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385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docx

《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docx

第九单元第二十二讲pptConvertor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传入。

②国内政治运动的影响,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表现

①衣:

“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盛行。

②食:

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馆。

③住:

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出现,洋房和中西合璧的豪宅出现。

④“俗”:

“断发易俗”、“废止缠足”、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

中山装

西餐

欧式

①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②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无私奉献。

③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

①衣:

服装颜色、款式多样化。

②食:

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

③住:

1995年政府启动“”。

④“休”:

休闲方式多样化。

新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勤俭节约

菜篮子工程

安居工程

1.我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总趋势和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 

(1)总趋势:

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

(2)内因:

中国历史的巨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外因:

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

点拨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擅自修筑铁路,后被拆除。

(2)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到的铁路。

(3)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形成。

(4)民国时期,总体进展缓慢。

(5)新中国成立后,相继修建、等铁路。

(6)90年代,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7)机车制造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淞沪

唐山

胥各庄

宝成

兰新

2.公路

(1)20世纪初,汽车出现在等大城市。

(2)清末民初,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但发展受到限制。

(3)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2)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

上海

轮船招商局

(3)各大口岸相继出现一大批轮船公司。

(4)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轮船运输业。

(5)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或转型。

4.航空

(1)1909年,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改革开放后,航线航班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冯如

5.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业

①19世纪70年代,在上海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随后,福建巡抚在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话,设立无线电报局。

(2)电讯业

①1875年,开通第一部电话。

②20世纪初,清政府在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台湾

上海招商局

南京

丹麦

③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④改革开放以后,电话成为日用品。

⑤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3)意义:

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点拨 

(1)外因:

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交通领域出现许多新的科技成就;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极大地影响着中国。

(2)内因: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如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从而使中国交通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2)19世纪70年代,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

如1872年的《》。

(3)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报刊业呈现繁荣景象。

(4)20世纪前期,中共创办政论性报刊。

(5)新中国成立后,党报、党刊及各类型报刊内容比较丰富。

申报

(6)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业

(1)电影

①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中国。

②1905年,《》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③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电影业走向成熟。

④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为电影主题。

⑤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定军山

(2)电视

①1958年,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

3.互联网

(1)发展

①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②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③2006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1.23亿。

北京电视台

(2)作用

①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

②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

④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娱乐方式。

第四媒介

1.大众报业有什么作用?

今天发展报刊业应注意什么问题?

点拨 

(1)作用

①报道新闻,时效性强,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

②具有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问题:

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方式,更应注重其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导向性作用,把真实、客观作为发展方向,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避免假新闻和恶意炒作的出现。

2.互联网与其他传统媒介有何关系?

点拨 报纸、广播和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而互联网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被称为神奇的“第四媒介”,互联网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更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促进了它们的发展,实际上传统媒介纷纷通过互联网来获得读者和观众,各大传统媒介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的原因包括许多方面,是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1.在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延续。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城市,而且变化是有限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不仅在城乡普遍发生,而且更深刻更彻底。

2.政治局势的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治体制改革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平等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有哪些?

3.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

4.国家政策的影响。

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婚姻法》、统购统销政策等。

5.科技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2011·山东莱芜二调)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道别变得频繁和寻常。

30年前,父母亲朋、恋人对远行者的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上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

如今,书信、电话、短信、电邮、MSN、QQ总有一款适合离者抒发别情,道声平安。

这表明

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③传统习俗和思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 从材料中体会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些文化要素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

【答案】 D

1.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原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影响是什么?

(2)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效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3)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3.影响

(1)积极方面: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消极方面:

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2009·上海)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解析】 汽车、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出行状况,而且大大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题干中竹枝词的出现正是伦理道德遭受冲击的具体反映。

【答案】 A

1.报刊业走向繁荣

影响: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展开针锋相对斗争的武器,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报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报刊真实、及时、客观地为人们提供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近现代大众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

带来的巨大影响

2.影视事业的发展

影响:

电影和电视作为传播媒介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它奇妙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3.“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影响:

①它集其他三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可以是多种传播符号的组合,文字、图像、声音兼备,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资料、浏览报刊、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价格低廉。

②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以实现。

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③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

“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解析】 注意时间为“清末”,因此A、C两项均不符合史实,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还比较低,B项错。

根据材料中的“振聩发聋”可得出答案为D。

【答案】 D

(2009·安徽文综)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注重社会生活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点析】 此题提供的四幅图片,A图反映的是“天足文明”,即禁缠足运动;B项为“断发”;C项是服饰改革;D项是近代交通工具的变革。

B项“断发”与反清相关,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答案】 B

(2010·山东文综)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

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点析】 此题提供的山西歌谣涉及到“洋烟袋”“火车站”“电话”“毕业生”等社会现象,反映了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变革。

社会生活的变化与政治经济的变化密切相关。

“破戏台,烂秀才”说明传统习俗受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故①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教育文化日渐衰落,故②错误;当时的人们可以抽洋烟,打电话,有了火车站,说明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故③正确;材料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接受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思想观念有了很大变化,故④正确。

【答案】 D

(2010·福建文综)中国茶和茶文化历史悠久,享誉全球。

“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彰显中国茶文化魅力的流行语。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

【点析】 此题以茶文化为切入点,介绍了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收购价与上海出口价同步变动的现象。

说明福建茶叶收购价的信息很快能够传到上海,这一局面只有选项中的电报能够实现。

【答案】 A

注重对社会生活现象理解能力的考查

(2010·天津文综)“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点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天津城的建设沿着“河流”“铁道线”“电车道”不断向四周扩展,这说明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伴随着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故B项的说法正确。

【答案】 B

(2010·江苏单科)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点析】 这段话的意思是,男子把自己的意愿告诉父母,父母同意后,由介绍人约男女会晤,男女双方同意后,就约定为婚姻。

可以看出这时的婚姻已经尊重男女双方当事人的意愿,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故B项正确,A、C两项不正确。

材料介绍的是相亲过程,不是婚姻仪式,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009·广东单科)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鞋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

答案 C

2.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解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把各选项与材料逐个对照,从材料看,中国由于受到列强的入侵,被迫开放,思想受到西方的冲击,对西方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西方的一些东西仍不能接受;B、D明显与题干不符,C干扰性较强,材料反映出了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但是冲击到何种程度,未能表述准确,只有A表述最为准确。

答案 A

3.观察下列图片,不属于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政论性报刊的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我国报刊业发展史实的识记能力。

《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答案 C

4.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

在慈禧太后看来,“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有损老佛爷的尊严,这里面没有迷信的内容,也没有天朝大国思想,是一种封建等级观念在作怪,既然政府修建了铁路,就不能说拒绝引进西方技术,所以答案选B。

答案 B

5.(2011·扬州模拟)“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

从题目中的“男女平权”“阴阳合历”可知当时开始使用公历,这符合辛亥革命后的史实,故C项正确。

答案 C

6.(2009·江苏)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

……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

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答案 

(1)变化:

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

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

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

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

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