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押题卷三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17159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押题卷三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分析押题卷三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分析押题卷三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分析押题卷三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分析押题卷三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分析押题卷三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分析押题卷三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分析押题卷三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分析押题卷三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分析押题卷三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分析押题卷三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分析押题卷三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析押题卷三解析.docx

《分析押题卷三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押题卷三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分析押题卷三解析.docx

分析押题卷三解析

分析孝道文化的家庭养老保障制度

 

摘要

孝道是中国区别与西方国家的一种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优秀的养老文化。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孝道文化形成了养老敬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国农村养老主要是靠家庭养老,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以及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家庭养老面临种种挑战,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消弱。

鉴于孝道文化对我国家庭养老的影响非同一般,针对我国养老保障面临的种种挑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孝道文化的利弊,积极利用传统孝道文化的有利因素,特别是其家庭养老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养老保障的发展贡献力量,使老年人不再因为老无所依而到处奔波,有利于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高无形中就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有利于建设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

本文阐述了孝道文化与家庭养老的内涵及特点并深入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当前我国孝道文化与养老保障的现状进行研究,从文化条件、经济条件以及孝道文化受到的冲击方面剖析当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传统孝道在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中的作用,提出创新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强化家庭养老的道德观念,用法律维护老年人的权利,规范家庭养老,突出孝的有利价值,加强社会对养老的支持力度,使老年人能够在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安享晚年。

同时,也对我国的养老保险做了一些探讨,并深入分析了孝道文化对家庭养老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孝道文化家庭养老机制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研究的目的

中国几千年来形成了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养老方式。

我国70%以上的老年人口还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无法靠个人能力完全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家庭成员在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供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我国普遍认可并存在至今的是中国式家庭养老,在思想上的理论支撑就是演化至今的孝道观念。

当然凡事顺势,随着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我国家庭养老的功能有些变化,本文就是通过阐释孝道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分析孝道文化与养老保障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新孝道文化,作为我国养老保障的助力,促进中国养老问题的进一步改进完善。

1.2研究的意义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日趋严重,如今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家彼此心照不宣,这里也不必用过多的数据去阐述。

网上人口大普查的数据能够充分的支撑我所说的事实,并且,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今后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我国的城市养老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

然而,受城乡二元体制和经济发展差的影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任重而道远,农村养老正面临挑战孝道文化所蕴含的养亲、敬亲、尊亲思想的局面。

活者生,生者养,充分挖掘和利用孝道文化中的核心养老资源,开放延伸外部对接经济政治圈,对于缓解农村现实的养老困境,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孝道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孝道文化的发展史源远流长。

早在周朝初期,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代表最高权力就提出了“孝”的观念,随后逐渐成为了宗教伦理的范畴。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孝经》等孔子的经典名著就深刻地阐述了孝道文化。

故中国孝道文化的历史久远,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最大特征。

中国的孝道文化从内容上来说,包括了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范畴。

具体包含三个方面:

①“赡养父母”的道德义务,这是孝道文化最基本的要求。

②“尊老敬长”的社会伦理道德。

“孝”字不止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抚养上,更应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上,有没有能力对父母做到抚养上的衣食无忧一部分是现实或者客观问题,但主观上的敬与爱作为中国人应该还是无法释怀的。

③“养老送终”的行为规范是“百善孝为先”的一个重要表现。

养老、敬老、送老已然是孝道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孝道文化也逐渐变成了中国人的一种道德观念,是处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家庭养老功能得以发挥理论支撑。

孝道文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在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孝道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新孝道文化中家庭关系平等化。

旧孝道的家庭伦理以父权为中心,其家庭义务片面化且绝对化,子女行孝就要做家中唯命是从的奴才。

而在现代社会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再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两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和谐的关系。

(2)代际相处双向化。

《礼记•礼运》有曰:

“父慈子孝”,就是说父母应该慈爱,子女应该孝顺,两者的义务是对应平等的。

(3)新孝道文化中呈现精神文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老年人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满足,精神需求逐渐凸显出来,所以新孝道文化在重视物质供养的同时,更要注重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

