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92120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2011-03-11

编辑:

杨敬

 

 

(2011年2月22日巴彦淖尔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章 努力实现富民强市

    第一节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二节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二章 建设新农村新牧区

    第一节 发展现代农牧业

    第二节 改善农村牧区面貌

    第三节 培育新型农牧民

 第三章 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一节 加快发展化学工业

    第二节 巩固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

    第三节 做大做强冶金工业

    第四节 突出发展能源工业

    第五节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第六节 发展特色工业园区

 第四章 积极发展服务业

    第一节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

    第二节 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

    第三节 大力发展金融业

    第四节 积极发展旅游业

    第五节 规范发展房地产业

    第六节 突出发展文化产业

    第七节 发展壮大商务服务业

    第八节 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

 第五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一节 完善城镇体系

    第二节 加强城镇建设管理

    第三节 推进人口向城镇转移

第六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第二节 加快能源运输通道建设

    第三节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第七章 保护生态环境

    第一节 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

    第二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三节 节约利用资源

    第四节 发展循环经济

 第八章 优化水资源配置

    第一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建设节水型社会

    第三节 统筹配置水资源

 第九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节 扩大就业

    第二节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第三节 促进城乡居民消费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 加强扶贫开发

    第六节 保障公共安全

 第十章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第二节 均衡发展教育事业

    第三节 健全医疗卫生体系

    第四节 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第五节 做好人口工作

    第六节 创新社会管理

    第七节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第十一章 深化改革开放

    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第二节 扩大对外开放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健全规划体系

    第三节 严格评价考核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推进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 努力实现富民强市

第一节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成就与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期的历史机遇,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改善民生,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济总量翻番,夯实了发展基础。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十一五”地区生产总值累计达到2178亿元,是“十五”的2.3倍,年均增长18.2%;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68.9亿元,年均增长2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944亿元,年均增长36.4%。

  ——二产比重过半,强化了发展支撑。

坚持工业主导,突出项目带动,推动了经济结构由农牧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型,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1:

38:

31演进为2010年的18:

57:

25,工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增加了20个百分点,农畜产品加工、矿山及冶金、化工、电力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基础设施加强,优化了发展环境。

临策铁路建成通车,西小召至金泉铁路即将通车,路网结构不断完善,公路总里程突破19000公里,民航机场基本建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水利、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面貌明显改观。

 

  ——生态环境改善,增强了发展保障。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9.83%。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23%,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5.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50.1%,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任务。

  ——居民收入增加,实现了民生改善。

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明显增多,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27元,年均增长13.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40元,年均增长14.1%。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事业进步,完善了公共服务。

教育改革和发展得到加强,提前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完善。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和谐巴彦淖尔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开放深化,增添了发展活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与发达地区和周边省区、盟市经济技术合作,招商引资成果显著,五年累计引进国内资金1000多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06亿美元。

向北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甘其毛都口岸发展成为自治区重要的陆路口岸,2010年过货量突破800万吨。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达到5.33亿美元,年均增长35.7%。

  客观评价我市的发展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经济总量在全区居中等偏下位次,政府财力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先进盟市有很大差距;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相对薄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任务仍然艰巨;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服务仍待加强等等。

欠发达仍是我市的基本市情,发展不足仍是我市的主要矛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的有机统一,在发展中化解矛盾、优化结构、提升效益、改善民生。

(附表: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见文后)

  二、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

  展望“十二五”,宏观环境变化孕育了发展的新机遇。

一是我国仍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长期向好,为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支持内蒙古加快发展的政策,自治区规划建设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等,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是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带动、资金外溢和服务辐射效应逐步显现,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开放创造了有利的协作环境。

同时,国内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等,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从自身发展条件看,我市在区域经济格局中整合资源、融通要素能力不断增强,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日益凸显。

