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测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1853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测试.docx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测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测试.docx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测试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测试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里指的是()

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

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

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

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3.实行均田制是孝文帝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与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把流民组织起来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4.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5.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这种现象说明

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

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

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

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A.制度革新

B.移风易俗

C.建设洛阳

D.学习汉族文化

8.独孤云是北魏孝文帝统治后期一名年轻的朝廷官员,下列行为将导致他受到惩处的是

A.公然穿戴汉人样式的冠服

B.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刘

C.用鲜卑语与同僚交谈

D.娶汉族士族地主之女为妻

9.北魏孝文帝说: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C.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10.把鲜卑与汉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措施是

A.讲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改籍贯

二、材料分析题

1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

)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

(提示:

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北魏实行的哪一种政治制度是和均田制相适应的。

均田制实行了,土地分给农民了,谁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上述工作,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

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迁都洛阳等,虽然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但和均田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排除B、C、D,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

北魏的三长制

点评: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要熟知均田制的性质和作用,因为这是常考点。

性质: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作用:

恢复经济:

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政权:

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民族融合:

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历史影响:

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

2.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

由“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得知北魏吏治得到好转,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由于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所以选A。

3.B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故B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均田制的土地来源不是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排除。

C项不符合史实,均田制将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不是招募流民垦种,排除。

均田制没有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排除D。

点睛:

本题以均田制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均田制的基本内涵,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4.C

【详解】

据材料“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这证明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故C正确;井田制早已瓦解,故A错误;当时仍然是土地私有制,故B排除;庄园由地主管理,故D排除。

5.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引发了拓拔鲜卑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故①正确。

“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体现了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故②正确。

“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体现了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决策,故③正确。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心并未因保守贵族的反对而动摇,最终取得成功,故④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排除BCD,所以选A。

6.A

【解析】

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可以是均田制。

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

因此①正确。

②③项是政治领域里的改革,改变了征收赋税的方式;建立俸禄制度,整顿吏治,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也可以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

因此①②③都有利于改变材料中的情况。

④项是社会习俗领域里的变革,并不能直接改变材料中的现象,排除④后,故本题答案为A项。

7.B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故B项正确。

A项制度革新和D项学习汉族文化属于移风易俗的表现,排除。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而不是建设洛阳,排除C。

8.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时期提出禁止年轻官员使用鲜卑语,否则会被贬官,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ABD均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相符,不会受到处罚,与题意不符,故选C。

9.B

【详解】

根据材料“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而且孝文帝上溯至黄帝,说明其目的在于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选项B正确;拓跋氏原本就是皇族,选项A排除;更改皇族姓氏不能推动整个民族的生活习惯,选项C排除;鲜卑族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民族,地位高于汉族,排除D。

10.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使得鲜卑人与汉人之间建立血缘关系,使汉族与鲜卑族联系更“紧密”,故C项正确。

;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但无法体现“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排除A。

改汉姓,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但无法体现“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排除B。

改籍贯也无法体现“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排除D。

11.

(1)条件:

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

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

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

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

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

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解析】

(1)题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东方……改革非易”“商鞅……携带东方……新空气”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西方……新制度……创建……最有功”作答。

(2)题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革异旧俗”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魏……风俗至陋”“孝文……仰慕中国文化”“改革之心……勇”作答。

第(3)题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面临的最大问题……民族关系”作答;第二小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12.

(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一书,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可知孝文帝从历史和鲜卑族自身发展角度分析“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及对后世的影响来分析“陆法言现象”出现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