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1282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整理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整理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整理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整理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整理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整理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整理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整理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整理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整理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docx

《整理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docx

整理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

 

5、设备安装位置表

施工单位代表(签名):

日期:

?

设备的标签应贴在设备正面容易看见的地方,对于室内天线,标签的贴放应保持美观,且不会影响天线的安装效果

测试方法:

在目标覆盖区域内用笔记本电脑通过测试软件进行覆盖电平测试每个楼层,用测试仪在每个AP的覆盖区域边缘位置抽测4个点,每个测试点至少观察10秒。

记录文档见竣工技术文件《WLAN系统性能测试表二》。

流誉千古《敕勒歌》,天堂草原“敕勒川”导游词

 

测试工具:

INTER3945ABG无线网卡、PC终端。

未准备就绪的原因:

馈线水平布放时1.0m1.5m

?

五类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

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6~10倍;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施工单位名称:

        各位团友,大家好!

大家来到内蒙古,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一睹草原风采。

大家对于内蒙古大草原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一首北朝民歌。

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敕勒歌》。

诗中描述道“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一首古老的歌谣,它穿越千年的时空,今天依旧鲜活。

想必每一个人都对这首古老的歌谣很熟悉吧,那是我们在小学课本里都必修的一课呀!

想必每一个来到草原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首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吟诵大草原壮美风光的《敕勒歌》,我们身为导游也莫能例外。

      但是我们现在能游览的呼包二市周边的草原,无论是希拉穆仁草原、辉腾锡勒草原还是格根塔拉草原,都已经远非昔日的敕勒川了,因为它们都位于内蒙古高原的阴山以北或“阴山上”,绝无“阴山下”的地理概念。

大家可能要问了,历史上的天堂草原敕勒川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古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大家可以分析一下我们的《敕勒歌》:

       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

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又称高车族(是大轮勒勒车的发明者),原居漠北,降附北魏后迁居阴山南北,活动在今内蒙古、甘肃一带。

       ②阴山——诗中主要指的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敕勒川,阴山下”,就说出了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上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茫茫一片。

       综合分析起来,敕勒川岂不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吗?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

但由于牧草特别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歌中描绘了奇丽的草原风光和兴旺的畜牧景象。

其实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土默川,北朝时这里因为有敕勒人驻牧而得名敕勒川,明清时又因为蒙古土默特部驻牧而改称土默川。

而今天呼和浩特的这片土默川,即呼和浩特平原,便是古代敕勒川的中心地带。

       士默川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西起包头昆都仑河,东至蛮汉山,北靠大青山,南濒黄河及和林格尔黄土丘陵,东西长200余公里,西部平均宽19公里,东部宽达100多公里,呈三角形总面积约8千至1万平方公里,系由黄河和大黑河冲积而成。

整个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肥沃,水源丰富。

在古代,广阔无垠的敕勒川因为紧傍“草木繁茂,多禽兽”的阴山,所以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有许多民族先后在这里生息繁衍。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经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市金河镇一带建立马苑,放牧军马,推行胡服骑射,准备与强大的秦国决一雌雄;端庄俏丽的王昭君出塞经此西缘北上漠北草原,与呼韩邪单于结为夫妻,汉匈人民和睦相处近60年,长城内外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祥和景象;鲜卑拓跋部在盛乐建立代国和北魏前期政权时,“自东山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有余里,每岁孟秋,马常大集,略为满川……”。

这里的川,指的就是敕勒川。

       敕勒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这里的敕勒人生活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敕勒人的祖先是汉时生活在漠北的丁零族人,他们擅长于制造高大车轮的车子,这样可以顺利地走过蒙古高原上的茂草厚雪、沼泽河流,因此,当时的人把其又称为高车族。

