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docx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课时]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课标内容]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文及所附图表,探讨课中思考题,让学生感知开国大典的动人场面,加深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解。
(2)组织观看《开国大典》等影片,走访经历过新中国成立时代的老人,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名言的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伟大的事件之一,以此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农奴主势力的控制和掠夺,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
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导学、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同学们能概括一下建国前夕解放战争的形势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
4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到9月,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中国人民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导入新课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会议的召开
提问: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
出席会议的有哪些方面的代表?
这体现了会议的什么特点?
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进行讲评和点拨。
2、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会议的几项主要内容:
(1)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
(2)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和副主席;(3)决定了共和国的首都、纪年法、国歌和国旗;(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题一:
《共同纲领》有哪些主要内容?
为什么说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问题二:
你能说说国旗的寓意有哪些吗?
教师适当补充一引起资料,供学生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时参考。
3、会议的意义
提问: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何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结合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析以上问题。
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讲解:
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全国人大召开以前,它代行人大的职权,由它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政协会议还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歌、国旗和纪年法。
所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
二、开国大典
问题一:
看了开国大典的几幅插图,联想到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片段,然后展开讨论。
教师适应提示和点拨。
三、西藏和平解放
提问:
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
西藏和平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历史资料,然后分组展开讨论。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结合重点难点分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
[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问题一: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主要内容有哪些?
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问题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问题三:
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
其意义是什么?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第2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课标内容]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观看影片片段,归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组织学生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有关图片、录像资料,并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必要性。
(2)组织学生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英雄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战士这种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3)通过让学生回顾中国近代百余年来的屈辱及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任务,使学生深刻理解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
(2)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难点:
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要不要出兵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故事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帝国主义是不是因此而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呢?
教师明确指出:
美国利用朝鲜战争之机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
在这严峻考验面前,年轻的共和国政府毅然决定: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导入新课
一、朝鲜战争爆发
情景体验:
多媒体显示《朝鲜半岛形势图》、《中国辽宁安东遭美军轰炸后的民房》图,并放映有关朝鲜战争的历史影视资料片段,使学生置身于当年的战争环境中。
问题探究:
(1)三八线是怎么回事?
三八线的划分给朝鲜事带来了什么后果?
(2)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有何反应?
这种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3)金日成首相为什么要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4)中国政府应不应该派兵入朝援助?
如果不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可能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通过提问、讨论、回答、小结几个环节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政府派兵援朝的必要性、正确性,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全局观念。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情景体验:
教师放映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上甘岭战役等历史影片资料片段,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英雄赞歌》,并展示《彭德怀在朝鲜前线视察》图、《黄继光》
、《邱少云》图像等,让学生置身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氛围之中,全身感受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问题探究:
(1)抗美援朝战争什么时候开始?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谁?
入朝的中国军队为什么叫中国人民志愿军而不叫中国人民解放军?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3)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4)为什么说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发扬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情景体验:
继续播放有关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战况,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美国陆军上将、“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讲话,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受到热烈欢迎情景的历史影视资料片段,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和抗美援朝战争后的喜悦。
问题探究:
(1)美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同中、朝代表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的?
(2)新中国刚成立,贫穷落后;美国在二战后是世界最强大最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
但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却以弱胜强,这是为什么?
(3)彭德怀说:
“西方侵略者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结合你所学过的中国近代史,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4)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后为什么会受到热烈欢迎?
通过提问、讨论、回答、归纳几个环节解决问题。
[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活动。
为了保爱卫国,年轻的共和国以落后的武器、简陋的条件与世界一流强国美国对抗,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赞美!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第3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课标内容]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步骤及顺利完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学生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要求学生走访当地老人,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调查、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感知、思考和探索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能力。
(2)要求学生整理出知识要点,巩固本课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对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对土地改革中有关政策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的重要性,明确基本国情是党和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土地改革运动。
难点: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涉及的内容繁杂,许多措施不易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讨论、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提问:
二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军事强国。
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能够打败美国侵略军,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
由此引出国内土地改革。
因为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是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之一。
导入新课
(1)简述一段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土地占有情况和农民生活状况的片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土地改革运动的必要性。
然后提问,要求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2)提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何时颁布的?
它规定了怎样的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向学生提示与之相关的图文、影视、记录片、实物等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和卡通问答,以理解土地改期的基本目的。
(3)提问:
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从何时开始?
