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71565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docx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docx

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

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灭

一、考点透析

1、本章主要知识点有: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

本章节讲述近代中国20世纪初期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总体特点是:

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深化;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学习时应以理清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为重点,通过20世纪初中国社会基本特征的概括分析,认清民主革命是当时的历史潮流;从民主革命斗争、封建统治势力的反动等方面进行整理,并注意相互间的联系,建立立体知识结构;另外还应通过对同盟会的理解,以及武昌起义后国内外各种势力的不同反映等问题的分析,准确把握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

2、重点掌握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及评价;革命爆发的背景和条件、革命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革命的结果及其原因、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二、历年真题展示

真题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考点

《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天平天国运动

大众传媒的变迁

分数

3

6

3

第1节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考点3-1-1:

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建立条件

①革命思想的传播②革命团体的出现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起义的失败⑤孙中山的个人努力

2、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

(1)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1894年孙中山檀香山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3、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机关刊物《民报》

【例3-1-1】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意义是()

A.反清复明B.反满兴汉C.反对民族压迫D.反对封建统治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

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把斗争矛头直指清王朝。

因此,其实质意义是反对封建统治。

故选D。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分析、理解。

【例3-1-2】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开始的历史事件是()

A.同盟会建立   B.广州起义   C.兴中会建立   D.黄花岗起义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在其政治纲领中已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决心推翻清政

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选C。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兴起的掌握。

【考点演练】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

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正式形成B.开始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

C.革命派开始积极发动武装起义D.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

考点3-1-2:

三民主义

1、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简称三民主义。

(1)民族是前提,目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统治。

(2)民权是核心,创立民国即是孙中山的民权思想,目的: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3)民生是补充、发展,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2、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②它反映了农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公共愿望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④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⑤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革命纲领

【例3-1-3】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

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

这是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D.体现了“耕者有其田”思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上述是关于民生主义的论述,孙中山主张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C项错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B项错误;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从材料“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

这是很大的问题”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思想体现了体现了“耕者有其田”思想,故选D。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例3-1-4】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首先社会矛盾是()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B.民族资产阶级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D.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此处的三民主义应为旧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主要把斗争矛头直指腐朽的清政府和封建专制制度,因此首先解决的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解决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故选C。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

【考点演练】

2、有人认为辛亥革命的“民族”色彩也很突出,但那主要是“驱逐鞑虏”、“排满兴汉”的民族性,与后来“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不是一回事。

其依据是()

A.没有无产阶级领导B.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C.在革命中曾经寻求西方国家的支持D.“排满兴汉”体现了大汉族主义思想

第二节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考点3-2-1: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1、“新政”

(1)时间:

1901年

(2)目的:

①缓和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②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

(3)内容:

①派遣留学生;②编练新军;③奖励实业;

2、“预备立宪”

(1)时间:

1906年

(2)目的:

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例3-2-1】1901年~191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

“新政”没有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的破坏B.借“新政”增加税收,引起人民的反抗

C.不能解决当时中国各种社会矛盾D.民主革命形成高潮

【答案】C

【解析】清政府实行带有近代化色彩的“新政”之所以没有成功,其原因就是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即清政府实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当然也就不可能调整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也就注定它不能解决当时中国各种社会矛盾,所以会失败。

故选C。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末“新政”分析理解能力。

【考点演练】

3、1901年~191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

清末“新政”表明()

A.发展资本主义是大势所趋B.清政府准备调整生产关系

C.封建统治阶级寻求妥协途径D.封建顽固势力衰落

第三章中华民国的成立

考点3-3-1:

严守中立、南京临时政府

1、严守中立

(1)原因:

中国政局非袁世凯不能收拾重新扶植代理人—袁世凯

(2)实质:

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他们通知中国的工具

2、南京临时政府

(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五色旗为国旗1912年民国元年

(2)性质:

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①政治:

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

②经济:

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

③文化:

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

④社会生活:

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⑤对外措施:

《告各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妥协性)

【例3-3-1】判断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其主要理由不包括()

A.以革命手段夺取政权      B.政府内革命党人占优势

C.颁布《临时约法》       D.逼清帝退位,实现“南北议和”

【答案】D

【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

判断一个政权的性质,主要根据其组成人员、颁布的政策和措施等,A、B、C三项与教材相符,D项是袁世凯所为。

故选D。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南京临时政府政权性质的理解判断。

【考点演练】

4、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下图所示的文件,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考点3-3-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等自由

②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③确定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④实行责任内阁制

(2)性质:

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2、辛亥革命

(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1950年土改—较彻底的瓦解封建制度)

(2)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3)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意义:

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天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19世纪末亚洲的觉醒——资产阶级的领导

⑤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建立资产阶级行不通

结论:

革命需要新的阶级领导

失败根本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例3-3-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

民主宪法,其主要原因在于(  )。

①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和颁布 ②其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③规定了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制度 ④规定实行总统制的行政制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为巩固新生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颁布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临时约法,①正确;从约法内容上看,②③正确,且与题干相符;④中的总统制表述有误,可排除。

故选A.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掌握。

【例3-3-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A.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答案】A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

辛亥革命的功绩是巨大的,但其最主要的一点是在中国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起深入人心,共和国建立,颁布《临时约法》都是建立在结束专制政体基础之上的。

但中华民国的建立并没有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而作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这决定了它不可能给予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故选A.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分析理解。

【考点演练】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制定的原因主要包括()

①适

应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确立民主体制的需要 ②完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需要 ③限制袁世凯专权的需要 ④强化总统制的需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相对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突出不同之处在于()

A.它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

B.它以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

C.它主张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

D.它主张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

【高分冲刺】

1、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为实现民主共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有()

①创建同盟会②提出三民主义③颁布《临时约法》④领导“二次革命”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A.总统   B.议会   C.内阁   D.全体国民

3、“《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这是因为它()

①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 ②在法律上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③体现了革命派的建国主张 ④是中国近代民主化的一座丰碑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

4、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

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5、“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若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的这段论述突出地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

A.民权主义B.民族主义C.民主主义D.民生主义

6、1912年在南京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当时实际结合起来的举措是()

A.宣布主权在民B.规定国民权利C.实行三权分立D.实行责任内阁

7、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这说明()

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②政治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③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④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8、1913年,某身着日是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于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但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

A.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9、革命党人陈天华说:

“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只用一班人,才是道理。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B.主权在民C.君民共主D.民贵君轻

10、“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

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第三章答案解析

【考点解析】

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能力。

解题时要紧扣“新阶段”进行归纳分析。

题干中的“革命新阶段”是指革命斗争水平有很大提高。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前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思想纷杂,各自为战,而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并有统一的严密的领导核心和较完整的革命纲领。

故选D。

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旧三民主义的形式相同,都是“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张,但内涵确有较大不同,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只强调推翻满清统治,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而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则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摆脱受殖民压迫的窘境。

ACD三项不是新旧三民主义的主要差别。

故选D。

3、C

【解析】清末“新政”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的一场自救运动,因此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挽救其即将没落的腐朽统治,所以A、B两项显然不符合题意,而C项相对D项而言更准确,故选C。

4、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A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而《临时约法》是在1912年3月份颁布的;清王朝结束的标志是宣统帝下诏退位,因此B项也错误;C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后并未废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是遵守执行。

故选D。

5、A

【解析】依托题肢各项再现史实分析可知:

①②③与题干有因果关系;为完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限制和削弱了总统的权力而排除含④的B、C、D三项

故选A。

6、C

【解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不同点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答题时根据题目选项角度回顾、比较即可。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本题中心词“辛亥革命”,“戊戌变法”只是作为限制项或比较项出现。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都以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但二者选择的方法或道路不同:

戊戌变法主张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辛亥革命主张中国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

故选C。

【高分冲刺】

1、C

【解析】此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

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再认、再现①、②、③都是孙中山先生为实现民主共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领导“二次革命”也是孙中山为实现民主共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但题目要求的时间是辛亥革命时期,故排除④。

故选C。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辛亥革命中孙中三的贡献。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和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要求识记和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

故选D。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国家主权归属问题。

3、A

【解析】①②③④从意义、影响和地位等不同角度正确阐释了《临时约法》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故选A。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的背景、内容分析理解。

4.A

【解析】BD体现的是民族主义,即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C体现的是民生主义;民权主义强调用革命手段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故选A。

【名师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5、A

【解析】创立民国、实现民主共和属于民权主义。

故选A。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中民权的分析、理解。

6、D

【解析】所谓“中国当时实际”指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

但对其又不放心,所以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家权力重心在内阁不在总统,想以此来限制袁世凯。

很可惜的是此招被袁世凯看破,上台后很快就破坏了责任内阁制,去掉了自己头上的紧箍咒。

故选D。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中颁布的法令以及背景的分析、理解。

7、A

【解析】辛亥革命和临时政府的措施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的变化,并不是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排除含④的选项。

故选A。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辛亥革命对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的影响。

8、C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理解掌握,以及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判断此题没有涉及反日问题,因此排除A;从材料革命当人与老农的问答,能反映出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有限,农村人甚至都不知道中华民国。

故选C。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9、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中的主权思想。

分析材料能了解的材料国家、皇权、官府与百姓的关系。

故选B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中的主权思想。

10、C

【解析】题干中的引文表明了辛亥革命对民众思想观念的影响,说明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故选C。

【名师点评】此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中的主权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