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19186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docx

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资料

2013年水产养殖类必修《鱼类学》重点考点总结

第1篇第1章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

一、名词:

1.群体效应:

鱼体群居有利于群体中每一尾鱼的生长,并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3.浮性卵:

卵的比重小于水,它的浮力通过各种方式产生,许多鱼类的卵含有使比重降低的油球,如鲻、鲮;有的鱼卵卵径很大,卵粒小,但卵黄周隙很大。

主要是海水鱼类。

沉性卵:

卵的比重大于水,卵黄周隙较小,产出后沉于水底,一些产于石砾砂底的鱼卵即如此,如海鲇的卵为沉性,卵径11.7mm,重0.98g,油球很小。

漂流性卵:

介于浮性卵与沉性卵之间,卵的比重稍大于水,卵产出后即吸水膨胀,有较大的卵间隙。

这种卵在静水中下沉,稍有流水即能浮于水面,青鱼、草鱼、鲢、鳙、鲮、鳜鱼和短盖巨脂鲤等的卵属于这种类型。

粘性卵:

卵的比重大于水,卵膜有粘性,粘附在水生植物或其它附着物上。

鲤、鲫、鳊、鲂、鲴、泥鳅、胡子鲶、鲟、六线鱼、太平洋鲱、松江鲈、鰕鯱鱼等均产粘性卵。

4.滤食性:

它们的口一般较大,鳃耙细长密集,其作用好比一个浮游生物筛网,用来滤取水中的浮游生物。

草食性:

代表种类草鱼、团头鲂、长春鳊等,摄食器官咽喉齿,摄食方式吞切咽,食物类型水草和嫩陆草

杂食性:

代表种类鲤、鲫、鲮、鲻、梭鱼、遮目鱼、鲴、罗非鱼、泥鳅、鮰、鳗鲡和黄鳝等,食物类型食谱范围广而杂,有植物性成分也有动物性成分

5、性逆转:

鱼类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由雌到雄(或由雄到雌)发生性别转变的现象。

6、生殖洄游:

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部就会产生生理上的刺激,促使鱼类集合成群,为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这种性质的迁徙称为生殖洄游。

7、索饵洄游:

即鱼从产卵区或越冬区游向摄食区的活动。

8、越冬洄游:

由摄食区到越冬区的行为。

二、知识点

1.鲢、鳙鱼的摄食器官结构与食性的适应性变化特点?

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耙管,摄食方式滤食,食物类型浮游动物。

2.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与摄食器官。

鲢鳙:

滤食型,鳃弧骨、腭褶、鳃耙和鳃耙管

草鱼、团头鲂、长春鳊:

草食性,摄食器官咽喉齿,摄食方式吞切咽。

鲤、鲫、鲮、鲻、梭鱼、遮目鱼、鲴、罗非鱼、泥鳅、鮰、鳗鲡和黄鳝:

杂食性。

牙鲆、大菱鲆:

营底栖生活,主要以伏击方式摄食虾和小鱼,随着生长,逐渐以摄食鱼类、头足类和甲壳动物为主,常栖息于银鱼、沙丁鱼较集中的海域;肉食性。

鲟:

靠口膜的伸缩吸吮来捕食动物性为主的食物。

中华鲟主要依靠吻部腹面的近距离或接触型电觉器官--罗伦氏囊来觅食,而视觉和嗅觉等远距离感觉器官在摄食中的作用不大。

3.鱼类生长的特点。

性成熟早的性别个体较小,青春阶段→成年阶段→衰老阶,光照、温度,混养优于单养。

4.鱼类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分类(温度、盐度)。

最适温度:

最适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代谢作用增强,鱼类呼吸、摄食、消化机能盛、生长迅速。

热带鱼类:

生存温度:

10℃~40℃

适宜温度:

20-30℃

常见种类:

遮目鱼、罗非鱼、鲮鱼、短盖巨脂鲤、黄鳝、胡子鲶、石斑鱼、金枪鱼、鲣、鲭及珊瑚礁中的一些鱼类。

温水鱼类:

生存温度:

0.5℃~38℃

适宜温度:

20-32℃

常见种类:

鲢、鳙、草、青、鳊、鲂、鲤、鲫、鲴、泥鳅、鳗鲡、眼斑拟石首鱼、鲷、鲈、鲻、梭鱼等

冷温性鱼类:

