第7章教学(上)

第1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