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2782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55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心理学教案.docx

幼儿心理学教案

目录

第一章幼儿心理学绪论2

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2

第二节关于心理现象的本质5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9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11

第二节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4

第三节关于心理发展的几种主要学说18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23

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23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25

第四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29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29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注意32

第五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的发展35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的概述36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感觉与知觉40

第六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42

第一节记忆概述43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记忆45

第七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46

第一节想象概述46

第八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50

第一节思维概述51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思维53

第九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54

第一节言语概述54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言语55

第十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57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58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59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61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61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62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63

 

课题

第一章幼儿心理学绪论

授课班级

具体教学内容

教学说明

第一节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

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

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

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

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理想世界观)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

2、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

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

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

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

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

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

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

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

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

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

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

出题考考你们吧。

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

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

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

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二、幼儿心理学研究内容

1、人类社会心理发展过程(中西方)

2、心理学独立标志(德国冯特心理实验室)

3、近代相应学科对心理学的促进和融合

概念

4、幼儿心理

年龄范围(与学前期年龄范围对比)

特点

三、研究、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确立科学合理的幼儿发展观、教育观

2、有助于教育者更加合理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

作业:

1、幼儿心理学(概念)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研究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节关于心理现象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心理活动形成学说介绍

(二)脑结构及功能分区

(三)脑的机能

接收

分析

1、大脑机能

综合

贮藏

发布

2、大脑活动基本形式:

反射

概念

无条件反射(新生儿吸手行为、唾液分泌等)

分类

概念

条件反射

具体信号

抽象信号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脑的机能。

主要说明心理现象的产生具有物质本体;产生心理现象的器官是脑。

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脑就有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并不是人脑所固有的。

人脑只是一种反映器官,还要有周围现实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影响人脑,才能产生心理现象。

例如,幼儿看到了屋旁的一棵柳树,才有树木的知觉;幼儿听过“拔萝卜”的故事,才有这个故事的记忆。

即使幼儿在画图时会画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图像,或在讲故事时讲出一些现实中没有的内容(例如一个幼儿画了一棵长满玩具的冬青树,或讲了冬青树长出玩具的故事),那也不是头脑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把现实中的冬青树和玩具在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而成。

这种想象的东西仍然是现实的反映。

所以心理现象的产生不能没有反映的器官,即脑;也不能没有被反映者,即客观现实。

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没有反映。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以映象的形式在头脑里反映客观现实的。

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映象。

幼儿关于柳树的知觉,是所看到的柳树反映于头脑时产生的映象。

因此,人的心理现象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映象。

映象和被反映的客观现实相像,它是客观现实的“复写”、“摄影”。

(案例分析)印度狼孩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

客观现实是十分丰富复杂的,有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

但对人的心理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活。

一个人假如和人类社会生活隔绝,虽然具有人脑,但他的心理会十分贫乏落后,得不到正常发展,甚至和动物的心理相似。

世界各地曾发现一些从小被野兽叼去,和野兽一起生活,在兽群中长大而幸存的“狼孩”、“豹孩”等,当他们被人捕获而回到人类社会时,仍然喜欢四肢爬行,习惯于夜间行动,不喜欢和人接近,缺乏人的情感,心理发展明显落后于常人。

过去印度曾有一个“狼孩”,回到人类社会后,虽然经过七八年教育,言语发展也不能恢复正常,只学会三四十个单词。

这些事实表明,有了脑而没有客观现实,便没有心理现象。

离开了社会生活,人的心理现象便不能得到正常发展。

由此可见,心理现象固然是脑的产物,却不能没有客观现实。

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脑中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现象的源泉,而社会生活更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要源泉。

3、动物心理与人心理联系与区别

动物心理是动物的脑对周围刺激的反映;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类经历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才有了高度发展的人脑,人脑结构复杂,具有新的机能。

例如,在语言影响下形成的第二信号系统即为人脑所特有。

人类既有动物不具备的反映器官,又有特殊的社会生活,因而使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了新的特点,使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相比,表现出本质的差异。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四、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作业

1、概括地说明心理现象的实质。

2、脑、客观现实和心理现象有什么关系?