一是水煤组合优势。

我市是中国西北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年引黄河水量52亿立方米,占全区的89%;紧邻境内外煤炭资源富集地区,随着连接周边地区资源通道的陆续建成,年煤炭资源利用量有望达到1亿吨以上,四面来煤、中间有水的水煤组合优势十分突出。

二是农牧业资源优势。

千万亩河套灌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绒纺、番茄、酿造、粮油、乳肉等优势特色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潜力巨大。

三是矿产资源优势。

硫、铅、锌、镍、钴等11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区首位,铜、银、铬等7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区第二位,为我市打造有色、黑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是向北开放优势。

甘其毛都口岸是我国境内加工利用境外煤炭、铜资源运距最短、水电兼备、最经济便捷的通道,随着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过货能力不断提高,为我市打造境外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奠定了基础。

五是绿色能源优势,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6000万千瓦以上,太阳年总辐射量200瓦/平方米左右,各类秸秆可利用量100多万吨,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潜力巨大。

  综合判断,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劣势和优势交织,后发优势更加明显,特别是全市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

只要我们能够充分抓住机遇、创新思维、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十二五”有望成为我市产业发展壮大、结构调整转型、经济跨越增长的黄金发展期。

第二节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富民与强市并重,扩大总量与调整结构并举。

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科技进步创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跨上新台阶。

  二、基本要求

  ——坚持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相统一。

把转变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立足于欠发达的基本市情,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千方百计加快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走富民强市之路。

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在建设经济强市的同时,促进民生普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两个提高”,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同步”。

  ——坚持调整结构和优化布局并举。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在结构调整上实现“四个提高”,即农牧业经济中提高节水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业的比重;工业经济中提高优势特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比重;服务业中提高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和旅游业的比重;人口结构中提高城镇人口的比重。

在布局优化上实现“四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沿黄沿线集中,农牧业向生产条件好的地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

  ——坚持“三化”互动。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发展,努力实现“三个转型”,即经济结构由农牧业主导向工业主导转型、社会结构由村民为主体向市民为主体转型、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

  ——坚持环境标准“三条底线”。

按照国土空间自然属性和经济发展要求,树立低碳发展、集约发展和友好发展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强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坚持黄河不被污染、河套绿色环境不被破坏、乌拉特草原不再退化三条底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

  ——坚持向北开放与对内开放联动。

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理念,将自主发展与借力发展相结合。

大力推进向北开放,提高境外资源转化增值水平。

加强与发达地区经济技术合作,承接产业转移。

积极融入呼包银、呼包鄂经济区,促进资源共享,接受辐射带动,在打造沿黄沿线经济带中有更大作为。

  三、战略定位

  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实现政策、产业、区域层面“二五二”战略定位。

  ——积极打造两大示范区: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示范区。

  ——着力构建五大基地:

打好水煤组合牌,建设新型煤化工基地;打好地上资源牌,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基地;打好地下资源牌,建设有色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打好风光资源牌,建设新能源生产基地;打好向北开放牌,建设利用境外资源深加工基地。

  ——努力形成两大重要增长极:

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产业带、自治区沿边开放开发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

  四、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

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与全区先进地区差距不断缩小,总体发展达到全区中等以上水平。

  ——结构转型取得新进展。

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例演进为10:

63:

27,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以上;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0%以上;推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

新增等级公路里程600公里以上,铁路通车里程达到900公里左右,逐步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水利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用水结构趋于合理。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形成较为完善的电网架构。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

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好转,林草覆盖度达到34%,河套灌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0%。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节能减排达到自治区要求。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年均下降5%左右,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3.4%。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

把增收富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达到全区平均水平;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继续保持在全区的领先水平。

  ——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

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达到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区平均水平,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0万人以上,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2.8万套。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以上。

文化建设形成新境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

  ——改革开放形成新局面。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建立科学发展的保障机制。

提升区域合作水平,引进国内资金达到2000亿元。

向北开放取得新突破,口岸过货能力超过5000万吨。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突破40亿美元。

