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4359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x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 诗歌阅读(表达技巧)

题组一 表达方式类

1.(·湖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8分)

访 秋①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①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时所作。

(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之“访”的?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是诗人的所见,“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是说渐起的暮霭,有如轻纱般地笼罩在龙潭上,潭水一片银白;余霞照在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高峻的山上,山岭被映成一片红色。

这两句初看起来,山红水白,好像美景一片,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包蕴其中的异乡情调,以及客居异地在日暮时分很容易勾起的乡国之思。

尾联中诗人登楼而访,望不见往年习见的北方秋色,此时此地,那殷勤地报告秋意的,只有一树树红枫。

诗人用“殷勤”和“报”,将丹枫人格化,在一片苍茫寥落中,特别报告了令人忆念而寻访的秋意,显得富有深情。

而“只是”二字,一方面真实地写出了桂林地暖的自然特点,另一方面也婉转地表示出诗人在桂林的孤独处境和落寞情怀,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倒远不如看似无情实多情的丹枫亲近,诗人在异乡的艰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在这里被表达得更为曲折和深沉。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写诗人万里投荒,愁思难已,于是借酒浇愁,谁知酒味淡薄,西风吹来,酒意全消,于是登楼远望,一片苍茫。

一个“望”字,点明了诗题中的“访”,并领起全篇。

中间两联,就是诗人望中所见。

诗人先是使用反衬手法,通过落日归帆的景象,来表现自己有家难归的苦闷。

再写烟白霞红的景象,表明秋色不浓,望不见往年习见的北方秋色。

只有一树树红枫,给人一点难得的慰藉。

答案:

(1)①色彩(视觉)描写:

烟白,霞红,秋色正丽,色彩对比鲜明。

(2分)

②寓情于景:

诗人危楼远眺,寻找桂林秋意,字里行间,寄寓着异域思乡之情。

(如答比喻、拟人等,言之成理亦可)(2分)

(2)诗人将“访秋”写得一波三折。

①首联:

薄醉思乡,高楼望秋。

诗人当归而未归,欲借异乡访秋自我安慰。

②颔联、颈联:

南方秋意难访,徒增羁旅惆怅。

异乡落日、归帆、白烟、红霞,虽然所见皆爽朗之景,却秋意不浓。

③尾联:

终于访得秋意,聊慰乡思之苦。

唯有“丹枫”怜我,以一树火红,报我以真正秋意。

(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

(2)题。

(8分)

江 夜

吴锡麟

万峰壁立大江横,秋色连天露洗清。

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

隔汀孤鸟欲同梦,逆浪老鱼微有声。

半夜月沉潮又上,渔灯流过蓼花明。

(选自《晚晴簃诗汇》)

(1)为什么诗人“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

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颈联或尾联进行简要赏析。

(4分)

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时,要弄清楚诗句本身的意思:

在清碧的夜空下,在大江之上行船,人觉得飘飘欲仙,好像没有船也没有月,也不知是水流还是风行。

然后明确这是诗人乘船夜游大江时的错觉,表现出诗人的自由闲适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景与情的关系:

(1)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情造景等几种。

(2)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四种。

明确题目要求,选取“颈联或尾联”进行赏析。

在答题时首先选取承载情感的景象,如颈联的“汀洲、孤鸟、逆浪、老鱼”,尾联的“落月、潮水、渔灯、蓼花”等,然后综合考虑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由整体的意境就可以推测出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答案:

(1)“但觉无船无月载,不知是水是风行”这两句表现的是诗人秋月之夜行船大江时的错觉:

在清碧如秋露洗过的夜空之上,行船于大江之上,人飘飘欲仙,似乎没有船也没有月,也不知是水流还是风行,只觉得无所依凭,恍惚若空游一般自由(逍遥)。

(言之有理即可。

(2)(示例一)寓情于景。

颈联选用汀洲、孤鸟、逆浪、老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幽、朦胧而静谧的长江夜行图:

隔着汀洲的孤鸟仿佛欲与作者一起进入梦乡,水中逆浪而游的老鱼喋喋有声。

它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触景而生的闲适之感。

(示例二)情景交融。

尾联选用落月、潮水、渔灯、蓼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且富有生机的长江夜景图:

半夜里皓月沉入西山,江潮又涨起,打渔人家也在拂晓前忙碌起来,那流星般划过的“渔灯”照亮了水边的蓼花。

它表达了诗人乘船夜游长江的淡淡的喜悦之情。

(言之有理即可。

题组二 修辞手法类

3.(·湖北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8分)

夜坐有感

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②到夜深。

【注】①何梦桂:

浙江淳安人,南宋遗民诗人,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筑室隐居于湖南沅陵小酉源。

②参差:

