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6158089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PPTX 页数:86 大小:21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pptx

城市化与商贸经济,趋势1993年,联合国东京会议称“21世纪将是一个新的城市世纪”。

目前世界上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将从1995年的24亿猛增至5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1%,城市将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

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中推动城市化,全球将共享与经济发展有关的各类知识,在商品、服务及其他生产要素加速流动中为全人类提供福利。

趋势1993年,联合国东京会议称“21世纪将是一个新的城市世纪”。

目前世界上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将从1995年的24亿猛增至5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1%,城市将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

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中推动城市化,全球将共享与经济发展有关的各类知识,在商品、服务及其他生产要素加速流动中为全人类提供福利。

居住在大城市中的人口增多,大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吴良镛院士认为这也是城市化的一个特点。

2000年,全世界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已有325个,超过1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有北京、东京、墨西哥城等20个。

预计到2015年,全世界将有358个超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和27个超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高密集、网络化、连绵化的特大城市地区凸现。

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化模式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动力机制特征的总和。

城市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型,按其所处的经济体制,可分为市场型城市化和计划型城市化,按城市化发展水平,可分为发达型城市化和发展型城市化。

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世界城市化可分成四种模式,即,同步城市化(Synchrourbanization)。

这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

这里的一致主要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时期,这种相关性表现得相当明显。

据测算,发达国家在整个工业化中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极高。

18411931年间英国为0985,18661946年间法国为0.970,18701940年间瑞典为0967,整个发达国家为0997。

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曲线几乎是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农村人口只有迁居到城市后,才能在城市就业,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

大部分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方式、美国自由迁移方式和德国容克买办方式等,都具有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的特征,但基本上属于同步城市化模式。

过度城市化(0verurbanization)。

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

过度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主要是推力作用大于拉力作用),而政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

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这种城市化模式。

如墨西哥的工业化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74,明显高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67。

滞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

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

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城市化模式。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表。

198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而中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94。

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看,我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呈低水平上的相适应。

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之比仅为069,远低于该比值1425的合理范围。

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化的滞后,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工业化过度地孤军深入。

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所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

造成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引起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区人口的外迁交通,通讯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时空距离等。

逆城市化的倾向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

如美国除洛杉矶以外的12个最大城市的市区人口,在19501971年间,城市市区人口从26253万下降到25524万,郊区及卫星城人口则从14635万增加到17147万。

实际上,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趋势一:

城市交通一体化在现代世界城市发展中,交通一体化是最鲜明最主要的趋势。

交通布局的全面立体化和大规模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有机结合将使现代城市交通成为整个一体化服务系统。

从城市发展近100年历史来看,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一些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目前非常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地铁和轻轨铁路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

铁路承担城际客运,地铁和轻轨承担市区内部大容量的客运,公共汽车以承担区内某一区域的客运为主。

因此,现代城市交通往往会利用海、陆、空发展地面和地上的多种交通工具,形成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如统一时间表、一票制、驻车换乘等时间和空间上的联合)给每一位市民提供完善的交通运输服务。

为了达到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高效联合,美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颁布了“冰茶法案”,旨在整合和提升系统运营的整体效益。

趋势二:

城市环境园林化当今世界中有许多园林般的美丽国家和城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如德、法两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就有严格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定。

德国柏林市中心仍保留着长达6公里的森林绿化带,成为该市的一大特色景观;斯图加特市因在市区保留丘陵葡萄种植园而引以为豪。

具有“大洋洲的花园”之称的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虽然所在地面积不大,却有一半的土地为保护地和国家公园。

这些园林般的城市不仅美丽如画,给人们居住生活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也给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

以人类与自然协调为宗旨的城市园林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多种要求,使城市成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和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

趋势三:

城市管理法治化法国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在城市规划中实行法治化管理,当时规定巴黎的城市建筑不得高于艾菲尔铁塔,并为城市建设定下了中轴线。

依法治市有四层含义。

其一,城市政府是一个法人。

其二,每个城市管理部门建立前必须先立法,以充分体现管理机构的法律权威性,而非行政权威性。

其三,建立一整套城市管理的法规。

其四,以法律形式规定相关法规的执行机构权限,从源头上杜绝职能重叠、权限架构混乱的现象。

实行了法治化管理就会有效避免现代城市发展走进误区,从而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趋势四:

城市居民知识化国际比较研究资料表明,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国际大都市,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至少要达到25,本科以上的比例不少于16。

但就各项指标在国内领先的上海来说,上海目前的就业人口中,专科以上比例仅为12,其中本科以上只占4。

看来,在知识结构层次方面,我国城市与世界其他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

城市人口知识水平的高低是现代城市的竞争力所在。

现代城市为了实现人的充分发展,从体制、政策、资、环境等各个方面为人的充分发展创造更加充分的条件。

因此现代城市市民的知识普及率和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科研人员占全市人口的比重、科研成果的数量指标、科研开发的质量指标等越来越高。

趋势五:

城市产业服务化现代世界城市的产业结构正变得越来越软化,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许多城市的服务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0以上,有的超过80,美国城市在1997年已平均达到63,荷兰城市在1975年平均达到58,上海2000年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50。

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美国在1870年至1970年的100年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第三产业的增长,贡献份额为80。

以网络作为快速传递媒介的现代金融、咨询、贸易、信息、文化、旅游等知识服务业成为重要的产业基础,知识服务业的比重日益上升。

趋势六:

中心城区再造化城市中心区被视为城市发展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中心城区的再发展可为现代城市的全面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各种规模的城市与城市区域的发展都依托于中心区取得再发展。

在城市中心区的规划中,很多城市都有一整套再发展战略。

这些战略都与城市设计和城市土地利用有关,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也与金融和一整套优惠政策形成统一的整体。

比如美国城市中心区再发展被广泛应用的7个规划和发展战略是:

增加步行街、改建室内购物中心、历史文物的保护、临水区域的开发、写字楼的开发、建设重大活动场所、提高交通能力。

趋势七:

城市信息数字化现代世界城市已经开始步入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数字城市”正在成为世界城市积极规划和建设的全新目标。

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在进行着信息数字化进程。

美国约有50个城市正在建设“数字城市”,香港也开始建设“数字港”。

新加坡首先提出“智能城市”的设想并在积极进行中,在1999年,新加坡在线城贸易额接近400亿新元,资讯技术的登记税收也从1998年的200亿新元增加到1999年的230亿新元。

现代城市以通信、计算机及信息资源网络化为基础,广泛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形成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理念与调控手段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数字城市”的综合建设已经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事实表明信息化进程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趋势八:

社会活动国际化21世纪是城市大规模发展的世纪。

伴随着主要经济活动和政治文化活动的全球化,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出现了更多的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城市。

这些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在全球经济、科技发展与文化交流活动中的组织与协调功能越来越突出。

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通常都是开放度很大、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

如纽约,有200多种语言,170多个领事馆,有几十万外国人常住人口,比例高达1530;日内瓦,有1500多个国际组织,每年召开5000多个国际会议;新加坡,每年机场入境人数达6000多万人次。

这些数据表明,现代世界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活动正在更广泛地走向国际化,正在全力提高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趋势九:

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要有个性,这也是专家们反复提到的观点,没有个性的城市就没有生命力。

专家认为,现代国际竞争导致世界城市之间的国际分工,不同城市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国际优势产业,城市发展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现代城市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但只突出一两项主功能,形成一两项强势产业是发展趋势。

比如德国的展览名城汉诺威、印刷机械和大学城海德堡,荷兰的港口城市鹿特丹,意大利的服装名城米兰,瑞士的钟表之都洛桑等城市,都靠一两个特色产业、强势产业闻名世界。

优势企业和相关产业的不断增多、集聚,必然推动城市经济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当今世界三大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都有强大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群维护其在国际城市体系中的顶级地位。

同时,现代城市个性正在从形到神深入地得到展现,个性化城市空间和人居环境显示了城市的独特魅力,在这方面悉尼的歌剧院、巴黎的时装艺术就是很好的说明。

趋势十:

区域城市共生化大都市带或城市群将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

当今世界一些最发达国家的精华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贸易、金融中心。

比如美国的纽约波士顿华盛顿都市带,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5,它不仅是美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另外加拿大、美国西海岸城市带非常重视环太平洋城区经济与城市化研究。

韩国也准备在其西海岸、黄海门户筹建“水浒城”,建立消费天堂,旅游基地,规划流量为3000万人的机场,这是对韩国本土及中国沿黄海、渤海湾城市的发展加以研究的结果。

这些现象表明,城市发展呈现区域内所有城市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态势,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都市圈甚至跨国都市圈,区域城市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突出的趋势,城市文化化,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气质。

