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74689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材分析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技能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意义,能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体积的计算公式,学会正确计算它们的体积,认识表面积,学会正确计算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轴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给定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比例尺的意义,明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通过回顾整理,系统掌握统计图表、统计量及可能性等有关知识。

7、通过回顾整理,能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方程等基础知识;能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系统掌握所学过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

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

 

2.在探索图形的特征.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 

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

(三)解决问题

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

(四)情感与态度

1.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3.在统计过程中,逐步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初步体会统计的工具性。

二、学情分析

数学领域

学情分析

 

“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第一单元百分数

(二)、第三单元比例、第四单元比例尺的有关知识。

第一单元百分数

(二)是在六年级上册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计算、百分数

(一)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百分数;熟练掌握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互化;具备了分析、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比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多(少)几的数是多少,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等分数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及求比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多(少)百分之几的数、已知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纳税、折扣、利息。

是对分数乘除法和百分数

(一)的延伸与拓展,这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是一种深化。

转化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能把未知的内容变成已知的内容。

第三单元教学比例。

信息窗一学习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是在六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比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也是后面学习正比例、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用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问题。

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新内容,是比的知识,正比例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学生要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结合丰富的实例,探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会利用正、反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

第四单元教学比例尺,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比和比例、方程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比例尺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本单元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生活。

信息窗二求实际距离是本单元的核心点,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只是一个中间环节,还要根据求出的实际距离根据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求时间等。

 

“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体积的概念,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公式,本单元引导学生探究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公式。

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学好这部分知识,学好这部分知识,为学习圆锥打下基础,也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高年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逐步增强,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几何知识,了解部分几何图形之间的转化方法。

但学生的立体空间观念还不是完全成熟,形体之间的转化还有一定的困难。

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

组织学生探索规律,归纳总结,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

统计领域教学第五单元扇形统计图。

青岛版每册教材都渗透统计意识,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自然生成新知识点。

另外在认识圆和能够应用百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完成阶段,是学习下一学段统计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要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据意识,提高分析、表达和利用数据的能力,更理性的认识客观实际。

“实践和综合应用”领域编排了两次实践活动。

第一次是立体的叠面,第二次是让校园绿起来。

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研究现象,探索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本单元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整理,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小学生全套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目标能否圆满地完成。

为了更好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把整个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

本复习不仅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还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梳理,使之与所学知识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后继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在内容编排及结构安排上打破了传统的教材总复习的框架结构,从整体上将总复习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知识与技能”部分又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领域,每个领域又细化为几个板块,在“数与代数”领域里把内容分成数的认识、数的运算、量与计量、比与比例四个部分进行复习。

把解决实际问题纳入数的运算、式与方程两个部分,突出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内容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部分进行复习。

小学阶段的测量主要是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物体的体积,教材把测量的内容与图形的认识有机结合起来,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分统计、可能性.在每个板块里又设臵了“回顾与整理”、“讨论与交流”、“应用与反思”三个部分。

二、单元内容建构

单元

内容

目标

重难点

突破办法

活动设计

课时安排

百分数

(二)

1.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及求比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多(少)百分之几的数、已知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此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理解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具体情景中,能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4、在探索百分数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发展数感。

   5、在用百分数表达和交流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级目标:

1.C类学生较好掌握基本目标,掌握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

2.B类学生能进行一些变式训练,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A类学生能完成拓展延伸类题目。

重点:

1.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及求比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多(少)百分之几的数、已知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此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理解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难点:

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1.充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鼓励学生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以及百分数的意义解决问题。

4.注意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调查生活中关于“百分点”、“负增长”的实例,和同学分享。

2.向父母了解一个存款情况,计算到期后的利息和到期后应取多少钱。

3.调查并计算一个场所的营业税。

 

6

圆柱和圆锥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妙计和圆柱、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三级目标:

1.C类学生较好掌握基本目标,掌握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

2.B类学生能进行一些变式训练,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A类学生能完成拓展延伸类题目

 

教学重点:

圆柱、圆锥的特征及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及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1、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2、加强相关知识的对比,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让学生充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做好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

 

 

