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2231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docx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

江西省临川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二氧化碳、甲烷等主要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自工业革命以来呈上升趋势。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A.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B.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紫外线

C.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D.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有()

A.与生态系统的调整无关B.导致海平面上升

C.与人体健康状况无关D.导致洪涝、干旱和暴雨等灾

【答案】1.C2.B

【解析】结合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热力作用,分析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地面辐射是大气能量的主要直接热源。

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1.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C对。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几乎是透明体,A错。

大气中的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B错。

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D错。

2.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有导致海平面上升,B对。

与生态系统的调整有关,A错。

与人体健康状况有关,C错。

全球变暖不是导致洪涝、干旱和暴雨等灾害的原因,D错。

点睛:

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几乎是隔热层,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全球变暖主要是温室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射造成。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下图示意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B.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低

C.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增强D.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4.下列关于我国寒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寒潮发生频次高,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B.秋末和初春发生的频次低,但是强度比较大,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C.寒潮发生频次高的年份,农业生产的减产一定比较严重

D.东北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高于南方,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小于南方

【答案】3.B4.D

【解析】

3.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

根据图示,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地表温度距平低,寒潮频次高;温度低,亚洲高压增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4.冬季寒潮发生频次高,但是冬季农作物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秋末和初春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大,主要是因为农作物的收获和播种,并不是因为强度大;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冬季农作物少,所以东北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虽高于南方,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有可能比南方小。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京杭运河的开凿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使德州段的运河、码头也更加繁荣。

1979年运河因水源枯竭断航,德州航运局因此而解散。

读“德州市位置图”,回答下列各题。

5.元代诗人朱德润的诗中描绘德州漕运:

“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毯碧碗堆如山。

商人嗜利暮不敌,酒楼歌馆相喧阗”。

但后来德州发展速度缓慢,其主要原因是(  )

A.矿产资源日趋枯竭B.商人大量外迁

C.交通运输地位下降D.人口增长速度变慢,市场需求减少

6.关于交通条件对德州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德州空间形态呈南北扩展,京杭运河成为德州城的唯一发展轴

B.京沪铁路的修建不会影响德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C.德州可以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D.京沪高速铁路的兴建可能引起德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答案】5.C6.D

有专家将季风区因地质环境特殊,又缺少水利设施而存留不住水的现象,称为工程性缺水。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下列地区中,工程性缺水最严重的是(  )

A.华北平原B.云贵高原C.河西走廊D.四川盆地

8.缓解当地“工程性缺水”的最有效措施是(  )

A.跨流域调水B.修建水库C.人工降雨D.植树造林

【答案】7.B8.B

【解析】试题分析:

7.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分布广,多溶洞、暗河等,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工程建设。

选B正确。

8.该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难以保存在地表,所以缓解当地工程性缺水的最有效措施是改变地表水的存储状态,即修建水库。

选B正确。

【考点定位】主要考查云贵高原抽水原因。

阅读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完成下列各题。

9.诗句描述的是________聚落(  )

①乡村 ②城市 ③平原 ④山区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0.诗句描述聚落具有________特点(  )

①规模较小 ②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③聚居的人口较少 ④呈团聚型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1.产生诗句中聚落形态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C.河流D.土壤

【答案】9.C10.D11.A

【解析】一个聚落,只听到一两家鸡鸣,说明住户少,人口少,聚落的规模小。

这种分散的聚落形态是山区聚落的特点。

平原地区聚落是团聚状的。

山区影响聚落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9.雨里鸡鸣一两家,诗句描述的聚落人家少,不可能是城市,只能是乡村,①对,②错。

平原区村落住户多,该地住户稀少,不是平原区,③错。

应是山区,④对。

C对,A、B、D错。

10.诗句描述聚落具有特点是规模较小,①对。

空间分布相对分散,②对。

聚居的人口较少,③对。

呈分散型,④错。

D对,A、B、C错。

11.结合前面分析,该聚落位于山区,产生诗句中聚落形态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形,A对。