现代化的方方面面都是文化的体现。

“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这是西班牙巴塞罗纳市提出的一个口号。

我认为,这个口号反映了城市的内涵,也表达了城市现代化的本质内容。

城市是文明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和文化土壤。

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

这里所指的文化是广义的概念,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文化无所不在,城市本身就是一件杰出的文化产品。

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又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

文化化即文化的功能化。

文化功能是城市的主体功能,城市文化化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推动力,现代城市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城市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城市,而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又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广泛的智力支撑。

所谓先进文化,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反映最广大人民利益和要求,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并在与各类思潮较量中日益显示其生命力的文化。

它包括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它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人文文化是指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的追求,对善良、诚信、道德的颂扬,体现于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科学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知识、科学思想方法以及唯实求真的探索精神。

在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凡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能够得到很好结合并弘扬光大的时候,城市则出现昌盛繁荣。

反之,则会走向没落衰败。

我国近20多年来城市的突飞猛进、全面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改革开放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巨大威力和作用。

没有这种科学求实、催人奋进、具有中国特色和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的城市现代化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除了用GDP这个常用指标外,还了HDR这个人文发展指数作为衡量标准,它包括人均寿命、人均教育和人均收入。

也就是把生态质量、文化质量和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的重要参数。

由此可见,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辐射和吸引力,主要是靠文化。

文化能展示城市的价值品位和可贵的风尚。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

先进的文化犹如一面旗帜,主导着人们的思维,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她能鼓舞人、激励人去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城市,热爱自己的家园。

并且尽力为其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个城市如果文化发达,思想解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扬科学精神,城市发展就大有希望。

尤其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更加需要先进文化的启蒙。

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就是未来的理想城市。

现在,我国很多城市很重视文化建设和保护,但是,也有些城市却只重视物质环境改善,而忽视文化内涵。

大兴土木,大拆大建。

外表看起来,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旧貌换新颜,实际上缺少文化底蕴。

有的城市规划只注重功能性,而忽视其间应有的文化质量;只注重物质结构,而忽视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

有的城市甚至将原有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街区、胡同、建筑物大肆拆毁,以新为好,以洋为美,追求所谓“政绩”,其实是对城市文化和传统的破坏。

我们到欧洲的城市去考察参观,感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们文化底蕴厚重,风格各异,很少见到雷同抄袭现象。

无论是古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布鲁塞尔、维也纳,座座堪称为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

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欧洲历史。

哥特式、马洛克式、拜占庭式、文艺复兴式等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建筑交相辉映。

在古罗马城,到处可见古老的残垣断壁,甚至风化的石头也被视为珍宝,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

瑞士人说,保护老城就是保护历史。

欧洲国家的城市政府在处理旧城更新和古建筑保护上为各国作出了榜样。

他们认为,毁坏旧城、建设新城是愚蠢的行为。

当今最好的仿真建筑物也代替不了历史原貌,不可能有原来的文化氛围。

假古董,既不反映古代文化,也不反映现代文化。

我们要树立开发是政绩,保护也是政绩的观念。

我们要强烈地呼唤、保护城市化,发展城市文化是每个城市领导和市民的神圣责任。

文化是巨大的城市资源。

城市政府既要保护、发掘和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资源,不要创造、培育新的文化资源,做到文化资源开发同经济资源开发并重。

三、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文化是综合国力,也是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而且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创造力。

文化产业将是21世纪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是现代城市的支柱产业。

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城市之间的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又是文化的竞争。

城市文化资源、科技力量、人才队伍更是重要的内容。

先进的文化起到凝聚城市各方面力量的作用,能够最佳组合各种城市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快捷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和文化力。

城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城市和居民的素质。

看一个城市是否有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力,也就是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

可以说,现代城市是以文化论输赢。

未来城市,智慧的因素、知识的力量、人力资源会越来越突出,文化所创造的人文环境和整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

现代城市都是在自己深厚的文化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城市。

当今世界现代化城市都是文化发达的城市。

那里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文化团体,汇集了大批专业人才、各类知识分子,拥有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报刊媒体和文化标志建筑物,文化设施完善,文化产业发达。