1.将圆柱、圆锥实物展开研究特征。

2.将不同形状的小旗快速旋转,感知小旗旋转后的图形。

3.找生活中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的物体,想办法测量底面直径和高。

4.自制圆柱、圆锥。

5.立体的截面实验研究。

4

比例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能够正确判断程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4、通过解决现实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三级目标:

1.C类学生较好掌握基本目标,掌握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

2.B类学生能进行一些变式训练,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A类学生能完成拓展延伸类题目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判断正、反比例的量。

1、恰当的实用教材,引导学生把精力用在分析数量关系上。

2、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以实现知识的结构。

3、通过自主探索,强化对比例意义的理解。

5

比例尺

 1、在具体情景中,了解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并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培养空间观念。

 3、结合实际,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初步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自主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应用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级目标:

1.C类学生较好掌握基本目标,掌握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

2.B类学生能进行一些变式训练,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A类学生能完成拓展延伸类题目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按比例尺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3.分析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4.运用知识的迁移,尝试用方程解决比例尺相关问题。

 

1.尝试画操场、篮球场平面图,感受按一定比例画长方形平面图。

2.根据要求,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者缩小。

3.平面图设计比赛。

4.校园绿起来实践活动。

4

扇形统计图

1、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意义,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发展统计观念。

 

3、会运用扇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看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级目标:

1.C类学生较好掌握基本目标,掌握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

2.B类学生能进行一些变式训练,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A类学生能完成拓展延伸类题目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

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教学难点是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有效表示数据。

1.教师通过和学生交流奥运会的话题自然地衔接到统计的学习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2.运用迁移规律,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并进行合

理引导,学习新知识。

在掌握了新知识后,通过生活化的练习,倡导学

生运用所学统计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针对班级中的一种情况进行调查,并选择合理的统计表、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2

总复习

1.复习巩固一至六年级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和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在对知识回顾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

展应用意识。

 

4.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

 

5.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课程标准》中所制订的各项教学指标。

重点:

复习巩固一至六年级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和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难点:

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19

三、课时内容建构

单元

内容

目标

重难点

突破办法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1.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此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3.理解成数的意义,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

难点:

把分数问题解题方法迁移到百分数问题中。

1.充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其中蕴含着数形结合的思想。

2、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知道学生找准单位1的量。

 

信息窗二

 

1.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及求比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多(少)百分之几的数

1.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及求比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多(少)百分之几的数;已知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此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体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正确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重要性。

3.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及求比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多(少)百分之几的数;已知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

把分数问题解题方法迁移到百分数问题中。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算式中有百分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后再计算。

2.求比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多(少)百分之几的数与已知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与分数此类题的解题方法相同,用类比的思想进行迁移。

2.已知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

信息窗三

 

1.纳税

1、知道纳税的意义和税收的用途。

理解税率、折扣的含义,掌握折扣和百分数的关系。

2.知道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解答有关税率和折扣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4.在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百分数知识的兴趣。

 

重点:

理解折扣的意义,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折扣和百分数的关系;应用纳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比较"折扣"和"成数"的异同点。

2.注意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2.折扣

相关链接

利息

1、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等储蓄术语的意义和关系。

2.经理分析比较的过程,掌握利息、税后利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4.在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百分数知识的兴趣。

 

重点:

掌握利息、税后利息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等储蓄术语的意义和关系。

 

求利息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认识圆柱和圆锥

1.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测量、感知、体验、思考、讨论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圆锥的高

 

1.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2.重视圆柱和圆锥高的测量方法及技能的训练。

 

信息窗二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圆柱的展开图,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探索和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相应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

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探索和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放手让孩子操作、观察、

加强相关知识的对比,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关键在这类学习内容上。

两节课相比较,应该把第一节课作为重点。

  2、探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时,需发散思维。

由学生合理猜测及交流后,重在教师做实验验证。

信息窗三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2课时)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探索与发现,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推导过程。

 

指导学生充分猜想、操作验证的学习过程,做好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

信息窗一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

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解比例

 

1.学生进一步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3.强调解比例的书写规范和计算中的灵活性,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计算能力。

重点:

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信息窗二

成正比例的量

1、学生感受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经历概括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的过程。

2、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根据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4、培养学生初步的函数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

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

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信息窗三

成反比例的量

 

1.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变化规律,并能初步运用。

2.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

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信息窗四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1、掌握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