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83741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思想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管理思想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管理思想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管理思想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管理思想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管理思想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管理思想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管理思想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管理思想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管理思想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管理思想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管理思想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管理思想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管理思想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管理思想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管理思想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管理思想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管理思想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管理思想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管理思想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思想史.docx

《管理思想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思想史.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思想史.docx

管理思想史

管理思想史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管理科学形成前的主要的管理思想和实践,管理科学的历史演进路径以及对管理思想未来发展的展望。

第一节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什么是管理。

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管理的概念

1、广义:

哈罗德.孔茨为代表,《管理学》:

本书是阐明经营理论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知识。

管理是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

2、狭义:

法约尔为代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企业包括六项活动:

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管理活动贯穿整个企业生产活动之中,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职能组成。

管理:

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活动,去有配置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二、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哈罗德.孔茨《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年),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认为使得管理有别于其他商业机能的因素是管理把所有这些机能凝聚了起来,从而使企业与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融为一个整体。

管理思想史是一门研究管理科学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1、影响管理科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2、管理科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过程。

3、管理科学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4、通过对各种管理思想的广泛运用而产生的主要社会影响。

三、管理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管理思想史的研究有三个基本视角,以清理各种管理思想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主要过程和历史地位,进而揭示管理科学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1、时间系列的视角。

2、研究领域系列的视角。

3、研究方法系列的视角。

四、促进管理思想演进的主要原因:

管理思想的历史演进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

管理思想的历史演进是各个特定时代文化的经济内容、社会内容和政治内容交互作用的结果。

1、文化的经济内容:

反映人同资源的关系。

资源分为有形与无形的,资源分配方式可分为传统的方式、命令方式、市场方式和综合方式四类。

2、文化的社会内容:

反映特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文化的政治内容:

反映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第二节管理科学形成前的管理思想与实践

一、古代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1、集体劳动协作形式,大约已有6000年历史,比如公元前2800年的埃及的齐阿普斯金字塔,公元前200年前的长城,公元前2250年,古巴比伦国的汉穆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古罗马帝国的强盛都要归功于有效的管理。

2、公元前400年间,苏格拉底认识到公共事业管理与私人事业管理相通之处。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公无前300年间所著《政治学》提出了管理和组织的相关论述,如劳动的专业化,论部门分工,论集权、分权、论协作、论领导

3、公元前500年间,孔子主张通过实践证明德才兼备的人任官,汉代实行了文化考试,唐代实行了科举制度。

4、古印度政治家查纳卡雅.考底里耶公元前300年间在《政事论》中建议印度应如何建立和维持经济、社会和政治秩序的问题。

5、希腊的杜兰特提出“一个国家诞生时总是讲求节约的,衰亡总是腐败的”著名论述。

6、汉高祖刘邦的“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名言。

我国的《周礼》对行政管理制度和责任的论述,《墨子》、《孙子兵法》等对管理的职能都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补充:

一、苏美尔人的管理思想

古代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最早文明的创造者,现伊拉克地区,首领恩西主管行政、军事、祭祀。

通过赋税制度积累财富,用文字记载帐目,建立起了法律价格经。

以牙还牙惩罚法,执法的半私人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过失和故意区别。

二、古埃及人的管理思想

尼罗河哺育了埃及,法老为最高统治者,中央集权制。

金字塔70多座,最大的高146米,边长230米,巨石二百多块,重达二吨半每块,做工细致,设计精巧。

用了十万人二十年才修成,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管理知识。

当时注意到了计划、权利和责任,例外原则,咨询制度,授权思想,监工管理10个仆人。

三、古巴比伦人的管理思想

阿摩利人约公元前2000年前建立,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实行中央集权,全国的行政、军事、立法、司法、祭祀等,开挖运河。