那时,敕勒人的高车曾常常翻越阴山山脉碾进北魏的疆域,直接威胁着北魏王朝的统治。

因此,北魏统治者曾一度放慢南下中原的脚步,腾出手来多次亲率大军越过阴山去攻打袭扰自己北疆的敕勒各部。

后来敕勒人那高大的车轮终究没能抵挡住鲜卑人的铁骑,很多的敕勒部落相继归附。

就是在五世纪初,当时的北魏王朝曾把贝加尔湖东部数十万敕勒人迁徙到漠南来。

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敕勒人便在鲜卑人的驱使下,坐着自己那高大的车子,趋赶着成群的牛羊,悠悠地追逐着水草翻越阴山山脉出现在阴山南麓的蓝天碧野之中。

在这里他们居住下来,于是有人把这片区域称之为敕勒川。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想象,敕勒人茫然地把目光投向远方,远方除了无边的茂草,就剩下漫漫的苍穹了。

阴山的主峰大青山如一道高大的屏障挡住了漠北干冷的大风,黄河在河套地区的迂回又为此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因此,土肥草美,林茂水沛。

虽然这是一片陌生的土地,但对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而言,这里无疑就是自己最美的家乡。

因此,敕勒人便选择了这里,让那茂盛的草原和无边的苍穹把自己的生命变成了草青草黄的重重复复,一代代地就在阴山脚下这片广袤的大草原上辗转流动,以牧人的情怀谱写着壮丽的诗篇。

   《敕勒歌》不仅再现了敕勒川大草原的自然风光,而且也使人充分体现出敕勒民族纯朴豪迈的胸襟。

那么,这首流传千古的民歌的作者或演唱是谁呢?

   它是一个叫斛律金的敕勒人在军旅中为鲜卑将士和鲜卑化的汉人主帅高欢振臂唱出的一首《敕勒歌》,让历史记下了这个民族,也让这阴山脚下有了“敕勒川”这样一个响亮的名字。

   斛律金生存的年代,是我国历史上群雄争霸、社会大动荡的南北朝时期。

那时曾雄霸我国北方、其势力一度扩张到中原腹地的北魏王朝也被分裂为了东魏和西魏。

这个时期,在今呼和浩特、包头的后山地区曾产生了许多英姿勃发、桀骜不羁的英雄豪杰,当年曾分别从阴山北麓的怀朔镇、武川镇起家,并先后窃取了东魏、西魏政权的高欢和宇文泰就是产生在北朝后期的这样一对死对头。

曾经创造过云岗和龙门灿烂石窟文化的北魏王朝此时已是名存实亡了,后来高欢的儿子废东魏建立北齐,宇文泰的儿子废西魏建立北周;再后,北齐被北周所灭,而北周至宣帝时又由其国丈扬坚执掌大权,杨坚废北周灭南朝陈国建立隋朝,华夏从汉末始至此历370年又归一统。

这就是那一时期的历史主脉。

与这首《敕勒歌》有关的,还应该说说这个诞生于白道地(今呼和浩特城北坝口子村附近),起家于今包头固阳境内的北魏怀朔镇,曾篡夺了东魏大权的大丞相高欢。

公元546年,雄心勃勃的高欢曾集中了东魏全部的精锐之师去讨伐西魏,志在一举消灭对手进而雄霸天下,不料想却在位于如今晋南稷山县的玉壁城下遭西魏名将韦孝宽重创而溃不成军。

为整顿军纪,振奋士气,共度难关,老谋深算的东魏军主帅高欢特请出了军中老将斛律金,要他用歌声来激励军中士气。

敕勒人斛律金当即用鲜卑语挥臂吟唱出了这首东魏将士们非常熟悉和喜爱的《敕勒歌》。

气势雄浑、苍劲高昂的歌声刹时间随战场厮杀的风尘飘荡于军营上空,震撼着全军将士们的心。

歌声把他们带回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大草原,带回了阴山下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故乡。

一般来说,思乡必厌战。

不知何故,这思乡之歌倒激励了士气。

歌声让他们个个饱含热泪,军旅刹时群情激奋、士气高昂。

回想起多年转战驰骋的草原,以及多次战胜敌人的那些难忘的岁月,此时的军中主帅高欢也禁不住老泪纵横了。

雄浑的歌声拂去了将士们萎靡不振的神色,也荡去了高欢心头的郁闷。

就是这样一首歌,使东魏大军没有被因攻城而自致惨败的气氛所瓦解,而是顺利地返回了自己的国都邺城(今河北邯郸)。

一首依附鲜卑族的敕勒人在平时的生活中赞颂自己美丽家乡的歌谣能有这么巨大的感染力,这也许是那东魏的统治者们怎么也无法想象到的吧!

