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063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docx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教案

◆单元: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教学内容:

圆柱与圆锥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

要求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以及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因此教材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加强了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过程中认识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基本特征。

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理解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运用迁移规律和转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解决问题成功的快乐,对学生进行热爱学习的教育。

◆重点:

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课时:

9课时(机动1课时)

 

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和圆柱的特征。

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操作过程,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

圆柱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难点:

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

投影仪

◆课型:

新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学习过的正方体、长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现在,我们再研究一种立体图形----圆柱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实物,认识圆柱。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茶叶桶、药瓶、纸筒等物体,引导学生观察。

问: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并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出圆柱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教学例1

教师:

如果把刚才看到的这些圆柱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

引导学生对照圆柱模型和图形认真观察,并适时讲解:

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师;圆柱的底面是什么形状?

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后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交流中掌握知识,学生通过在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进一步发展了空间观念。

练习:

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先独立做一做,再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

教学例2

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开实物,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侧面,再展开。

教师:

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和讨论,加深对圆柱侧面与底面、侧面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组织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

周围的面叫做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14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计算表面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公式的发现过程,体验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重点:

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

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投影仪、圆柱模型

◆课型:

新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答列各题

圆的半径是1厘米,圆的周长是多少?

面积是多少?

长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

说一说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2、引入新课(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迁移新知。

二、探究新知

1、圆珠笔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教师:

你们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什么?

圆柱的表面积指的又是什么?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

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的侧面和两个底面的面积之和。

2、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1)教师:

圆柱的表面展开后是什么样的?

组织学生交流

(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交流,该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指名发言,教师归纳: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出示例4

组织学生读题,找出条件,说实际是求什么问题。

学生通过思考得出:

求何等一顶帽子至少需要用多少面料,就是要我们求帽子的侧面积加上帽顶的面积。

组织学生完成。

学生完成后教师说明:

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运用学具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

展示汇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应用反馈

(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完成教材第16页的第8题

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学生练习,巩固新知,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汇报

五、作业

教材第16页练习二第6、7、9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练习二第16---2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灵活地运用有关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重点:

灵活运用有关基础知识分析问题

◆难点:

综合地运用有关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投影仪、

◆课型:

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教师出示圆柱教具模型和圆柱的几何图形并提问:

看到这个模型,你想到了哪些关于圆柱的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设计意图]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18页练习二第16题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计算“制作中间的轴需要多大的硬纸板”就计算硬纸轴的侧面积,卫生纸的宽度就是硬纸板的高度。

2、教材第18页练习二第17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主一说

3教材第18页练习二第18题

引导学生明确计算步骤:

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直径,再计算水桶侧面积和底面积,最后计算水桶的用料

1、教材第18页练习二第19题

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练一练,再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2、教材第18页练习二第20题

指导学生可列方程解答

[设计意图]

三、应用反馈

教材第30页第2题

[设计意图]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学到什么知识与技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教材第19---20页例5、例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会运用计算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发现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之美,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课型:

新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

什么叫体积?

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怎样求圆的面积?

公式是什么?

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设计意图]从回顾旧知识入手,引出圆柱体积的计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明确学习任务。

二、探求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1)教师演示教具,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先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图形。

(2)学生操作

(3)观察、思考、讨论

这个长方体和圆柱有什么联系?

组织学生思考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4)汇报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5)巩固应用

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思考独立完成。

2、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计算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解题步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解答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应用反馈

教材第22页第9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练习,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先独立练习,再交流订正,使学生能在练习中进一步将知识内化,并相互帮助提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感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第1、2、6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三第3---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比较灵活地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圆柱体积的练习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运用知识灵活简便解决问题的乐趣,获得应用知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会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会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投影仪、

◆课型:

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教材练习三第3题

组织学生独立练习,并在小组中说一说解答方法。

2、教材练习三第4题

组织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并在小组中交流:

08这个条件有用吗?

[设计意图]

二、提高训练

1、教材练习三第7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2、教材练习三第8题

教师投影仪出示画面及数据

帮助学生理解求减少的土石量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三第10题

引导学生建立一种利用条件转换解决问题的策略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交流转换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设计意图]

三、拓展训练

教材练习三第11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具,使学生明确:

钢管的体积就是大圆柱的体积减去中空的小圆柱的体积。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订正

[设计意图]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哪些方面又有了提高?

 

2、圆锥第六课时圆锥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养成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的高。

◆难点:

自己动手做圆锥模型。

◆教学准备:

圆锥实物及模型、直尺、直角三角形硬纸、小木棒。

◆课型:

新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说圆柱的特征。

(指名让学生说)

2、什么叫圆柱的高?

圆柱有几条高?

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圆柱的高?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

教师用投影出示教材第23页的主题图。

教师:

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从实物图中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标明这样的图形叫圆锥。

2、认识圆锥几各部分名称。

教师:

你见过哪些圆锥形的物体?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

引导学生认真对照图形和模型观察。

圆锥有几个底面?

是什么形状的?

用手摸一摸圆锥的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用摸一摸圆锥的顶点,你有什么感觉?

圆锥的高在哪里?

圆锥有几条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然后汇报。

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3、引导学生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

我们无法用直尺直接量出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这两点间的距离。

你能想办法测量出圆锥的高吗?

三、应用反馈

1、教材第24页的“做一做”。

2、教材练习四第2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汇报。

四、课堂小结

4、教师演示:

拿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硬纸,贴上小木棒,快速转动小木棒。

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圆锥的特征:

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圆锥的体积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26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倒过程。

◆难点:

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投影仪

◆课型:

新课

一、一、问题引入

教师:

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吗?

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将圆锥的体积与圆锥的体积联系起来探讨。

2、引导学生实验探究。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过程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水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板书:

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

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思考:

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

3、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学例3

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

  沙堆底面积:

 

   =3.14×4

   =12.56(平方米)

沙堆的体积:

×12.56×1.2

   =

三、应用反馈  

1、完成教材练习四第3题。

先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指名汇报。

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得数保留整千克)

组织学生交流,并在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