涉及出售、契约,合伙,协议,期票,借贷,租赁,转让,抵押,遗产,奴隶等各个方面立法。

土地分给三种人,祭司商人,兵役,纳贡者。

商业交易大都在石板上记载作为控制手段。

关于最低工资规定,支付农工至少八古一年。

关于控制,要有证人在存钱立契方面。

关于责任。

如果造的房子倒塌至人死,该工人负死刑。

关于生产控制与激励。

每个星期工厂中所用的棉纱使用不同的着色来标示。

织女的工资用食物来表示,以生产量来定多少。

四、希伯来人的管理思想

从幼发拉底河到巴勒斯坦地区。

善于利用宗教来控制人和管理国家,圣经《旧约全书》犹太教的经典。

摩西率领希伯来人逃出埃及,,在政府立法,人际关系,人员选择和培训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能力。

他的岳父杰罗思建议采用授权原则和例外原则,实行分级管理。

选择能干人担任千夫长,百夫长,十夫长。

五、古希腊人的管理思想

是欧洲文明的摇篮。

崇拜民主管理。

知识和思维促进管理思想的发展。

他们在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体育运动,数学,生物,医学都有发展。

统一节奏,愉快工作原则,管理普遍性原则,专业化与合理分工原则,提出管理的对象,目标和中心。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色诺芬等)。

六、古罗马人的管理思想

最早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奴隶制城邦,后控制着整个欧洲和北非。

分为101个省,每省分4年大区,13个小区。

任命3个助手。

等授权委派办法来管理。

古罗马人创造了类似工厂的生产方式。

向公从出售股票,商业实行标准化。

国家控制着经济,征收贸易税,管理行会。

军队实行10人编队制。

二、中世纪时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中世纪是从罗马帝国衰亡到文艺复兴(600——1500)之间。

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变。

教会(天主教)主宰着人们的思想,宣传反商贸易,认为“生意是罪恶的需要”,不关心现世而是关心来生,不关注获取,而关注救赎。

中世纪在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基本上没有任何重要成果,但在社会管理领域,在中世纪后期还是产生了诸如阿奎那的管理思想、马基雅维利的管理思想以及马斯莫尔的管理思想等影响深远、值得研究的成果。

1、托马斯.阿奎那,1226年生,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神学大全》被誉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

他从自然法的观点出发,对人与人之间关系进行讨论。

2、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生于1469年,意大得中世纪的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

提出了领导要具备“要比狮子还勇敢,比狐狸还狡猾”的素质,在《君主论》、《战争的艺术》、《佛罗伦萨史》等著作。

主张:

性本善,物质利益决定论,共和制优于君主制等。

3、托马斯.莫尔,生于1478年,欧州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

《乌托邦》,全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岛的既有益而有趣的全书》。

主要内容:

指出了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构建了乌托邦的假想,有农户、农场、作坊,公有制,民主管理,统一管理,秩序井然,6小时工作制。

文艺复兴运动。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的政治观,人文主义的绘画雕塑艺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被誉为“三杰”),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主要贡献在于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科学得到发展,知识的地位上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管理思想的发展。

三、工业文明的形成与现代管理理论的萌芽。

资本主义精神的确立、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为工业文明的繁荣和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对工业化时代早期企业管理问题的研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管理思想。

1、工业文明形成的时代背景:

行会制度出现于1100年间,随之更有效率的工厂制度代替了行会制度,随后产生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三大支柱。

(1)新教伦理:

马丁.路德在1517年,对天主教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天职”是上帝为人在现世中安排的使命,每个人应完成自己的任务。

瑞士加尔文提出了“选民”和“弃民”的概念,成功的是选民,失败的是弃民。

激发了人们的生活动力,形成了新社会生活准责。

主张珍惜时间,乐于工作,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抑制需求和浪费。

(2)自由意志伦理:

约翰.洛克《政府论》主张个人的行为受理智和自然法则支配,人类社会是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法律要以理智而不是专横为基础,政府权利来自于人民,天赋人权,天赋自由。

这一思想对英国“光荣革命”,法国的“大革命”,美国的独立宣言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市场伦理:

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指出,市场是“看不见的手”调节资源配置,实现利益最大化,主张劳动分工和专业化。

2、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光荣革命(1640年20年间),1775年至1789年美国的独立战争胜利,1789年法国“大革命”影响了欧州大陆,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3、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作的革命,从英国家的棉纺织业开始。

