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3364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docx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

(项目管理)项目评估报告

青山垅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项目自评估报告

一、综述

1.灌区简介

青山垅灌区是湖南省郴州市唯一的大型灌区。

灌区1966年开始兴建,设计灌溉面积39.79万亩,受益区域包括永兴县耒水以东、安仁县宜阳河以南、资兴市东江以北25个乡(镇)的220个村,灌区于1974年开始通水灌溉,实灌面积曾一路递增,为三县(市)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资金短缺、年久失修,工程配套未能按计划完成,灌区曾一度陷入工程设施老化、灌溉效益徘徊不前、发展举步维艰的窘境。

“十五”计划期间,灌区为改善工程状况,提高灌溉效益,开始实施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项目,现已完成2000-2003年共4个年度的节水续建项目建设,2004年度项目资金计划800万元已到位,并即将下达实施计划。

2.灌区项目自评估组织

青山垅灌区水电管理局收悉省厅工管局湘水管[2005]10号《关于认真做好我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评估工作的紧急通知》后,随即下载了水利部水农[2005]89号的全部内容。

事关科学制定《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十一五”规划》,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为保质保量完成自评估工作,我局于3月14日成立以局长苏丁贵同志为组长的项目自评估工作领导小组,专门抽调了5名技术人员负责本次评估工作。

3.项目自评估过程与方法

3月15日,青山垅灌区项目自评估工作小组展开工作。

为确保项目自评估工作顺利完成,我们将自评估工作划分为调查研究、分析总结两个阶段。

在调查研究阶段,项目自评估工作小组分别对永兴、安仁和资兴的灌区受益区域进行了各项指标值和意见的采集,采集的数据主要是从各县(市)年鉴、统计局、水利局、农业局及灌区统计资料中获取,其中各项效益类指标主要是以代表灌区不同受益程度的永兴鲤鱼塘镇东山村、资兴七里镇高波村、安仁平背乡朴塘村的现场调查情况为基础,采取前(1998年)后(2004年)对比、分类等比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取得;同时,评估组深入各县(市)实地,广泛走访了各县水管单位、各受益乡镇和所有略具代表性的受益村组,通过座谈、现场考察与悉心了解,基本上如实掌握了灌区项目实施以来的各类变化与群众呼声。

在分析总结阶段,我们围绕如实填写各附件表格数据,真实反映灌区现状,正确评估灌区项目,充分认识灌区存在的问题,合理提供灌区意见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总结。

4.灌区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灌区2000-2004年度节水续建项目主要是针对灌区总干、青资、青柏、柏安、柏永、柏双、青资东等骨干渠道所存在的险工险段、渗漏、滑坡和淤积现象以及骨干渠系建筑物严重老化、存在病险等问题,本着“先上游、后下游”以及“重点突出、分期实施、讲究实效”的原则,以干渠除险保安和防渗配套为重点,对危及工程安全和和严重影响发挥灌区效益的“卡脖子”渠段进行了有效的改造。

现已完成的2000-2003年度项目主要包括了金盆形、茨冲等6座全长1640m的渡槽加固;柏安、青资等8条骨干渠道全长37.5Km的砼防渗与配套;新建10座全长810m的暗涵与渡槽;彻底处理险工险段36处全长2212m;改造分水闸12处;初步建立了水管理信息化站点等内容。

累计完成土石方工程量18.37万m3,砼3.47万m3,完成投资2006万元。

5.灌区节水项目综合评估结论

青山垅灌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自灌区建设以来,灌区已成为永兴、安仁和资兴3个县(市)的主要粮食生产区,灌区谷物类粮食产量占到三县(市)总产量的52%。

灌区自2000年开始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已投资2006万元完成了2000-2003年4个年度项目实施计划,综合自评估结论如下:

项目建设:

严格执行了实施计划,重点突出,讲究实效,程序规范,质量合格;改善了灌区工程运行状况,降低了渠道运行失事率;改善了灌区灌溉条件,提高了灌溉水和渠系水利用效率,已初步产生节水效益;提高了灌区管理水平,灌区改革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灌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灌溉效益明显提高;灌区项目实施对促进灌区工农业生产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项目建设实施缓慢,灌区现状与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求、水土资源的开发需求与灌区经济的持续良性循环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项目建设与管理