气候、河流、土壤不是主要因素,B、C、D错。

点睛:

根据山区聚落、平原聚落的形态特征差异,山区聚落规模小、分散,人口少,分析诗句中聚落分布区域,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

下图为中国、美国(本土)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

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12.“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①东北工业区的吸引 ②美国的南北战争 ③环境因素④新兴产业的吸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3.与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答案】12.C13.A

【解析】了解区域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美国东北部是传统工业区,环境质量差。

西部南部是新兴工业区,环境质量好。

我国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主要迁向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以务工、经商等为主,是自发性的人口迁移。

12.“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东北工业区迁向西部、南部地区,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东北部环境差,③对。

西部、南部发展的是新兴工业,新兴产业吸引人口迁入,④对。

是离开东北工业区,不是吸引,①错。

美国的南北战争发生在二战前,②错。

C对,A、B、D错。

13.与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①对。

东部经济水平高,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②错。

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③对。

民工流动的人数增加,④错。

A对,B、C、D错。

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人口密度表”,回答下列各题。

14.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势高、气候寒冷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土地生产潜力小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5.据分析研究,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少,原因可能是()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 ④自然灾害增多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6.提高西藏人口合理容量的可行措施是()

①加强进藏交通建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②开发资源、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 ③加强环境保护 ④限制外地人口进藏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14.D15.A16.C

【解析】

14.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

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

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所以环境承载力小。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15.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

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而资源状况则是影响人口承载力大小的首要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与地区开发程度成正比,与消费水平成反比。

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少,原因可能是人民消费水平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增大。

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6.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而资源状况则是影响人口承载力大小的首要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与地区开发程度成正比,与消费水平成反比。

加强进藏交通建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开发资源、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可以扩大人口容量。

限制外地人口进藏与人口容量大小无关。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迁移率(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迁入为正,迁出为负)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7.图中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是()

A.人口总数持续增加B.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

C.人口总数先减少后增加D.人口总数持续减少

18.造成该地区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A.生态环境恶化B.本地大量人口迁出

C.高素质人才外流D.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17.A18.D

【解析】试题分析:

17.图中显示,影响该地人口总数的因素是迁移率和自然增长率,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该地迁移率和自然增长率始终大于0,即人口总数持续增加。

18.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A错误。

该地前期人口迁入率较大且呈上升趋势,说明经济较为发达,因此B、C错误。

造成该地迁移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产业结构调整,导致该地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降低,人口迁入减少。

考点:

人口数量变化

读“某河流水文站平均流量过程线补给类型分割图”,完成下列各题。

19.若该河流位于我国,最可能是(  )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

C.东南地区D.华北地区

20.补给类型a、b、c、d分别是(  )

A.季节性积雪融水 浅层地下水 雨水 冰川融水

B.浅层地下水 季节性积雪融水 冰川融水 雨水

C.冰川融水 季节性积雪融水 雨水 浅层地下水

D.雨水 冰川融水 浅层地下水 季节性积雪融水

【答案】19.B20.D

【解析】试题分析:

19.根据图示可知,某河流水文站7-9月径流量最大,为夏汛,其它时间径流量小,应是我国西北地区,东北地区河流为春汛、夏汛两次,东南地区和华北地区都为夏汛,但东南地区汛期长。

20.根据不同补给类型的特征结合西北地区的地理气候特征可知补给类型a、b、c、d分别是雨水、冰川融水、浅层地下水、季节性积雪融水。

考点:

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规划图”(比例尺为1∶100000)。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1.为了加强甲镇与乙村的联系,拟建一条公路,图中四条规划线路中,最合理的是(  )

A.aB.bC.cD.d

22.图中铁路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是(  )

①穿越河流 ②临近港湾 ③穿越城区 ④坡度太大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答案】21.C22.D

【解析】试题分析:

21.两个居民点之间修建公路要考虑沿线地形、河流、居民点、耕地等情况,尽量做到线路短,地形起伏小,以降低施工难度,减少投资,还要尽可能照顾沿线其它居民点的交通需要,少占耕地等。

C线路合理。

22.在图的左下方,铁路经过了一处山岭,坡度过大。

在通过甲城时,直接穿越城区,对城市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故D正确。

考点:

交通线的合理规划

读甲、乙、丙、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23.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

C.丁、丙、乙、甲D.丁、乙、丙、甲

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B.乙地一定属于发展中国家

C.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D.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

【答案】23.B24.B

考点:

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城市化特征。

25.2016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重大调整,启动“单独二孩”政策。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将可能()

①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 ②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

③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 ④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题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2016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重大调整,启动“单独二孩”政策。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将可能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①对。

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②对。

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③对。

可以缓解,不是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题,④错。

A对,B、C、D错。

二、综合题

26.(16分)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

性别比为平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的106.74下降为105.2(以女性人口为100)。

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虽然比2005年和2009年人口抽样调查的性别比略有下降,但仍然还是高于正常范围。

材料二 四个地区人口性别比例曲线图。

(1)造成1950年俄罗斯性别比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图中曲线②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性别比例,造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区性别比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并探究解决的措施。

【答案】

(1)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青壮年男子在战争中死亡率较高。

(2)改革开放后,服装、鞋帽、玩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年轻女性前来务工。

(3)原因:

①“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③一些人借用B超等现代医学手段进行性别鉴定。

措施:

①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农村。

②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

③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

④医院加强医德建设,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

【解析】

(1)结合历史知识分析,1945年二战结束,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青壮年男子在战争中死亡率较高,所以性别比低。

(2)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产业主要是轻工业,主要是服装、鞋帽、玩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年轻女性前来务工,所以性别比降低。

(3)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主要是“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一些人借用B超等现代医学手段进行性别鉴定,也是重要原因。

措施主要包括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农村。

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

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

医院加强医德建设,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

点睛:

战争因素,影响人口性别比,主要是战争中男性死亡人口数量多,比重大。

我国沿海开放区引进的产业以轻工业为主,务工人员中女性为主,所占比重大。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主要受传统生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27.(16分)

材料一 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本世纪会继续变暖。

这一评估报告认为,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1~6.4℃。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简要说明我国CO2(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

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

(3)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答案】

(1)原因:

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煤、石油)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

(2)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加高加固防波大堤;整治疏浚河流以提高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

(3)①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③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解析】

(1)中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

化石能源(煤、石油)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且利用率较低。

所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

(2)要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需要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

加高加固防波大堤。

整治疏浚河流以提高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

(3)控制碳的排放,应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要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

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8分)

加利福尼亚州位于美国西海岸,面积41万平方千米,人口3769万(全美第一),人口密度86人/km2。

该州有发达的航空运输系统及高速、快速公路系统;其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其他重要的产业还有航空及硅谷的高科技产业。

2015年1月6日,造价680亿美元的美国第一条高速铁路在加州中部破土动工。

加州高铁项目将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其客源主要来自旧金山和洛杉矶,通车后时速约为352km,届时从洛杉矶到旧金山将由原来的9小时缩短为2小时40分钟。

下图是加州高铁规划路线示意图。

(1)指出加州高铁在选线时所考虑的主导因素。

(2)该高铁项目曾引发当地民众不满,请分析其地理原因。

(3)加州高铁经过30年的论证,最终立项。

请说明加州发展高铁运输的理由。

【答案】

(1)地形、城市。

(2)加州已有完善的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系统;客源主要来自旧金山和洛杉矶,沿线客运需求量较小;修建高铁成本高;占用大量农田;破坏沿线的生态环境。

(3)加州人口多,潜在客运量大;高铁能增加出行方式,缓解原有交通的压力;使用可再生能源,利于改善大气质量;大大缩短了城市间的出行时间;高铁受天气影响较小。

考点:

本题考查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