托马斯.纽科门制成了原始的蒸汽机,1763年,格拉斯哥大学的技师詹姆斯.瓦特改良研制,申请了专利。

在“火箭号”火车和“克莱蒙脱号”汽船上的应用为标志,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英国查尔斯.惠通斯,莫尔斯,维耳三人发明了电报,美国贝尔1876年发明了电话。

4、现代管理思想的萌芽:

效率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组织管理问题等都对旧的管理理论提出了挑战,必然有一种新的现代管理思想来支撑。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理论。

塞缪尔.纽曼于1835年《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了对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论述。

穆勒对忠诚和热心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马歇尔补充了自立等领导特质。

在纽约和伊利铁路公司工作的麦卡勒姆提出了管理原则,授权、职责明确、迅速纠错、每日检查制度,普尔(1812生)认为,管理的改革必须通过培养一批专业管理人员来进行,而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家来进行。

最早研究分工的英国重商主义者詹姆斯.斯图亚特爵士(1712年生)在176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原理研究》提出劳动分工的概念。

早于英国古典经济创立者亚当.斯密(1723年生)。

19世纪初詹姆斯.瓦特和博尔顿关于生产经营管理提出独到的见解,如计划,标准、控制制度、记录,工作研究等。

补充: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一、老子(公元前500年),姓李,是先秦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包含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研究。

道法自然的政治管理思想。

大自然法则支配一切,天道地道人道都服从自然。

有欲有私的人性理念。

受外界五色,五味,五音的影响。

要求达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

无智型的管理形式。

二、孔子的管理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479,名丘,字促尼,春秋末的鲁国人,早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

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

举贤才的用人之道,和与中庸的管理思想,以信为本的生存法则。

三、商鞅的管理思想

商鞅公元前390至338.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后因封地商,称商鞅。

教民耕战的基本国策,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论功封爵的吏治准则,综合治理的管理手段(运用法律,行政和,税收,价格等多种手段)

四、孟子子孙孙的管理思想。

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

是孔子思想的嫡派传人。

主张性善论的人性观,施仁政的管理准则,义利统一的经营道德观,修身是管理者从政的前提,以德服人的管理理念。

讲求权变的管理艺术。

五、孙子的管理思想

名武,春秋末齐国人。

《孙子兵法》最为出名。

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上兵伐谋,预测与决策关系全局,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人的因素决定胜负,唯民是保的战争基点。

六、管仲的管理思想

安徽人,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辅佐齐恒公。

主张天地为心的心术论,宽猛相济,刚柔并举,自利的人性观,民富与国富相一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与时变的创新精神,诚信者获益的管理思想,德能兼备的标准。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基本特征

一、人是管理的重心

二、组织与分工是管理的基础,周礼将周代官员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六官分为360职。

管子四民分业,强化了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

三、农本商末的治国理念

四、重义重情的管理价值观

五、运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

六、中庸是管理行为的尺度。

 

第三节管理科学的历史演进路径

1、丹尼尔.雷恩认为管理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其过程。

P26,

2、芮明杰观点P27

第四节对管理思想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新世纪对管理学的挑战。

21世纪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必然给管理科学提出新的挑战,促使管理科学向新的水平和形态演变。

1、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学的挑战

2、信息爆炸时代对管理学的挑战

3、经济全球化对管理学的挑战

4、文化和利益多元化对管理学的挑战

5、生态和环境问题对管理学的挑战

6、新经济体制对管理学的挑战

新经济体制:

关注点与旧经济体制不同:

价值问题,新市场,客户,人力资本

二、管理学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1、创新仍然是未来管理学发展的主旋律。

体现在管理视角、管理内容、管理方法。

2、学科体系的完善是未来管理学发展重要方向

3、社会效用的进一步扩大是未来管理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二章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时代条件,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法约尔的一般管理思想、韦伯的行政组织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古典管理理论的传播和发展。

第一节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时代条件

一、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宏观背景。

1、市场和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

2、对企业制度化管理的重视

3、管理者组织的出现等新的时代背景

为现代管理科学的诞生奠定了现实条件。

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是管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二、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现实原因。