据《乐府广题》推论,当年斛律金在玉壁城下唱出这首大气磅礴的《敕勒歌》时用的是鲜卑语,后来才译作“齐语”(北齐立国后国语为汉语),那是因为当时东魏的达官显贵们多是鲜卑人,而北齐王朝的奠基者高欢则为鲜卑化的汉人。

《敕勒歌》被译成汉语,这就是千百年来口口传诵的《敕勒歌》。

我想,斛律金肯定也会用敕勒语吟唱这首歌,但是这没有被史书记载下来。

我们不知道这歌词经过这其中多次的翻译,那原来敕勒语的歌词究竟是怎么样的?

还有那激越豪迈的曲调又是如何谱写的?

这些也象眼前这古老的敕勒川一样离我们远去了,留下的仅是让今人联翩的浮想和不尽的遐思。

现在大家能够听到的《敕勒歌》是由我区蒙古族著名歌手腾格尔演唱的。

敕勒歌雄浑壮阔,悠扬高亢的气势与南朝诗歌妩媚纤巧的风格恰成对照。

这种壮美的审美意识,后来成为内蒙古文学艺术的传统。

敕勒歌至今仍脍炙人口,成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流传千古的《敕勒歌》可谓是妇孺皆知。

但是真正的敕勒川文化,却并不被太多的人知晓。

现在我们正在努力挖掘、弘扬传承已久的敕勒川文化。

据有关史书记载,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古敕勒川地区以游牧经济为主,但由于邻近中原,受农耕文化逐渐北移以及明代中晚期以来蒙汉民族逐渐融合等诸多因素影响,当时较先进的农耕经济逐渐“蚕食”游牧经济,到清朝光绪年间,农耕已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经济形式了。

草原孕育了古代游牧民族,历代人传唱的这首“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歌见证了古时敕勒川草原迷人的景致。

而今,我们唱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追寻梦中依恋的碧野苍穹。

亲爱的朋友,欢迎您来到美丽神奇的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说的正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鄂尔多斯市。

“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因宫帐众多的成吉思汗陵在此地区而得名。

鄂尔多斯,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富集的资源著称于世;鄂尔多斯,是“河套人”的发祥地;鄂尔多斯,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灵柩的供祭地;鄂尔多斯,是蒙古族传统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区;鄂尔多斯,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诱人魅力。

鄂尔多斯市前身为伊克昭盟。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伊克昭盟,设立鄂尔多斯市。

鄂尔多斯市位于中国正北方,地处黄河“几”字型湾与明代万里长城的怀抱之中,“黄河环抱,长城相依”的地理坐标,使年轻的鄂尔多斯市在中国的版图上显著、夺目。

鄂尔多斯市北隔黄河与“草原钢城”包头市相望,东临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南与山西、陕西接壤,西与宁夏毗邻。

交通通讯便捷,京包、包兰铁路围绕周边,包西铁路贯通南北,109、210国道贯穿市域,并与周边的110、107国道相连成网,周边五个大中城市的民航机场与正在建设的鄂尔多斯机场将形成便捷的区域航空网络。

鄂尔多斯市下设七旗一区,东胜区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鄂尔多斯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51.45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鄂尔多斯,物华天宝,资源富集,主要以煤炭、化工、天然气、畜产品、建材、药材、旅游等资源为主。

