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88862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

《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docx

09年高考题例研究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2009年广东高考历史题例研究

一、古代史的重点问题

1、关注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特点、原因、社会影响(以宋为重点)

2、关注古代社会史相关主题内容(如商人发展史、人口发展史、乡村社会管理、社会结构的变迁等。

这部分命题的材料会很新,学生没有见过,要教会学生对应方法,用已知解决未知)

3、关注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春秋战国与宋)

4、关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手工业成就、文化与古代罗马法、古希腊哲学(可能以选择题为主)

题例:

1、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达,全国形成了一些地域性的商帮,其中著名的有晋商、徽商、广东商帮等,以下分别是有关这些商帮的材料,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材料是有关晋商的材料:

“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

”“常氏一改“学而优则仕”为“学而优则商”,能数代集中优秀人才锐意经营商业,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文化的商人群体。

”“塞上商贾,多宣化、大同、朔平三府人,甘劳瘁,耐风寒。

他们一反朝廷“贵农贱商”的社会风气,树立“以商致财、用财守本”的思想观念。

晋商认为应“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举善事”,如晋商范永斗由于“久著信义”而受到朝廷嘉奖被授予皇商资格。

晋商对商业情报和市场信息非常重视,综合分析后及时改变经营策略和筹划对策。

“经营与票号共举,经贸与镖号同存”体现了配套经营战略。

到京城开饭馆,到四川贩夏布,到杨州贩淮盐,到长白山贩人参,到湖南贩茶叶,到蒙俄作边贸。

材料二、以下是广东商帮的一些材料:

广东商帮来源于“从学而来者,宦成而归者,权缗算以起家者,执艺事以自食其力者”。

“外番各国夷人载货来广,各投各商贸易”。

他们在广州、佛山等中心市场设置批发商行经营业务,例如佛山原头街“卖京土布匹”;汾流大街“卖苏杭美物、皮裘、颜料、马鞍、毡毯、各色洋布”;与此同时,他们又将广东的货物贩运到外省或省内边远地区批发给当地中小商人。

广东商帮主导海外商品在内地的流通,积累自己的财富之后将自己的生活形态放置于海外,并影响当地的商业形态,晋商与徽商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成就发财之梦想。

而后起之秀的“广东商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单靠商业的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从而迅速崛起并闻名于世。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晋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广东商帮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参考答案

(1)特点:

晋商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具有强烈的商业意识,具有勤奋的精神,重视商业信誉,重视商业情报的收集,注重对经营策略的调整。

(2)来源广泛,主要从事海外贸易,从事长途贩运贸易,单纯从事商业,与政治的联系较少。

(3)国内市场扩大;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出现全国性商贸城市;北京与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出现市镇。

 

2、以下分别是有关古代人口发展的材料,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至清末主要户口数表

 

材料二:

2000多年前华夏族就在黄河流域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不断融合或排挤了其他民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汉族始终占人口的极大多数,他们基本上从事农业,一般较少迁徙。

但在战乱发生或耕地不足时也会大规模迁移,16世纪前以南迁为主,此后则主要迁向丘陵、山区和边远地区。

向西北和北方的迁移一般出于政治、军事目的,由政府强制实行。

向海外迁移大多在17世纪后,绝对数量不小,集中在东南沿海若干地区,但占人口总数比例甚低。

游牧民族较早退出了黄河流域,分布在西北、蒙古高原和东北,其中一部分迁至中亚、欧洲,一部分不断内迁。

内迁的游牧民族大多逐渐融合于汉族,回迁的很少。

南方的少数民族以农为主,少数从事渔猎畜牧;大多与不断迁入的汉人合为一体,少部分迁入山区或西南边区。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古代人口数量变化有何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口迁移的几种类型,简要概括这些迁移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特点:

某些阶段人口大量减少,呈大起大落之势;人口增长有明显的阶段性,各阶段的间隔越来越短,增长幅度越来越大。

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①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农民,人口的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早期尤其如此;②幅员广大、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提供了人口增长的基础,而自然灾害频繁、耕地有限又抑制了人口增长;③长期存在的封建制度和传统思想鼓励增加人口,;④赋役制度对人口增长基本上起着重要作用;⑤无数次战争与内乱造成人口大量减少。

