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练习第四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2465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练习第四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练习第四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练习第四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练习第四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练习第四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练习第四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练习第四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练习第四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练习第四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练习第四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练习第四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练习第四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

《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练习第四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练习第四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练习第四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

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单元练习第四单元检测卷附答案

第四单元检测卷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累赘(lěi)      丁卯(mǎo)

卸却(xiè)

撵走(niǎn)

B.商酌(zhuó)譬如(pì)

躬行(gōng)露宿(sù)

C.驿路(yì)妥帖(tuō)

丛莽(mǎng)触及(chù)

D.亵玩(xiè)契约(qì)

竹篾(niè)慎重(shèn)

导析:

B A项,“累”应读lé

i;C项,“妥”应读tuǒ;D项,“篾”应读miè。

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2分)( D )

A.循环 排解 修闰 颠沛流离

B.达观拖踏晶莹亭亭净植

C.圣贤检督感慨如释重负

D.案牍简陋悠闲任重道远

导析:

D A项,“修闰”应为“修润”;B项,“拖踏”应为“拖沓”;C项,“检督

”应为“监督”。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各级领导干部应有的责任和境界,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无声力量。

B.他学习上遇到困难能主动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

提倡。

C.这个人海阔天空谈了半天,主题内容至今令人摸不着边。

D.他辞去了所有的社会兼职,如释重负,可以一心一意地教书了。

导析:

B “不耻下问”意思是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多用于长辈向晚辈请教。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 )

A.“互动百科”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但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互动百科”被曝光成“最大虚假广告垃圾站”。

B.鄂州市积极实施“校园足球计划”,大力培养了该市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

C.历史伟人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其思想和人格的不朽,而不是无证可考的坊间情事。

D.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个人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自身是否努力。

导析:

A B项,“培养”和后面的“水平”不搭配;C项,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D项,前面的一面“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后面的两面“是否努力”不对应。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①这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D.③⑤①②④

导析:

B 本语段讲述了“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结构上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具体阐明。

第③句是总起句,应是本语段的首句。

第⑤句承接第③句,解释“循环往复”,第①④句阐明为什么精读,第②句归纳总结,放置语段的末句。

6.名著阅读。

(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康塞尔和我,彼此紧挨着……我不再感到我的衣服、我的鞋底、我的空气箱的沉重了……所有这些物体,在水中失去了一部分重量……因此我进一步了解了阿基米德发现的这条物理学原理……”

“……在我们头上是成群结队的管状水母,它们伸出它们的天蓝色触须……还有月形水母,它那带乳白色或淡玫瑰红的伞,套了天蓝色框子,给我们遮住了阳光。

在黑暗中,更有发亮的半球形水母,为我们发出磷光,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1)上面的文字选自     (作者)的小说         。

(2分) 

(2)这部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分)

答案:

(1)凡尔纳 《海底两万里》

(2)科学性、幻想性。

7.默写。

(6分)

(1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李商隐《贾生》)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5)《爱莲说》一文中,表现莲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的名句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请你参加“传承家风,弘扬文化”活动。

(5分)

同学们在活动中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春节期间,央视推出了“家风是什么”的系列报道。

篮球明星姚明说,小时候曾因撒谎被家人揍过,他对家风的最深体会是两个字:

诚实。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

“家风好代表这家人的人品好。

我们家的家风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文化,与人为善。

”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作风。

材料二 三国时期就有《家训》,南北

朝时期《颜氏家训》,清代有《曾国藩家书》,现代有《傅雷家书》,家风已成为中国家庭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最受重视的三大传统家风是:

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和待人忠厚,而最受推崇的新家风依次是:

不啃老不坑爹、民主平等、互相体谅等。

以下是调查结果:

内容

比率

原因

推崇传统家风

71.2%

它是传统文化的传承

推崇新家风

23.0%

它具有时代特点

不好说

5.8%

(1)请根据以上材料说说家风是什么?