排箫,古乐器名。

(1)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运用了比喻、寓情于景、化用典故等手法,请选一种作具体赏析。

(4分)

(2)诗题为“夜坐有感”,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示例一)颔联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手法。

“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政权早已不存在。

“云归岫”比喻作为遗民的诗人和他的同道者远居岩薮,埋名隐姓。

“枝鹊啼干”隐喻诗人悼念故国故君之泪已枯,也体现了诗人不屈服于元朝的决心。

这些比喻都抒发了诗人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之情。

(示例二)颔联寓情于景。

把自己对国灭君亡的悲痛之情寄寓在凄清幽静的夜景之中,委婉含蓄,真切感人。

(示例三)颔联化用典故。

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决不屈服于元朝和眷怀故国故君的情怀。

(言之有理即可。

(2)首联借夜坐高楼所见清冷幽静的夜空景象,抒发了隐居出世者的孤寂凄凉感受。

(2分)颔联借高楼周围夜景,抒发了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感受。

颈联写书不能读、剑不能舞,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

尾联借目断征鸿,抒发宋朝复国无望的郁闷悲凉心情;借深夜吹箫,寄托对故国故君的悼念之情。

(2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11分)

秋 怀

[金]元好问①

凉叶萧萧散雨生,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花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头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注】①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末元初诗人,曾在金朝为官,金亡不仕。

本诗为寓居异乡时所写。

(1)简析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5分)

(2)简要分析诗歌后两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答案:

(1)诗歌首联从触觉和听觉的角度(如答“用拟声词”“用叠音词”的手法也可)(2分)写了秋风秋雨、落叶清霜,渲染了一种寂静凄清(凄凉)的氛围,为下文写秋思乡愁作了有力的铺垫。

(3分)

(2)诗歌后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以秋虫的鸣声比喻诗人的苦吟,以寒鹊的惊飞比喻诗人的惊梦,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怀乡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之深之浓。

(4分)

题组三 表现手法类

5.(·郑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11分)

江城子·病起春尽

陈子龙【注】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

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

添我千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

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

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

明末文学家,本词大约作干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5分)

(2)“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1)结合词的标题及“残红”“无情春色”“留不住”等

答案:

(1)①伤春之情。

词人“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千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

(2分。

“情感”1分,“分析”1分)②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或“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词人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

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见到,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

(或“词人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3分。

“情感”1分,“分析”2分)

(2)①拟人。

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飞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

②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

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飞舞来反衬词人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词人无心赏春景,倍增伤感。

③对比。

花的笑、燕子的舞与词人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

(6分。

答出①给3分,答出②或③给3分。

其中“手法”1分,结合诗句具体解说1分,表达效果1分)

6.(·大连期中)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

(1)~

(2)题。

(11分)

南乡子·捣衣

顾贞观

嘹唳夜鸿惊,叶满阶除欲二更。

一派西风吹不断,秋声,中有深闺万里情。

片石冷于冰,两袖霜华旋欲凝。

今夜戍楼归梦里,分明,纤手频呵带月迎。

(1)请简要概括“秋声”的内容。

(5分)

(2)有人赏析最后三句的技巧,说:

“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1)该词以“秋声”来渲染烘托思妇心中之哀苦,其中有受惊鸿雁的凄凉哀鸣,有落叶沙沙的飘响,有夜半二更的更鼓声响,有萧瑟生寒的西北风呼啸,还有连续不断的思妇捣衣声。

(2)“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指的是古代诗歌创作中“对面落笔”的写作手法。

对面落笔是指古代诗歌在写人、叙事、状物、抒情的过程中转主为客、因实入虚,或者先从写己方的状况起笔再转为写对方的状况,从而达到表意丰富、韵味深远的效果。

这种构思方法常见诸思乡、怀人、送别等类诗词中。

该词下片形象地描绘两地相思的情境。

最后三句就是运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思妇想象丈夫在戍楼思念自己,可见思妇长久地沉浸在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中,如痴如呆。

答案:

(1)“秋声”包括:

鸿雁的哀鸣声、(1分)落叶的飘坠声、(1分)夜晚的更鼓声、(1分)刺骨的寒风声、(1分)连续不断的思妇捣衣声。

(1分)

(2)最后三句运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思妇想象丈夫在戍楼思念自己。

(2分)在思妇的想象中,丈夫思念妻子到了极点,做起了思乡梦,在梦中妻子出来迎接他,一边走,一边给冰冷的纤手呵气。

(4分)

题组四 结构技巧类

7.(·沈阳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送人还荆州

[唐]皇甫曾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青门【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注】青门:

长安东南门,古属秦地。

(1)诗歌的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有什么作用?

