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建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2351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建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古典建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古典建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古典建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古典建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国古典建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国古典建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国古典建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国古典建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国古典建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国古典建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国古典建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国古典建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国古典建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国古典建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国古典建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国古典建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国古典建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国古典建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国古典建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建筑.docx

《中国古典建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建筑.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典建筑.docx

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古典建筑(十七)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复原图。

      夏、商建筑:

              

                      河南安阳殷墟仿殷宫殿:

四阿顶重屋式,屋前有檐廊,檐柱。

    

            

      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15公里的咸阳塬上、渭河的北岸。

西侧为1号遗址,东侧为2号遗址。

西侧遗址保存较为完好,经过遗址复原后可知这是一组东西对称的高台宫殿,由跨越谷道的飞阁把二者连成一体,是极富艺术魅力的台榭复合体。

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一层台高6米,平面呈L形,可分为若干个小室。

            

             

     

          

     阿房宫:

是秦朝的宫殿,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处,总面积11平方公里。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龙首原西侧修建阿房宫,于公元前212年开始建造的天下朝宫,意在建成后,成为秦朝的政治中心。

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

阿房宫仅前殿就有0.55平方公里,相当于三分二的故宫总面积!

(故宫总面积为0.72平方公里)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对阿房宫进行了调查和认可,将其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认为阿房宫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奇迹”。

    图为仿秦建筑阿房宫。

                    

                               秦始皇铜像。

                     

      碣石宫:

即碣石秦汉遗址群,位于河北葫芦岛市绥中县万家镇的止锚湾海滨,西距山海关15公里。

此遗址群范围南北长4公里,东西沿海岸3.5公里,面积达14平方公里,包括六处大型宫殿遗址。

     碣石宫遗址为六处遗址中最大的一处,经考证为当年秦始皇东临碣石的驻跸之地,是整个遗址群的主体建筑。

其总体布局为长方形,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

四周构筑夯土墙,墙基宽2.8米,内外壁陡直。

碣宫建在石碑地高大的夯土台基上。

遗址的立体建筑靠近海岸线,遗留下来的夯土台高达8米,地基边长40米,有一半沉入地下,是一座规模宏伟的高台多级建筑。

立体建筑的两翼有角楼,后面有成批的建筑群,除秦都咸阳和汉都长安以外,极少见有如此大型而又布局有序的宫殿建筑群。

    上图:

碣石秦汉遗址。

    下图:

碣石秦宫排水管及雕花砖。

                                             

           巨型夔纹瓦,当面直径52厘米,瓦身长82厘米。

当面作浮雕夔纹,蜷曲盘绕,两相对称,状如山峦,与秦始皇陵出土的夔纹大半圆形瓦当非常相似。

     

     

      

        

          

           

          

      西周明堂复原图。

      明堂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礼制建筑,是古代帝王举行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典的地方。

最著名的明堂遗址是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中的“通天宫”,这座建筑开创了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现在北京的天坛“祈年殿”,便是这种结构。

然而,早在西周就产生的早期明堂建筑,却从来没有被发现过。

      1976年,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单位联合组成周原考古队,先后八次在扶风县法门镇召陈村北发掘了一处西周建筑群基址,经过多年的研究,这些建筑基址的关系逐渐被厘清,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浮出水面。

      这个建筑群,是由三组建筑组成的,其中最大的一座坐北朝南,是周原已发现的西周建筑群单体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高台建筑。

根据建筑基址上的柱础和建筑材料的遗存,经过科学的分析和推想,周原博物馆的白晓银和咸阳博物馆的罗红侠认为,这就是西周的明堂!

     明堂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礼制建筑,是古代帝王举行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典的地方。

最著名的明堂遗址是隋唐洛阳城宫城遗址中的“通天宫”,这座建筑开创了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现在北京的天坛“祈年殿”,便是这种结构。

然而,早在西周就产生的早期明堂建筑,却从来没有被发现过。

    著名建筑历史学家付熹年教授由此复原了西周明堂的屋顶——就是长方形四面坡的屋顶正中,有两层圆形的屋顶。

这也证明了王国维先生曾经的考证:

“则明堂之制……中央有太室,是为五室,太室之上,为圆屋以覆之,而出于四屋之上,是为重屋。

”屋在古汉语里是覆盖物的意思,也就是房顶。

 

        

                    

     

         

                      左:

瓦当。

                      右上:

排水管。

 

                      右下:

用瓦钉固定瓦。

                     

    

     

                           

                     

                              辟雍剖视图。

    辟雍:

亦作“璧雍”等。

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

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

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xiáng)东为东序,西为瞽(gǔ)  宗,中为辟雍。

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

    据后人考释,明堂与辟雍实为一事而异名。

西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作为太学之预备学校外,多为祭祀用。

今北京国子监内辟雍,乾隆时造,为皇帝讲学之所。

 

