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286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 版.docx

优质部编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共四大题,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比较文明是个新课题。

之所以新,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习惯以世界为关心对象。

②比较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

个体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无视整体的结果一

定是盲人摸象。

比较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钩沉。

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是出和入、间离和沉浸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关系。

有了“从周边看中国”,对中国的认识才会更完整,更接近真实。

③比较文明研究是有伦理的。

有些比较无益甚或有害,伦理就是约束。

比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比人生轨迹,没什么好比,但在创造文学形象的维度比较,不但有益而且必需。

有些比较无意义,并非学术前提出了问题,而是回答不了“然后呢”这个问题。

④比较文明是有方法的。

文明离不开人,物作为文明的见证,也很重要。

物是实实在在的,罐就是罐,盆就是盆。

当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西北见到彩陶就一眼看出它和世界各地彩陶文化的联系,后来我们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

彩陶西来与否和中国的正当性其实毫无关系。

⑤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

因为有文献,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

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

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

⑥微观的文明比较主要在这两个范畴:

从具体的物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

前者受时空约束,它是已然的,找出异同作出解释,能改变的很有限。

后者则有超越时空的启发和引领意义:

罗马人的沃伦杯与两千年后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同样在叙述欲望与爱的故事;静穆而伟大的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气质与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所有不朽的艺术品之中;敦煌的鹿王本生与圣艾格尼斯杯主题都是牺牲……

⑦文明的比较,核心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以达成文化认同与自信。

有个就叫“文明”的游戏,选哪个来玩都可以,结果只和操作有关,真实的文明也是。

现在讲多元,不是否认进步与落后,而是相信比之于可以弥合的差距而言,基因更重要,我们需要一个色调丰富的文明体系。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选自郭青生《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和方法》,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还是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比较研究都必须具有整体性。

B.比较文明研究讲究伦理,是为了让比较有价值,只要比较前提正当,就能得出有益的结果。

C.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其积极意义是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

D.更好地理解文明,弥合多元文明的差距,达成文化认同和自信,这是比较文明的核心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围绕着比较文明,文章依次论述了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方法和意义。

B.作者在第③段中,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阐释了比较文明研究的伦理规则。

C.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之例,说明从具体的物出发可发现相同的气质与精神。

D.文章阐释条分缕析、概括严谨,论证简练准确、缜密得当,论证语言较为规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对日本文明不从世界的维度去理解,就无法对它理解得更完整、更接近真

实。

B.由于制度比较存在文献真实性等缺陷,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

C.比较文明的核心任务,不在于区分文明的进步与落后,而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

D.如果能恰当地进行比较文明研究,我们将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华文明,增强文化

自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卜白

袁良才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的只有《申报》。

《申报》副刊《自由谈》更

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文豪。

编辑、记者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

穿洋装、讲洋话、吃洋餐,洋洋洒洒、倜傥风流。

但凡事都有例外。

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

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

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是专司划版、校对的,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笑咪咪地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

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

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

据说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

卜白不抽烟,不喝酒,不喝咖啡,他嗜茶。

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

据说卜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做划版、校对、补白的微贱活?

没人去问,卜白也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有些乐此不疲。

一天,主笔大人悲天悯人地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

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

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甚是凄凉,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

那女士道,卜先生,您是童男子,可我已是残花败柳,让您受委屈了。

卜白一句既浪漫又憨直的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力效绵薄。

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

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后来,两口子举案齐眉,一生恩爱,同心将烈士遗孤抚养成人,培育成才。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隔三岔五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他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

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

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

卜白连忙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

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

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

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

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

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说话间到了1949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

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

《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

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

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

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

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了敌人,算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吧!

新中国成立后,卜白担任文化宣传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卜白留下遗嘱:

丧事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补白。

他还

对悲悲切切的夫人说,记住!