适宜温度:

17℃~20℃

常见种类:

牙鲆、大菱鲆、黑鲪鱼和大眼狮鲈等属冷温性鱼类,对水温的适应能力介于温水鱼类和冷水鱼类之间。

冷水鱼类:

生存温度:

0~25℃

适宜温度:

12~18℃

常见种类:

鲑鳟鱼类、香鱼、公鱼和多数银鱼等属冷水鱼类。

4.阐述草鱼和多种鱼类能够混养的原理,举例说明。

5.鲢鱼、鳙鱼被称为“食藻鱼”,可以净化富营养化的水质,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6.主要养殖鱼类的繁殖习性。

(卵的分类和产卵习性)

第1篇第2章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与控制

一、名词:

1.日照时数:

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太阳照射地(水)面的总时数。

2.补偿深度:

由于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即逐渐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单位:

m);

补偿点:

补偿深度的辐照度即为补偿点

增氧水层:

在补偿深度以上的水层称为增氧水层

耗氧水层:

在补偿深度以下的水层称为耗氧水层

3.透明度:

用萨氏盘(黑白间隔的圆板)测定的深度来间接表示光透入水的深浅程度。

其大小取决于水的混浊度(指水中混有各种浮游生物和悬浮物所造成的混浊程度)和色度(浮游生物、溶解有机物和无机盐形成的颜色)。

4.水色:

由水中的溶解物质、悬浮颗粒、浮游生物、天空和水底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而形成。

二、知识点

1.根据透明度的大小以及日变化和上、下风的变化来判断池塘水质的优劣

如肥水池透明度一般在25~40cm之间:

其日变化以及水平变化(上、下风变化)大,表明水中溶氧条件适中,鱼类易消化的藻类多。

透明度过大:

表示水中浮游生物量少,水质清瘦,有利于非滤食性鱼类的生长,但不利于滤食性鱼类生长。

透明度过小:

表明水中有机物过多,池水耗氧因子过多,上下水层的水温和溶氧差距大,水质容易恶化

2.在生产上可采取指标生物和看水色相结合的方法来判断水质的优劣

1、看水色:

可将池塘水色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以黄褐色水为主(包括姜黄、茶褐、红褐和褐中带绿等);

另一类是以绿色水为主(包括黄绿、油绿、蓝绿、墨绿和绿中带褐等)。

这两类水均为肥水型水质。

但相比之下,黄褐色水质优于绿色水。

2.看是否有水华

水华是水域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综合反映。

一种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就反映了该种植物所适应的生态类型及其对鱼类的影响,加以水华中的浮游植物种类单一,水华的颜色和形态容易判别,因此只要了解各种水华的形态、颜色和优势种的组成,了解优势种所要求的生态条件以及滤食性鱼类对它们的消化程度,就可以正确地判别该水华所表示的水质优劣及其对鱼类的影响

3.看下风处油膜

某些藻类不易形成水华或受天气、风力影响,水华不易观察。

可根据下风处油膜多少、油膜颜色和形状来判断水质优劣。

油膜:

包含大量有机碎屑,主要的指标生物是壳虫藻(年幼藻体呈绿色,老化藻体呈褐色或黑色)、

(扁裸藻)等

4.看水色变化

优良的水质有月变化(十天、半月水质浓淡交替)和日变化(上午水色淡、下午水色浓,上风处水色淡、下风处水色浓)。

生产上可将水质分为瘦水、肥水、老水和优质水华水等四个

3.水体运动(对流):

池水对流对鱼类生存和生长的影响、分析天气变化引起对流的强弱。

1、池水对流有利的一面是:

通过水体对流,将溶氧较高的上层水输送至下层,使下层水的溶氧得到补充。

这就改善了下层水的氧气条件,同时也加速了下层水和塘泥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加速池塘物质循环强度,提高池塘的生产力。

2、池水对流不利的一面是:

(对流较强时)

①由于白天水的热阻力大,上层池水不易对流,上层过饱和的高氧水就无法及时输送到下层,傍晚上层水中大量过饱和的溶氧逸出水面而损失。

②至夜晚发生对流时,上层水中溶氧本已大量减少,此时还要通过密度流将上层溶氧输送至下层,由于下层水的耗氧因子较多,致使夜晚实际耗氧量增加,使溶氧较快下降。

这就加速了整个池塘溶氧的消耗速度,容易造成池塘缺氧,引起鱼类浮头,甚至窒息死亡。

3.对流强弱的影响:

①与上下水层的水温差(密度差)有关。

白天上下水层温差越大,夜晚将产生的密度流强度也越大;

②夜晚气温下降速度;

③风力大小有关。

因此,在鱼类生长季节,可根据当天天气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对流的强弱,从而预测鱼类是否会浮头和浮头强弱,这已成为养鱼生产上的重要经验。

4.淤泥对水质和鱼类的影响

1.淤泥具供肥、保肥和调节水质肥度的能力

①供肥:

淤泥是养殖水体有机物的“贮存库”,是有机物的“生物加工厂”。

淤泥中含有大量营养成分,包括有机质、氮、磷、钾等。

如一亩池塘的淤泥层平均厚度为20cm计算,可折合成硫酸铵约585kg

②保肥、调节水质:

当水体大量施肥后,淤泥中存在大量的胶体物质,就能吸附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盐,这样施肥后,水就不会突然变得过肥。

当水中营养盐类下降时,淤泥中的营养物质经过微生物分解或代换,逐步地释放入水中,供水生生物利用,使池水保持一定的肥度。

新开挖的池塘施肥后,其肥度和水质往往不稳定,变化较大,主要就是缺乏足够的淤泥,因而无法对肥料起缓冲、调节作用。

2.淤泥过多,容易恶性循环化水质

淤泥过多,有机物耗氧过大,造成下层水长期呈缺氧状态,致使下层氧债高。

在夏秋季节容易造成鱼类缺氧浮头,甚至泛池死亡。

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产生大量还原物质(如有机酸、氨、硫化氢等),使pH下降,并抑制鱼类生长,甚至危及鱼类生存。

3.淤泥过多,容易发生鱼病

在缺氧条件下,有机物产生的大量有机酸类等物质不仅使pH下降,而且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与此同时,鱼类生活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弱,新陈代谢下降,就容易发生病害。

目前发现不少细菌都是条件致病菌。

5.透明度与水色的测定方法:

水色测定:

通常采用水色计来区分水的颜色。

水色计共分21个等级,从浅蓝色到棕色,等级越大,水色标号越高。

用萨氏盘(黑白间隔的圆板)测定的深度来间接表示光透入水的深浅程度。

第1篇第3章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学基础

一、名词

壶腹型精巢:

腺体由圆形或长形的壶腹所组成,壶腹间充满结缔组织。

精细胞的成熟过程在壶腹中进行。

精巢背侧有输精管。

辐射型精巢:

鲈形目鱼类的精巢属辐射型,精巢由许多叶片状呈辐射排列的精小叶,精小叶间充满结缔组织。

精细胞着生于精小叶,精巢有纵裂状凹穴,底部有输出管。

开放型卵巢:

卵巢裸露,外面无卵巢膜或卵囊,成熟卵细胞落入腹腔中,然后从生殖管的输卵孔(喇叭口)进入输卵管,再从泌尿生殖孔排出体外,如史氏鲟等大型鱼类与大部分的软骨鱼的卵巢

封闭型卵巢:

卵巢外面有卵巢膜,其后端延伸为生殖管,成熟卵细胞落入卵巢囊中,直接经输卵管、从生殖孔排出体外。

性周期:

鱼类自达到初次性成熟后,性腺发育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一次性周期:

一生只产一次卵(产卵后即死亡),如大麻哈鱼、银鱼、公鱼、香鱼等。

短性周期:

性周期短的(多次卵产卵类型)

长性周期:

性周期为2年或更长

二、知识点

1.鱼类性周期(产卵类型)及其代表鱼类?

类型

一次性周期:

一生只产一次卵(产卵后即死亡),如大麻哈鱼、银鱼、公鱼、香鱼等。

一年性周期:

性周期为一年(一次产卵类型)

短性周期:

性周期短的(多次卵产卵类型)

多年性周期:

性周期为2年或更长

2.鱼类卵细胞和精子的发育和成熟分期和特点。

卵细胞:

(1)卵原细胞分裂期(细胞增殖期)有丝分裂I时相

(2)卵母细胞生长期小生长期II时相

大生长期卵黄沉积III时相

卵黄充塞IV时相

(3)卵母细胞成熟期

减数分裂V时相

精子:

繁殖期:

精原细胞进行多次有丝分裂形成大量精原细胞。

生长期:

精原细胞的体积略增大而变为初级精母细胞。

成熟期:

初级精母细胞进行两次成熟分裂。

精子变态期:

精母细胞的核变成椭圆形,大部分原生质逐渐向细胞核的后面聚集,形成细长的尾部。

3.鱼类卵巢和精巢的形态结构和分期如何。

(人工催产、产卵排精后卵巢精巢的分期)

卵巢分期

第Ⅰ期:

从卵原细胞向初级卵母细胞小生长期过渡,尚未达到初次性成熟的雌鱼。

卵巢位于鳔的侧方,呈透明淡肉色细线状(1mm)。

第Ⅱ期:

生殖细胞处于小生长期,呈带状(1cm),表面上有血管分布,肉眼看不出卵粒。

第III期:

肉眼可分辨卵粒,但无法分离,卵黄开始沉着。

第Ⅳ期(生长成熟)大生长期,卵黄充满阶段,核从中部向动物极偏移,卵巢呈青灰色或淡黄色,充满整个腹腔。

卵粒可分离。

卵巢膜出现粗血管。

第Ⅴ期:

初级卵母细胞已经历减数分裂,卵从滤泡中排出,成为游离卵,轻压腹部可从生殖孔中流出。

第Ⅵ期:

产过卵不久或退化吸收的卵巢。

有过熟的卵粒,呈现白色的斑点,血管淤血。

4.精子的活力和寿命、精液的保存。

•精子在精液中是不动的,遇水便开始激烈运动(20s-30s),不久便死亡。

•鲢、草鱼精子在水中的寿命一般为50s-60s,鲤精子寿命略长一些,中华鲟精子寿命更长(5-40min)。

精液的保存与延寿剂、抗冻剂

•低温保存:

一般为0℃左右,不需加抗冻剂,只能保存几天至十几天。

•超低温保存:

-196℃的液氮,可长期保存。

•延寿剂:

指在精液保存过程中有利于延长精子寿命的物质,包括精液稀释剂、抗生素、氧气、抗冻剂等。

•抗冻剂:

二甲亚砜(DMSO)、乙二醇或甘油等,另外卵黄、蜂蜜、葡萄糖和牛奶等也有一定的抗冻作用。

5.卵子的形态与生理特性(寿命)

1、卵子的形态学特点

•多数鱼类的卵呈圆球形。

少数鱼类的卵则不呈圆球形,如有些海水软骨鱼类的卵为圆锥形、螺旋形或四角形。

2、卵子的生理学特点

•鱼类成熟卵产到水中后,卵膜很快吸水膨大、使受精孔封闭而失去受精能力,如鳙卵在水中仅1分钟绝大部分即失去受精能力。

6.性腺发育的神经调节剂

(一)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组织

•下丘脑位于丘脑下部,含有具内分泌机能的神经细胞。

•目前已发现的下丘脑神经激素至少有9种,其中有些是释放激素,有些是抑制激素。

与养殖鱼类繁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GRIH,GRIF)(因子)。

•GnRH是一个含有6个官能团的十肽,可以促进脑垂体分泌GtH。

(二)脑垂体

•垂体后叶:

加压素和催产素

•垂体前叶:

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卵泡成熟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生长激素(GH)和催乳激素(LTH)。

第二篇第一章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

1.受精、人工授精(干法人工授精、湿法人工授精、半干法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

用人工方法采取成熟的卵子和精子,将它们混合后使之完成受精过程即叫人工授精。

干法人工授精:

将普通脸盆擦干,然后用毛巾将捕起的亲鱼和鱼夹上的水擦干;

将鱼卵挤入盆中,并马上挤入雄鱼的精液;用羽毛搅动,使精卵混匀,再加少量清水拌和,静置2~3分钟,慢慢加入半盆清水,继续搅动,使其充分受精;然后倒去浑浊水,再用清水洗3~4次,待卵膜吸水膨胀后移人孵化器中孵化。

湿法人工授精:

脸盆内装少量清水;由两人分别同时将卵和精液挤入盆内,并由另一人同时用羽毛轻轻搅动或摇动,使精卵充分混匀;其他同干法人工授精。

半干法人工授精:

简单来说就是将雄鱼精液先用0.7%生理盐水稀释后,再按照干法人工受精方法操作。

2.孵化:

受精卵经胚胎发育到鱼苗的全过程。

3.怀卵量、繁殖力、受精率、孵化率、出苗率

怀卵量:

水产动物产卵前卵巢中所怀成熟卵子的数量。

又分为绝对怀卵量和相对怀卵量2、繁殖力:

在一个繁殖季节中,水产动物一雌体或一种群雌体产卵的数量。

可分为个体繁殖力、种群繁殖力。

受精率:

胚胎发育至高囊胚期时(有的以胚胎尾芽期时计算),其发育正常成活的受精卵数占总卵数的百分比。

孵化率:

水产动物胚胎发育阶段中,从卵内破膜而出的个体数量与受精卵数量之比值。

出苗率:

在生产上真正的孵化率比较困难统计的,所以生产上也有采用出苗率来统计,其计算方法为出苗数占孵化卵的百分数。

4.亲鱼注射完最后一针催产剂后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的

时间叫效应时间

知识点

1.鱼类人工繁殖场的建设:

场址的选择、繁殖场建设的主要内容。

厂址选择:

1、地理因素:

靠近鱼类主养区,落差取水,地势平坦,海水鱼繁殖场要水源盐度稳定在25‰以上。

2、自然条件:

水源充足、方便,水质良好,无污染;光照充足;海水鱼繁殖场要尽量不受台风影响,海水潮差小,易于抽取水。

3、基础设施:

交通便利,电力、通讯条件完备;治安状况良好;生活条件便利。

繁殖场建设的主要内容

1、鱼苗孵化区

(1)产卵池与集卵池

产卵池:

多用圆形和椭圆形,面积50~100m2。

池底中心设方形或圆形出卵口一个,上盖拦鱼栅,卵由暗道引入集卵池。

集卵池:

一般为长2.5m,宽2m的长方形,底部较产卵池底低25~30cm。

在集卵池一侧设溢水口一个,底部设排水口一个,由阀门控制排水。

集卵池内一边设阶梯3~4级,每一级阶梯设排水孔一个,可采用阶梯式排水。

集卵网与出卵暗管相联,放置在集卵池内,以收集鱼卵。

2、孵化设施

(1)亲鱼培育池

(2)鱼种培育池(3)鱼苗培育池

3、蓄水、处理区

(1)取水口

(2)过滤系统(3)充气系统

3、饵料培育区

(1)单胞藻培养池

(2)轮虫培养池(3)卤虫孵化桶(4)大型浮游动物培养池

4、办公区,实验区:

水质分析及生物观察室

2.鱼类人工繁殖的产卵设施和孵化设施有哪些?

产卵池:

多用池塘或长方形产卵池

集卵设备:

人工鱼巢,可分为环列式和平列式等2种

生产上多采用水草(聚草、金鱼藻等)、水中杨柳树的根须、棕榈皮和人造纤维等

孵化设置:

孵化桶和孵化池

4.亲鱼培育的方法。

(1)淡水池塘培育

①鲢、鳙亲鱼的培育

大水、小肥→大水、大肥→大水、小肥→

小水、大肥→大水、小肥→大水、不肥

②草亲鱼的培育

水质清瘦、精青搭配、适时注水

③青亲鱼的培育

水质清瘦、荤精结合、适时注水

(2)海水亲鱼培育

海水亲鱼培育一般在网箱中进行,也有些种类在池塘中进行。

网箱水质条件好,有水流刺激,有利于促进性腺发育。

加强亲鱼的培育,促其性腺发育至关重要。

在室内水泥池中蓄养或暂养石斑鱼亲鱼,通过人工强化培育,每日换水和吸污,亲鱼不用激素催产就能自然产卵受精,可获得优质的受精卵。

当水温上升至18℃,摄食完全正常后,于饲料中加入强化剂,促进亲鱼性腺发育。

当卵巢发育到Ⅲ期末,即可移入产卵池进行产前强化培育。

在产卵前期,投饲量按照亲鱼体重的5~10%投喂,每周3~4次。

产卵期间,每天一次。

亲鱼培育一般使用新鲜的杂鱼,并适量添加小虾、鱿鱼等。

在饲料中添加2%的磷脂和0.2%的维生素E,有利提高卵子质量。

正常情况下,经过20~30天的强化培育卵巢便可发育至v期末,在水温达到21.5℃时开始自然产卵。

5.如何鉴定亲鱼雌雄性别?