有世界级的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以煤为能源的电厂在鄂尔多斯星罗棋布。

据说,北京五个灯泡中,就有一个是鄂尔多斯点亮的。

有世界级的整装天然气田——苏里格气田,有世界最大的羊绒制品加工基地。

一句“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语,使鄂尔多斯闻名全国,走向世界。

鄂尔多斯市是正在建设的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

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鄂尔多斯市的经济迅速崛起,以煤炭、羊绒、化工、电力、天然气、建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是自治区经济发展最快的盟市之一,与呼市、包头并驾齐驱,成为带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三个火车头之一,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

自然条件亲爱的朋友,鄂尔多斯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古陆之一,在多次复杂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中,最终形成了鄂尔多斯高原。

从距今一亿八千万年前起,直到距今七千万年前,鄂尔多斯大地上恐龙空前繁盛,主宰着这片土地,今天在鄂托克旗境内保留着完整的恐龙足迹化石区。

全市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中部隆起,南北较低之势,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之间。

地貌类型多样,北部黄河沿岸为冲积平原;东部为黄土丘陵,沟壑纵横;西部为鄂尔多斯草原,北部和西南部横亘着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自然景观异彩纷呈。

鄂尔多斯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6.7℃,年降水量150-350毫升,夏季凉爽,是理想的避暑之地。

市内河流多属黄河流域,并分布着许多天然湖泊。

植物景观以温带干草原为主。

市内的“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和“阿拉善湾海子湿地保护区”,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珍稀的动植物为世人瞩目。

历史沿革亲爱的朋友,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河套人”在萨拉乌素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

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河套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周时期,在鄂尔多斯地区就有土方、鬼方、犭严 狁、戎狄、林胡、楼烦、匈奴等古代游牧部落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在此修筑长城,现伊金霍洛旗境内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统一全国后,在鄂尔多斯地区置上郡、北地郡和云中郡、九原郡的属县。

其时,鄂尔多斯地区的农业非常发达,史称“新秦中”。

秦始皇修筑的南起陕西甘泉山,北至包头九原郡的纵贯鄂尔多斯的秦直道,从榆溪河入鄂尔多斯境内,经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东胜区二顷半、漫赖、城梁、达拉特旗解放滩过黄河北去,是中国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

西汉初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占据鄂尔多斯地区。

到汉武帝时,汉匈之间经过几十年战争,最终汉朝在鄂尔多斯设立上郡、西河郡、五原郡属县,管理鄂尔多斯地区。

到汉元帝时,汉匈之间关系和好,汉朝选送宫女王昭君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王昭君随呼韩邪单于经陕北、鄂尔多斯渡黄河北行,现达拉特旗昭君坟乡境内黄河渡口旁边有传说中的昭君坟。

汉朝时期,鄂尔多斯的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汉匈杂居,农耕与畜牧并存,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不断在此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北方各民族纷纷南下入居中原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的局面。

公元407年,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在鄂尔多斯西南部建立了“十六国”之一的大夏国,其都城统万城遗址位于今乌审旗和陕西靖边县交界处靖边县境内。