  

(2)类型:

汉族的迁移;海外迁移;北方游牧民族的迁移;南方少数民族迁移。

影响:

这些迁徙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开发和文化传播,民族的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断流。

是冬大雪。

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xiàn,小冰粒),或雹或雨水,冰冱(hù,冻)尺余,连日不解。

台州雪深丈余,冻死者甚众。

——《宋史》卷62

【材料二】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则免于霜矣。

——《齐民要术》栽树

【材料三】(及至宋)陂湖之利日脧(juān,减少)月削……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

——《续文献通考》卷3

【材料四】关于(中国古代)灾后救济状况,《周礼·地官司徒》所述最为全面,并首次用“荒政”之名统之,即“(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十有二曰除盗賊。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请回答:

(1)作为史料,围绕自然灾害,材料一至材料三分别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主要信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造成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

(3)在中国古代,当灾害发生后,材料四的“荒政”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吗?

试简要说明理由?

(4)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

(5)从我国古代的救灾措施中你得到那些启示?

参考答案:

(1)材料一:

受害情况、冰雪等灾害、严寒天气、灾害严重,造成人员伤亡;材料二:

治灾措施、防灾措施;材料三:

致灾原因、围湖垦田。

(2)破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植被;围垦河湖,过度开垦土地,导致水土流失;因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兼并严重以及过度的封建剥削导致过度垦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3)不能。

因为小农经济具有很大的落后性与脆弱性,它无法抵御天灾人祸;吏治腐败;农耕经济创造的社会财富总量毕竟有限。

能。

因为自然灾害毕竟是外因,关键要采取措施减灾防灾;中央集权制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荒政措施和发动民间灾荒救助等,很大程度上缓解灾荒;古代中央政府很重视仓储,以丰年之有余补灾年之不足。

(4)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调配人力、物力;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给救灾带来不利影响。

(5)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破除迷信,科学救灾。

二、中国近现代史

(一)近代部分

1、清末民国初(辛亥革命前后十年)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2、近代教育体系建立历程以及与历次近代化运动的关系

3、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与现代(观念、思想、文化)的斗争情况、结果、反思与启示。

4、国共合作对中华民族发展产生的影响。

(重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及其影响;注意对正面战场与国民党的评价)

(二)现代部分(以经济与外交为重点,题目比较平实,学生注意掌握基本史实)

1、帮助学生归纳概述建国六十周年的成就以及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注意是概述,不是具体史实的罗列;从经济、政治、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概述)

2、重点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的两个时期(过渡时期的工业化;改革开放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3、注重中国崛起、新时期中国外交变迁以及成就(在世界格局、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分析)

题例: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詹天佑与他的小伙伴们生活、学习在美国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中,在系统地学习英语与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接触与逐步接受西方的各种社会知识、风俗习惯、政治文化直至人生价值观与宗教信仰等。

在不知不觉间,他们的思想观念、言谈礼仪、行为举止直至衣着打扮等,都开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

他们时常脱下长袍马褂,换上西装革履;他们爱好与积极参加西式的各种文体活动,……。

他们对中国的四书五经与传统礼仪越来越不感兴趣。

——经盛鸿《詹天佑评传》

材料二、牛顿已经发现了一个能够通过数学被证明的基本宇宙定律,这一定律既可适用于整个宇宙,也可适用于最微观的物体。

……。

人类的各门知识都可以分解为少数简单而统一的有理性的人能够发现的定律。

随后人们就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运用于包括思想和知识在内的所有领域,而不仅仅是物理领域。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引自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请回答:

(1)近代留学教育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其主要背景是什么?

(2)简要分析材料一、二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内在联系。

(3)依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詹天佑和牛顿对本国或世界历史做出的贡献。

(4)在维新时期,维新派创办了哪一所著名的高等学校?

在这之后的中国民主进程中这所学校有何贡献?