青山垅灌区1966年5月开始兴建,1974年开始通水灌溉,到80年代初,骨干水源工程先后完成了青山垅水库枢纽工程建设、龙潭水库扩建、半垅水库新建,总库容2.1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31亿立方米,年均产水量4.43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向灌区供水1.79亿立方米;渠系工程完成了75%的干渠225公里,65%的支渠415.7公里和68%的渠系建筑物2025座,但受建设初期历史与经济条件的制约,灌区工程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渠系不配套,管理设施落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渠道崩垮渗漏,建筑物带病运行等现象十分严重,致使灌区通水能力逐年降低,灌溉面积停止不前,而灌区人口日益增加,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用水需求逐年提高。

这种现状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2000年,国家计委、水利部将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列入了国家专项资金投资计划。

此后,灌区节水续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到2004止,青山垅灌区已实施2000-2003年4个年度的项目计划,高标准、优质量地完成了37.5千米的干、支渠砼防渗衬砌与配套;新建及改造干渠建筑物28座全长2450多米;对36处干渠险段进行了加固;完成土方14.96万方,干砌石10470方,浆砌石23539方,砼32985方,钢筋混凝土1755立方。

现将有关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1.科学规划,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我局在省、市水利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1998年8月请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对灌区水土资源、受益面积、经济结构、地质情况、工程情况等各项指标进行了科学的调研,出具了《青山垅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规划报告》。

1999年10月又进行了初步设计。

2000年,水利部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通过审查,以水总设[2000]45号《关于印发湖南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规划报告初审会议纪要的函》批复了青山垅列入本次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的灌区之一,工程静态总投资37261.6万元,节水续建配套面积39.79万亩。

2.严格“四制”管理,规范建设过程。

2.1规范项目法人制。

项目实施计划落实后,我们及时向郴州市政府请示,请求把青山垅灌区水电管理局作为青山垅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的项目法人,2001年5月,市政府以郴政办函[2001]70号文件作了批复,同意了我局作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的项目法人,局长为法人代表,同时还明确了技术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

我局同步成立了工程部、财务部、综合部等内设机构,并对各部职责进行了明确与完善。

2.2严格招标投标制。

根据国家投资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项目施工单位要通过招标产生。

2000-2003年度的项目实施期间,我们对重点项目择优施工单位的做法一直是采用招标,而且招标过程都是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透明度高,充分体现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每次评标结果公布后,没有一家投标单位表示异议。

2.3强化工程建设监理制。

根据“三项制度”的要求,我们与省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监理咨询公司分别签订了4个年度项目的监理合同,委托该公司对灌区2000年度、2001年度、2002年度和2003年度项目建设进行了监理,监理公司成立了青山垅水库监理部,派出了现场监理人员对4个年度的项目工程实行了“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全程跟踪管理。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对照合同与监理单位分级负责、互相支持、共同协作,理顺了双方的关系,确保了对工程量审核、资金支付等重大事项共同审定把关。

2.4落实项目施工合同制。

面对灌区项目施工点多面广的特征,我们为了切实控制工程投资、质量与进度,明确项目建设各方职责,所有的项目施工都坚持签定施工合同,并严格按照合同条约进行管理。

3.提高项目建设标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3.1制定了科学的质量标准。

根据青山垅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青山垅灌区渠道防渗、暗涵新建、渡槽加固施工方法与质量要求》、《关于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和严格遵守施工技术规范若干问题的通知》,以文件的形式下达给各施工单位项目部执行,由业主和监理人员组织各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学习文件中的技术条款及有关规程规范,为工程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3.2坚持旁站控制质量。

明确要求施工单位遵守合同技术条款、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规范、各种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以及监理部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按章作业,严格要求,每一个工地都安排了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旁站。

工程质量旁站从基础开挖、块石清洗、边坡放样直到砼浇筑以及试块与试验材料的取样制作,都必须经监理、业主的参与监督下进行。

3.3克服困难,积极推行新技术、新工艺。

2000年,在实施金盆形渡槽的加固改造中,我们采用了JGN胶粘钢加固施工新方案,对1#、2#、3#渡槽的20多条裂缝进行处理,通过长时期考验,这一工艺的加固效果较好,而且又节约了资金;同时采用了SPC砂浆抹面改造了槽身,有效地防止了漏水、明显提高了水流速度;2001-2003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克服山区用电困难,全面实施了小型拌和机和手提式小型振动器等机械化施工,有效地保证了施工质量。