隋朝时期,在鄂尔多斯设置榆林郡、五原郡、朔方郡等。

唐王朝视鄂尔多斯为“国之北方”、“边之要地”。

在鄂尔多斯地区及周边设胜州、丰州、夏州、宿州、灵州和盐州等六州。

五代十国和宋、辽、金时期,中原政权和各少数民族政权群雄并立,相互征战,鄂尔多斯地区成为各政权纷争逐鹿的地方。

元朝时期,鄂尔多斯地区作为蒙古皇室封地,归察罕脑儿管辖。

元朝先后在此设立宣尉司与行枢密院。

明朝建立,鄂尔多斯地区属东胜左卫所辖。

十五世纪中叶,明朝天顺年间,守护成吉思汗陵寝(即“八白室”)的蒙古鄂尔多斯部从蒙古高原进驻河套地区,“八白室”也随之迁入。

鄂尔多斯部源自成吉思汗时的“斡耳朵”,即成吉思汗时的宫殿。

成吉思汗去世后,立“八白室”为成吉思汗陵寝,由鄂尔多斯部达尔扈特人专司祭祀。

五百年来,鄂尔多斯部一直没有离开过鄂尔多斯地区。

清初,鄂尔多斯部归顺了清朝,实行了盟旗制,清廷分封鄂尔多斯部为左翼前旗(准格尔旗)、左翼中旗(郡王旗)、左翼后旗(达拉特旗)、右翼前旗(乌审旗)、右翼中旗(鄂托克旗)、右翼后旗(杭锦旗),六旗共建一盟,会盟地点在伊克昭(俗称王爱召),故名“伊克昭盟”。

鄂尔多斯地区在清顺治年间被划分为六个旗,乾隆年间又划分出一个旗(扎萨克旗),成了七个旗。

公元1907年,清政府实行“旗厅并存”的政策,在郡王旗境内设东胜厅。

民国时期,仍沿用原有的盟旗制度,将东胜厅改为东胜县。

1949年,中共伊克昭盟盟委、伊克昭盟自治政务委员会成立。

从此,鄂尔多斯的历史翻开了新篇章。

翻开鄂尔多斯的历史,它告诉我们,在这块有着远古“河套文明”的土地上,汉族和几乎北方所有的少数民族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因此,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鄂尔多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处在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衔接地带。

历史上,和平时期的商贸流通和战争时期长城两岸的烽火,使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鄂尔多斯区域文化。

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祭祀文化和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是发展鄂尔多斯旅游业的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旅游业亲爱的朋友,鄂尔多斯市旅游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区民族特色。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河套人”文化遗址、鄂尔多斯青铜器、古长城、秦直道、昭君坟、隋朝时期的十二连城遗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藏传佛教寺庙准格尔召等,全市现有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成吉思汗陵为核心的鄂尔多斯蒙古族祭祀文化充满了神秘色彩。

同时,鄂尔多斯地区作为元朝的皇室封地,使鄂尔多斯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具有元朝宫廷文化的独特色彩,构成了鄂尔多斯浓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浩瀚的民俗风情。

鄂尔多斯的自然旅游资源有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神奇的响沙湾、沙漠绿洲、沙湖、草原、温泉、阿拉善湾遗鸥保护区、晋蒙黄河大峡谷等。

鄂尔多斯的现代工业旅游资源有神东煤海、准格尔露天煤矿、万家寨水电站、鄂尔多斯绒纺城、苏里格天然气田、达拉特电厂、蒙西高科技工业园区等。

鄂尔多斯市旅游业是从1984年、1985年响沙湾、成吉思汗陵的相继对外开放而起步的。

伴随着改革开放,鄂尔多斯市旅游业也经历了以接待海外旅游者为主到发展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并重的发展过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政府主导和社会联动的发展政策,编制旅游规划,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办旅游业的积极性,使旅游资源得到大力度开发。

全市现有各类景区(点)35处,其中成吉思汗陵和响沙湾、恩格贝生态旅游区、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是国家4A级景区,鄂尔多斯世珍园和巴图湾是国家3A级景区,恩格贝生态旅游区和神东煤海是首批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工业旅游示范点。

成吉思汗陵——响沙湾旅游线已成为自治区西部旅游黄金线路,主要产品以成吉思汗陵、民族风情、沙漠生态和草原风光为主。

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全市现有星级饭店18家,其中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5家;现有旅行社3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A级景区13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万多人。

随着市场的不断开发,客源市场持续快速增长。

全市旅游业步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居全自治区第一。

2006年1-12月,全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38亿元。

面向未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旅游、大文化、大运输”的发展战略,建设旅游大市,围绕“成吉思汗魂归地,鄂尔多斯蒙古风”整体旅游形象,着力打造鄂尔多斯旅游知名品牌,构建“五区两线一中心”的旅游发展格局,即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突出“天骄圣地,蒙古风情”这一主题产品。