           

   

                                

      跽坐:

(jìzuò)两膝着地,小腿贴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脚跟上。

 

    釭:

(gāng)建筑构件。

 

   斗拱的萌芽-中山王墓铜案。

        

                           

                                     汉长安城平面图。

        

  

        长乐宫:

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属于西汉皇家宫殿群,与未央宫、建章宫同为汉代三宫,汉高祖之后为太后居所。

因其位于未央宫东,又称东宫,意为“长久快乐”,长乐宫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相当于约8个故宫大小(故宫总面积为0.72平方公里)。

          

    

    建章宫:

古代汉族宫殿建筑,是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造的宫苑。

武帝为了往来方便,跨城筑有飞阁辇道,可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

建章宫建筑组群的外围筑有城垣。

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

今地面尚存并可确认的有前殿、双凤阙、神明台和太液池等遗址。

《三辅黄图》载:

“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

               

                 

               

           

         

           

   

         

      邺城遗址:

在河北省临漳县境内。

魏建国前以邺城为基地。

改建西北角子城为宫城,办公的听政殿和魏王寝宫在东侧,举行典礼的正殿文昌殿在其西,形成两条南北轴线,南端各对一宫门,是全城的中轴线。

文昌殿西为苑囿区,西抵西城。

又跨城修建三座高大台榭,统称铜雀三台,名为游赏,实际台下贮藏武器军资,供战乱时据守。

    中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由南北二城构成。

邺北城是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

后赵、东魏、北齐相继都邺,承光元年(公元577年)北齐亡,此城衰落。

邺南城为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依邺北城南墙而建,毁于隋代。

 

 

         邺城三台复原图。

     

      

       六朝古都遗址:

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今南京图书馆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遗址。

六朝建康城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百万。

经济发达,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

 

         

    大兴宫:

属于隋朝皇宫。

隋朝及唐朝初年称为大兴宫,唐睿宗以后称为太极宫,为隋高祖杨坚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兴建,开皇三年建成,由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

宫城坐落在大兴城中轴线北端、大明宫之西。

它在长安三内诸殿中地位最尊。

  

         丹凤门:

是唐朝大明宫的正南门,是由五个门洞组成。

是唐代皇帝二百多年间举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

大明宫的形制与规模为隋唐城门考古之最。

中国古代宫城门的门道,多为一条二条或三条,而大明宫丹凤门的门道和著名的北京天安门一样有五条门道,与文献记载相符,是中国古代建筑规格最高的城门,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

整个丹凤门东西长达二百米,比天安门的跨度更长。

 

     大明宫:

位于唐京师长安(西安)北侧的龙首原,大唐帝国的宫殿,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

始建于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宫,是唐长安城的三座主要宫殿(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称为“东内”。

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二百余年。

大明宫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其建筑形制影响了当时东亚地区的多个国家宫殿的建设。

大明宫占地350公顷,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誉为千宫之宫、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

公元896年,大明宫毁于唐末的战乱。

    现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含元殿:

是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663年),毁于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其间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这里举行大朝贺活动。

 

     宣政殿:

是唐长安城大明宫中的第二大殿,位于含元殿后,紫宸殿前。

殿基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40多米。

殿前130米处为3门并列的宣政门,东西则有横亘全宫的第二道横墙。

东廊之外为门下省、史馆等,西廊之外为中书省、殿中省,都是中央官署。

宣政殿四周有廊庑围成宽约300余米的巨大殿庭。

东廊之外为门下省、史馆等,西廊之外为中书省、殿中省,都是中央官署。

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朝集使、贡使与策试举人之处。

从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至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此殿大会群臣。

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集在京者,一律就列,场面极其隆重。

 

  

      紫宸殿:

位于宣政殿以北95米处,称为“内朝”,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

为寝区主殿。

紫宸殿东有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东西并列,是皇帝日常活动之所。

紫宸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区。

紫宸殿为第三大殿,是大明宫的内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间的一般议事,多在此殿,故也称天子便殿。

 

    

            大明宫御道广场。

     

      麟德殿:

是大明宫内规模最大的宫殿之一,是皇帝举行宴会,接待外国使节、宾客的地方,位于太液池西隆起的高地上,由前、中、后三重殿连接组成,宏伟壮观。

现遗址夯土台基,南北长约130.40米,东西约80米,上下两层,共高5.7米。

 

                                              麟德殿遗址。

                                   

                                             大明宫莲花纹方砖。

 

                                  大明宫太液池。

                

                             大明宫梨园。

             

                       仿唐鎏金走龙。

       

      华清宫:

华清池亦名华清宫,以3000年的皇家园林史和6000年的温泉利用史而享誉海内外。

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西距西安30公里,南依骊山,北临渭水,是以温泉汤池著称的中国古代离宫,周、秦、汉、隋、唐历代统治者,都视这块风水宝地为他们游宴享乐的行官别苑,更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驰名中外。