(2分)

答案:

家风就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把做人处事之道、读书之道等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

(2)假如你是“家风是什么”的小记者,前去采访姚明。

请你设计一个采访问题。

(1分)

答案:

(示例)家风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3)阅读材料三,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2分)

答案:

①大多数人认同传统家风。

②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风的内涵逐渐丰富。

③传统家风注重如何为人处世而新家风更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

(写出一点即可)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13分)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益:

好处

B.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鲜:

C.可爱者甚蕃蕃: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

应当

导析:

A “益”应解释为“更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

A.水陆草木之花   何陋之有

B.自李唐来屠自后断其股

C.濯清涟而不妖丁壮者引弦而战

D.可爱者甚蕃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导析:

B B项中的两个“自”均为介词,从。

A项,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C项,表转折,却/表修饰,不译;D项,助词,的/代词,……的人。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或:

(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藤蔓,也没有旁逸的枝干]。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12.《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14分)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        。

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

“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

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

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

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

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

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

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

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

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

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

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

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13.补全第一段空白的内容。

(3分)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意思对即可)。

14.阅读第一段,叶圣陶先生强调用字的原则是什么?

(3分)

答案:

可简就绝不该繁。

15.第一段中举了人们运用“了”和“太”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

列举反面事例,有力地说明现代人们用字“应简而偏

偏要繁”的恶习,突出叶圣陶先生重视用语“简洁”是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

16.结合文段内容,说说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人?

(4分)

答案:

工作认真严谨,以身作则,鞠躬尽瘁,有很强的责任感。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18分)

只要

有爱,就是无价

①刚到北京,天空中飘着小雪,一阵风刮来,让人感到丝丝凉意。

北京的朋友知道我喜欢吃火锅,特地带我去一家城西的老店,红灯笼,黄木板,每一桌上都有一口热腾腾的铜锅,锅子的烟囱高耸,烟囱的盖子大开,烧滚的锅子热气滚滚,弥漫在整个屋子。

②朋友点了一个大号的酸菜白肉锅,加了几盘羊肉,一些牛肉卷饼,然后把菜单推到我的面前,叫我点一些菜。

我点了几个菜,特别点了爆炒黄鳝和韭黄炒鳝。

跑堂的过来,看了菜单,好意地探询:

“先生,您点了两道鳝鱼呢!

③“对了,我喜欢吃鳝鱼!

④北京厨子炒的鳝鱼果然美味,香、脆、鲜美,骨头也剔得干净,没有一点渣子。

⑤“老师怎么爱吃鳝鱼的呢?

”北京的朋友问。

⑥我沉思了一下,就在水汽淋漓的火锅店里,简单地说起一段

往事。

⑦小时候,我家门前的“亭仔脚”(就是屋檐下)摆了一个鳝鱼摊子,专卖炒鳝鱼和鳝鱼面。

摊子黄昏才开张,正是我放学返家的时间,远远地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我凑到摊子前面,盯着油汪汪、黄灿灿的炒鳝鱼,使劲儿地吸了几口诱人的香气,咽下口水,然后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

⑧为什么要低着头呢?

因为炒鳝鱼的价钱很贵,我们根本吃不起。

不要说炒鳝鱼,连鳝鱼面也吃不起,我们家兄弟姊妹就有十八个,一人吃一碗面,恐怕是一星期的饭钱了。

我们从来不要求妈妈买来吃,妈妈非常了解我们的心理,于是她经常向卖鳝鱼的人央求,拜托他们杀了鳝鱼剩下的骨头一定要留给我们,妈妈深信鳝鱼的骨头充满钙质,还有各种维生素,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大有帮助。

⑨每天晚上,妈妈总会从鳝鱼摊提回一大袋的骨头,洗也不洗地丢到大锅熬煮。

⑩为什么洗也不洗?

因为,妈妈说鳝鱼骨头上还带着鲜血,那是最为滋补的,洗净多么可惜!