2.2家庭养老保障的内涵及特点

目前,关于家庭养老的定义,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亲情。

家庭养老无非就是亲情养老。

张文范认为,传统的家庭养老实际上也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情养老。

家庭养老主要依靠的是以血缘维系的亲情养老。

第二种,方式。

认为家庭养老是一种养老方式或运作形式。

张恺锑、党家康认为,养老是一个体系。

家庭养老是养老体系的表层框架,是养老模式所决定的养老机制的实际运作形式。

家庭养老只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其中一个方式。

第三种,家庭。

认为家庭养老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团体的养老。

穆光宗认为,“家庭养老又可以理解为子女供养或老伴供养或亲属供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养”是中国几千年来传承至今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而它最主要的实现形式就是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以老年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仍可以安心养老为目标,以家庭载体,以子女为核心实现形式的一种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家庭养老在直系亲属范围内实现,老人的情感精神和物质的需求的满足程度都来源于自己亲人所营造的家庭敬、爱、乐气氛;第二,养老费用上并未有明确的范围,而是包含在整个家庭的支出中,老人作为家中的一份子或者说是家的必要构成(《孝经》所传达的孝道观念)的照顾是由子孙来完成的,同时节省了聘请专人照顾的劳务费用支出;第三,家庭养老是以家庭资源为基础,家庭具有相对较强的稳定性,那么家庭养老自然就具有了长期稳定性的条件。

第四,在各方面具有较强独立性和自由性。

3.1当前我国孝道文化的表现

3.1.1“孝”仍是文化主流

孝道文化的重要思想是尊敬父母,孔子认为这种尊敬主要是缘于人的报恩心理,“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近年来,政府和媒体在孝道文化的发扬和传承上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每年不同地方都会举行孝子评选活动,通过孝亲敬老模范人物的评选表彰和宣传活动,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社会氛围,增进家庭和谐和代际和谐,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2当前我国家庭养老保障严峻局面

3.2.1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养老功能削弱

家庭规模越来越小,核心家庭比重上升,使居于家庭核心地位的子女的养老负担加重,这对于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的老人来说是一个日渐凸显的问题。

并且由第一代独生子女组成的“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四个老年人,一对夫妇,一个小孩)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一对夫妇既要抚养自己的孩子,还要照顾赡养双方的父母,甚至曾父母。

一方面需要自己赡养的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却是赡养自己的子女后代人数日益减少,家庭养老的负担不断加重,赡养老年人的能力相对降低,家庭中容易出现代际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3.2.2人口流动迁移加快,老人赡养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愿再守在贫瘠的土地上而外出务工,无法照顾家中父母,这也造成农村人口老龄化比重加剧,实际上我国农村的“空巢”家庭正日益增多,许多农村都出现了只有祖孙两代人空守家庭的情况。

而在城镇,年轻由于现实压力,也只能一心扑在工作上,工作上的事情已经无情占据了他们亲情时间,有心却无力顾及年老的父母;与此同时,老年人的身体素质随年龄增速下降,更多地需要家人的贴心照顾和精神安慰,60岁以上年龄组的医疗费用也是一笔不可小观的数字,也会导致年轻人赡养老年人消极情绪的上升。

3.2.3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负担系数逐步上升

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龄化的指标之一。

随着老年抚养比的不断上升,本来就已经是空帐运行的社会养老基金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社会基本医疗费用也会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

而且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重,那么依靠劳动人口缴费支撑的养老基金将急剧减少,使得养老基金的缺口不断增大,使劳动人口对养老保险失去信心,将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3.3家庭养老对孝道文化的要求

3.3.1中国家庭养老传统的形成

费孝通将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定义为“反哺式”的家庭养老,父母在孩子刚出生到成年这段没有自我生存能力的时期,为其提供生存所需的条件,将其抚养成人,并为其自身发展提供基础,当父母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就反过来供养老人,在物质及精神上为其提供生存的条件,这就是基本的反哺模式。