特别是手提式小型振动器改造和使用,大大的提高了砼拌和质量与砼浇筑的密实度,解决了边坡砼捣实的难题。

4.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计划实施。

为合理规范合理使用资金,切实加强年度计划管理,确保年度实施计划如实完成,在资金管理上我们主要采取了开工前编制单位工程投资控制目标和年度工程投资计划,从总体上合理明确年度到位资金使用方向,开工后严格执行资金拔付手续,年度工程分二次支付和开工时预付,施工中由现场监理和业主代表组织对各单元工程验收计量,施工单位提出工程进度支付申请;工程量清单由业主代表和监理人员审签,总监填写工程进度付款单,再由业主审签,才能付款,严禁计划外项目支出和现金支付。

在计划管理方面,我们坚持按年度实施计划内容进行项目改造,在项目实施过程不断优化施工方案,提高资金效益,力争年度项目按计划内容完成;在设计上的变更坚持由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现场办公,坚持及时送交省厅批复,切实加强了计划管理工作力度。

四个年度项目以来,我们累计计划投资300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2006万元。

计划内容中:

骨干渠道计划砼防渗配套39.5KM,实际完成37.5KM,险段加固计划32处,实际完成36处;分水闸改造计划12座,实际完成12座;建筑物新建及加固计划16座,实际完成16座,总体长度完成了计划内容的93.6%,总体工程量完成了计划内容的71.5%

三、效益分析

灌区2000-2003年度计划工程项目的实施,消除了部分工程的安全隐患,减少了干渠“卡脖子”渠段和部分渠道阻水、渗漏现象,提高了渠系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失事损失,增强了灌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扩大改善了部分灌溉面积,具有明显的项目效益。

项目实施后,灌区灌溉水利用率达到46%,提高了6%;渠系水利用效率达到了55%,提高了8%;实灌面积提高到23万亩,增加实灌面积0.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5.24万亩;年增节水能力500万方;灌区整体效益已有较大提高:

1.灌区项目实施后,干渠上的部分险工险段得到加固,减少了灌区运行事故。

1992-2000年,项目建设建设渠段年平均抢险费用为36.3万元。

经估算项目年产生防洪效益30万元

2.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用水保证率。

项目实施前,青山垅灌区旱涝保收面积11.44万亩,到2004年灌区旱涝保收面积已达15.24万亩,增加3.8万亩。

2004年增收粮食426.4万公斤,按照本灌区的情况,本次经济评价按照灌区年增加粮食产量350万公斤考虑,粮食影子价格1.4元/kg计算,则灌区年产生效益为:

490万元。

3.增加实际灌溉面积产生的灌溉效益。

由于项目的实施,灌溉条件的改善,灌区累计恢复多年荒废的水田面积0.5万亩,按照亩平均增加粮食产量120Kg,粮食影子价格1.4元/kg计算,则年增加灌溉效益84万元。

4.由于灌溉保证率的提高,对优化灌区农作物种植结,提高灌区复种指数带来的经济效益。

本次调查与统计由于时间伧促,对灌区经济作物产量与收益未作充分调查,实际上灌区旱涝保收区域已有部面积发展为“两高一优”的农业生产。

5.项目实施对促进灌区探索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灌区运行管理水平,推进水价改革与水费收缴机制改革,促使灌区早日步入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等方面同样已产生极其重要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综合前述5个方面,前一阶段的项目建设在受益区每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已在604万元以上。

四、管理体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为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灌区管理体制,与规范化、法制化相适应的水价机制,与新阶段灌区发展相适应的灌区经营机制,青山垅灌区紧抓全国节水项目建设和水利改革的大好时机,对各项改革工作高度重视、精心布署,务实进取,目前各项改革工作都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1.管理体制改革

2002年10月国务院以国办法45号文件转发了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为水利工程的强化管理、安全运行、良性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今年2月,省政府办又转发了省水利厅《关于湖南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为全省建立水利工程管理新体制和水利工程运行新机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下发后,青山垅灌区水电管理局认真领会精神,积极采取措施,新的管理体制已开始运行:

1.1主动高效做好了改革的各项前期工作。

按照《实施意见》要求,我们认真做好了各项前期工作:

一是成立了改革组织机构。

局党委组织成立了青山垅水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由书记、局长挂帅,成员由办公、人事、工管、财务、组宣科(室)抽派,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改革工作的具体事务和相关人员的组织协调;二是如实做好了灌区经费测算,根据青山垅管理局承担的各类型任务和各类型收益情况,我们对人员、维修、养护、经费等各项指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核查、测算与汇总,并及时汇报了各项基本情况和测算情况;三是积极争取省、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3年5月以来,我们多次到省水利厅、郴州市政府、市水利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编办汇报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并取得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1.2顺利完成了单位定性、定编工作。

