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99612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docx

自考00451教育经济学复习资料

教育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1.性质。

本书作者认为教育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

2.研究对象。

本书作者认为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二、学科研究的任务:

1.研究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说明教育的经济意义,论述教育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的作用;从教育与社会生产的关系中,探讨教育所具有的生产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职能。

2.研究教育领域内基本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和所表现出的特点。

3.研究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相互关系,探讨劳动力培养、训练和储备的经济价值,预测社会再生产对各种规格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需求,计算并数量化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劳动力的经济报酬。

4.研究教育投资、教育经济效率和教育经济效益的定理、原则、计算模式和数量指标,以及具体计量模式和方法,说明它们各自的具体内容与发展规律。

5.研究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说明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以及教育的产业化、商品性和教育服务、教育市场等问题;探讨如何正确地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引入教育领域的问题,以及关于教育与物质商品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科技市场、服务市场、劳务市场的关系问题。

三、学科研究的意义: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通过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提高对教育具有战略地位的认识。

2.通过对教育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变革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

3.通过对教育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4.通过对学科的学习与研究,促进教育科学数量化,防止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减少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提高教育效率。

5.通过对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为科学地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及规划提供依据。

四、学科基本概念:

1.经济。

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所使用的“经济”概念,涉及到3种解释:

一是指社会生产方式运动,二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三是把“经济”理解为节约。

2.教育。

一般意义上来说,“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

3.教育投资。

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4.教育经济效率。

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即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5.教育经济效益。

教育领域内劳动消耗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五、学科的内容。

六、学科研究的主要方法:

1.经济分析法。

2.教育研究法。

3.数量法。

4.比较研究法。

5.概算法。

七、学科研究的主要原则:

1.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坚持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原则。

八、学科发展的历史。

九、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过程:

1.第一个时期,对国外学科引进、吸收和借鉴。

2.第二个时期,倡导建中国教育经济学。

3.第三个时期,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成立。

4.第四个时期,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成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

一、教育劳动性质。

二、教育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

三、教育在科学知识生产中的作用:

1.教育具有生产和再生产科学的社会功能。

2.教育具有把科学转化为竽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3.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四、劳动力价值构成。

五、复杂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第三章西方人力资本理论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容:

1.用于教育和训练的费用,以培养和提高在职或未来劳动力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

2.用于医疗卫生保健的费用,以保证劳动力的必要数量和在职劳动力的健康水平。

3.用于劳动力国内交流流动的费用,以利于调剂和合理配置各地区、各部门劳动力的余缺,以利于充分发挥各种劳动力的专业技术特长。

4.用于国外移民入境、智力引进、国际人才劳动力吸流的费用,以增加本国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数量,提高吸人国的人才智力水平。

5.提高企业能力,增强企业精神,以便使经营管理者具有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动态格局作出最佳决策的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1.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素质。

2.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3.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4.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总量。

5.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的测算相同。

四、学科基础理论的新发展:

1.筛选假设理论。

2.社会化理论。

3.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五、人力资本理论评析:

1.理论的合理性。

(1)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理论在经济理论上改变了以物质资本投资为主导的理论格局,为经济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是有贡献的。

(2)人力资本理论中“全资本”的概念,指出了人的作用胜过物的作用,对人的投资超过对物的投资的观点,也是可取的。

(3)人力资本理论十分重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这对于探讨人口问题、劳动力结构性就业和人才质量问题,是有意义的。

(4)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投资作为人力资本的核心的观点是合理的。

2.理论的社会局限性。

(1)人力资本理论把一切都资本化了,因此,它具有阶级局限性的一面。

(2)人力资本理论强调教育程度对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认为造成工资等级差别的原因完全在于教育程度,这同样是不切实际的。

(3)人力资本理论从方法上,力图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自己的体系。

证明自己的结论。

它把数量分析完全脱离开生产关系的制约,证明它的数据在一切社会条件下都是有效的。

这样就用纯粹的计算公式来代替其他社会因素,抹杀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这个基本观点,把人完全数量化了,把人与物完全混同起来,这同样是不可取的。

第四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教育需求教育的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二、教育供给教育供给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

三、教育供求之问矛盾的调节方式:

(1)市场调节。

(2)政府调节。

(3)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相结合。

四、经济对教育发展的作用:

1.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2.经济决定着教育的权力、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

3.经济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经济决定着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

五、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1.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再生产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手段。

(2)教育是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科学生产、再生产以及使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技术的重要途径。

(4)教育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间接作用。

(1)教育对人具有全面的影响作用。

(2)教育通过培养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人才,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人才,对社会生产力增强发生作用。

(3)教育通过陶冶劳动者的思想和道德,提高劳动者的精神文明程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对经济发展发生作用。