家庭养老模式是由我国古代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家长因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其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他们对家庭收入的掌管与财产的分配以及生产活动的运行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老年人丰富经验的指导下,有了剩余产品的出现,就为老年人晚年的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

封建社会将家庭养老作为社会制度。

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把对老人的孝与对君主的忠结合起来,并把这种制度上的需要贯彻到具体的活动和制度中。

传统社会的孝道和尊老文化是家庭养老的重要保证,很多学者都将中国文化定义成为“尊老文化”和“孝文化”。

在儒家思想文化中,尊老敬老的思想观念是其主要内容,而“孝”的思想则是尊老敬老的理论基础。

《孝经》说: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善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祭则致其严。

”供养关系已经从经济上的行为提升到精神文化的境界。

在“尊老”和“孝道”主导的文化背景下,老年人的生活有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4.当前我国家庭养老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面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社会养老制度的不成熟,老年保障成为我国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本章我们就讨论一下我国养老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经济条件的制约

4.1.1家庭养老资源的缺乏

家庭供养者的可获得性较差。

虽然我国已经加大了养老保险的实施力度以及覆盖面的扩大,但由于我国目前仍是二元社会结构并且社会养老表现在农村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目前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仍是家庭养老。

在此背景下,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许多家庭里担负父母养老责任的子女都外出打工,使得家庭养老载体严重缺失,留守老人从子女那里得到的养老资源特别是精神慰藉大大减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外出子女的经济供养程度有限。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课题组”2006一2008年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通过自己劳动进行养老的留守老人占8成左右。

显示出目前留守老人最普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是个人自养。

另外有调查发现,很多外出打工的子女不论经济收入如何一般不会专门为父母养老拿出一部分钱,仅有寥寥几家明确地给了父母一定的赡养费,子女外出打工并没有明显改善留守老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4.1.2社会养老资源的匮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滞后。

作为“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更是重中之重。

叶敬忠教授组织的调查发现,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老人的覆盖面很小,现行的社会保障不论是从覆盖面还是从待遇标准来看,都与预期差距甚远,它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没有太大的作用。

虽然国务院发布过《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但因试点覆盖面仅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覆盖面较小,没有普遍的说服力。

农村社区组织在老年人的生活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农村老年人养老方面,基本上是靠自己和家庭成员照顾,由社会养老机构以及志愿者等社会服务基本只是口头与文件宣传,再者,由于子女外出务工的趋势,几乎就是自给自足。

而社会组织由于成本、利润等经济利益和政策支持度的顾虑,目前尚未开拓农村养老服务市场。

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大量的向城市流动,造成农村传统养老资源的流失,使留守老人从家庭可获得的养老保障资源的质与量持续降低。

由此,当然现在政府已经在财政方面适当倾斜,加大了财政对家庭养老的支持力度,使原先只能从家庭获得的物质资源,转变为可以从政府及社会获得,建立了农村强制村养老保险补贴,和自愿基本养老保险虽说目前力度与范围还欠缺,但已是一个好的势头与尝试。

4.2文化条件的制约

理论上老年人时间应该很充裕,再加上同龄人很多,老年人的晚年精神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单调乏味。

具体表现如下:

(1)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非常单调。

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出门是田土鸡鸭,风水庄稼。

进门材锅小灶,上炕翻箱。

他们没有像城市老人的丰富的娱乐活动

(2)由于农村老年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比较低,对于娱乐,放松,休闲似乎天生就不感冒。

由于忙于应对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加上现实洗礼的转变,子女往往将孝敬老人理解为给其提供充足的物质生活满足衣食住行,只要不生病就万事大吉,却往往忽略最重要的东西“心”。

他们将自己的精力忙于应付自己的工作、小家庭等自己的事上,少有时间来关注父母的精神生活。

在特别情况下甚至连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都无法满足,更别提精神上的照顾。

子女对老人的精神需求的进行忽略,而把对老人的物质满足看做是最大的孝心,是现在社会下具有妥协性的孝道观念延伸产物。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敬老、养老爱老等在广大城乡结合部逐渐演化的具有戏剧性,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与“和谐社会“的主题曲背道而驰。