课外作业

全班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一次讨论,讨论的题目是“什么是心理现象的实质”。

每位同学都要先写好发言稿,而且积极发言。

 第三节研究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测验法

(四)调查法

谈话法

作品分析法

思考题:

1、为什么孩子的父母双休日带孩子“比上班还累”,而幼儿园的老师天天带孩子“不觉得怎么费尽”?

 

课题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把握学前儿童心理进程的基本特点;

2、探讨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3、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基本理论。

教具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知识重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学前儿童心理进程的基本特点

知识难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种基本理论

引题

幼儿心理特征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正确重点掌握幼儿心理发展趋势和特征

课堂作业

1、现时通用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2、3-6岁(学前期)阶段的主要特征

教学内容

教学说明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

(一)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进步性方向

【案例分析】以下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1、一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不会说话,只会发音和听懂别人的语言,一岁后,由说单个的词到说不完整的句子,三岁后句子逐渐完整和连贯,并且复合句在不断增多。

2、有的孩子在学会用小勺吃饭后,突然不好好吃了,把饭撒在桌子上;有的孩子刚满周岁时会喊“妈妈”,会说出几个单词,过一个月,却不开口了。

观点总结:

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总是在不断变化,变化的特点是它的进步性。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偶尔也出现暂时的停顿,或类似倒退的现象。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案例分析】以下几个案例分析幼儿心理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

1.出生头几天的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头几个月的孩子虽然能看能听,但不会认人,6个月左右才开始认生;1岁半以前没有想象活动,也谈不上人类特有的思维;2岁左右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

2.最初孩子的情绪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别,后来,逐渐出现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嫉妒、畏惧等复杂而多样的情感。

3.小班孩子常常在活动室东游西荡,无所事事,活动没有目的性,而大班的孩子则在活动之前就想清楚了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1.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齐全到齐全。

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的。

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

2.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

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

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儿童心理活动是由无意向有意发展的。

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完全是无意识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

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

比如:

二、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

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

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是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指心理的前后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先前的发展是后天发展的基础,而后天的发展是先天发展的基础;

二是指心理的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的发展水平并不是简单地消亡,而是被高一级的水平所整合和包容。

也跟一切事物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矛盾统一;量变质变的发展过程,即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先有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

阶段性是指学前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学前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辨证统一的。

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但幼儿初期仍保留直观行动思维的特征,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儿童心理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在:

1.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

2.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3.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

这里涉及几个重要概念,即关键期、危机期、最近发展区等。

关键期(敏感期、临界期):

【案例分析】在长沙生活的孩子,有的在5岁时既可以说长沙话,也可以学父母说其它的方言,还可以在幼儿园说普通话,而许多大学毕业后从外地分配的成年人在长沙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却说不好长沙话。

这是为什么?

(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段。

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的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很难弥补。

这个问题最初是从动物心理实验研究提出来的。

据认为,在动物早期发展的过程中,某一反应或某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于获得,最易于形成,如果错过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

这个关键的“时机”,也就是所谓的“关键期”,或“关键年龄”。

以后,人们又把这种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应用到早期儿童发展的研究上,于是就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关键年龄问题。

例如,有人认为0-2岁是亲子依恋关键期;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1-3岁是口语学习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0-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3-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10岁以前是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错过这个时期,效果就会差些,等等。

危机期:

儿童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案例分析】儿童满周岁时,虽然走路还很不稳,摇摇晃晃的,但却坚持要自己到处走,到处钻,不再像以前那样顺从成人的指挥。

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

有位爸爸描述他儿子3岁时发生的一件事: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这位爸爸工作很忙,他特地在下班后去给孩子买了一件玩具,叫他自己玩。

爸爸忙完家务,给孩子准备了洗澡水,喊他洗澡。

可是连喊三遍,孩子说:

“爸爸,我不洗澡!