(5)新中国成立之初,扫盲教育为什么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时期又是如何重视教育工作的,取得了那些成就?

参考答案:

(1)历史事件:

洋务运动。

背景:

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和发展。

洋务运动开展后,急需科技文化等实用人才。

(2)内在联系:

影响与被影响,学习与被学习的关系;牛顿力学体系引发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打开了世界市场,使中国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

(3)贡献:

詹天佑:

实践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展开:

对中国近代铁

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牛顿:

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点燃了工业革命;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4)学校:

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

贡献:

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是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中心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919年北京大学学生率先行动,从而掀起了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斗争。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5)扫盲的原因:

旧中国教育事业十分落后,文盲数量庞大。

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和政府的重视。

成就:

①扫盲教育: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就扫盲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

20世纪末中国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完成了即定的战略目标。

②义务教育:

通过《中华人民义务教育法》,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③高等教育:

进一步发展完善。

高校数量规模、学位的设置、招生分配制度改革、民办高校的兴起。

2、城市化过程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表现。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政府既依托城市发展工业,再向乡村辐射,最终实现国家工业化。

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1949-1960年是城市化迅速发展的阶段,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从1949年的10.6%提高到19.7%城市数量也从138个增加到199个。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1966-1978年,整整13年,城市只增加了25个,城市非农业人口长期停滞。

在6000—7000万左右,城市化水平在8.5%上下徘徊。

1978—2001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22个,城市化水平由17.92%增加到37.7%。

——《新中国城市五十年》

材料三、中国乡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移动人数(1982-2000年)(单位:

万人)

时期

城镇总人口增加量

人口移动人数

劳动力移动人数

人口移动年平均人数

劳动力移动年平均人数

1982—1990年

8715

6510

3208

814

401

1990—1995年

4979

3901

2020

780

404

1996—2000年

10732

10237

5732

2030

1146

——《中国统计摘要(2002年)》

材料四、2004年全国城市建城区面积3.25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34%;城市人口3.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7.5%,2000年人口普查全国城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农村仅为6.85年;城市(不包括县镇)GDP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在2/3以上;税收占全国总量4/5以上,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最高,经济产出最大,规模效益最好,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中国统计摘要(2006年)》

问题: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文革时期和1978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因素。

(5)结合上述材料和有关知识,你认为城市化会带来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特点:

城市化依托工业化发展;城市人口增多,但占总人口的比重增长不大;城市化发展迅速。

原因:

新的中国成立,确立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国策

(2)文革时期城市化发展停滞,原因是文革动乱,经济建设遭破坏:

(2分)1978年以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原因是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2分)

(3)特点:

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1分)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增加;城市实行改革开放,城市工业生产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2分)

(4)国内:

城市经济体制改苹。

加速了工业的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加入WTO,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

(2分)

国际: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分)

(5)积极:

①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②促进我国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举措。

开辟工业品市场;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首要前提。

④培育知识经济的基础环节。

消极:

造成严重缺水、水质污染、热岛效应增强,传染病易于蔓延,居民的健康水准下降,自然灾害损失上升,人类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

3、据《辽望》月刊2004年第2期报道:

“22年前开始的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成功地指导了划时代的中国农村改革。

时隔17年之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同意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文件稿提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修改,并明确表示,终审定后将作为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

200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自签署了这份文件,久违了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

”农民、农村和农业,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农村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

对此,孙中山、毛泽东分别提出了什么对策?

结果如何?

(3)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处理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关系的?

农民和农业产生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22年前,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是如何成功地指导划时代的中国农村改革的?

(5)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实行上述政策的相同主旨是什么?

答: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化程度提高,农村日益贫困、破败。

(2)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但未落实;毛泽东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

(3)以工业为中心,农业为工业化服务。

主要问题:

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4)在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三、世界近现代史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历程的相关内容。

英国民主政治对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贡献,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文明发展历程的影响。

(注重17-19世纪的英国史部分)。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三个经济理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论)形成的背景、特点、运用、启示等

3、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两种政策的背景、内容、影响;比较异同及启示)

4、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史实与评价。

5、关于社会福利制度:

了解现代西方福利社会、福利国家、福利制度产生的原因、条件、性质、主要形式与内容、意义与影响。

它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题例: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顾学杰《王权还是共和?

