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62074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docx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

2019美学期末复习

第一至三章

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近代的事。

2.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之父

3.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

4.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美学”正式建立。

5.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艺术美)

6.柏拉图:

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7.》

8.康德:

《判断力批判》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而审美的快感则是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

【名词解释:

趣味判断】

9.黑格尔: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0.克罗齐:

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11.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12.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

13.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所下的定义是“美是生活”:

①车如何论证②车观点进步性③车观点局限性

14.《国语·楚语上》:

伍举论美,比较早地明确提出美与功利的关系,美是有功利的,美与善是密不可分的。

15.*

16.墨子:

对美持否定态度。

“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再一次说明美与功利、与善的关系。

事物总是先有功利,先有善,然后才可有美。

美与功利、与善是不可分的。

17.孔子:

《论语》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语,如“里仁为美”、“尊五美,屏四恶”、“尽美矣,又尽善也”

18.孟子:

美是有内容和形式(“茂好于外”)的,“充实之谓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

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先验唯心论

19.荀子:

1)“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荀子·礼论》)“伪”:

人为。

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2)“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劝学》)。

只有从事学习,掌握“全”“粹”(道德和礼义)的知识和修养才是美的。

“德操”即“全”“粹”结晶,即美。

再次说明美与德、善的关系。

3)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荀子·王制》)。

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社会功利性质。

20.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的主观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21.%

22.在中国美学史上结合艺术探索美的途径:

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

意境:

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的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王国维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所谓“无我之境”,是说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对象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强调的是纯粹的观照。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待理解】

当代美学界对美的本质的主流观点仍是实践美学:

从实践、生活、人的本质入手p52

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是关系

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同一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2)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的理解,必然联系到人的本质。

因为社会生活是人类所特有的生活。

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自由创造,这既体现了人的本质,也体现了生活的基本内容。

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生活就是空的,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存在,所以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为何说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P55

1)要从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去理解美的本质。

2)实践中的自由创造使得美的事物引起人们的喜悦。

①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把握,是对自然的认识、超越、谐和与统一。

②创造是对自然的突破、再造。

③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人的社会实践中最可宝贵的内容。

3)~

4)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的生动表现。

【P59】

人具有“直观”的能力,并能在自己创造的对象中“直观自身”,即看到人类的自由的创造劳动,在对象中感到自由创造是珍贵的,能引起人的喜悦。

美一产生,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丰富多彩,充满人间,而是在人类初期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从低级到高级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5)在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

这一最珍贵的特性的形象表现就是美。

马克思说:

“劳动创造了美”。

美是劳动中、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结果。

【课本相关内容】

美是在劳动中、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结果。

在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

这一最珍贵的特性的形象表现就是美。

自由创造,这种特性之所以珍贵:

首先是由于实践中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的衣食住行等。

其次,由于实践中的创造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历史的发展。

再次,在创造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勇敢、灵巧、力量等品质。

3.美和自由的关系

(一)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

(1)什么是自由创造

①我们认为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就是由于里面包含了人类的一种最珍贵的特性——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②自由创造即按照人类认识到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物质生活。

(2)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

①由于实践中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了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衣食住行;

②由于实践中的创造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社会中的一切进步都和创造相联系;

③在创造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勇敢灵巧力量等品质,这些品质能普遍为人们所喜爱。

④所以在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

这一最珍贵的特性的形象表现就是美。

马克思说:

“劳动创造了美”。

(二)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的生动表现。

【P59】

人具有“直观”的能力,并能在自己创造的对象中“直观自身”,即看到人类的自由的创造劳动,在对象中感到自由创造是珍贵的,能引起人的喜悦。

美一产生,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丰富多彩,充满人间,而是在人类初期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从低级到高级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

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一、美与善的关系【P69】

在生活中真善美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所谓真,指客观规律;所谓善指功利;所谓美是指在实践中真善的形象体现。

【注意如何用此分析作品】

联系:

①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

善包括人的道德行为以外的许多事物的社会功利性质,也就是指符合人的目的性;

②美以善为前提。

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

美的事物是一种肯定的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形象。

区别:

①从功利关系上看,善直接跟功利相联系,衡量一件事物是否善是以社会功利为客观标准,而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联系,功利是潜伏在形象中。

[

②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看,善主要不是讲形式,人们对善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而美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

③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而美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二、美与真的联系【P69】