库布其沙漠生态旅游区(主要景区有响沙湾、恩格贝生态旅游区、库布其百里响沙带、七星湖、夜鸣沙等),突出沙漠风光、沙漠探险娱乐、沙漠度假主题产品。

西鄂尔多斯草原文化旅游区(主要景点有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伊和乌素温泉、包乐浩晓温泉、恐龙足迹化石、阿尔寨石窟等),主要以“古老物种,神秘传奇”为主题,发展科考、访古、草原温泉度假产品。

“河套人”文化旅游区(主要景点有大沟湾“河套人”文化遗址、巴图湾水库、大汗行宫、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等),主题形象为“访河套人文化遗址,看塞上江南美景”,发展草原观光、科考、水域度假产品。

东鄂尔多斯旅游区(主要景点有:

黄河大峡谷、万家寨水电站、准格尔露天煤矿、油松王、准格尔召等),以“黄河壮丽峡谷,蒙汉民歌摇篮”为主题,发展黄河峡谷风情旅游产品。

两线为北京——鄂尔多斯市——银川旅游线和西安——鄂尔多斯市——包头旅游线。

一个中心是将鄂尔多斯市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旅游功能。

重点推出祭祀文化、民俗风情、沙漠游乐、生态科考、产业观光、水域度假六大类旅游产品,全力打造“成吉思汗魂归地,鄂尔多斯蒙古风”的整体旅游形象,将鄂尔多斯市建成自治区蒙古族文化旅游的代表性地区,成为享誉世界的游牧民族风情旅游区,成为中国北方旅游热点地区和自治区旅游强市。

亲爱的朋友,下面我向大家推荐几条旅游线路:

一、包头—响沙湾—东胜—秦直道—九城宫—成吉思汗陵—世珍园—恩格贝—包头二、包头—响沙湾—东胜—成吉思汗陵—世珍园—鄂尔多斯草原—夜鸣沙—七星湖—恩格贝—包头三、包头—响沙湾—东胜—成吉思汗陵—神东煤海—红碱淖—榆林四、银川—大汗行宫—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城川民族学院旧址—河套人文化遗址—巴图湾水库—成吉思汗陵—东胜五、银川—大汗行宫—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恐龙足迹化石保护区—包乐浩晓温泉—百眼井—阿尔寨石窟—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蒙西工业旅游区—乌海六、呼和浩特市—黄河峡谷—油松王—准格尔召—成吉思汗陵—东胜—响沙湾—包头亲爱的朋友,到鄂尔多斯旅游,去拜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寝,体验鄂尔多斯蒙古族神秘的祭祀文化;观赏《圣地古韵》、《鄂尔多斯婚礼》,领略鄂尔多斯独特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饱览大漠风光,聆听响沙奇妙的声音,沐浴沙湖的凉爽,乘“沙漠之舟”去探险;观赏草原风光,感受游牧民俗风情,到温泉度假;参观世界最现代化的矿井和世界最大的羊绒制品生产企业,尽情感受鄂尔多斯的魅力吧。

愿鄂尔多斯之旅给您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

阴山南北广袤的草原,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聚居之地,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先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这里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他们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同时也成为了他们艺术创作活动的重要题材,他们在露天的石壁、山崖或盘石上敲凿出了著名的“阴山岩画”,虽经千百年的日晒雨淋和风化侵蚀,许多岩画仍然清晰可见。

早在公元5世纪时,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在此发现了阴山岩画,他在著名的《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述,这些记载是世界上对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

然而在其后的若干世纪里,再没有人去问津。

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了几幅岩画。

对岩画的全面考察是从1976年开始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这一艺术宝库不断进行探索,并在深山幽谷中找到了千余幅各种内容的岩画。

现在,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到包头北部阴山山脉中考察和参观,先后共发现岩画1万多幅,其中做过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

这些岩画不仅反映了阴山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学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游牧生活状况。

阴山岩画的内容很丰富,它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