其总政策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题进一步提问:
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有步骤、有分别地进行?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文字、图示和卡通问答,指导学生讨论解答。
(4)提问: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其结果怎样?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得出答案。
(5)提问:
你认为土地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对于这一问题,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已有结论,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散思维,提出新的见解。
如消灭了我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为我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等等。
(6)国民经济的恢复
提问: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
为此,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新中国成立时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为学生理解和认识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措施的必要性、正确性奠定基础。
[小结]
依据板书要点,师生共同回顾小结。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第4课观看历史影视片
[活动目标]
形象感受历史,丰富历史知识,拓展历史思维。
提高对影影视作品的欣赏能力,陶冶情操。
通过撰写影视评论或观后感,提高分析和写作能力。
[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的主题: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影视片:
《英雄儿女》
通过第2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了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史实,对此部电影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让学生在观看电影时思考:
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活动过程]
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集体到学校多媒体阶梯教室看电影《英雄儿女》。
要求学生在观看时,自觉遵守纪律,不得高声喧哗,进、退场要求排队进出。
3、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或心得体会,题目自拟。
[活动评价]
通过此次观看红色经典影片《英雄儿女》,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通过此次集体观看影片,增强了学生的守纪观念。
2、大部分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写出了心得体会,纷纷表示:
奋发努力,勤奋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出贡献。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讲评第一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一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第6课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5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课标内容]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答教材中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联想能力和归纳史实说明问题的能力。
(2)教师通过自己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编写读书提纲,进一步掌握阅读历史教材的基本方法。
(2)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开展访问、调查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仅建立起工业化的基础,而且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引导学生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难点: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先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向当地的人民代表了解人民代表的活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情况。
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
有什么历史意义?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
收到了什么成效?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
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没有解决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没有确立起来。
因此,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完成之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把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化成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如何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总之,如何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当时的主要任务。
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
新中国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之后,党和人民政府决定怎样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教师在适当补充讲述的基础上,解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目第一段和卡通问答,明确“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因与内涵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的时间。
(2)教师提问: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的要点吗?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五”计划基本任务要点。
实际上,“一五”计划的基本内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内容的具体化。
(3)教师提问:
第一个五年计划何时完成?
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等图片,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感性认识和民族自豪感。
(4)教师提问: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怎样制定和何时颁布的?
由此引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讲述。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教师指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是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通过的,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教师提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关系?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场》图,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观察能力。
(6)教师提问:
何谓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怎样进行的?
三大改造有什么历史意义?
[小结]
教师提问: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
随后引导学生讨论,最后从政治、经济和法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1)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剥削阶级消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2)三大改造有基本完成,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状态结束,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惟一的经济基础;(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
[第7课时]
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标内容]
(1)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讲述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地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1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概括,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事迹共同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情景,调查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危害性,认识其失误的原因。
(2)感知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认识以这些英模人物为代表的人民群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
(3)运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严重失误的表现、危害及其教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取得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57—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失误的了解,认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决克服急躁冒进,坚持实事求的思想路线。
(2)通过对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英模人物先进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难点: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为什么未能全面贯彻执行?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某些成就。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何意义?
随后教师指出:
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从那时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导入新课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概述:
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但是,中国应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
1、中共“八大”召开
提问:
1956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
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内容,然后以讨论方式回答。
教师指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要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新的历史性课题,必须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出正确的决策,指明前进的方向。
中共“八大”的内容:
(1)社会主要矛盾;
(2)主要任务;(3)经济建设方针。
教师强调:
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八大”的正确决策未能全面贯彻实行。
提问:
中共“八大”后,“左”的错误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要求学生阅读本目有关小字内容回答,然后教师加以概括。
2、“大跃进”运动
提问:
什么是“大跃进”运动?
它有何危害?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教师指出:
“大跃进”是以乞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
发动这一运动是试图迅速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这场运动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极大破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同时,导致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
3、人民公社化运动
提问: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它的特点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人民公社化运动?
要求学生阅读本目课文有关内容,特别注意课文中的卡通问答,然后教师加以讲述。
4、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提问:
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强调:
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它的表现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年自然灾害也与“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秩序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密切相关,应该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这里的“人祸”除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外,还有苏联政府背信弃义行为带来的恶果,它加重了经济困难的程度。
为了克服严重经济困难,纠正“大跃进”运动的严重失误,1960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由于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提问:
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大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