真是指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

①美的产生是在人的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人的自由创造要符合客观规律。

②真并不就是美,因为美并不就是客观规律本身。

美和真的区别首先在于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

③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们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是欣赏的对象,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本身本质力量的肯定。

-

总之,美不能离开真和善,但又有不同。

真、善、美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具体地历史地得到说明。

【PPT】真、善、美的联系与统一

真善美都是人类在不同方向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争取自由的实践斗争。

1.审美活动与求真、求善活动的统一

(1)真、善、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自由创造的本质之上的。

(2)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活动因而统一在实践的基础上。

2.审美活动与求真、求善活动的区别

(1)求真活动侧重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加以运用。

(2)求善活动侧重发扬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人类社会共同体。

(3)审美活动强调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感性与理性、真理与幸福的统一。

3.审美活动对求真、求善活动的导引

(1)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当中,人类实践活动可能遭遇异化,真善美分裂并异化。

(2)真善美的分裂与异化,造成人类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各种弊端。

(3)在美学的视界中,强调审美活动的自由创造本质,突出审美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对和谐社会(人类共同体)的追求,昭示求真、求善活动的偏弊,提供救济的可能性。

三、美和丑的概念及其关系

1.:

2.什么是丑【PPT】

第一,丑的特征:

“丑”与恶虽然有密切关系,但是“丑”并不等于恶。

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长相的丑是属于人的生理特征,并不一定和恶有必然联系。

第二,形式丑——畸形、毁损、芜杂等等。

1)形式的不协调。

2)负面的情感。

3)否定性价值——人的本质力量被歪曲,被否定。

3.、

4.美与丑的关系【P73】

1)美和丑相互依存。

在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美丑的对比,一种是在美丑的对比中着重揭露丑,一种是在美丑的对比中着重显示美。

形式丑对形式美可以起衬托作用。

2)2.美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eg.荒山变为景区。

【补充:

艺术丑,如何审丑】

艺术丑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低劣

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某些艺术中的“丑角”不等于丑

/

园林艺术山石以“丑”为美

第六章美的产生

1.美是如何产生的【P98-101】

(1)美产生于劳动。

美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直接呈现于对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线条、形体等),在这些感性形式中凝聚着人们的劳动和创造。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从打制石器发展到磨制石器,首先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实用。

因为它们实用,而且又体现人的创造,人们才喜爱这些事物,这些事物才具有美的性质。

在实用的基础上,才逐渐出现产品的装饰,并分化出主要为满足审美需要的装饰品。

<

(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这中间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观念形态在实用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起到中间环节的作用,但观念形态并不是美的根源,观念形态本身也是决定于一定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经济。

(4)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客体即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这个对象世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化的自然,反过来又影响主体,凭着对象的丰富性才发展了人的感觉的丰富性。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实践、自由创造起着决定作用。

美的形式:

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

第七章社会美

整章理解“社会美”

;

一、社会美内涵【P102】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

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

社会美是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斗争和人的自由创造的积极肯定。

人类的社会实践斗争包含两个方面:

对人、对自然。

①社会美首先表现在作为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

社会美作为生活形象,包括人物、事件、场景等等,而所谓“事件”、“场景”也是以人物为中心。

②其次表现在劳动产品上,这主要是指那些已经改变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的劳动产品,直接体现了人的需要和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

(如棉花长田野里属于自然美,但被做成衣服就变成了社会美)

二、社会美的特征

1.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

\

①社会美直接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社会生活的美本质上是属于人的社会实践的。

②社会美总是以理想的形态出现的。

美的理想是以真善为内容,对未来生活图景充满激情的想象。

(也就是说,社会美反映的不是这个社会的平均数,而是它的最高值。

社会美因而具有指示、引导的价值和意义。

这也是一切形态的美的价值和意义。

③理想要和变革的社会实践结合。

理想仅是构成社会生活中美的一个主观条件变成现实美必须通过实践。

2.社会美重在内容

美分形式和内容,社会美更重内容。

人物形象的美是在生产劳动中,在自由创造中形成的美好品质和性格。

(如绘画里面强调“以形写神”、“神形兼备”还有平常说的“心灵美”“精神美”)

第八章自然美

1.什么是自然美p120

\

一、自然美的内涵

(一)自然美归根结底是一定社会实践或社会生活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都是自在事物,它们的物质属性虽然早已存在,但这时自然无所谓美丑,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于人才有意义。

这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

1没有人类存在便没有把自然作为管找对象的主体存在。

2一切自然现象本身“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它们没有任何预期的自觉的目的,不能自觉为美。

