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教案讲课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04126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心理学》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讲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学》教案讲课教案.docx

《《幼儿心理学》教案讲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心理学》教案讲课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心理学》教案讲课教案.docx

《幼儿心理学》教案讲课教案

 

《幼儿心理学》教案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幼儿心理学 

开课专业:

 学前教育 

主讲教师:

    阮洁    

开课时间:

   2014年3月 

 

幼儿心理学课程基本情况

(一)授课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人数:

30人

(二)学时学分:

总学时36,周学时2,学分2

(三)使用教材

李燕主编:

《儿童心理学》

(四)教学参考书

[1]周宗奎:

《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李丹:

《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高月梅:

《幼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刘金花:

《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陈帼眉,冯晓霞,刘桂珍:

《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陶保平: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陈帼眉:

《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李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学生讲授,师生互动。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网络教学,VCD,录相。

(七)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加闭卷考试。

(八)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讲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同学的沟通能力等;通过幼儿园实地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九)学习规范要求:

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课程名称

幼儿心理学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理论课

教学目的

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将来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教学任务

本课程主要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着重介绍各年龄儿童心理的整个面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

教学内容

1.绪论

2.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特点

3.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意志品质等的发展

4.学前儿童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

教学原则

1.精讲多练的原则。

2.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3.培植研究型人才的原则。

4.合作学习的原则。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学生讲授,师生互动。

使用教材

李燕主编:

《儿童心理学》

授课地点

1304

总学时数

36

周学时数

2

专业班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学生人数

30

教师姓名

贾宏刚

教研组

政史地

第一章绪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幼儿心理学的对象和内容,理解幼儿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幼儿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2.幼儿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儿童期的年龄划分

教学方法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刘桂珍:

《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李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刘金花:

《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一节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时)

导入:

讲述前苏联动物心理学家H·H·拉德金娜——苛特恩关于把幼小的黑猩猩当孩子养的实验,自然引入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讲述: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幼儿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一、幼儿心理学的年龄范围

回忆:

普通心理学所涉及的年龄阶段及研究内容。

指出: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

从初生到进入小学之前是广义的学前时期(0—6岁)。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期的年龄划分:

二、幼儿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举例:

注意、记忆。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举例:

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举例:

幼儿个体差异。

三、幼儿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课堂讨论:

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幼儿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然后请每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发言,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讲述。

(一)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生长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

发展心理学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它更多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展。

换句话说,发展心理学的对象常常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

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各阶段也可以分别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幼儿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等。

幼儿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

(二)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儿童的心理活动,包括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服从人类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

幼儿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

我们在学习幼儿心理学时应该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

幼儿心理学不仅是利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反过来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又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三)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

学前儿童是在成人直接教育下成长的,他们的心理发展,一步也不能离开教育。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

同时,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又可以而且应该为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四)儿童解剖生理学

儿童解剖生理学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机能的发育。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儿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规律。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更是需要以儿童神经系统和高级神经活动发展的知识为依据。

(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最普遍的规律。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总是不能离开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

科学的幼儿心理学,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同时,幼儿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报据。

总结:

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强调重难点。

第二节 幼儿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1学时)

导入:

联系教育实习与就业,学习幼儿心理学可以做什么?

讲述:

一、幼儿心理学的任务

幼儿心理学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应该完成两个主要任务。

第—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也可以更明确地说有三个任务:

第一,是什么,描述幼儿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与模式;第二,什么时间,揭示与描述这些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表;第三,什么原因,对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进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发展的内在机制。

二、研究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既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幼儿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辩证唯物论、普通心理学等提供理论依据。

1.幼儿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根据。

学习幼儿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提高同一切迷信思想和唯心主义偏见作斗争的能力。

2.幼儿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我们也可以看到,幼儿心理学还为学前教育学等学科提供理论依据。

(二)幼儿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儿童心理学(包括幼儿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实践性表现在它和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

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必须为社会实践服务。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来尔(w.Preyer)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2.幼儿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不仅早期教育,一切与学前儿童有关的工作,如婴幼儿卫生保健、儿童文学艺术创作、儿童玩具和服装的设计等,都需要幼儿心理学的帮助。

幼儿心理学只有为社会实践服务才有生命力。

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学前教育科学,必须掌握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知识。

学前教育如果离开了幼儿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就只能成为经验之谈,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同学必须认真学好幼儿心理学。

课堂讨论:

分组讨论学习幼儿心理学希望获得哪些收获?