熬过两三个小时,鳝鱼骨头几乎在锅中化去,汤水成咖啡色,水面上浮着油花,这时,妈妈会撒一把葱花,关火。

鳝骨汤熬好时,夜已经深了。

妈妈把我们叫到灶间,一人一碗汤,再配上她在另一家面包店

要来的面包皮,在锅里炙热了,变成香味扑鼻的饼干。

我们细细地咀嚼面包皮,配着清甜香浓的鱼骨汤,深深感觉到生活的幸福。

虽然吃不起鳝鱼与面包,但是鳝鱼与面包是有钱就吃得到的,鳝鱼骨和面包皮却是只有深爱我们的妈妈才做得出来。

只要卖鳝鱼的来摆摊,我们一定会

喝鳝鱼骨汤,奇特的是,我从来没有喝腻过,而且一直觉得这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妈妈担心我们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或与萝卜同卤……虽然用的都是普通的食材,却充满了美味的魔术。

最神奇的,算是炸鳝鱼骨了。

鳝鱼骨本来是歪曲的,下了油锅时突然被拉直了,一条一条就像薯条一样,起锅时撒一些胡椒、盐,香、酥、脆,真是美味极了。

我吃了好几年的鳝鱼骨头,一直到我去外地念书,偶尔回到乡下,喝到妈妈亲手熬的汤,总是觉得美味如昔,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妈妈把深情与爱熬入了那平凡的汤中,使我们身强体健,在普遍营养不良的乡下孩子中,我们总是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也许是小时候吃不到鳝鱼,长大之后只要到馆子吃饭,看到有卖鳝鱼,总会点两道来吃,一边吃就会一边怀念起那一段艰苦的岁月。

”我对北京的朋友说。

大家听得入神,纷纷夹起鳝鱼,细细咀嚼。

当然,有故事加味,鳝鱼也变得别有滋味了。

吃完火锅,我漫步在北京街头,此时雪

花漫天飞舞,我回想着妈妈熬制的鳝鱼骨汤的味道,感到我们的生命正是那些看似微贱的东西,累积出一些无价的意义,使我们感到丰盈。

谁能告诉我鳝鱼骨头一斤多少钱?

面包皮一袋多少钱?

市场里捡来的青菜一斤多少钱?

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

17.请概括选文第⑦~

段的内容。

(3分)

答案:

在小时候的艰苦岁月里,(1分)母亲要鳝鱼骨为我们熬汤改善生活,(1分)使我们身强体健(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1分)

18.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答案:

动作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为炒鳝鱼的美味所诱惑,(1分)却因为其价钱贵吃不起而无奈的心理。

(1分)

19.请品析选文第

段中加点词语“魔术”一词的妙处。

(4分)

虽然用的都是普通的食材,却充满了美味的魔术。

答案:

魔术原意是指一种神奇、变幻莫测的杂技艺术,(1分)在文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费尽心思、变换花样为我们熬制鳝鱼骨汤的手艺高,(1分)让“我”感受到在艰苦生活中能吃到如此美味的惊喜,(1分)体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爱。

(1分)

20.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写出两点即可)(4分)

答案:

(示例)①从艰苦的日子里,母亲要来鳝鱼骨熬汤,给孩子们改善生活,增加营养,(1分)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爱。

(1分)②从母亲要面包皮、鳝鱼骨,熬鱼汤、炸鱼骨等,(1分)可以看出母亲勤劳、聪明、能干。

(1分)③从母亲把艰苦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让孩子们感到幸福,(1分)可以看出母亲乐观、热爱生活。

(1分)

21.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B )

A.选文用服务员和朋友对我点两道鳝鱼菜的疑问,突出了我对鳝鱼菜情有独钟,同时引出下文“我”的回忆。

B.选文第

段叙述北京的朋友听完“我”的回忆,都陷入了沉思,心情沉重。

C.选文第

段中“雪花漫天飞舞”烘托出“我”回味母爱倍感温暖的心情。

D.选文第

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食材的便宜,突出了母爱的无价。

导析:

B 该项中“都陷入了沉思,心情沉重。

”说法有误。

他们听了我的故事,感觉鳝鱼也变得别有滋味了。

22.选文给我们很多启示,请试着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写出来。

(2分)

参考:

(示例)热爱生活,乐观面对生活;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体会父母的关爱;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三、写作(50分)

23.题目:

这事真让我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或让你高兴、欣慰,或让你伤心、沮丧,或让你失望、后悔……请依据上述提示(不限于此范围),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

要有真情实感,要努力做到有新意有创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