保守还是激进?

——试论克伦威尔的政治观》

材料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

上海《申报》评论说:

“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

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

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于为国之外,无其他杂念,可谓纯洁之爱国者。

中山先生真实行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

……故以有名于世者,中山先生诚中国一人而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对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你又如何理解克伦威尔“对未来则是保守的”?

(2)材料二认为“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史学界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分歧很大,褒贬不一,而对孙中山的评价则是一边倒的赞美之词,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其原因。

参考答案:

(1)作用:

打败王军,处死国王,推翻君主制。

(2分)理解:

因为他后来解散议会,担任护国公,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2分)

(2)说明:

建立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

(4分)

(3)原因:

克伦威尔对历史作出过贡献,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孙中山终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斗争,功勋卓著,品德高尚。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

……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

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把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变成一整架大机器,变成一个使几百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

经济机体。

”——列宁《列宁全集》第3卷

“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想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令性计划。

……这种计划能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将来发展的方向。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0卷

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发展模式?

(2)上述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分别给美国和苏联带来了经济现代化建设的丰厚果实,前者经历了20年代的繁荣,后者则基本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但是,这两种经济发展模式都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简述这种危机的表现。

材料三让我们决心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的地方,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的昨天的政府。

”——1993年1月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

美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综合性的、系统的国家技术政策,“以使技术对持续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创造、生活质量改善和国防的贡献最大化”。

——1993年2月克林顿《技术为经济增长服务:

建设经济实力的新方针》

(3)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的“大胆、持久”的“试验”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它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4)1993年2月克林顿提出的政策付诸实施后给美国的产业结构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导致哪一种新型经济在美国首先出现?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

(5)依据上述材料,简述你对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自由放任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自由放任主义经济容易造成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开始。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危机在于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3)罗斯福新政。

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它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

知识经济。

(5)自由放任主义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实施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不同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的趋势。

不同制度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关键在于坚持改革,探索符合国家特点,推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道路。

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然,这三驾马车即政府的三个部门──国会、行政部门和法院。

其中两匹马今天正在协力拉曳;而第三匹却不然……法院的所作所为已不像是一个司法机关,却像一个政策机关了……当国会在谋求稳定的全国农业,改善劳工条件,保障企业抵制不公平的竞争,保护我们的国家资源,并以其他种种方法来满足我们明显的全国性需要时,法院的多数人却擅权对国会通过的这些法案的睿智妄下断语……任何联邦法院的法官或最高法院的法官,年届七十,而不利用退休的机会享受养老金,当时在任的总统,应按宪法要求征得参议院的同意,任命一名新的法官……

 ──罗斯福总统1937年呼吁改革法院的演说,引自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1939年的美国》

 材料二答案是清楚的。

它对司法部门施加压力。

它企图把行动步骤和裁决强加于各级法院……这一议案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司法权的侵犯……据说一个反动寡头政治家无视大多数人的意志,这一议案在于“拆开法院,以便实现大多数人的愿望”。

也就是说,这一议案十分明确的目的就是增加法官人数,以抵消某些现任法官的意见……这一议案应该予以驳回,以使类似的议案将永远不会再次提交给美国自由人民的自由代表。

 ──美国司法委员会反对改革的报告,引自黄德禄等《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1939年的美国》

请回答:

⑴、两则反映了什么现象?

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⑶、从美国的政体角度分析这种象的影响。

参考答案:

⑴、罗斯福要求对司法进行改革,遭到司法委员会的反对。

⑵、因为罗斯福新政一些内容遭到法院的反对。

⑶、①罗斯福同最高法院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美国行政与司法两大权力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

②罗斯福新政的各项措施使得总统的权力得到了全面的扩张,逐步建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的新格局。

③总统权力的新扩张有利于增强政府应对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