”爸爸给他讲道理,他竟说:

“我没空!

”积习专心摆弄玩具,对爸爸的耐心结实不予理睬。

爸爸生气了,一把抢过玩具,强行把孩子抱过来,按入浴池。

可是,趁爸爸去那浴皂当儿,孩子跑掉了。

爸爸气不过,一时按捺不住自己,抓住孩子狠揍了两下屁股,接着强行给他洗澡。

孩子大哭大闹,爸爸心里也很不愉快。

一般来说,3岁儿童对成人的任何指令都说“不”、“偏不”,以示反对。

有个孩子听到妈妈说:

“你是好孩子。

”他说:

“不,我不是好孩子。

”7岁左右儿童也常常出现心理平衡失调现象,情绪不稳定。

问题讨论:

学前儿童的危机期主要出现在哪些年龄阶段?

(1岁、3岁和7岁)有什么样的表现?

(行为、情绪和言语的否定和抗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迅速、而导致心理发展上的不适应)怎么办?

(正确引导,化解危机或消除危机)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虽然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存在着发展的共同趋势和规律,但对于每一个儿童而言,其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可能是不同的。

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儿童发育早,心理成熟早,有的就晚;在个性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兴趣、性格及能力等方面也都有不同。

第二节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自我分析】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你心理的发展?

是怎样影响的?

举例说明。

概括起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

一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一、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

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一)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

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

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条件。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一些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

同卵双生子是有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发育而成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

英国心理学家西里儿•伯特(CyrilBurt)的研究材料表明:

在一起长大的无血缘关系的儿童智力相关很小,而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之间的智力相关依家族谱系的亲近程度而逐渐增高,同卵双生子的智商有很高的相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Jenson,1968)对8个国家100多种有关不同亲属关系者的智商相关的研究材料作了总结,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儿童与亲生父母的智商相关高于与养父母的;异卵双生子与一般兄妹间的智商相关相似;同卵双生子的智商相关最高。

遗传关系越近,智力发展越相似。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的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

其方向顺序是按所谓的首尾方向(从头到脚)和近远方向(从中轴到边缘)。

如:

儿童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在世上肢,然后是下肢。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

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

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

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

使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案例分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周起每天作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

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

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

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这个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要点:

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

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观点辨析】你认为以下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1.俗话说:

“有其父,必有其子。

”说明遗传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有的家长说:

“我的孩子都上中班了,老师应该教他多识字,多做数学题。

(二)社会因素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并谈谈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受哪些社会因素影响?

是怎样影响的?

1.一对双生子由于家庭的变故,其中一人被一对很有教养的经济条件优越的夫妻收养,并耐心教育,而另一人则流落街头,沦为乞丐,将来他们的个性会相同吗?

为什么?

2.印度狼孩的例子。

3.城市的孩子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的了解少于农村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对电脑的认识不如城市的孩子。

环境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和变化。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提供儿童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如阳光、空气、水和养料等。

对儿童心理影响大的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

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周围的社会气氛等。

对幼儿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第二,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

第三,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客观因素。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历史上的争论由来已久。

(一)遗传决定论

理论观点:

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

遗传决定论的论点是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

(二)环境决定论

理论观点: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环境教育的机械作用的结果。

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J·B·Watson)在他的著作《行为主义》中有一段著名的论点——“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

(三)二因素论:

即将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折衷。

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代表人物:

如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R·S·Woodworth)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W·Stern)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性质和外界环境二者的“复合”或“会合”。

二因素论合理地对遗传和环境各自所起的作用给予应有的地位,但把二者看作两种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没有揭示出它们之间的更为复杂的关系,因而只能是环境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这两种观点的简单而机械的拼凑。

(四)相互作用论

这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