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4931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9 大小:13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9页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9页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9页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9页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9页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9页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9页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9页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9页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9页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9页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9页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9页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9页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9页
亲,该文档总共1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1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docx

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2021年春季)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课堂教学反思全集

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一)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村居》一课时,我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教学情景中。

在这美丽的春天里,采用了各种朗读形式(如:

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来。

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老师与学生配上哑语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并在自己的头脑中模模糊糊地创造出古诗所特有的意境。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没有让学生来说一说古诗的意思,没有一句一句地讲解古诗文,而是让学生在吟诵古诗中感悟语言,在歌声中想象意境,在舞蹈中创造图画。

学生们学习的兴致盎然,这节课结束了,但古诗的韵味永存。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本节古诗教学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体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遍一遍地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咏柳》整堂课的教学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对柳树的观察到充满奇妙的想象所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的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

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如果在课中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让学生能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能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

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容易一些。

(二)

《古诗二首》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村居》是清朝文人高鼎写的一首诗。

早春二月,绿草茂盛,黄莺飞舞,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的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全诗展现了春天生机盎然、儿童活泼可爱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咏柳》是首咏物诗。

这首诗前三句描写了柳树之碧绿、柳枝之柔长、柳叶之细巧,而最后一句巧妙地从描写柳树转移到赞美春风,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文重点是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述的场景。

一、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采用游戏导入,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阶段学习的重点。

识字教学我坚持的是“多次复现”原则,主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生字,读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地识记字形,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写字环节中,我将教师示范指导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我为学生搭建自由的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

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相互配合中培养了合作精神。

二、成功之处

1.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习惯。

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使学生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

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在学生个别朗读谈想法的时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

使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

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要有一定的参与面。

我想这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到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精神、学习意识、学习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我觉得应该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勤思、多问。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创设情境,从游戏导入新课,然后自主探究,抓识字教学和诗意理解,接着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诗词的内容。

(三)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

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露新的嫩芽,呈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村居》这首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深受学生的喜爱。

一、教学效果:

1.在教学中我首先从古诗的题目入手,让学生理解《村居》的含意,让学生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农村居住时所看到的春天的情景。

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呢?

通过课件演示与诗词有关的春天的景物动画,如:

小草、黄莺、杨柳、儿童、纸鸢等画面,借助这些画面来学习诗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所看到的景物的呢?

出示古诗,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表达的意思,让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2.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是考虑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专门搜寻了一组表现诗词内容的动画课件,借助动画还有鸟声、风声、雨声的音乐,带学生入情入境,提高学生对《村居》美景的感受。

学生通过画面联想到诗句,有助于学生背诵古诗,学会怎样从古诗的上一句联系到下一句所描写的意境。

在学生自主探究环节,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识字写字和理解诗意两个方面。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阶段学习的重点,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两种方法相互结合的方式。

二、成功之处: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

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导课时,学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当他们双手举起自己的作品时,我禁不住叫了起来:

“哇!

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柳树林!

”然后,依次点了三个孩子单独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描述令我惊叹,也令在场的老师们惊叹。

看来,准备工作做得很好。

授课时,我采用叙事的方式来贯穿整首诗,从一千年前的某一天开始,引出地点、人物,缘何出现了《咏柳》这首诗。

三、不足之处:

1.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集中识字的把握比较好,但在随文识字的时候,因为怕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教学时,基础打的不够扎实,没有采取多种的形式让孩子反复读,反复认。

2.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四、改进措施:

平时上课教师自己要放开手脚,偶尔“跑跑题”不要太拘泥课堂目标、程序,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找春天》教学反思

(一)

1.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这篇文章的内容较为浅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教学时以读带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即使个别学生一时不懂也不必大讲特讲,而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逐步提高,在读中感悟到春天的快乐。

2.拓展课文,升华情感。

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学习热情,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并鼓励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的春天,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再进行描述就会简单很多。

3.放手表达,表现春天。

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写关于春天的文章,或者画一幅春天的图画、唱一首春天的歌,诵读描写春天的诗歌。

从各个方面感受春天、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教学中还是有些放不开,让学生自由表达春天的环节上用时较少。

(二)