结合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分析讲述:

通过幼儿心理学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掌握有关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

2.培养对幼儿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3.初步掌握研究幼儿心理的方法。

4.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

本章要点:

1.幼儿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

2.幼儿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本章思考题:

1.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

2.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

3.幼教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幼儿心理学?

4.在课后每人收集关于幼儿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文章各一篇,分析各种研究方法在文章中是如何运用的?

5.分析幼儿心理学中纵向研究与横断研究、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差异研究、双生子研究这几种研究类型的内涵。

教学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章的讲授,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对幼儿心理学这门课程比较感兴趣,师生互动好,但个别学生在儿童期的年龄段划分上认识还不够深入,在以后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知识的讲授。

第二章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原则,掌握幼儿心理研究的类型和研究幼儿心理的具体方法,能按幼儿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具体要求进行简单操作。

教学重点:

1.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原则2.幼儿心理研究的类型

教学难点:

研究幼儿心理的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运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刘桂珍:

《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李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边玉芳:

《儿童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第一节 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原则(0.5学时)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涵,请个别学生发言。

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幼儿心理学的方法论原理。

普通心理学指出的原则,如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矛盾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等等,也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讲述:

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研究时尤其应注意贯彻下列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第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第二,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学前儿童,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以及心理发展的趋势。

案例:

0-3岁幼儿注意的发展。

三、教育性原则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应贯彻教育性原则。

这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人员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要求。

第二节 幼儿心理研究的类型(0.5学时)

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各种类型。

以研究时间为标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一、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所谓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变化。

纵向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

长者可达几十年,短则可以是几个月。

短时的纵向研究一般只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婴儿。

所谓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待点。

课堂讨论:

纵向研究与横断研究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作答进行讲解。

纵向研究要注意时间的安排问题。

如果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生活在一起,可随时进行研究。

否则,研究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

时间的间隔应该固定,间隔的长短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

年龄越小,心理的发展变化越大,间隔的时间应越短。

横断研究应特别注意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因此,应慎重确定研究对象的年龄及年龄组的划分。

要使研究对象达到足够的数量。

并且照顾到研究对象的生活和教育背景。

一般来说,儿童年龄越小,年龄组内的儿童年龄差距应越小,这样有利于发现心理发展的质变和关键年龄。

案例:

出生顺序对孩子智力影响的研究。

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各有优缺点。

鉴于两种研究类型各有千秋,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兼而用之,以取长补短。

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

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大多数的研究课题属于此类。

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都可以是整体研究或分析研究。

纵向研究可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全貌,也可以研究某一个方面心理的发展。

横断研究也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专题的。

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案例:

儿童筷子使用技能实验。

三、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幼儿心理学的课题,较多集中于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活动的区别,我们把这种类型的研究称为差异研究。

通过这一类的研究,可以探讨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及发展的关键年龄等。

相关研究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或心理现象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一类研究有助于查明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结构,以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相关研究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能说明关系的性质.

因果研究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研究验证假设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查明心理发展内部诸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外部因素对内部因素的影响,或内部因素对外部因素的反作用。

以上几种类型都需要依靠推论统计来进行。

四、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

根据不同的研究任务和课题,还可以采用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等方法。

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这种方法主要是了解双生子(遗传因素相同的儿童)在不同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

案例:

格赛尔的双生子实验。

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这种方法主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案例:

万能养育机。

总结:

本节课所讲内容,强调学习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