再找个好男人,补我的白。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8期,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报》副刊《自由谈》有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巨擘投稿,文豪聚集如云,这是《申报》“凭一张纸名满天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B.文章写卜白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好茶来喝,既表现了他的特殊嗜好,也为下文定亲一段中他的幽默埋下伏笔。

C.文章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通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性格。

D.本文详写卜白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故事,而对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事迹一笔带过,是因其英年早逝,可表现其性格特征的空间有限。

5.小说写卜白痴迷京剧并为梅兰芳补台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说明。

(4分)6.文章以“卜白”为题有何精妙之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高二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8月10日,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APP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网《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有删改)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是针对每一个网格进行的气象预报工作。

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

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预报,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

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公里分辨率、

2.5公里分辨率乃至更精细化的预报。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更高的频次更新和发布上。

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

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

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网格天气预报“按需供给”》,有刪改)

材料三:

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协调

主客观预报融合,格点站点一致,落区格点一致

协同

对接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实现预报结果一致

精细

10

天内基本要素逐3小时预报,3天内逐小时预报

滚动

24

小时内逐小时滚动更新

全覆盖

陆面(5公里)与近海责任区(10公里)

全要素

基本要素+环境+海洋要素+强天气(短时)

全球化

年底前发布气温、湿度、风的全球网格预报

(资料来源于2018年8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

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温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

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

 

高二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

形势的把握。

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

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

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有删改)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C.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D.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来的定点预报,只用某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一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因而相对于其他“点”而言,它总是不准确的。

B.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C.网格化预报智能水平越来越高,意味着它的网格可无限缩小,即在空间上愈发精细,而它所预报的天气情况就更具体并且更有针对性。

D.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在时间上表现为更新和发布是更高频次的,目前已经能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并分钟级滚动更新。

9.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

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

三十八

年十一月,日有食之,正春极言阙失,不报。

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曰:

清君心,

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

帝不省。

王贵妃薨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乎奏上报可琉球中山王遣使入贡,正春言:

“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

”帝是之。

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

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不及主考官。

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

正春求去,不许。

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

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

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

帝虽慰留,然自是

不安其位。

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待养归。

天启元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

..

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

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指劾之,正春再疏乞归。

帝以正春尝为皇

..

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异数也。

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间艳之。

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

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

见者肃然。

 

高二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

(选自《明史·翁正春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贵妃薨/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乎奏/上报可

B.王贵妃薨/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乎/奏上报可

C.王贵妃薨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乎/奏上/报可

D.王贵妃薨/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乎/奏上/报可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左迁专指降官贬谪,比如白居易就曾左迁为九江郡司马。

B.箴,有“劝告、规诫”的意思,也是旧时一种文体,属于规诫性的韵文。

C.吏部,南唐、五代时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职官员的任免、考课、升

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D.乞归,封建时代官员请假回家的专用语。

类似的说法还有乞骸骨、乞身、解印、解甲归田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翁正春才学过人,敢于直谏。

万历二十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职为修撰,后又担任皇帝的讲官。

他曾经向皇帝提出八点忠告却没被采纳。

B.翁正春审时度势,建言得当。

他知道琉球中山王已经归附倭寇,就建议皇帝和他们断绝往来,不要让他们到京都朝贡,皇帝对此表示赞同。

C.翁正春为官正直,不惧权贵。

虽然韩敬的党羽很恼恨翁正春,但他坚持认为韩敬在科场徇私舞弊,有罪。

后来又拂逆魏忠贤,被下旨责备。

D.翁正春严肃庄重,作风正派。

他气质风度峻肃,整天不讲轻慢的话,即使疲倦也不东歪西靠,眼睛不四处乱看,看见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

(5分)

(2)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间艳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张孝祥

君泛仙槎①银海去。

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

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②四月黄梅雨。

莫拾明珠并翠羽。

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

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

[注]①槎(chá):

木筏。

②冥冥:

深远而不明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君”称朋友,以“仙”修饰朋友所乘之船,表现了词人对朋友的尊敬与赞美之情。

B.“草草杯盘”表明词人没有精美饭食,未能招待好朋友,四字中隐隐有一种愧疚之情。

 