(5分)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整首诗是如何围绕题目中的“送”字表达情感的。

(6分)

解析:

(1)第二联译为:

“眼前的流水,宛如涌动着云梦楚地的晨意。

身旁的山川,仿佛绵延着洞庭湖畔的春色。

”该联写的是作者想象的荆州、洞庭湖一带的山水美景。

(2)首联写送别朋友出秦川,直接写“送”;颔联想象朋友将去之处——荆州的风光,反衬别后自己的孤独,突出不舍;颈联想象朋友将行的途中情景,表达对别后朋友的牵挂;尾联感叹一别再难见,直接表达不舍之情。

答案:

(1)运用想象、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2分)(答“借景抒情”给1分)由眼前之景想象荆州、洞庭湖一带的山水美景,流露出对友人一路山高水长、孤独寂寞的关切。

(3分)

(2)①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2分)②再写想象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的情景,表达牵挂之情;(2分)③最后写一别再难相见,直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2分)

8.(·陕西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浪淘沙①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②,垂杨紫陌③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①本词是词人春日与友人旧地同游而作的游宴诗歌。

②从容:

悠闲舒缓。

③紫陌:

京城郊外。

(1)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词人在上片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5分)

(2)结合句子“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6分)

解析:

(1)从游赏中的宴饮起笔,但词人既未去写酒筵之盛,也未去写人们宴饮之乐,而是写举酒向东风祝祷。

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

末两句说,都是过去携手同游过的地方,今天仍要全都重游一遍。

“当时”就是下片的“去年”。

“芳丛”说明此游主要是赏花。

(2)“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

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上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

说“花胜去年红”,足见作者去年曾同友人来观赏过此花,此与上片“当时”一句相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此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

聚会这么不容易,花又开得这么好,本来应当多多观赏,然而友人就要离去,怎能不使人痛惜?

这句写的是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

末两句更进一层:

明年这花还将比今年开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两地,天各一方,明年此时,不知同谁再来共赏此花啊!

再进一步说,明年自己也可能离开此地,更不知是谁来此赏花了。

答案:

(1)词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

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2分)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作铺垫。

(2分)

(2)“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片“当时”一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2分)“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却不能久聚的痛苦;(2分)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与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

(2分)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秋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换春霜。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教时应仗出群才。

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往返于中日之间,有感于日使战争导致国土沦丧,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

B. 颔联的“图画移颜色”指中国领土在战争中变成了日本领土,点出了题目中的现用之事。

C. 本诗用典自然贴切,如“乘风”两字用了宗想“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气势豪迈。

D.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披襟见怀,风格刚健,字重千钧,丝毫不见女儿之态。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A

(2)①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

“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来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

②深重的忧国之情。

“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于排遣。

③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

“救时应仗出群才”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

④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

诗歌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解析】【分析】

(1)A项,“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理解有误。

“春雷”指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复苏,故“挟春雷”有唤醒民众之意。

故选A。

(2)“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抒发对日俄横行东北的极大愤恨。

“浊酒不销忧国泪”,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表现诗人的忧国之情。

““救时应仗出群才”,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

由忧国而思济世,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

表达愿为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志向。

全篇所写,都是忧国的思想和救时的抱负,充满动人的爱国激情。

故答案为:

⑴A;

⑵①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

“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来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

②深重的忧国之情。

“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于排遣。

③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

“救时应仗出群才”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

④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

诗歌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共有四个韵脚。

               

B. 从诗歌的题材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C. “下马浣征衣”指结束在外征战、回到家乡。

    

D. “应知已息机”指摆脱琐事、停止世俗活动。

(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 含蓄隽永                           

B. 豪放洒脱                           

C. 简洁明快                           

D. 深沉哀婉

(3)请从“虚实结合”这一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案】

(1)C

(2)A

(3)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

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

颈联通过想象虚写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

尾联设想虚写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

题目送别为实写,虚实结合,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

(1)C项,“下马浣征衣”指下马来浣洗好衣服,不涉及征战,故本题选C项。

(2)本诗是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临别赠诗,作者没有直接写对离别友人的祝福,而是含蓄的想象友人归家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轻松愉悦,诗中诗人设想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故本题选A项。

(3)题目为实写,作为送别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

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常见,但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

此诗全用想象,结合题目故虚实结合,学生根据原诗句进行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⑴C;⑵A;

⑶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

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

颈联通过想象虚写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

尾联设想虚写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

题目送别为实写,虚实结合,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韵脚、题材、句子含义的基本能力。

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⑵本题考查题考查把握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石鼻城①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释】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

(1)B

(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

(1)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2)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

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

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该题考查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