自然界期初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诬陷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它并不是可亲的,因此,原始人类对这种具有无限威力的神秘的自然力量并不感觉到没。

(加上笔记部分):

只有当自然对人没有生存的威胁或人在实践中掌握了自然的规律才会有美感的产生,“自然的人化过程”不断深入,让自然与人间产生密切的关系,美才愈发能够被人们认识。

“自然的人化”也称“人化的自然”,包括主客体两方面的关系,主体是人,客观是自然。

所谓“化”即指主体利用改造客体,在客体本身的本质力量的过程,通过“化”的过程,客观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界,这种“人化的自然”的实现过程,即“自然的人化”。

自然美与人类社会实践的联系【PPT】

1)自然本身不能自觉为美。

美是人对大自然的感受和评价,人是连接物理存在和审美存在的纽带,自然的美是人类构建的。

2)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进入人的审美视域。

①中西美术史,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历史,说明自然并没有一开始就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

②原始绘画和诗歌的遗迹表明,与人的生产生活实践直接相关的自然事物,才能成为原始人关注的对象。

③贫乏的自然美欣赏,体现的是人自身的贫乏。

当代文化语境中,自然对人往往只呈现为“景观”——仅供耳目之娱的对象,感官消费的商品。

}

(二)自然美的各种现象及其根源

自然美主要包含两种现象:

一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与人与社会生活有着直接联系;另一种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但仍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的生活发生联系:

①作为人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

②形式美的问题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美和生活实践相联系的重要中间环节。

③自然美的某些特征还可以与人的性格品质相似,审美主客观性。

二、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美重在形式、自然特征的审美意义,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

所谓形式美的法则不过是人们审美活动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形式概括和反映。

[

第十章艺术美

1.艺术美即艺术作品的美。

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P155

2.如何理解艺术美来源于生活p158【考过简答和论述】

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

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

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非常强调以自然为师。

在画论中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总之,从艺术史上看,许多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在创作中都很重视生活的基础。

这是因为:

1)生活史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必须依靠生活中所积累的大量的感性材料,即记忆中的表象

: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体现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优良艺术传统,它并不是简单的记录各种生活现象,而是在深入观察、研究生活的基础上发挥艺术家的想象而创作出来的。

画中对北宋晚期的汴京生活景象描写生动细致,人物、舟车、屋舍等等,特别是在人物的描写上能通过某些情节、场面,反映出人物之间的关系,有着浓厚生活气息。

2))

3)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艺术美并不是生活形象的简单的再现,在艺术形象中浸透了艺术家的激情,而这种激情也是来源于生活实践。

在生活中直接激发的感情推动了艺术家的想象。

冼星海青年时期在法国巴黎学音乐,曾写过一个作品名叫“风”,回忆创作过程时他总结是当时的走投无路及寒冷的大风天气,使他的心随之猛烈撼动,所以借风述怀。

这说明现实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推动了艺术家的想象,才可能创作感人的作品。

3)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

艺术技巧在表现生活与思想情感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生活在不断发展,要求艺术家在技巧上也要相应的变化。

画家傅抱石在解放后遍游祖国南北各地,由于广泛接触新的现实生活,思想和笔墨技法上都有了新发展,他说:

“几次深入生活都给人以新的体会和启发……新生活的感受使我们的笔墨能够有力的表达对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歌颂与热爱。

以上三个方面都说明,生活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美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十一章意境与传神

3..

4.【意境的概念】:

p185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

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的过程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

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在意境的形成中,境是基础,境不仅指直接唤起情感的某种具体景色,而且指与这些景物相联系的整个生活。

境虽然是形成意境的基础,但在意境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情与意。

5.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p191

1)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

红杏枝头春意闹

2)意境中包含艺术家的情感:

感时花溅泪

3)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最高技巧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无技巧。

4);

5)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

言有尽意无穷

第十三章优美与崇高

审美形态:

优美、崇高、悲剧、喜剧

1.什么是优美和崇高p229

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即美的两种不同种类。

书本优美的内涵:

1)优美的特点是:

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

(解释:

矛盾的平和状态,相关的各种关系处于和谐一致的协调状态。

2)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

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

3)(

4)从美感上看:

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总之,优美的特点是主体与客体的相对统一的宁静、柔和状态。

举例说明:

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优美”。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物我两忘”。