与此相适应,城市居民的素质也普遍较高,最终将转化为巨大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

以城市文化来凝聚市民的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城市发展,四、城市文化是城市特色的集中表现,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在于特色美,而城市特色正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城市特色的内涵和其集中的表现,城市特色实际就是城市文化特色在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物质环境面貌上的具体体现。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带共性的问题是“特色危机”,千城一面,抄袭趋同现象十分普遍,造成“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

一些原来颇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正被模样一致的新建筑所淹没。

造成特色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缺少文化品位。

没有文化的城市,迟早是会衰落的,同样,没有文化积淀的建筑物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不可能持久。

岳阳楼为什么出名,因为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特别是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

南昌的膝王阁为什么有名,因为有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至今脍炙人口。

泰山能居“五岳之首”,并不是山高,而在于它的历史文化。

泰山沿路两旁多少名人墨客写下名诗名句,留下璀璨的历史文化遗迹。

五、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基础,城市形象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城市形象也是一种竞争力。

良好的城市形象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投资力,形象可以带来资源。

而展示形象更重要的是靠文化的魅力。

没有文化的形象是单调的、低水平的,也难以吸引人。

所以城市形象工程不是简单的把城市外表装饰一下,搞几条大道,搞几座漂亮建筑,种一点花草,或者把城市搞亮一点,那是不够的,关键在于体现城市素质,表现城市文化。

要在弘扬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富有本城特色的城市物质文化、生态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来陶冶、塑造领导者和市民素质与形象,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总之,现代文明城市发展要把文化放在重要地位,城市现代化建设,实质上是城市文化建设。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城市文化化与城市化、现代化不仅处于同等的重要地位,而且具有愈来愈显著的促进带动作用。

以先进的城市文化来凝聚市民的心,塑造城市形象,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城市全面发展,追求城市文化繁荣是城市现代化的宏大目标。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尽管中国人修城筑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只有86个城市,城市化水平只有10.6%;而当时世界的城市化平均水平是29%,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早已超过60%。

显然,新中国是在一个起点极低的基础上开展城市化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大致可分为四个发展时期:

一、1949-1957年城市化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2年,国家对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进行了改造,整顿了城市社会秩序,强化了城市生产功能,生产迅速恢复,使城镇吸收劳动力能力在恢复的基础上得到了扩展。

1953-1957年,国家实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主张,“一五计划”的正确制定和顺利实现,多项重大城市工业发展项目的确立,以及推行城市对农村开放的政策,积极吸收农民进入城市和工厂矿区就业,由于156项重点工程在各大中城市的实施,大大推动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诞生了11座新城市,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到1957年,我国城市数量已增加到176个,城市人口达到995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4%。

二、1957-1965年城市化大起大落时期1958年中国开展了盲目地“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运动。

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国“土法上马、小高炉”畸型般地发展到60万座。

同时,在农村人民公社成立前后,城市人民公社也开始萌芽:

1958年9月,河南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城市人民公社;到1960年7月,全国各大中城市基本上实现了城市人民公社化。

这种从形式上强行推行经济体制城市化的做法,其结果反而延迟了城市化的进程。

到1960年,全国城镇人口已高达13073万人,年均超1000万人,新设城市33座,造成城市基本建设规模过度膨胀,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两年中,我国城市人口增长了2000余万,城市化水平由1957年的15.4%跃升到1960年的19.5%。

但是,这种宛如在沙滩上建起的“摩天大厦”根本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撞击。

受政策失误、中苏关系恶化和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陷入全面萎缩,城市化进程在这场危机中也不能幸免于难。

1961年,国家为缓解饥荒开始大规模地压缩城市人口,动员在城里挨饿的工人及一切可能动员出来的劳动力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全国压缩城镇人口3000多万,精简职工2000万左右,出现第一次逆城市化现象。

到1963年6月时,全国共减少城市人口2600万,196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猛跌落到14%。

三、1966-1978年城市化停滞不前时期“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政治上大批城市官员、职工和知识分子上山下乡。

加之国际局势日益恶化,“要准备打仗和三线建设”思想的提出,使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撤离城市,转向了偏远山区投入到“三线建设”。

出现了我国的第二次逆城市化现象。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运动、备战工作压倒一切,我国城市人口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其中大下放的1969年,城市化水平骤降到12.2%,相当于倒退回1952年的水平。

改革前30年,我国城市化走过了曲折道路,发展速度非常缓慢。

1978年全国城市数量193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