(附表: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见文后)

第二章 建设新农村新牧区

  坚持“吸纳转移、集约集中、反哺投入”的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牧业现代化进程,推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节 发展现代农牧业

  优化产业结构。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农牧业结构,优质高产高效作物比重提高到80%。

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以上。

加强优质专用玉米、油料基地建设,创建粮油作物高产示范区。

实施千个千亩连片小麦种植工程,确保河套优质强筋春小麦保护性开发。

加强番茄种植基地建设,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

大力发展设施无公害蔬菜、瓜果种植。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力争达到30万亩。

开发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沙草产业。

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稳妥发展牧区畜牧业,肉类产量达到36万吨左右,鲜奶产量达到240万吨左右。

促进种养结合,突出发展肉羊、奶牛、生猪、禽类规模化养殖,培育养殖大户,建设专业小区,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80%以上。

 

  改善生产条件。

加强典型示范,在金融信贷、资金补贴、科技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实施25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100万亩土地整治等项目,设立基本农田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稳产高产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稳产高产农田比重达到70%以上。

实施农业机械化工程,以玉米、小麦、番茄、葵花全程机械化为重点,全面提升机械化水平,加强先进适用农牧业机械的引进、推广,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左右。

  完善服务体系。

加强科技与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主要农作物标准化栽培覆盖率90%以上,主要农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8%。

全市年平均培训农牧民、农牧业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50万人次以上。

进一步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全市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蔬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

加快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能力,建立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制。

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市、旗县区二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检测标准、检验水平与国际接轨,为全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体系,强化市场流通体系中的公共服务能力,发展壮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到2015年,每个旗县建成2个综合型农畜产品批发市场,50%的农区苏木镇都建立农畜产品批发和初级加工市场。

培育市级示范性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0家以上,90%以上的农户加入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进一步完善全市四级动物防疫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两级植物保护体系,动物产地检疫率农区达到95%以上,牧区达到80%以上。

争取病虫害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有效控制农药残留,对检疫对象和危险性病虫能及时发现、及时封锁、及时控制。

第二节 改善农村牧区面貌

  完善基础设施。

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实现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牧)家”。

继续实施农村牧区安全饮水工程,到2015年,在磴口、临河、五原、前旗建四个引黄取水供水厂,从根本上解决全市饮水安全工程水源问题,彻底解决全市农村牧区47.3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加快农村牧区电网建设步伐,到2015年,各旗县形成以110千伏电网为主网架的农村牧区电网,农牧区供电质量和可靠性极大提高,农电生产营销服务管理实现自动化、信息化。

推广风光互补系统,解决草原牧区供电问题。

推广农村适用清洁能源,大力普及农村沼气,沼气普及率达到45%左右。

加快通乡苏木、村嘎查道路建设,同步推进村庄内外道路硬化,实现乡镇、苏木三级公路联网,行政村全部通油路。

  改善村容村貌。

加强中心集镇和中心村规划建设,完善村庄布局,在保障农牧民权益、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统筹解决农村建设用地和城镇用地,重点实施宅基地置换、整村推进和危房改造等工程,引导散居农牧户集中建房,改善居住条件。

“十二五”期间,重点改造高速公路、110国道主干道两侧一公里范围和防洪堤北侧的危房和土房,共182个村,29802户,109545人。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加强污水、垃圾集中处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

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以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为重点,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巩固提高农村牧区义务教育水平,调整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工程建设,启动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

加强农村牧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完善旗县、乡镇苏木、村嘎查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服务和装备水平。

扩大农牧民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接轨。

繁荣农村牧区文化事业,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文化下乡,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节 培育新型农牧民

  加强农牧民素质培训。

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实施新型农牧民培训工程,通过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送文化下乡、科技人员下乡等多种形式的素质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努力提高农牧民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加强转移技能培训。