2004年7月,我局以青局字[2004]22-27号《关于青山垅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请示》就青山垅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分别向郴州市政府、市发改委、市编办、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水利局呈述了具体意见,。

2004年9月郴州市编办以郴编办[2004]72号《关于郴州市青山垅灌区水电管理局单位性质和机构编制方案的批复》明确了青山垅灌区水电管理局是一家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为5科(室)3所1站,事业人员编制核定为55人,事业编制明确于2004年10月起由市财政差额补贴。

至此,我局全省范围领先初步构建了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

1.3积极深化内部改革,大力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在单位定性、定编后,我局按《方案批复》的要求,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对局机关和局属所站重新科学地设置了内部管理机构,实施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把全局职工纳为改革对象,先后制定了《青山垅灌区水电管理局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实施细则》、《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实施细则》、《人员分流若干规定》、《中心管理所目标管理实施方案》、《经营性单位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明确了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日程,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实,建立健全了上岗聘用制度、岗位目标责任制度和灵活多样的分配制度。

2.水价及水费收缴机制改革。

水价改革是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和确保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长期以来,青山垅灌区水价一直偏低,灌区水管理部门一直是负债经营。

2003年10月湖南省物价局、湖南省水利厅联合转发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水利工程水价核定及水费计收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青山垅灌区水电管理局紧抓这一水价与水费改革的机遇,积极配合省、市价格成本调查组进行青山垅灌区农业供水成本核定,2004年初,湖南省价格成本调查队以湘价成审[2004]02号《关于全省大型水库、灌区农业灌溉供水成本的审核结论》明确青山垅灌区管理局农业供水单位成本为:

每亩供水成本11.59元,每立方供水成本0.023元;抽样水管所每亩供水成本19.86元,每立方供水成本0.04元;合计供水成本每亩31.45元,每立方0.063元。

水费是灌区水管单位解决运行管理,维持再生产的主要资金来源。

为优化水费计收方式,理顺水费征收体制,规范水费管理与使用,青山垅灌区水电管理局组织各县(市)水管所就落实新的水价政策与创新水费收缴方式等工作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

2.1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为提高水费征收工作力度,我局多次与灌区各受益县(市)、乡(镇)进行衍接,取得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县(市)、乡(镇)先后印发了《永兴县水利工程管理、灌溉管理和水费收取与使用管理若干规定》、《安仁县人民政府办关于青山垅灌区茨冲管理所与龙海镇灌溉水费征收工作会议纪要》等一列文件。

2.2加强水价、水费政策宣传力度。

为了让广大灌区人民充分理解新的水价政策,普遍树立节约用水、用水缴费的观念,我们以路旁标语、集市传单等多种方式对新阶段水价、水费、用水、管水等工作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通过宣传,认识上缩小灌区人民与水管单位的差距,感情上融洽了职工与农户的关系,工作氛围大有改善。

2.3积极推行用水户协会。

灌区于2000年开始尝试水管单位+农民用户协会的管水与水费收取模式,到2004年,青山垅灌区已建立用水户协会10个,在这部分灌区,水费由协会向农户直接收取,水费收缴率都达到了90%以上,尽管这部分灌区控制的灌溉面比例仍然很小,但其取得的成绩已为积极推行供水单位通过用水户协会向用水户直收水费的方式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

3.转换经营机制成果

3.1以“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为目标,已初步建立管养分离运行机制。

两年来,灌区工程管理按照管养分离,“谁建谁管”,“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已把维修养护的职能和人员从各水管行政单位剥离出来,形成了主要渠系工程由管理局中心管理所负责,县属支渠由县水管所负责,毛渠、斗渠等由受益村组负责管理的局面,建立和明确了各自的清淤、维护、管水、放水的具体责任和办法,并且还核定了人员编制和进行合同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灌区管理工作效率;管理局各中心管理所分别成立了专业维护队,维护队以专业化的职能实行市场化运作,按维护工作内容计收维护成本,大大提高了维护工作效率,并降低不少的维护费用。

3.2以水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水利综合经济。

两年以来,我们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围绕电力资源和水资源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勇于开拓市场,在综合经营上,精心经营两个金属硅厂、一个化工厂、两个冶炼厂、两个木材加工厂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大库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模;在电力生产上,确保现有电力生产的同时,正集资1000万元扩建一个3200KWh的新电站。