六、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作用。

第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生产发展决定着科技发展

二、科技是社会生产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起推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1.科学是潜在的社会生产力,而技术则是直接的社会生产力。

2.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的重要因素。

3.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效率发展程度,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程度。

三、教育对科技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1.教育具有再生产科技的功能。

2.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3.教育是科技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四、改革教育以适应新的知识经济和科技革命的挑战:

1.宏观上,必须真正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思想,改变教育仍是公益事业的观念,树立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是生产知识、扩散知识的产业,教育是生产性投资的观念。

2.教育体系上,必须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

3.教育结构上,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教育结构。

4.教育内容上,必须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内容体系。

5.教育方法上,必须改革和建立新的教育组织与现代化教育手段。

第六章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市场经济是自主和平等经济。

2.市场经济是竞争和效益经济。

3.市场经济是服务和网络化经济。

4.市场经济是开发和动态经济。

二、教育产业和教育市场:

1.教育产业的主要争论观点。

(1)教育特殊产业说。

(2)教育生产要素说。

(3)教育独立产业说。

(4)教育非产业说。

2.教育市场的主要争论观点。

(1)伴随说。

(2)范围说。

(3)供需说。

(4)衍生或拓宽说。

(5)软市场说。

(6)反对说。

三、教育与市场的关系。

四、教育资源配置:

1.教育资源分配:

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的分配。

2.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市场配置方式。

五、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1.优点:

集中教育资源,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2.缺点:

很难真正做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六、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1.优点:

可以通过灵敏的价格信号和自由竞争来协调教育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2.缺点:

盲目性、自发性等。

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体制。

八、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育体制。

第七章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

一、教育结构是指教育这个社会现象总系统各种子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即教育纵向子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教育横向子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二、经济结构主要是指国民经济总系统中各子系统、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和结合方式,具体说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成分、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构成、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三、教育结构与经济体制的关系从根本上讲,教育结构主要受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

四、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五、教育结构与劳动力技术结构的关系。

六、教育结构与地区经济结构的关系。

七、教育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关系。

第八章教育投资来源及其分配

一、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二、教育投资来源:

1.国家投资。

2.社会投资。

3.受教育者家庭投资。

4.受教育者个人投资。

三、国家财政拨款。

四、社会集资:

1.用于教育的社会税收。

2.教育费附加。

3.社会集资捐资。

五、学生家庭与个人投资。

六、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分配与使用。

七、教育事业经费分配与使用。

第九章教育投资比例

一、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二、教育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三、教育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四、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因素:

1.经济因素。

2.人口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

4.政治因素。

五、确定教育投资总量的基本原则:

1.上限与下限原则。

2.规模与速度原则。

3.经济政策与物价水平原则。

4.受益与能力原则。

六、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方法:

1.测推法。

2.坐标图式法。

3.国际比较法。

七、中国教育投资的历史经验:

1.教育投资总量不足,同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不相适应,同时在不同历史时期波动太大。

2.历史上教育投资总量和增长速度太少、太慢,造成目前教育投资欠账局面,使得教育事业发展处于积重难返的境地。

3.在一个时期内教育者人均教育费用不稳定,不同历史时期多少不等,或多或少,有的时期还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八、中国教育投资的现状分析:

1.教育投资总量和增长比例在逐年增长,教育投资的“两个增长”已基本实现。

2.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集资捐资办学,多元化投资方针,近几年来国家预算外教育投资比例在逐年增加,而且增长的比例和速度在加快。

3.教育物质技术条件得到了加强,办学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

到目前为止,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上达到国家颁布的校园建设标准。

九、中国教育投资与国际比较。

第十章义务教育投资

一、义务教育概念及历史沿革:

1.概念。

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一定年限和一定程度的学校教育,为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

2.历史沿革。

(1)16世纪到19世纪,义务教育初步产生。

(2)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义务教育制度形成。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义务教育发展阶段。

二、义务教育投资来源:

1.集权制国家义务教育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或中央政府。

2.分权制国家义务教育投资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

3.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国家义务教育投资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基本上各占一半左右。

三、义务教育投资比例衡量一个国家义务教育投资比例,主要有两个指标:

一是人均教育经费,一是义务教育投资在教育投资总量中的比例。

四、义务教育投资结构。

五、义务教育投资原则:

1.义务教育投资经济制约性原则。

2.义务教育投资主体国家化原则。

3.义务教育投资学生免费性原则。

4.义务教育投资国家立法性原则。

第十一章教育成本

一、教育成本概念及其类型:

1.概念。

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校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

2.类型。

(1)教育社会成本与教育个人成本。

(2)教育直接成本与教育间接成本。

(3)教育物质成本与教育人员成本。

(4)教育成本其他类别:

①教育社会总成本;②教育部门成本;③教育单项成本;④教育精神成本。

二、研究教育成本的意义:

1.教育成本是衡量教育培养各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消耗的尺度。

2.教育成本是计量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

3.教育成本是计量和测算未来劳动者报酬的一个重要依据。

4.教育成本是确定非义务教育学费标准的重要依据。

5.教育成本研究还有许多现实意义。

三、教育成本负担与补偿。

四、教育成本核算程序:

1.确定教育成本核算对象。

2.确定教育成本核算期。

3.确定教育成本核算项目。

4.正确归集和分配各种费用等。

五、教育成本计量。

六、教育成本分析。

第十二章教育经济效率

一、教育经济效率概念:

1.从宏观上讲,教育投资利用效率是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所谓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

2.从微观上讲,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某教育单位或者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或称教育投资使用效率,即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

二、教育经济效率构成:

1.财力利用效率构成。

2.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

3.物力资源利用效率构成。

三、研究教育经济效率的意义研究教育经济效率的重要意义是为了使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提高办学效益,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通过研究确立考核教育经济效益指标及计量方法,作为评价办学效益的标准,以便促进学校管理人员认识提高教育经济效率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研究影响教育经济效率的因素,找出提高办学效益的途径,改革学校的管理。

四、教育经济效率计量指标:

1.理论性指标体系。

2.实用性指标体系。

五、教育经济效率计量方法:

1.国内学者提出的主要方法。

(1)质量转化系数法。

(2)函数计量法。

(3)台湾林文达先生计量方法。

2.国外学者提出的计量方法。

(1)美国科恩关于计量教育经济效率的方法。

(2)前苏联科斯塔年关于计量教育经济效率的方法。

六、影响教育经济效率的因素:

1.人力资源配置。

2.物力资源配置。

3.学校规模。

七、提高教育经济效率的主要途径:

1.根本途径:

通过教育改革提高学校办学效益。

2.正确教育投资的宏观决策。

3.改进和完善教育投资的管理体制。

4.建立最佳的人力、物力结构,充分发挥学校规模的效率。

5.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6.实行人才培养的成本核算。

第十三章教育规模经济

一、教育规模经济形成的条件:

1.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2.教育资源使用的适当性。

3.教育规模扩大的有限性。

二、教育规模经济的类型及对策:

1.规模过小成长型。

对此类学校,策略上应首先研究人口成长、经济发展和人口移动等状况,以及了解未来学校入学供应量;其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应采取逐步扩展方式,机动调整班级、系科人数。

2.规模过小稳定型。

这类学校除非有特别需要,决策上不宜作长期维持的打算3.规模过小萎缩型。

这类学校决策上应考虑将其废除。

4.规模适度成长型。

对此类学校,决策上应先分析所在区域人口及经济发展状况,预测未来入学人数,然后采取如下方式:

其一,如果能发展成两所规模适度型学校,应先维持一个规模过大型学校,尽量利用已有投资,减少不必要的固定投资,等到时机成熟再设立分校,或另设一所独立学校;其二,如果不可能发展成两所规模适度型学校,必须维持一个规模过大型的学校时,宜及时增加固定投资,增班分组。

5.规模适度稳定型。

对于此类学校,策略上应建立合理的内部资源分配指标。

6.规模适度萎缩型。

对于此类学校,策略上应尽量维持,不足的学生人数可由邻近学校或相似科系转入,以维持适度规模。

7.规模过大成长型。

对此类学校的策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其一,维持现有规模不再扩大。

其二,经预测未来学生供应量较大,可考虑“一分为二”,即设立分校或另设独立学校。

此时应注意已有的固定投资的充分运用,不必再作投资固定建筑或设备的打算,以免造成“分校”后固定资产的浪费。

8.规模过大稳定型。

对于此类学校策略上可从两方面进行:

一是制定合理的内部资源分配标准,尽量使单位学生成本降至最低;二是开辟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以免行政与师生教学活动脱节,并注意增加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

9.规模过大萎缩型。

对于此类学校,策略上应注意首先减少固定投资;其次应注意将某些“超龄”的固定资产有计划地淘汰,因学校规模趋于缩小,也无需再添置更多的新资源。

三、国外教育规模经济实证研究。

四、国内教育规模经济实证研究。

第十四章教育经济效益

一、教育经济效益的概念及其观察角度:

1.概念。

教育领域内的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做出数量上的对比。

2.观察角度。

(1)从经济学的角度观察。

(2)从教育经济效益不同层面上观察。

(3)从宏观理论描述角度观察。

二、教育经济效益的特点及其计量指标:

1.特点。

(1)教育经济效益具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为直接表现形式,即教育投资与劳动力再生产成果的比较;另一种为最终表现形式,即教育投资增长所增加的国民收入额,在整个国民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2)教育投资只能产生教育成果,即培养出熟练劳动力和复杂劳动力以及发展科学,不能直接产生经济财富,只有当教育成果与物质生产资料相结合时,才会产生经济效益。

(3)计算教育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从投入端开始,应该从物质生产领域中各种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花费的教育经费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为计量的出发点。

(4)由于教育经济效益具有上述特性,因此必然导致另一些特点,即教育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和条件性等。

2.计量指标。

(1)教育纯收益。

(2)教育收益率。

(3)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

(4)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

(5)教育对个人收入的增加。

三、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主要公式:

教育收益现值计算公式:

教育成本与教育所得利益比例计算公式:

教育边际收益计算公式:

1.教育平均收益计算公式:

教育成本现值公式:

教育收益现值公式:

2.劳动简化比计算公式:

按受教育年限(教育程度)简化,其公式为:

劳动简化比=某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基准级教育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按授课时数简化,其公式为:

劳动简化比=[某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退休年龄-毕业时年龄)]÷[某准级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总课时数×(退休年龄-毕业时年龄)]。

3.教育报酬率计算公式:

4.教育内在收益率(也称教育内在报酬率)计算公式:

高等教育收益率计算公式:

R=(B-C)/C中等教育收益率计算公式:

R=(B-C)/C。

5.教育私人报酬率计算公式:

职工教育收益率计算公式:

职工教育收益率=职工教育经济收益额/职工教育成本总量×100%;职工教育个人收益率计算公式:

职工教育个人收益率=职工受教育后工资收入-职工入学时工资收入/职工受教育期间个人直接和间接成本×100%。

教育投资经济收益计算公式:

教育投资经济收益=国民收入×提高劳动教育程度增加的劳动力人数/从业劳动力总人数+提高教育程度增加的劳动力人数×100%;教育投资经济效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率计算公式:

教育投资占国民收入增长率=(报告期由教育创造的国民收入-基期由教育创造的国民收入)÷(报告期国民收入-基期国民收入)×100%。

7.教育投资偿还率计算公式:

教育投资偿还率=∑(国民收入×提高劳动力教育程度增加的劳动力人数)÷(各级教育程度从业劳动力总人数×各级教育程度人均教育费用)×100%。

8.社会积累教育总资本计算公式:

社会积累教育总资本=∑(各级教育毕业生人均费用×社会各级学历从业者人数);教育收益率计算公式:

教育收益率=本级毕业生工资-前级毕业生/本级毕业生教育费用×100%。

9.美国舒尔茨教育增量分析法公式:

10.美国贝克尔教育收益率计算公式:

前苏联斯特鲁米林教育收益率计算公式:

11.希腊济学家萨卡罗普洛斯“费用一效益”计算公式:

四、劳动简化法。

五、余数分析法。

六、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

七、现值折算法。

八、“费用—效益”分析法。

九、企业教育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第十五章教师的劳动及其报酬

一、教师劳动特点:

1.教师劳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3.教师劳动的迟效性和长效性。

二、教师劳动的组织:

1.规定教师工作量的意义。

(1)实施教师工作量制度有利于加强教师管理。

(2)实行教师工作量制度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

(3)实行教师工作量制度有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2.规定教师工作量的原则。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原则。

(2)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主的原则。

(3)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依据的原则。

3.提高教师劳动效率的主要途径。

(1)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用现代化设备装备学校。

(2)提高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3)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4)改善与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

三、教师劳动报酬:

1.教师劳动报酬的理论依据。

(1)确定教师工资必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

(2)确定教师工资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2.新的教师工资制度的特点。

(1)与机关工资制度脱钩,建立了独立的、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的工资制度。

(2)突出了按劳分配原则,强化了工资的激励机制。

(3)工资水平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尤其是高级职务工资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4)建立了定期升级、正常增资的机制。

(5)建立了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支持性、保护性干预。

(6)国家干预、宏观调控与地方和基层的微观分配自主权相结合。

四、师资优化组合:

1.师资优化组合即教师劳动力要素达到最优化组合和使用,即在合理的定员、定额和教师劳动效率指标的基础上确定教师劳动的需要量。

2.实现教师优化组合的关键是确立合理的教师劳动定额和实现教职工编制的合理定员。

五、教师合理流动:

1.教师流动包含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合格的劳动者进入或退出教师劳动力领域,二是劳动者在教师劳动力领域内的流动。

2.实行教师优化组合的关键: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师资配置机制,形成教师劳动力的良性流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