《找春天》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的小短文。

作者用优美的语言,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孩子们眼睛里的春天,表达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孩子们眼里,春天就是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教学本文,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感受春天的美好,更是要激发学生到大自然里去寻找、发现春天。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中,虽然现在的天气仍然给人一种冬天的气息,但是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还是可以找到春天的迹象:

河里的冰融化了,枯草下面探出了嫩芽,迎春花也绽放了……孩子们已经能够感受到春天来了。

所以学生在欣赏课文中优美语句的同时,在大脑中也在播放着自己所发现的春天的画面

2.制作精美的课件,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使学生对春天的景象有一个更加直观感性的认识。

结合观察,以“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的形式仿说春天,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成功之处

1.第一段抓住两个叹号,第二段抓住“脱”、“冲”、“奔”、“找”这几个动词,读出孩子们急着到外面去找春天的心情。

课文第三至七段指导学生要读得亲切活泼。

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读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画面。

2.从词语入手,借助“早开的野花”“点点嫩芽”“解冻的小溪”等词引导学生探究“野花早开”、“嫩芽吐出”、“小溪解冻”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因为春天来了才会产生这样的情景。

这样的引导方式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

3.诵读感悟,品味语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多种朗读方式。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一说“孩子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找春天的?

”并让孩子抓住“脱”“冲”“奔”等关键字词体会孩子们当时喜悦、兴奋的心情,再让孩子们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再出示第3~8自然段,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看图,并让学生图文结合想一想“为什么把小草说成是春天的眉毛呢?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5、6、7自然段,学生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比赛读,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在读、品、想、说等语文实践中,已经能充分感受到春天的多姿多彩。

接着我说“孩子们你们找到了美丽的春天,心情怎么样?

”孩子们会说“高兴、愉快、兴奋”等,我就请孩子们用他们现在的这种心情读课文第8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通过诵读与想象的结合,调动了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体会到了语言的意境美。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

在生字书写的教学中,效果不是很好,以后要多加强写字训练和要求。

在“说”的环节,如果能为学生提供句式,降低说话的难度,会让他们产生成就感,对说话也就更加无所畏惧。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随文识字,在语境中认读生字新词,采用多种形式理解词义。

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感悟春光的美好,体验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最后拓展教学,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写关于春天的文章,或者画一幅春天的图画、唱一首春天的歌,诵读描写春天的诗歌。

从各个方面感受春天、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

《找春天》是一篇描写春天的优美的文章,整篇课文读起来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活力。

课文中通过写几个孩子寻找春天的过程以及找到春天的结果,让学生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会,讲述这篇课文时,对于识字写字我采用了部分生字随文识字的方法,大部分生字放在课文后集中识字。

一、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中,虽然现在的天气仍然给人一种冬天的气息,但是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还是可以找到春天的迹象的:

河里的冰融化了,枯草下面探出了嫩芽,迎春花也绽放了……孩子们已经感受到春天来了。

所以学生在欣赏课文中优美的句子的同时,在大脑中也播放着自己寻觅到的春天的画面。

其次,抓住课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让学生感悟到春天害羞的特点,正因为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好像跟孩子们捉迷藏,孩子们才需要仔细地找到了春天的迹象。

再次,通过让学生表演的方式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比如说“害羞、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等词,在理解词的同时学生也加深了对新字词的记忆。

此外,除了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掌握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我还在最后一段的学习中为学生的写话训练做出了指导。

课文最后一段中写到“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这个句子中的四个动词“看、听、闻、触”,告诉我们描写事物可以通过多种感官获得信息,这样,面对写话,学生才能有话可写。

二、成功之处:

1.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情绪。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胜于抽象思维。

在他们的语言和写字能力尚未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画画可能是他们最直接和最轻松的表达的方式。

所以,他们乐于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

2.用画展现阅读的过程。

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的过程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

等他们把这幅画画好以后,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表达出来了。

然后,再让他们根据所画的画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想法,又是一个把感悟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让“画笔走进语文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将画画与语文放在一起,更不能把语文课变成美术课,而是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不足之处:

讲授这篇课文时,虽然抓住了重点,对教学目标也进行了落实,但在课堂中缺乏“多读”。

这么美的课文应该让学生在多种形式地朗读中发现美。

课堂中的失误,也印证了那句话“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四、改进措施:

调节课堂气氛,达到动静相宜。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

如果一直让学生听、说、读,学生就会越来越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教学效果。

而画画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立刻安静下来。

学生聚精会神的画画时,心情平静了,使接下来的听说环节能顺利地进行。

3《开满鲜花的小路》教学反思

(一)

1.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对故事都非常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出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他们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就容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讲起这个故事来也就容易多了。

2.这个故事是留有悬念的,当松鼠太太帮助鼹鼠先生看看包裹里是什么礼物时,因为包裹破了,里面空空的,什么也没有。

到底是什么礼物呢?

课文在这里没有说出来,同学们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提醒大家学会卖关子,这样,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漏在来时的路上”这句话非常重要,它为后文出现“开满鲜花的小路”埋下了伏笔。

3.花籽本来是送给鼹鼠先生一个人的,结果,开出的鲜花大家一起享受,正是这种无私的、具有奉献意义的花,才会有课文末尾这句“多么美好的礼物”。

这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在教学中,为了挖掘这个意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晒一晒生活中的“最美好的礼物”,加深大家对文章的理解。

(二)

《开满鲜花的小路》选自《中国名家经典童话——林颂英专集》,讲的是鼹鼠先生本想向松鼠太太请教长颈鹿大叔寄来的小颗粒是什么,可是却不小心将它们漏在了路上。

春天,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成了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

原来,长颈鹿大叔寄来的颗粒是花籽。

花籽是多么美好的一份礼物呀,他给大家带来了快乐与美好,故事让人读起来心中充满温暖。

它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

美好的事物才是最好的礼物。

教育学生要懂得发现美、欣赏美、赞美美、分享美。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童话故事,故事中人物角色较多,对学生理解故事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清人物关系是一个教学重点。

在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

从前,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条长长的小路。

小路从森林的这一头一直延伸到另一头,小路边分别住着:

鼹鼠一家、刺猬一家、狐狸一家和松鼠一家。

森林里还住着一位热心的邮递员黄狗。

有一天,邮递员黄狗在鼹鼠家门口喊……通过这样边讲述边板画的方式,既引出了新课,又让学生明白了其中的人物关系。

2.教学中我用了自读、对读、男女生读和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重点体会并读好了以下几个地方:

鼹鼠先生把包裹弄破时的懊恼心情;刺猬太太、狐狸太太看到路上开满鲜花的惊喜之情;鼹鼠、狐狸和松鼠太太说话时开心的语气。

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样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令孩子们兴致盎然。

二、成功之处

1.课堂充满了语文气息,学生的思维全面打开,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语文课堂的“生成”资源。

生成问题一:

包裹破了会不会是长颈鹿大叔故意弄破了?

生成问题二:

长颈鹿大叔为什么把这么美好的礼物送给鼹鼠先生,而不送给刺猬太太或者狐狸太太呢?

如此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语文的趣味。

2.我在导入问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

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辅助提出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认识到主题升华略显狭窄,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时,主要停留在要学会与身边的人友好相处上,教师没能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课堂的小结收尾较为匆忙,对本课所学的道理品悟得不够透彻。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今后的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2.重视文本的升华,让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

本课讲了一个有关鲜花的童话故事,讲述了长颈鹿大叔寄给鼹鼠先生一个包裹,鼹鼠先生却不知道包裹里是什么东西,后来还意外把里面的颗粒漏在了去松鼠太太家的路上,却不曾想到春天来了,原来洒满颗粒的路上开满了鲜花的故事,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美好的事物才是最好的礼物。

一、教学效果:

1.经过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经形成,有意学习的意识也基本形成,学生能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可以把学习过程融入到激励、激趣活动中,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激趣、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2.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借助插图了解词语句子意思、借助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知道了按照要求提取文字信息、与同学交流读文后的感想体会等学习要求,相关的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加上二上以来的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的练习和能力的提高,这些都是设计这篇课文教学要考虑的有利条件。

3.二年级学生具有想象思维和感性思维优势,因此,通过读文想象图画帮助和评价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表达水平,要坚持实施,以利于与第二学段阅读学习的梳理条理、概括内容衔接,以及一边读一边想象的学习训练。

