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315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册校本教案.docx

第三册校本教案

校本课程:

第一课

第一课时:

学习名人名言及经典诗文之《千字文》

授课章节:

千字文第一部分

教学方法:

朗读法、故事讲述法、问答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千字文的地位、特点、作者及成书过程

2.理解并熟练诵读千字文第一部分

教学重点:

诵读千字文第一部分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理解千字文第一部分大意

教学过程:

一、介绍《千字文》的地位、特点、作者及成书过程

《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

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相比的。

《千字文》以儒学理论为纲,穿插诸多常识,用四字韵语写出,很适于儿童诵读,后来就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启蒙教材。

公元六世纪初,南朝梁武帝时期在建业(今南京)刻印问世的《千字文》被公认为世界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识字课本,比唐代出现的《百家姓》和宋代编写的《三字经》还早。

《千字文》可以说是千余年来最畅销、读者最广泛的读物之一。

宋明以后直至清末,《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一起,构成了我国人民最基础的“三、百、千”启蒙读物。

过去有打油诗讲私塾:

“学童三五并排坐,‘天地玄黄’喊一年”,正是真实写照。

不仅汉民族将它用作儿童启蒙教材,一些兄弟民族也使用,甚至传到了日本。

  同时,《千字文》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有独特地位,是历代各流派书法家进行书法创作的重要载体。

隋唐以后,凡著名书法家均有不同书体的《千字文》作品传世。

《千字文》据史书记载,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编成的,其编者是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古人多简称其为《千文》,它在“三、百、千”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

《梁史》中说:

“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

奏之,称善,加赐金帛。

”唐代的《尚书故实》对此事做了进一步的叙述,该书说,梁武帝萧衍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

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让他编成有内容的韵文。

周兴嗣用了一夜时间将其编完,累得须发皆白。

这件事在唐宋两代多有记载,如《刘公嘉话录》、《太平广记》等书都曾加以记录,其内容与《尚书故实》基本相同。

《千字文》通篇用韵,朗朗上口,行文流畅,气势磅礴,内容丰富。

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天地玄黄”至“赖及万方”;第二部分为“盖此身发”至“好爵自靡”;第三部分为“都邑华夏”至“岩岫杳冥”;第四部分为“治本于农”至“愚蒙等诮”。

最后还有两句“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二、学生自己朗读并尝试理解千字文第一部分(“天地玄黄”至“赖及万方”)内容

三、教师点拨讲解千字文第一部分(“天地玄黄”至“赖及万方”)字词及句子含义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天是青色的,地是黄色的,无垠的天地广大而遥远。

洪荒:

混沌、蒙昧的状态。

借指远古时代。

【故事】盘古开天辟地

传说太古时候,天地不分,整个宇宙像个大鸡蛋,里面混沌一团,漆黑一片,分不清上下左右,东南西北。

但鸡蛋中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英雄,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

盘古在鸡蛋中足足孕育了一万八千年,终于从沉睡中醒来了。

他睁开眼睛,只觉得黑糊糊的一片,浑身酷热难当,简直透不过气来。

他想站起来,但鸡蛋壳紧紧地包着他的身体,连舒展一下手脚也办不到。

盘古发起怒来,抓起一把与生俱来的大斧,用力一挥,只听得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大鸡蛋骤然破裂,其中轻而清的东西向上不断飘升,变成了天,另一些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沉,变成了大地。

  盘古开辟了天地,高兴极了,但他害怕天地重新合拢在一块,就用头顶着天,用脚踏住地,显起神通,一日九变。

他每天增高一丈,天也随之升高一丈,地也随之增厚一丈。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

盘古这时已经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身子足足有九万里长。

就这样不知道又经历了多少万年,终于天稳地固,不会重新复合了,这时盘古才放下心来。

但这位开天辟地的英雄已经筋疲力尽,再也没有力气支撑自己,他巨大的身躯轰然倒地了。

  盘古临死时,全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的左眼变成了鲜红的太阳,右眼变成了银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和云,最后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闪烁的星辰,头和手足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高山,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泊,筋脉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肤和汗毛化作花草树木,牙齿骨头化作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汗变成了雨水和甘露。

从此开始有了世界。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圆;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昃:

日西斜。

宿:

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季里忙着收割,冬天里忙着储藏。

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

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律吕:

乐律有十二,阴阳各六,区分开来,奇数(阳)称六律,偶数(阴)称六吕,合称律吕,又合称十二律。

上古时代,又以律与历附会,把乐律和历法联系起来,把十二律和十二个月配合。

【故事】万年创建历法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

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

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

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气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

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

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

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派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

祖乙对万年说:

“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阿衡见此,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心中忐忑不安。

他万分惧怕万年因创建历法而得宠,国君会怪罪自己提出祭祀天神的主意。

于是,他阴谋策划,派了一个刺客去除掉万年。

刺客攀上日月阁,见万年正在阁上观察星斗,便张弓搭箭,准备射死他。

谁知,刺客被卫士发现,被当场缉拿。

祖乙知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

“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

“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

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

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

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的。

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云气升到天空,遇冷就形成雨;露水碰上寒夜,很快凝结为霜。