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采取集中办班、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手段,推进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转移就业能力,力争取得电工、电焊工等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农牧民达到3万人,实现农牧民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每年转移劳动力两万人以上。

第三章 推进新型工业化

  按照循环、低碳、节约、集聚的理念,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举,以园区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发展煤化工、冶金和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和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第一节 加快发展化学工业

  建设大型煤焦化基地。

充分利用境外煤炭资源,加快推进煤炭资源转化增值,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煤矸石、焦炉煤气、煤焦油等副产品综合利用,构建煤焦化延伸加工循环产业链,形成4000万吨以上洗煤、2000万吨以上煤焦化生产规模,实现传统煤化工产业现代化、规模化。

  积极建设新型煤化工基地。

扩大甲醇、二甲醚生产规模,生产能力达到双百万吨。

加大前期工作力度,积极争取一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项目立项和开工建设。

大力推进煤化工产品深加工,打造新型煤化工产业集群。

  培育氯碱化工产业集群。

扩大PVC生产规模,推进以型材为重点的PVC下游深加工项目建设,加大延伸加工力度,提高工艺水平,增加产品品种,构建煤—电石—聚氯乙烯—塑料型材循环产业链,PVC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

积极发展盐化工,扩大铬盐生产规模,提高工艺水平,铬盐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

第二节 巩固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

  做强粮油加工产业。

以打造全国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为目标,在扩规模、上层次、走高端、创名牌上下功夫,构建小麦、葵花、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

积极发展专用小麦粉、营养强化和功能性小麦粉,发展饼干、方便面等方便食品,开发麦胚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玉米重点发展食品用、医药用精深加工产品,推进玉米淀粉产业延伸项目建设,加强玉米茎、胚、芯综合利用。

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

扩大葵花规模化生产,重点发展精炼葵花油、葵花露等产品,油料加工转化率达到95%以上。

  做大果蔬加工业。

发展番茄酱系列产品,开发番茄红素等精深加工产品,形成番茄种植与系列加工一体化发展的产业体系,番茄酱年生产能力超过60万吨,打造全国最大的番茄加工基地。

加强蔬菜、西瓜、蜜瓜、枸杞等特色产品加工转化,推进脱水蔬菜产业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创立自主经营品牌,脱水蔬菜加工量达到3万吨,建成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基地。

  加快发展肉类加工业。

积极打造乌拉特肉类品牌,大力发展分割肉、低温保鲜肉和皮革、骨血及脏器综合加工,提高猪、牛、鸡肉精深加工水平,重点发展低温火腿肠、酱卤制品、速冻制品等方便食品。

肉类综合加工率达到65%左右。

  积极扩大乳业规模。

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稳步提高乳制品生产能力,加快发展高品质液体乳和婴幼儿乳粉生产,积极开发功能性产品和特色乳制品,扩大高端产品生产规模。

牛奶年加工处理能力达到210万吨左右。

  提升酿酒工业。

支持河套酒业集团多元扩张,在稳步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再造一个河套酒业,建设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

抓住燕京集团重组金川保健啤酒的机遇,扩大啤酒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知名度。

围绕乌兰布和沙漠葡萄基地建设,积极发展葡萄酒产业。

  稳步发展绒毛加工业。

通过对现有绒毛加工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技术改造,加大产品自主研发力度,重点发展高支、轻薄、功能性羊绒精纺制品以及毛绒、丝绒等多种纤维混纺产品。

第三节 做大做强冶金工业

  加快建设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基地。

深入挖掘自身资源潜力,按照分散采矿、定点选矿、集中冶炼、规模发展的要求,着力推进有色金属探、采、选、冶、加一体化进程,力争有色金属全部实现就地深加工。

充分利用国内外有色金属资源,积极发展境外有色金属资源落地加工,做大有色金属产业规模。

加快发展延伸加工,培育和引进一批技术先进、竞争力强、装备水平高的大企业、大项目,鼓励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和新型合金材料,构建有色金属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