原有孝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孝文化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可以说城市的文明程度和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影响甚至阻碍了孝道文化的传播。

取新摒旧文化学习观,从而打破传统的社会准则,而新文化在抨击愚孝的同时将孝道文化不知不觉间全盘否定;其次,教育在传统文化的先进性与糟粕方面存在扭曲,据社会表象与文舆来取舍动摇了其基本核心。

4.3传统孝道文化受到的冲击

4.3.1传统孝道观念开始蜕变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传统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理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礼数关系等。

同时也提倡人类对自身的重视,修身养性。

通过祭祀祖先来寄托对生命的追思,通过对父母的孝顺来表达对生命的敬爱之情,通过生儿育女以期生命的延续,这是儒家孝道文化流传至今的奥秘所在,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正是通过这三个层面展示出来。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过分注重物质生活的追求,随之而来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年青一代的农民,利益观、价值观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在与孝悌思想的较量中逐渐占据了上风。

人们的“孝道”观念、家庭观念和老年价值观念等都已开始淡化。

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诸如重利益轻道义、重权利轻义务、重私利轻群体利益,不赡养父母、与父母分家另立门户甚至打骂父母等一些与传统伦理大相径庭的想法和做法。

4.3.2家庭重心转变为“重幼轻老”

在独生子女“一统天下”的今天,其“重幼轻老”现象日益增多。

时下有些人,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宝贝疙瘩”,“玩具零食日常娱乐节目应有尽有,生日聚会高端大气,专车来去如履平地,性格乖张跋扈学校龙头老大”,就是自己经济上再拮据,宁愿自己吃进苦头也不让孩子在花钱上受委屈,对子女的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视之为“小皇帝”、“小公主“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过渡溺爱。

但对待老态龙钟、风烛残年的老人,却视为失去使用价值的“废品”。

“老人风范当勤俭,洗衣做饭你当先;冷暖自理身体好,病来看看阴雨天”。

在思想上对父母不关心,不重视,养育之恩侃侃而谈;在行动上,不安慰,不赡养,反使用,反唠叨。

俗语,“宁欺白须公,莫欺鼻涕虫”,延伸到当今社会,所折射出的“重幼轻老”现象,随处可见。

4.3.3尊老养老道德观念淡薄

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随着近年“银发社会”的到来,尊老养老问题突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在经济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思想也随着经济分层化,改革带来的是多方面的连锁反应,亦好亦坏真不好说。

一些修养较差,缺乏道德观念,尊老养老意识淡薄的子女,看到年岁渐老的父母在行动与反应上有所迟缓和张乱时,可能以恶劣的态度对待养育自己多年的父母。

另外,随着农村一部分年轻人自主意识的增强,他们将不再将父母作为行动和经验上的指向标,对对父母或轻或重,全看心情。

5.从孝道文化角度对我国家庭养老保障制度提出的建议

虽然我国的家庭养老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中对我国的养老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仍然存在上述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我国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压力日趋增大,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希望可以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找到出路。

5.1发挥孝的作用,建构新型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

中国在几千年历史中将“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作为人们应该学习的孝道模范大力宣传,使“养儿防老”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从而造成了父母在心理上形成老了就该由子女照顾的依赖感,直接加重了子女的养老负担。

要解决这个问题,思想上要让老人树立经济上独立观,在物质上尽可能不再对子女产生绝对依赖。

目前可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利用经济行为公司在扩展保险业务渠道时加大宣传。

同时在行为上建立老年人专用储蓄服务模块,同时老年人自己也要将劳动收入学会存储,来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

还有土地是农民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国家与农村集体对土地流转进行针对优化发挥土地的最大作用,使老年人的经济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同时,还应该通过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比如设立老年学校减轻老年人对子女的绝对依赖:

一方面通过提高文化素质,使其能够掌握一门具有实用性的技术,能够在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中找到能够发挥余热的工作,同时可以使其在经济上不再单纯地依靠子女;另一方面,随着老人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思想观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家庭代际间的生活将更加和谐,而且老人可以通过学习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还有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吸引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只有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了,农民才会对养老保险有信心,才会积极地参加养老保险。

5.2以均衡发展为基础,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针对农村养老不再面对的问题,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来推行,因为我国具有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普遍偏低,且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鼓励老年人的子女为父母缴纳养老保险保费,大力宣传孝道文化和养老保险在养老中的优势,使人们明白给父母养老就是为了自己日后更好的养老。

就目前而言,在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地区,可以通过确定合理的缴费比例,由子女完全缴纳保费,运用科学有效的投资手段提高养老基金投资回报率,以吸引更多的参加者,当多数人已经认可并自愿参加养老保险时,可以将养老保险作为基本的保险形式强制推广开来。

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仍要把家庭养老作为主要的养老模式,继续实行家庭为主、社会为辅的养老制度。

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上,必须强调国家的责任,国家要通过政策及财政上的支持保证养老保险计划实施地区的农民的养老待遇支付,保证未实施养老保险计划的地区农民的基本生存权的实现

6.结语

家庭养老已成为养老的核心问题,它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还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庭养老出现了各种不适。

我们除了应该在经济上、制度上找到对策,更应该从孝道这种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精神文化方面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人人以爱老敬老为己任的风气,这样我国的养老保障就不存在现在所谓的问题了。

本文深入准确的理解了孝道文化与家庭养老保障的相关概念及我国养老保障的现状,对我国孝道文化与养老保障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分析了孝道文化与我国家庭养老保障的关系,为从孝道方面提出养老保障的创新对策做了铺垫。

本文运用了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分析研究方法,对“孝道文化与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创新”这一课题进行了较为仔细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我国面临着老龄化速度加快,老龄人口日益增多,而我国经济发展达不到发达国家水平的“未富先老”境况,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保障模式迫不及待。

二是我国千百年来受儒家忠孝文化的教导,老年人对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就算目前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也将长期存在于我国的养老模式中;另一方面,我国社会养老保障负担加重,保障水平较低,只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面对逐渐增多的老年人口,国家无力单独支撑起社会保障的重任。

第三,通过分析孝道文化与我国养老保障的关系与现状,总结出孝道文化在养老保障中应该起到的积极作用,最后从孝道文化角度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了几点创新性的建议。

“孝道文化与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创新”这一课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鉴于时间、本文篇幅的限制,以及本人能力有限,在这里也不得不提一下日本这个同样老年化问题严重的国家,其养老尊老风确实强,感觉就像中国周礼时代的儒家风,一家人基本是老者为大决定权一半以上都在老者手中,虽说这样但日本经济还是发展的挺好,人文和家庭文化还是和谐温馨,本想深入探究一下机制运行但时间和历史文化上的关系,就点到为止吧,本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请多多批评指教。

希望通过本篇论文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加强对我国养老保障事业的关注,为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提供意见或建议,让老年人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4-28

[2]卢雪梅.孝道与农村养老——基于社会失范理论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届硕士学位论文,1

[3]李天惠.浅析孝道文化的发展与弘扬孝道文化.[EB/OL].XX文库

[4]万本根、陈德述等.中华孝道文化.[M].巴蜀书社出版社.2001.10

[5]胡文娟.我国城镇社区养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6]刘冰.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初探.[D].复旦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7]穆光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基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一项比较研究.[M].2004年.北京.华龄出版社

[8]张军.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解析——基于历史和比较的视角.[M].2010年.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90

[9]陈贵虎.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10]杨珞.传统孝道在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中的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

[11]颍东区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现状分析.[EB/OL].阜阳市人民政府网.

[12]文国成.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当代价值.[EB/OL].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2006-5-10

[13]赵志茹.中国家庭养老可持续性的分析[J].知识经济.2011(11)

[14]李玲玲.农村居民的老人赡养:

反馈模式与责任伦理[EB/OL].中国学术期刊网.2011-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