四、老师诵读《千字文》,熟读。

注意生僻字的读音。

五、指导学生诵读《千字文》,同桌互读。

六、学习名人名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七、小结本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长安秋望》及《程门立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古诗两遍。

二、老师范读、纠正字音。

三、诵读古诗,领会意境。

四、小组试解内容,老师点拨诗意。

长安秋望

唐代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译文  楼台高耸,屹立在一片秋树之上;天空明净,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

秋色是这样高远寥廓,同峻拔入云的南山相比,气势难分高低。

注释①秋望:

在秋天远望。

②倚:

靠着,倚立。

霜树:

指深秋时节的树。

外:

上。

③镜天:

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毫:

非常细小的东西。

④气势:

景象、气派。

鉴赏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

“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

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秋意。

五、活用古诗,学以致用。

六、学习《程门立雪》这个故事。

体会杨时尊敬老师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

进一步体会到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尊敬师长的情感。

七、学习文化小常识------中元节。

八、小结本课。

 

第二课

第一课时:

学习名人名言及经典诗文之《千字文》

授课内容:

书上第二课《千字文》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准确拼读文中生僻字;

2.理解并熟练诵读千字文中内容,能流利诵读。

教学重点: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千字文》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理解千字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学习名人名言:

学然后知不足

在你学习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有很多东西不懂,通过学习发现自己的短处。

所以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磨练。

二、学习《千字文》

1、老师范读两次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习《千字文》意思

4、学生分组诵读《千字文》

三、小结本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九日》及成语《曾子避席》、节日七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九日》这首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学习《曾子避席》这个成语故事,体会曾子对老师的尊重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九日》

1、朗读《九日》这首古诗

2、学生自读古诗

3、说一说古诗意思

4、理解诗人感情。

二、学习成语故事《曾子避席》

1、老师朗读

2、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3、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学习文化小常识————七夕节

 

第三课

第一课时:

学习名人名言及经典诗文之《千字文》

授课内容:

书上第三课《千字文》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准确拼读文中生僻字;

2.理解并熟练诵读千字文中内容,能流利诵读。

教学重点: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千字文》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理解千字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学习名人名言: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指佛教中修行,自己的“道行”每上升一点,今后修行的困难也就随着上升一点。

寓意:

人生不进则退、认定了的道路无论艰难险阻都无所畏惧最大的困扰和阻碍来自人类自身的兽欲膨胀

二、学习《千字文》

1、老师范读两次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习《千字文》意思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这都是上古时代的帝皇官员。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有了仓颉,开始创造了文字,有了嫘祖,人们才穿起了遮身盖体的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唐尧、虞舜英明无私,主动把君位禅让给功臣贤人。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安抚百姓,讨伐暴君,有周武王姬发和商君成汤。

4、分组诵读本课《千字文》

三、小结本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校本书中P5-7页1、《小蝌蚪》2、人文故事《张良拜师》;3、如何称呼别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习性;

2、学习《张良拜师》的故事,明白虚心请教的道理;

3、通过学习如何称呼别人,学会一般的文明礼仪,并学以致用,用行动做一个文明的人。

教学重难点:

学习故事,明白道理;学习称呼别人,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诵读材料《小蝌蚪》

1、老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2、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

3、小蝌蚪长大有什么作用?

4、演一演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二、学习人文故事《张良拜师》

1、老师朗读材料

2、你听到了什么?

主人公是什么?

讲了什么事?

3、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道理?

4、小组汇报:

生:

我喜欢这篇故事,因为它使我懂得要热心、尊老,还要虚心求教。

生:

我一定要像张良一样,虚心接受别人的教诲,帮助他人,学到真正的本领。

……

三、学习如何称呼别人

1、说一说你平时是怎样称呼别人的

2、称呼要看对象

3、称呼要看场合

4、称呼比自己大的人,只称姓,如陈师傅,张老师等

四、小结本课。

 

第四课

第一课时:

学习名人名言及经典诗文之《千字文》

授课内容:

P8书上第四课《千字文》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准确拼读文中生僻字;

2.理解并熟练诵读千字文中内容,能流利诵读。

教学重点: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千字文》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理解千字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学习名人名言——貂不足,狗尾续。

据说古代皇帝身边的近臣都在帽子上缝上貂的尾巴,以显示自己地位显赫。

貂是一种毛皮珍贵的动物,得到它的尾巴自然很不容易。

晋代的时候朝廷滥用官吏,有些官员找不到貂尾来装饰自己的帽子,只好拿狗的尾巴来冒充。

当时流传谚语:

“貂不足,狗尾续。

”亦说“狗尾续貂”,用来讽刺当时官爵过滥的弊政现象。

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以次充好。

二、学习《千字文》

1、老师范读两次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习《千字文》意思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贤君身坐朝廷,探讨治国之道,垂衣拱手,和大臣共商国事。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他们爱抚、体恤老百姓,四方各族人都归附向往。

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

远远近近都统一在一起,全都心甘情屈服贤君。

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凤凰在竹林中欢鸣,白马在草场上觅食,国泰民安,处处吉祥。

4、学生诵读课文

5、分组诵读

三、小结本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夏日绝句》这首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学习《子路借米》这个成语故事,体会故事之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夏日绝句》

1、朗读这首古诗

2、学生自读古诗

3、说一说古诗意思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人杰:

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

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

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译文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赏析

这首

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4、理解诗人感情。

二、学习成语故事《子路借米》

1、老师朗读

2、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3、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尊敬别的老人,有爱护年幼的孩子。

三、学习文化小常识————如何称呼别人

(二)

1、回顾前几天学习的如何称呼别人。

2、说说称呼别人还要注意什么?

3、称呼和身份、修养有关

4、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称呼。

5、生活中,我们应该这样称呼。

 

第五课

第一课时名人名言及《千字文》的学习

教学内容:

书上P1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3、读懂文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教学策略:

1、朗读教学法,以读促学,以读带学。

2、合作探究法,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合作探究领会文章。

教学过程:

一、学习名人名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二、学习《千字文》

1、老师引领背诵

2、生读师板书。

3、认读熟读。

4、理解句意,感悟学习美德。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贤君的教化覆盖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恩泽遍及天下百姓。

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

人的身体发肤分属于“四大”,一言一动都要符合“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恭蒙父母亲生养爱护,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毁坏损伤。

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

女子要思慕那些为人称道的贞妇洁女,男子要效法有德有才的贤人。

6、学生诵读《千字文》

三、小结本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10页及1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学习《千里送鹅毛》这个故事,体会故事之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了解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杰出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官至秘书监。

一生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他以正直敢言,累遭贬抑,晚年闲居乡里长达15年之久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有《诚斋乐府》。

2、诵读古诗

3、说一说古诗的意思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

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4、有感情地诵读。

二、学习故事《千里送鹅毛》

1、老师朗读材料

2、说一说故事里讲了什么人?

什么事?

你学到了什么?

3、讨论汇报:

生: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这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生:

做人要讲诚信

生:

我学会了做人的道理,要有诚信。

5、小结:

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深厚。

三、学习打招呼的基本要求

1、说一说平时你是怎样与他人打招呼的?

2、打招呼时要得体

3、学习常见打招呼的用语。

4、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四、本课小结

 

第六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名人名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2、学习本课《千字文》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名人名言;

2、学习《千字文》,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千字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学习名人名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是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辩明是非得失;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就信以为真,往往要作出错误的判断。

二、学习《千字文》

1、老师范读两遍

2、学生自读一两遍

3、学习意思:

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知道自己有过错,一定要改正;适合自己干的事,不要放弃。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不要去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

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

诚实的话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器度要大,让人难以估量。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墨子为白丝染色不褪而悲泣,「诗经」中因此有「羔羊」篇传扬。

4、体会情感与道理

三、小结本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13页民间童谣及P14-1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习初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名楼、名阁及亭塔;

2、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尊师的道理,并付诸行动。

教学重点:

对我国的名楼有所了解,对孔子有所认识。

教学过程:

一、学习《楼阁亭塔》民间童谣。

1、师范读

2、生自读

3、找一找名楼、名阁、名亭塔

4、对一对,记一记。

二、学习故事《孔子尊师》

1、师读材料故事

2、说一说讲了什么故事,有谁?

怎么样?

3、你学到了什么?

4、小结:

孔子是尊师的榜样,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他。

三、学习文化小常识

1、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对师友的尊称有哪些?

2、学习师友尊称。

四、小结本课。

第七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16页名人名言及《千字文》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准确拼读文中生僻字;

2.理解并熟练诵读千字文中内容,能流利诵读。

教学重点: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千字文》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理解千字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学习名人名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意是:

外表如金似玉,内里却是一团烂棉絮。

比喻徒有其表,名实不符。

金、玉比喻华美的事物,败絮指烂棉花。

 虚有华美的外表,实质却一团糟。

此成语用来表达贬义,常用来形容某些华而不实,外表光鲜美丽而无修养内涵的人。

二、学习《千字文》

1、老师范读两遍

2、学生自读一两遍

3、学习意思: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高尚的德行只能在贤人那里看到;要克制私欲,努力仿效圣人。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像形体端庄,仪表也随之肃穆一样。

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祸害是因为多次作恶积累而成,幸福是由于常年行善得到的奖赏。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一尺长的璧玉算不上宝贵,一寸短的光阴却值得去争取。

4、学习其中的美德。

三、小结本课: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16-17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八阵图》这首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感受古诗的美,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3、学习《汉明帝敬师》这个故事,学习其美德。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八阵图》

1、了解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