对困扰当时管理实践中四方面现实问题的研究,是古典管理理论形成的现实原因。

1、劳资关系及激励问题

2、管理人才缺乏

3、工人掌握技能及工人的劳动效率问题

4、政府机关如何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节泰勒与科学管理思想

一、泰勒的生平简介。

弗雷德里克.泰勒(1856——1915年)美国发明家、工程师、科学理论代表人,“科学管理之父”

出生在宾夕法尼亚杰曼顿的一个富福的律师家庭,因眼病轰学于哈佛大学法律专业,1875年进入一家小厂当学徒,1878年转入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厂当机械工,期间努力学习拿到了机械工程学士学位,职位从管理员做到了总工程师,1898年开始在伯利恒钢铁厂工作。

主要著作:

1895年《计件工资制》,1903年《工厂管理》,1912年《科学管理原理》。

二、泰勒的探索。

泰勒通过一系列可控的实验,探索有效解决效率问题的科学方法。

发现“磨洋工”现象,存在于管理问题、工人的认识问题、工人的工作习惯。

做了一系列实验:

铁块搬运实验,铲掘实验,金属切削实验。

三、科学管理理论。

1、“经济人”的人性假定;

2、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3、可以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的应用和心理革命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如作业管理,工人的选择和培训,激励性的报酬制度,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管理思想的转变。

四、对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的评价。

1、科学管理使得工作效率从经验而转向科学来决定,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划时代的进步。

2、为全面发展管理思想奠定了基础。

3、仍然存在局限性,对人性假设的单一,对人关心较少。

第三节法约尔与一般管理思想

一、法约尔的生平简介。

亨利.法约尔(1841——1925年)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法国,1860从圣艾蒂安国立矿业学院院毕业进入科芒特里富香博公司任工程师,1872年被升为经理,1888年任总经理。

1918年后致力于管理理论的研究工作。

主要著作:

1916年《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邮电与电讯》,《公共精神的觉醒》等。

二、法约尔的管理思想。

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法约尔的十四项管理原则。

1、法约尔认为企业活动可以分为技术活动、商业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管理活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2、管理的五项职能:

计划(特征:

统一性,连续性、灵活性、精确性)、组织(横向的职能部门,垂直的等级阶段,基层管理幅度1:

15,中高层为1:

4,管理者的能力品质:

身体条件、智力条件、精神条件、通用知识、专门知识、经验)、指挥(指挥人员应做到:

了解下属,淘汰不合格人员,熟悉协议,以身作则,定期检查,召开会议,不在细节上浪费精神,团结)、协调(强调物质和技术层面,分清主次;需要协调的依据(部门墙):

各部门互不了解不关心,互不通气,不关心整体利益不创新)、控制。

3、十四项管理原则P50:

专业分工、权责对等、遵守纪律、统一指挥(对人)、统一领导(对事)、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合理报酬、适当集权与分权、等级制度(法约尔桥)、秩序(既对人也对物)、公平(善意和公道)、保持人员稳定、首创、人员团结。

第四节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一、马克斯.韦伯的生平简介。

马克思.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

生于富足的官员家庭,1882年进入海德堡大学读法律,服过兵役一年,1884年进入伯林大学读法律,当过数个大学教授,后来转向经济学研究,他在经济、政治、法律、宗教、音乐等各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二、理想的行政组织。

以理性原则为指导可建立理想的行政组织。

理想的行政组织具有一系列的重要特征。

1、他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是通过职务和职位来管理,是以知识为依据进行控制,是凭客观事实来领导的,管理者应具有胜任工作能力,来提高效率。

2、理想行政组织九项特征:

目标明确,分工明确,权力等级的指挥链,个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影响工作,规范录用,实行任命制,管理职业化,公私有别,遵守纪律

三、韦伯对权力的分类。

韦伯把组织的权力划分为三种类型(合理的法定权利,传统的权力,神授的权利),认为在三种权力当中只有合理和合法的权力才是理想行政组织的基础。

第五节古典管理理论的传播和发展

一、科学管理理论的传播。

1、埃默森提出组织效率的十二条原则;

2、库克将科学管理的范围扩展到教育、市政等非经济盈利。

3、甘特发明甘特图,也叫生产进度图或线路图。

运用生产日期和产量关系的图示来为有效的计划和控制提供了常用工具

4、动作研究之父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其夫人被称为“第一位女管理学家”,17岁时放弃上大学砌砖工,后成为建筑公司总管,承包商,遇见泰勒后从事管理研究工作。