历史文献及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华清池具有6000年温泉利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园林建筑史。

      

              

            

    汴梁宫殿:

宋代宫殿的规模不是很大,建造时参考蓝本是唐代遗留的洛阳宫殿。

(北宋时洛阳为西京)将主要宫殿沿中轴线布置,形成一条轴线。

宫殿里包括了外朝、内朝、后勤、后苑。

             

                    

      元大都土成遗址:

位于北京市区北部海淀区、朝阳区境内,北土城路南侧和西土城路西侧。

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营建大都,至元十三年(1276)大都城垣建成,周长28.6公里,四隅建角楼,平面布局呈长方形。

城墙基宽2.4米,墙体为夯土筑成,故又称土城。

元后期又于各门外加筑瓮城。

明筑北京城时,将北城墙南移5里,使北部土城废弃,成为遗址。

今遗址尚存约12公里,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的遗迹,是规模最大、最能反映元大都城市规模、布局、方位的重要历史遗迹。

                        

        【著名宫殿实例】

                

        1.雍和宫:

在北京东城区雍和宫大街12号。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

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

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

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宫由牌坊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

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

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

       

     雍和宫牌楼:

雍和宫前三牌坊,西牌坊额匾“福衔金沙”,东牌坊额匾“慈隆宝叶”,北牌坊额匾“寰海尊亲”。

三间四柱七楼式木牌楼。

                                   

                                           嘛呢杆:

是藏传佛教升挂经幡用。

                           

           八角碑亭:

东西各一座,亭内各有鼍龙驮石碑一通,碑上文字为乾隆所述王府改庙宇之缘故。

东亭之碑是汉文和满文,西亭之碑是蒙文和藏文。

       

            大铜锅:

在天王殿前,重数吨。

法事活动时用来做腊八粥供佛祖,法会结束后腊八粥供僧人们用餐,用餐后得到佛祖的加持,会给众僧们带来智慧、吉祥和力量。

 

                               

         转经筒:

又称“嘛呢”经筒、转经桶等,与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关,藏传佛教认为,持颂六字真言越多,越表对佛的虔诚,可得脱轮回之苦。

因此人们除口诵外,还制作“嘛呢”经筒,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经筒内,用手摇转,藏族人民把经文放在转经筒里,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表示反复念诵着成百倍千倍的“六字大明咒”。

有的还用水力、灯火热能,制作了水转嘛呢筒、灯转嘛呢筒,代人念诵“六字大明咒”。

          

        大愿祈祷法会:

又称善愿日,传大召,藏语称:

曼兰钦摩,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的重要节庆。

明永乐七年,已经在西藏享有盛誉的宗喀巴大师,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纯正佛法,在拉萨大昭寺举行了大愿祈祷法会。

此后,宗喀巴每年都举行大愿祈祷法会,并形成惯例。

 

                

         

    铜铸须弥山:

雍和宫大殿前的庭院里,椭圆形汉白玉石座上的石池中,有座高达一点五米的青铜「须弥山」。

须弥山是梵文Sumeru的音译,意译为「妙高」。

它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据说是世界的中心。

佛经认为,世界的最底层是风轮,其上是水轮,再上是地轮。

地轮之上有九山八海,须弥山就在这山海之间。

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由旬」是古印度计算距离的单位),日月环绕须弥山回旋出没,三界诸天也依须弥山层层建立。

须弥山腰有「犍陀罗山」,山外有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四周还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和北俱芦洲。

这四大部洲就由四位天王护持。

须弥山顶部为「帝释天」。

帝释天下面有一圈星象图,是按古代天文观测的结果依次排列的。

据说这些星座的分布和标记大体上符合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

在佛教中,须弥山是世界最高的山,山顶的帝释天自然也就是世界最高的天,是天堂极乐之处。

因为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佛祖释迦牟尼经常在此讲经说法。

不少寺院石窟佛都坐在叫做「须弥座」的座位上,成为一种象征。

      

           万福阁:

是雍和宫内最大、最高的一座殿堂。

也是是整座雍和宫庙宇的最后一座正殿。

中间主楼为黄瓦歇山顶3层楼阁。

明五十暗。

二十五,共75间。

左为延绥阁,右为永康阁,均为二层楼,它们皆有飞廊悬空阁道与主阁相连,三阁浑然一体,成为一组宏丽轩昂的建筑群。

万福阁内各层均供奉着若干小佛像,达万尊之多。

在汉经中“佛”和“福”字音相近,故殿名“万福阁”。

                     

                            万福阁和延绥阁、永康阁及飞廊悬空阁道。

                                      

         白檀木弥勒大佛:

是用一根完整的白檀木雕刻而成,地面上高18米,地下埋8米,整个佛像巍然矗立于汉白玉雕成的须弥宝座之上,其中佛头部直顶最上层阁楼的藻井。

当年佛像做成后,光给佛像制作一件披袍就用去黄缎1100米,万福阁因此又称作“大佛楼”。

1990年8月,这尊大佛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

           

                                                    鎏金须弥俯莲塔座景泰蓝烛台。

                                            

          这幅六道轮回图被巨大凶猛的阎罗王握持在手,并以利齿咬住图的上缘,象征六道众生都离不开十二因缘,也就是图最外侧的一圈,生老病死,爱恨别离,一切人道,尽在其中.

