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93415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6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docx

初中教育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

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

1、《爱莲说》

一、文章内容

二、文学常识:

作者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字茂叔,北宋道州人。

是宋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

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用来说明一个道理。

三、语音

甚蕃()淤()泥濯()清涟()而不妖亵玩()

四、古今异义词:

植:

古义、树立;今义、种植。

五、重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蕃:

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益:

副词,更。

3、亭亭净植植:

树立。

  

4、陶后鲜有闻鲜:

少。

5、濯清涟而不妖濯:

洗涤。

妖:

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

却亵:

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宜:

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

只,仅

六、特殊句式

1、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七、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八、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

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

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九、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

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十、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

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

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

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

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

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

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

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

分别有感叹句(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意思对即可)

9、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十一、开放性试题

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请简述理由。

*略(提示:

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2、你喜欢哪种花?

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略

3、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

为什么?

同意与否均可,理由要能支撑观点。

2《马说》

一、文章内容

二、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三、语音

1、选出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A)

A.食(sh)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C.才美不外见(xin)D.骈死于槽枥(l)之间

2、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食马(sì)祗(zhǐ)

四、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五、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策:

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六、一词多义

1、策:

(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驱赶)

(2)执策而临之(竹制的鞭子)

七、重点词语解释

1、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D)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是)B.马之千里者(助词,无义)

C.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D.其真无马耶(其实)

2、世有伯乐伯乐:

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

只是辱:

辱没

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

两马并驾槽枥:

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称也以:

凭,凭借称:

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

吃一顿尽:

吃没

8、才美不外见才:

才能,美好的素质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

普通的等:

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道:

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

竭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

马鸣叫通:

通晓

14、执策而临之临:

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知:

识别,了解

八、朗读节奏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九、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十、重点语句翻译

1、选出翻译错误的一项……………(D)

A.骈死于槽枥之间——(与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B.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C.策之不以其道——驾驭它却不能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它将和平常的马一样难以得到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指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十四、开放性试题

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

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

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

千里马最终成功了。

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2、对对联:

上联:

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

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

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

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

如:

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

请畅谈你的看法?

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

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

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再如:

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3《桃花源记》

一、文章内容

二、文学常识1、作者:

陶渊明,朝代:

晋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三)《饮酒》等

三、通假字

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四、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

2、无论魏晋无论:

不要说,要不必说。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妻子和儿女。

绝境:

与世隔绝之地

4、芳草鲜美鲜美:

鲜艳美丽

五、一词多义

1、志

(1)处之志之(作标记)

(2)寻向所志(标记,)

六、重点词语解释

1、欲穷其林穷:

穷尽

2、具答之具:

详尽

3、悉如外人悉:

全部、完全。

4、咸来问讯咸,都

5、黄发(老人)垂髫(小孩),

6、并怡然自乐并:

都。

七、理解性默写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

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八、课文内容理解

1、线索:

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

时间先后

3、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5、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

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6、虚构目的: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7、作品意义:

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8、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9、“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或:

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10、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九、开放性试题

1、成语:

(1)世外桃源: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

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

落花。

缤纷:

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4《岳阳楼记》

一、文章内容

二、文学常识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三、语音

谪(zhé)守朝晖(huī)夕阴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

霪(yín)雨心旷神怡(yí)皓(hào)月宠辱偕(xié)忘

潜行(qián)浩浩汤汤(shāng)潇(xiāo)湘属(zhǔ同“嘱”)

四、古今异义词

1、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文:

古义:

写文章

今义:

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五、重点词语解释

1、增其旧制:

扩大它旧有的规模。

制,规模。

2、横无际涯:

宽阔无边。

涯,边。

3、朝晖夕阴:

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晖,日光。

4、大观:

雄伟景象。

5、前人之述备矣:

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备,详尽。

6、山岳潜形:

山岳隐没了形体。

7、薄暮冥冥:

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

8、翔集:

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9、岸芷汀兰:

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10、长烟一空:

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一,全。

11、何极:

哪有穷尽。

12、樯倾楫摧:

桅倒下,桨断折。

13、郁郁:

形容香气很浓。

14、把酒临风:

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

把,持、执。

15、微斯人:

没有这种人。

微,无、没有。

16、吾谁与归:

我同谁一道呢?

归,归依。

六、特殊句式

1、微斯人,吾谁与归?

反问句、倒装句

七、朗读节奏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八、理解性默写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答:

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

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

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

(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答: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答: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

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

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

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15、在文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

九、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

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

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

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

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

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

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求,探求。

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以,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

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

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

(先:

在……之前,后:

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

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13、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十、课文内容理解

1、归纳段意

第一段: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记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