5、玛丽.派克.福莱特对协作的研究。

二、工业管理教育。

1、哈洛.泊森作为泰勒协会的主席,科学管理理论在大学推广

2、德克斯特.金布尔美国教育家,开设了科学管理课程。

3、雨果.迪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推动了科学管理在大学的开设。

三、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

1、英国著名的管理史学家、教育家林德尔.福恩斯.厄威克对古典管理理论的系统化,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综合。

2、卢瑟.哈尔西.古利克的管理七职能论。

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简写:

POSDCORB

四、对古典管理理论的评价:

1、是人类第一次以理性的方法来探讨管理问题。

2、没有深入研究外部环境对管理活动的影响。

第三章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行为科学理论形成的背景,人际关系学说、个休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组织领导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研究概况

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一次跨学科学术会议上正式命名为行为科学。

一、行为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行为科学是当时特定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和人文背景的产物。

1、政治背景:

工人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

2、经济背景:

经济危机,失业,金融、经济体系混乱。

3、人文背景:

凯恩斯主义、工业心理学。

二、行为科学的研究领域。

从狭义的角度看,行为科学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学说、个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和组织领导行为理论等内容。

第二节人际关系学说

一、梅奥与霍桑实验

20世纪20年代为探索影响工人劳动效率的因素,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人《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这两本对霍桑实验的总结。

霍桑实验是对西部电器公司下属的霍桑工厂,电话交换机厂,设施福利完善但生产效率不高,费时8年时间实验。

1、车间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实践:

福利实验,得出福利并不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首要因素,根本原因是更加尊重工人的管理方式,激发了工作热情,改善了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

3、访谈实验:

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机会,满足了工人的尊重需要,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4、继电器绕线组的群体实验:

正式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有特殊的行为规范和自然产生的领导者,对外保护成员,对内制约成员。

二、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要点:

他的学生罗特利·斯伯格《管理和士气》总结如下:

1、社会人的人性假说

2、对非正式组织的重视

3、管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第三节个体行为理论

一、需要和动机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1908-197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从动物社会心理学转入社会心理学研究,主要作品《人类的动机理论》《动机与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宗教、价值和高峰体验》《尤赛琴管理》《科学心理学》《人性能达到的境界》需求层次论在《人类动机的理论》和《动机与人格》提出。

需要是有层次次的,由低到高逐级上升,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匹兹堡大学博士,犹他大学管理学教授。

主要著作:

《工作的激励因素》《工作与人性》(本书中阐述了双因素理论)《管理的选择:

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再谈一次,你如何激励员工》《丰富工作内容,大有好处》。

保健因素又称维持因素:

大多与工作环境有关,就是那些会造成不满意的因素,改进了会消除不满,但不能激励员工的士气。

激励因素:

多与工作本身有关。

是那些能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改进了就能让员工更满意并激励士气,提高工作效率。

不改进也不会产生不满。

3、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耶鲁大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哈佛大学教授,曾获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促使取得成就的事物》(1966)提出该理论。

(1)、成就需要:

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一种需要,在于过程中的乐趣,而不是成功后的物质奖励。

这种需要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获得。

(2)、权力需要:

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一种需要

(3)、亲和需要:

渴望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需要。

成就需要与工作业绩的关系:

特别之处:

三种需要是在生理满足后同时存在并同时发生作用的,认为已满足的需要同样有激励作用,人的需求并非先天本能,而是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4、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工作与激励》认、认为个人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

M=V*E,V目标效价:

目标达成后给个人带来的满足程序。

E期望值,个人对目标达成的可能性评价。

第一个把视野从人们的内在缺乏拓展到了外在目标。

注重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结合起来。

5、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

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分别耶鲁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加州大学和密歇根大学教授,《管理态度和成绩》提出综合激励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

(1)努力是效价和期望值的函数。

(2)工作绩效取决于他的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了解任务的深度。

(3)奖励必须以工作绩效为前提,但是奖励不一定会带来员工满意。

公平感觉会产生满意与否。

(4)满意感会影响员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