4.课后练习题: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再看看课文插图,仿照例句说一说。

”的三个知识点对学生而言不完全是新知,因此,教学时要注意旧知的唤醒,以利于学生建构智能体系。

二、成功之处:

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善于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导入题时采用了层层揭示的方法。

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本文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用了自读、对读、男女生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重点体会并读好了以下几个地方:

鼹鼠先生把包裹弄破的懊恼心情;刺猬太太、狐狸太太看到路上开满鲜花的惊喜之情;鼹鼠、狐狸和松鼠太太说话时开心的语气。

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样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令孩子兴致盎然。

三、不足之处:

1.重视了文本的自主探究,而轻视了朗读,学生的语感未达到应有的锻炼与提高。

2.课堂的小结收尾较为匆忙,对本课所学的道理品悟的不够透彻。

四、改进措施:

1.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2.重视文本的升华,以让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4《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一)

1.“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提前搜集了邓小平从年轻到年老的照片。

让学生猜一猜第一张照片是谁?

虽然学生知道这一课讲邓小平,但对于求学时代的邓小平还是不敢确认。

我继续展示邓小平的照片,直到他年老的照片出现,学生才异口同声的喊出了他的名字。

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提前搜集的邓小平的资料,学生能说出的很少。

我就从第一张照片开始,讲到了邓小平求学时代、战争年代、改革开放年代,一代伟人的光辉形象慢慢地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了种子。

带着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学生对这篇文章就不再感到陌生,而是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望。

2.解决这一课的四字词语。

这篇课文的四字词语比较多“万里无云、碧空如洗、引人注目、兴致勃勃”这些词语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我们采用各个突破的办法,解决了词语难关。

3.重点段落重点讲解。

2、3自然段是对邓小平爷爷如何亲手栽种下一棵柏树苗的动作描写。

学生反复读,并请他们起来复述这部分内容。

在熟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同学复述的都很准确。

4.情感升华。

课堂小结后,我播放了《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学生看着歌词,看着邓小平爷爷慈祥的脸庞,听得很入迷,有的还试着一起唱。

我从孩子们脸上的神情看到了,邓小平爷爷此刻在他们心中,一定是神圣的伟大的,老师想传达给学生的,学生都理解了。

(二)

《邓小平爷爷植树》本课是写邓小平83岁时,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柏的情景,表现了邓小平爷爷做事严肃、认真的态度。

教学重点是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认真的态度和他的心愿。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通过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邓小平爷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百忙之中能抽出时间参与植树是非常难得的,邓小平爷爷还是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带头人,很多个植树节,他都身体力行,坚持参加植树。

2.随文识字。

根据学生认读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把识字和了解课文内容融为一体。

通过对照插图说说邓爷爷植树的过程,将生字的复习巩固与思想情感的体悟结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邓小平爷爷植树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体会他植树的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

虽然“额头已经满是汗珠,仍不肯休息”只见他精心“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直到小树笔直地站在那里,他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挑选、移入、挥、填”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的呈现出当年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情景。

教学时抓住文中的长句子和关键句子进行品读,充分让学生体会邓小平爷爷的品质。

二、成功之处

1.通过小组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让识字变得有趣,在相互帮助中进行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邓小平爷爷认真的态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去理解人物精神,比如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借助插图说说邓小平爷爷是怎样植树的。

抓住“精心、小心、仔细”去体会人物的心理。

3.词语积累。

课文在描写的时候用到了一些四字词语:

如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引人注目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积累并扩展课外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

1.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课前搜集的资料较少,学生对邓小平的认识较少,导致课文理解的时候,对邓小平的精神感悟的不是特别深刻。

2.在学习第三段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在理解内容之后,出示句子,用选词填空的形式,练习动词的运用,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内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通过介绍植树节的来历,引出课题。

接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然后朗读课文,感悟理解抓住课文第三自然段重点学习,通过动词填空的形式掌握邓小平爷爷的植树的情景;最后课文拓展,进行实践活动。

(三)

邓小平同志是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倡导者和带头人。

1982年是国家实施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的第一年,邓小平同志对工作人员说:

“植树节快到了,我们家每人至少要栽三棵树,要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