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头凤教案修订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61069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钗头凤教案修订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钗头凤教案修订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钗头凤教案修订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钗头凤教案修订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钗头凤教案修订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钗头凤教案修订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钗头凤教案修订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钗头凤教案修订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钗头凤教案修订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钗头凤教案修订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钗头凤教案修订稿.docx

《钗头凤教案修订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钗头凤教案修订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钗头凤教案修订稿.docx

钗头凤教案修订稿

内部编号:

(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钗头凤教案

《钗头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体会诗词语言上的特点。

②掌握重点字词,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①采用情景教学法,学生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②从ppt的声音和画面等方面掌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爱情婚姻的看法,联系自我,学会正确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

1、教学设想

重点和难点:

理解词中的字词,透过字词分析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传统模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多媒体模式

2、课时安排:

二课时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们都知道苏轼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婉。

那么,大家可知道,有一位生活在宋代的诗人也集豪放与婉约于一身,他不仅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豪壮理想,也有“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的凄婉低回。

他是谁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陆游的婉约之词《钗头凤》。

2、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爱国诗人。

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

年轻时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陆游创作力非常旺盛,是我国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仅在他的诗集《剑南诗稿》中保存至今的就有9300多首,所以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他的诗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

陆游生活在祖国分裂的年代,恢复中原既是他一生奋斗目标,也是他诗作中的重要内容和情感。

一直到死,他念念不忘的仍是祖国的统一。

背景介绍:

据史料记载,南宋年间,着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

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

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

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

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

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春天,他们在沈园偶然重逢,唐琬为陆游送去酒菜,陆游“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园壁间。

”这便是这首词的来历。

相传,唐琬看了这首词后非常伤感,回家后也和词一首,不久便忧郁去世了。

3、朗读该词,整体感知

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téng)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yì)鲛(jiāo)绡(xiāo)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注:

浥:

音(yì),沾湿。

鲛绡:

传说鲛人织绡,极薄,后以泛指薄纱;鲛音(jiāo),传说居海之人,坠泪成珠。

黄藤(téng)酒:

宋时官酒上以黄纸封口,又称黄封酒。

㈠:

题解

《钗头凤》词调是根据五代无名氏《撷芳词》改易而成。

《撷芳词》中原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陆游用“钗头凤”这一调名有何用意呢?

一是指自与唐氏仳离之后“可怜孤似钗头凤”;二是指仳离之前的往事“都如梦”一样的倏然而逝,未能共手偕老。

㈡:

该词主要运用什么手法?

对比:

例“红酥手”与“人空瘦”;“满城春色宫墙柳”与“桃花落,闲池阁”。

㈢:

分析诗词的意境、语言、形象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红酥”就是红梅的蓓蕾。

大家想象一下红梅,再想象一下蓓蕾,花骨朵,有什么特点(

小)“红酥”指细腻而红润,手最能表现女性的仪态,以“红酥”形容肤色,寓有“爱怜”之意。

“宫墙柳”它其中暗含着一种比喻,就是把现在的唐琬比作宫墙里的柳树。

相似之处在于可望而不可即。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空”字出现,写出了他们互相思念的一种无奈,《陌上桑》里有“使君自有妇,罗敷亦有夫”,表达陆游对唐婉的“怜惜、抚慰、痛伤之情”。

不一定是形容上的瘦了,而是精神上的瘦,那种空,就叫思念。

“透”字,没有大声呼号,没有一声半语,却显出泪之多,伤心之甚。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东风”用借代的手法,借春风吹落繁花来比喻好景不长,欢情难再。

对“错、错、错”的几种理解:

一是陆游责备自己当年休了唐婉,悔恨当初;二是他与唐婉的再次相见是个错误;三是错在人生,那种变化无常。

(各抒己见)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桃花因何而落池阁因何而闲以桃花的凋零和池阁的闲表达“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唐婉已走,诗人内心孤独,无心赏花和登临池阁。

“莫、莫、莫”三字为一叠句,表达诗人的无奈之情,只有将这段感情藏于心底。

㈣:

全词的思想感情

用味觉形容这种感情:

酸涩。

第一重,“为伊消得人憔悴”之苦,这个大家在前面都已经说过了。

第二重,“欲说还休,欲罢不能”之苦,你看三个“错”,说尽了吗?

说不尽。

还有三个“莫”,抽刀断水水更流,罢得了吗?

罢不了。

第三重,“隔花阴人远天涯近”,我们俩就隔着一层花阴呢,但是这个距离比天涯的距离还要远。

4、小结

读完全诗,我们不仅是感叹陆唐两人的爱情悲剧,惋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面对现实,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最后我们再次以饱满的感情朗读这首词。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

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

①标题《定风波》苏轼

②苏轼生平简历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

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起一落)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

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

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

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

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

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

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

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不过,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如《定风波》

二、教师范读这首词

提醒:

1、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同行(xíng)吟(yín)啸(xiào)一蓑(suō)

三、整体讲解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定风波》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的心境。

上片:

(“莫听”~“任平生”)开篇连用“莫听”“何妨”“且”三个词,使一个在雨中长啸,从容闲雅,且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

从“莫听~徐行”意思是: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表现得镇静、潇洒。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竹杖芒鞋不可怕,只要你以此为乐,一样可以轻松胜过骑马,表现出几分倔强,几分抗争。

当然这里的“轻”字另有含义,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也未可知。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不是写眼前景,而是写心中事。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自然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下片:

表现作者心境恬静,听任自然,旷达乐观的胸襟。

“料峭~却相迎”:

料峭的春风几丝寒冷,山头斜照、气候不定,隐隐地透露出作者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寒冷。

但不管天气是阴是晴,政治风雨是寒是冷都听任自然勇敢面对。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刚遇雨之处,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

只有坦然面对。

一个字“归”此时的主人公只想着“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

退隐和逃离。

因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里宽慰,表达他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侯,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但他淡化了甚至无视所有风雨,无视处境好坏,无视官职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现了他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

综上所述:

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表达了作者洒脱,旷达的性格和胸襟。

需要提醒的是:

全词从表面上好像是写自然风雨,但仔细体味,这里写的己经不是自然界的风雨,而是人生旅途中的风雨,怎样对待这旅途中的风雨人生,应该说我们从这首词里找到了答案。

当然,苏轼的旷达胸怀,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他在《临江仙》中写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名句,在这首《定风波》之前,可见在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内,归隐的思想在他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四、重读这首词

五、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

眼前的遇雨:

可在雨中“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这是眼前景,但都隐喻着苏轼的经历,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风雨;竹杖、芒鞋、喻苏轼被贬渔樵杂处,放荡出水;“酒醒”隐喻作者经历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

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

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超脱旷达。

这些都渗透出他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六、作业

1、联系苏轼的一生探究他的旷达胸襟及超脱性格的由来,并讨论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什么(和学生互动)。

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又何妨……”说明他是多以的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他在壮志难酬时还有许多感概。

但宦海的风波,仕途的坎坷使他不得不希望获得精神解脱,“归去”,可见也是自我慰藉的最好方式,“旷达”“超脱”的性格来自于“政治风雨”来自于对人生空漠的看透和体验。

从他身上应该学习他对待人生的旷达胸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2、“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表现词人无惧苦难,听任自然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3、背诵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