——主客对立的消失。

②王维诗歌的“禅境”。

——本质是一种“宁静”。

这种宁静,不是观照对象本身的静,而是观照主体的“静”。

所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这里,也是“心静”。

“静”,不是死寂。

静与意境的生机勃发是并存的。

见白居易诗歌。

所以,“静”只是对立、矛盾、冲突的平息,是“和”。

【PPT】优美的内涵

优美是一种静态的审美,是和谐之美。

审美主体能够充分把握审美对象的形式,面对审美对象,油然而生一种自由和谐的情感,这种自由的情感是心灵无声的应和,是人消除压迫与紧张感后,人性享受到的最淳朴的自由。

[

优美的产生,其实是人在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获得满足之后,人性归于平静自然状态的情感表现。

审优美的背后,其实是审人性。

优美的层级决定人性的层级。

书本崇高的内涵:

1.特点:

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

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2.形式上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

3.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PPT】崇高的内涵

崇高是一种动态的审美。

崇高的最初形态,乃是人与自然暴力在较量的过程中,人性为追求安全感与生存意识而形成的恢弘壮大的力量之美。

]

崇高体现为主体最初受压制而最终挣脱外部强力,获得超越的道德自由感。

崇高是人在追寻自由与解放的历史道路上,所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性力量,这种力量不会因为被压制而丧失、剥夺,而是以抗争的方式不断向超越的方向前进。

登山运动员表现出的正是崇高之美。

(2017年4月,瑞士登山运动员斯特克残命珠峰。

斯特克的命运让我们想起希绪弗斯的神话)

【PPT】小结:

崇高的本质

超越性:

主体超前于客观现实和实践活动,指向理想境界

斗争性:

主体与客观现实之间经历巨大激烈的斗争,人与世界的矛盾、冲突、斗争

肯定性:

对人的主体力量的肯定

崇高的表现

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事物的一种客观性。

它跟美都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

1)¥

2)现实生活中的崇高。

在社会生活里,崇高是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所显示的伟大实践的力量。

它主要体现实践主体的巨大力量。

(如爱国主义者的牺牲表现出的事迹和精神)

3)艺术中的崇高。

崇高通过实践作为一种审美现象,在艺术作品中得到最真实、最集中的反映。

崇高的根源是实践的、客观的。

(艺术作品表现越激昂,越崇高,如爱国诗人屈原的忧国忧民思想)

2.【判断】在西方美学史上,古罗马的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最早使用“崇高”这一范畴。

他是从修辞学的角度,而不是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加以论证的。

p234

3.【判断】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崇高的分析》中,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

P235

4.什么是力学和数学的崇高p236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

1)数学的崇高:

指对象的体积和数量无限大,超出人们的感官所能把握的限度。

但是审美有一个饱和点,是感官所掌握的极限,如果对象的体积超过了这个极限,我们的想象力就不再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了,但我们的理性却要求见到对象的整体。

虽然想象力不能超出极限,对象不能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理性却要求它作为一个整体来思维。

因此,崇高只是理性功能弥补感性功能(想象力)不足的一种动人的愉快。

所以,“真正的崇高只能在评判者的心情里寻找,而不是在自然对象里。

2)力学的崇高:

表现为一种力量上的无比威力,如“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的断岩,天边层层堆叠的乌云里面挟着闪电与雷鸣,火山在狂暴肆虐之中,飓风带着它摧残了的荒墟,无边无界的海洋……等景象,在和它们相较量里,我们对它们的抵抗能力显得太渺小了。

但是假使发现我们自己确实在安全地带,那么,这景象越可怕,就越对我们有吸引力。

”这就是说,自然的力学崇高其巨大的无比的威力作用于人的想象力。

适应而感到恐惧可怕,因而要求理性观念来战胜它、掌握它,从而发现我自己“是在安全地带”,由想象的恐惧痛感转化为对理性的尊严和勇敢的快感。

所以康德认为崇高的什么判断最接近伦理道德的判断。

第十四章悲剧

1.什么是悲剧p248

1)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

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

它经常表现在一定时期内,还具有强大实际力量的旧势力对新生力量暂时的压倒,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失败或挫折,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苦难……等等,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

2);

3)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

它是对进步社会力量的实践斗争的积极肯定。

4)悲剧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上对悲剧很重视,一向被称为崇高的诗。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写的《诗学》中提出:

①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

②悲剧有特定的对象和人物。

3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和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能起“陶冶”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悲剧是: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这些悲剧本质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有其历史必然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