高二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

C.“后日相思”两句是说词人的思念之情将随着朋友到达天涯海角,运用的是虚写手法。

D.末句是想象朋友“政成”之后朝见天子时的样子,“衣袂翩翩”写出了他的踌躇满志。

1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回归田园的陶渊明是快乐的,从

一句可以体会到林间美景入目时诗人的

心旷神怡。

(2)傍晚,一叶叶渔船飘荡在湖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

此景此情正应

了《滕王阁序》中的

(3)李密在《陈情表》的开头用

概括自己坎坷的命运。

(4)苏轼“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和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

上九万里”的诗句,共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

(5)我们不妨将《论语》里的

一句当成座右铭,时时提醒自己要勤于做事,

不妄论是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每一个路过雪山的行者都有可能遇到号称“白色恐怖”的幽灵——雪崩。

雪崩是高寒山区常见的地表流活动,它具有破坏力大、突发性、潜伏性等特征,是山区积雪在重力的驱动下沿山体滑塌形成的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因为许多人从未涉步于雪山之中,但我们从许多典籍、历史著作和影视作品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它令人窒息的强大威力。

《世界十大著名灾难发生地》对1970年秘鲁发生的雪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当时由地震引发的雪崩让容加依城瞬间,这个场景让人。

不论多么厉害的角色在雪崩

面前都如蝼蚁一般。

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研究人员曾在国道G218线旁一个雪崩频发点人工爆破雪崩并测算到雪崩冲击压力高达88.7kPa,这就意味着从该区域通过的所有车辆都可能面临着被冲入河道并粉身碎骨的危险。

雪崩何以被称为幽灵杀手?

()。

白雪皑皑的山谷,恰似大战前静悄悄的黎明,越是平静,越是。

突发性

和高威力也意味着它的破坏力极强,被誉为“战略之父”的军事天才汉尼拔缺乏雪崩的知识,致使他的部队在阿尔卑斯山上多次被雪崩冲击得晕头转向,士兵死伤无数,死亡的战马和战象更是,损失惨重。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虽然许多人从未涉步于雪山之中,但我们从许多典籍、历史著作和影视作品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它令人窒息的强大威力。

B.因为许多人从未涉步于雪山之中,但我们从许多典籍和影视作品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它令人窒息的强大威力。

C.不仅许多人从未涉步于雪山之中,但我们从许多典籍、历史著作和影视作品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它令人窒息的强大威力。

D.虽然许多人从未涉步于雪山之中,但我们从许多典籍和影视作品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它令人窒息的强大威力。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雪崩不但威力惊人,而且很难预料,突发性极强

 

高二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

B.雪崩不但很难预料,突发性极强,而且威力惊人C.雪崩不但很难预料,威力惊人,而且突发性极强D.雪崩不但突发性极强,威力惊人,而且很难预料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灰飞烟灭

念念不忘

四面楚歌

不胜枚举

B.烟消云散

记忆犹新

四面楚歌

不计其数

C.灰飞烟灭

记忆犹新

危机四伏

不计其数

D.烟消云散

念念不忘

危机四伏

不胜枚举

20.下面是一段邀请函的回执的部分内容,有五处在语体、得体等方面表达不恰当,请指出并作修改。

(5分)

因近日日理万机,恐难以拨冗按时莅临母校参加庆典,对不起了。

在这千载难逢的日子里,我要向母校致以最诚挚的祝福,愿母校蓬勃发展,再创辉煌!

21.下图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框架图,请把图中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6分)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乌鸦喝水

 

要求:

综合漫画内容及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2019学年上期中考

20届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1.(3分)A【分析】B过于绝对。

比较前提正当,不一定能得出有益的结果;C误解文意。

“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不是批判的积极意义;D不合文意,“更好地理解文明”“弥合多元文明的差距”不是比较文明的意义。

2.(3分)C【分析】“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之例”是为了说明文明比较中“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的范畴3.(3分)B【分析】强加因果,无法推出“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

4.(3分)D【分析】A.考查对小说情节内容的理解,分析合理。

B.考查结构,兼顾人物刻画与行文铺垫,分析正确。

C.考查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鉴赏准确。

D.“是因其英年早逝,可表现其性格特征的空间有限”分析不正确,小说是虚构的,详略的安排是由作者的写作目的决定的。

5.(4分)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