  图的主体就是六道,顺时针看,分别是:

  天道,生在欲界的天神沉迷于目前快乐的生活,不思佛法,但他们的寿命也有终日.一旦出现:

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出汗,不乐本座五个征兆,代表他们的天命将近,又将堕入苦海轮回之中.白色佛陀在天道歌舞佛法,以救天道.

  阿修罗道,阿修罗只知道无休止的战争和杀戮,在自己被残忍屠杀时极端的痛苦,青色佛陀自插一剑讲法,愿代其受割,以求此道众生感悟,放下屠刀.

  畜生道,无论是水生,山间,还是家养,动物总是相互残杀吞食才能偷生.他们除了愚蠢之外,还要遭受人类的驱使和宰杀,寒热无遮.绿色佛陀为畜生们讲法,使他们早日脱离苦海.

  地狱道,八寒地狱中是刺骨的寒风,可以将人的全身吹的龟裂到骨头,到处冰锥刺骨;而八热地狱中沸铜横流,到处是熊熊烈火的山谷,树木化成刀剑,如雨插下.此道到处是猛兽厉鬼,在长达十亿年的寿命未尽之前要遭受这种无尽的折磨.即使死后,也会瞬间复生,再入此道!

蓝色佛陀看见众生的悲惨,也悲痛欲绝.

  饿鬼道,饿鬼的颈项细小,而肚腹极大.他们不停的寻觅食物,彼此仇视.但吞咽时却是极为痛苦.他们没有遮体的衣服,保受寒暑煎熬,皮肤见水便会化为脓水,骨头迸火松解.红色佛陀为他们带来了食物,宣讲佛理,助他们早离苦海.

  人道,人类自出生到死亡,就进入了生老病死的红尘中.生老病死各有五种苦,再加上:

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便是困扰我们终生的八苦.黄色佛陀化身僧侣,来人间宏扬佛法,普度苍生.

  在图的中心,是鸡,蛇,猪三种动物,它们首尾相连.分别代表了贪,嗔,痴三毒.这些正是使人类产生痛苦,死亡,毁灭的根源!

 

                    

 

      2.承光殿:

在北海公园团城城台中央。

元朝名仪天殿,明朝改今名。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重建。

是一座带折角的十字形平面古建筑,正中为重檐大殿,歇山顶,前后左右有抱厦,覆以黄琉璃瓦绿剪边,屋顶飞檐翘角,殿内有四根井口柱,以穿插抹角梁与四周柱子相联。

       

                         承光殿梁架结构剖视图。

              

                                          承光殿内的井口柱。

                                     

        殿内后厦有木龛一座,供奉白玉坐佛一尊,相传是清光绪年间从缅甸运来。

是嘉庆时西藏进贡的玉佛,高1.5米,用一整块玉石雕刻而成,全身洁白光润,袈裟及顶冠上镶以宝石。

玉佛臂上至今仍有八国联军所砍的伤痕。

             

                                    殿前的捐钱的铜缸。

                    

      

    玉瓮亭:

位于北海公园团城内承光殿前庭院中,是一座蓝顶白玉石亭,亭中的石莲花座上有一个大玉瓮,该瓮以"渎山大玉海"闻名。

大玉瓮是由数十名工匠花费长达五年的时间将一块整墨玉雕琢而成,这些能工巧匠利用玉石的自然凹凸和深浅的斑纹而在外壁上雕刻出鱼兽腾云驾雾般出没于波涛之中的生动形象。

大玉瓮起先置于琼华岛广寒殿中,后广寒殿倒塌拆除,大玉瓮流落到西华门外真武庙里,直至乾隆十年(1745)方才迁入现址

    大玉海颜色青绿,上雕龙、羊、鲤、犀牛、海螺、河蚌、蟾蜍、马兔等在波涛中参拜龙王。

    渎山大玉海:

    规格:

口长182厘米、宽135厘米、腹深55厘米、重6500千克。

    年代:

元代

    质地类型:

玉器

    功用类型:

宋辽金元酒器

 

      3.祈年殿:

北京天坛主体建筑。

高38米,鎏金宝顶三重檐圆形攒尖顶大殿,檐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