今后,我局还将充分利用水利资源优势,大力提高发电生产力,进一步优化综合经营方式,积极美化水库环境,为发展青山垅库区旅游业奏响化美的序章。

五、国民经济分析

本次灌区项目经济评价,是对灌区实施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项目4年来所发生的增量费用与增量效益进行评价。

1.评价依据:

1.1.1993年国家计委和建设部组织编制与修订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以下简称《参数》);

1.2.1994年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以下简称《规范》)。

2.计算参数:

2.1社会折现率

青山垅灌区续建项目是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水利建设项目,根据《规范》及《参数》要求,社会折现率选用Is=12%进行评价。

2.2计算期和折算基准年

工程建设期按4年计,第4年开始正常发挥效益,参照《规范》,工程正常运行期按31年计,评价计算期为35年,折算基准年定在项目建设期第1年初,各项费用和效益均按年末发生折算。

3.增量费用分析

3.1增量投资分析

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之规定,国民经济分析不应计入国民经济内部转移的费用,不计税金、计划利润及价差预备费等,青山垅灌区在2000年-2003年度项目实施过程中,本次灌区投资为2006万元,扣除税金、利润和价差预备费后,本次国民经济评价采用的总投资为1838万元。

资金使用表见下表。

3.2增量效益分析

(1)、灌区项目实施后,干渠上的部分险工险段得到了除险加固,减少了灌区运行事故,经估算年产生防洪效益30万元。

(2)、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用水保证率。

项目实施前,青山垅灌区旱涝保收面积11.44万亩,到2004年灌区旱涝保收面积已达15.24万亩,增加3.8万亩。

2004年增收粮食426.4万公斤,按照本灌区的情况,本次经济评价按照灌区年增加粮食产量350万公斤考虑,粮食影子价格1.4元/kg计算,则灌区年产生效益为:

490万元。

(3)、增加实际灌溉面积产生的灌溉效益。

由于项目的实施,灌溉条件的改善,灌区累计恢复多年荒废的水田面积0.5万亩,按照亩平均增加粮食产量120Kg,粮食影子价格1.4元/kg计算,则年增加灌溉效益84万元。

(4)、其它效益本次评价作保守分析,不予计算。

总计本灌区前一段的项目建设在受益区增加的效益在604万元。

3.3增量费用分析

(1)年折旧费:

增量固定资产形成率为85%,综合折旧年限35年,年综合折旧率为2.86%,则年折旧费为44.68万元。

(2)年运行费:

a.工资及福利费:

工程建成后,未增加运行管理人员,则工资及福利费为0。

b.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

按固定资产的0.7%计算,则管理及财务费用为10.94万元。

c.其他费用:

按固定资产的0.3%计算,则其他费用为4.67万元。

d.维修及大修费:

按固定资产的1.5%计算,则维修及大修费用为23.43万元。

经计算,年正常生产经营成本为39.04万元。

根据《规范》,选用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效益费用比等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评价各项工程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通过分析计算,该项目的经济内部收益率为25%,经济净现值为1808.53万元(is=12%),经济效益费用比为2.07(is=12%),详见附表《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表》。

六、影响评价

2000-2003年度节水续建项目的实施,对灌区社会、环境等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对环境资源的影响。

在环境方面,由于灌区项目区大部分地方植被良好,建设期间损害基本上都能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在资源方面,尽管项目实施占用了部分土地资源,但由于灌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灌区耕地面积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有效灌溉区域内进行国土农业开发增加了部分灌溉面积,说明项目建设已开始影响到增加灌区人民农业生产信心。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由于灌溉能力提高,受益面积扩大,抗旱能力增强,灌区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同时工程建设招聘的大量劳动力与需要的大量原材料无疑有利于解决灌区农村冬季劳动力过剩与增加灌区群众的经济收入。

3.对灌区群众生活的影响。

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方案的执行,施工机械的运转以及废土的处理都给灌区群众带来了较多的不便,但由于我们文明施工,同时又注重维护灌区群众利益,所以灌区群众对项目建设仍然普遍支持。

七、灌区现状综合评价

1.灌区水土资源状况。

青山垅灌区地处湘东南丘陵地带,但地势平坦开阔,耕地连片,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灌区土地总面积251.23万亩,其中宜耕地面积53.11万亩,占土地面积的21.14%,耕地面积39.79万亩。

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9.79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