一看二摸三挤:

雌鱼:

成熟度好的雌鱼腹部膨大,轮廊明显,生殖孔松驰,腹部松弛而富弹性;

雄鱼:

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遇水散开,即为成熟度好的雄鱼。

6.人工授精(种类、过程):

亲鱼成熟度的选择、催产过程(催产剂种类及注射方法与次数)、催产后亲鱼的护理、人工授精的具体做法。

采用挖卵观察,可更准确地判断亲鱼成熟的程度:

将挖卵器轻轻插入亲鱼生殖孔,然后偏向左侧或右侧,旋转几圈抽出,便可得到少量卵粒。

若挖卵器在靠近生殖孔就能得到卵粒,且卵粒大小整齐、饱满、光泽好、易分散,大多数卵核已极化或偏位,则表明雌亲鱼性腺发育进入最佳催产期。

(一)催产激素种类

1、脑垂体(PG)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3、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4、高效催产合剂5、A、B型混合催产剂

(二)催情

一次注射:

将催产药物一次性注入亲鱼体内

二次注射:

将催产药物分两次注入鱼体内。

采用两次注射时,一般第一针注射药量偏低,约占总预定药量的10%~20%,第二次将剩余药量全部注射入亲鱼体内。

7.不同类型卵的孵化方法(黏性卵的孵化)

粘性卵孵化:

1、池塘孵化 

设施:

鱼苗培育池

密度:

将粘有鱼卵的鱼巢放入池中水下10cm即可孵化,每666.7m2水面可放30~50万粒卵(以下塘鱼苗20万为准)。

2、淋水孵化 

将粘附鱼卵的鱼巢悬吊在室内或平铺在架子上,用淋水的方法使鱼巢保持湿润。

孵化期间,室温保持在20~25℃。

3、脱粘流水孵化 

鲤的粘性卵在人工授精后2~3min,通过去粘性处理,便可用四大家鱼的孵化设备进行流水孵化。

第二篇第二章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鱼种培育

名词

1.鱼苗:

孵化后的仔鱼

2.鱼种:

供池塘、湖泊、河沟、水库等放养,用以养成食用鱼的幼鱼。

3.夏花:

将鱼苗经18~22d的培养,养成3cm左右的稚鱼

4.仔口鱼种(1龄鱼种):

夏花分塘养,经3~5月培养成3~5cm的幼鱼,称1龄鱼种、当年鱼种或仔口鱼种

5.秋花:

秋季出塘的鱼苗

6.冬花:

冬季出塘的鱼苗

7.春花:

次年春季出塘的鱼苗

8.老口鱼苗:

1龄鱼种再养一年成为2龄鱼种

9.鱼苗、鱼种的培育:

从孵化后3d~4d的鱼苗,养成供食用鱼池塘、湖泊、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的鱼种。

二、知识点

1.鱼苗食性、开口饵料

食性

1.鱼苗食性阶段性:

①刚孵出的鱼苗:

均以卵黄囊中的卵黄为营养;

②当鱼苗体内鳔充气后:

鱼苗一面吸收卵黄,一面开始摄取外界食物;

③当卵黄囊消失:

鱼苗就完全依靠摄取外界食物为营养。

鱼苗只能依靠吞食方式来获取食物,其主要食物是轮虫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

生产上通常将此时摄食的饵料称为“开口饵料”

④随着鱼苗的生长,其个体增大,口径增宽,游泳能力逐步增强,取食器官逐步发育完善,食性逐步转化,食谱范围也逐步扩大。

2.鱼苗下塘时需做的准备工作:

整塘与清塘;确保池塘水质为轮虫高峰期;暂养鱼苗;调节温差;合理密养;放试水鱼和食水鱼(消毒);饱食下塘;调节温差。

3.池塘清整的意义、常用清塘药物与使用方法?

修复、加固鱼池,保持水位;消毒、杀灭敌害生物;改善底质、水质,施肥。

清塘药物及使用方法

(1)生石灰(CaO)

原理:

快速使水体变成强碱性、高温杀灭敌害生物。

将池水基本排干,池中须积水6cm~10cm。

在塘底挖若干个小坑,将生石灰分别放入小坑中加水溶化,不待冷却即向池中均匀泼洒。

生石灰用量,一般每亩池塘为60kg~75kg,淤泥较少的池塘用50kg~60kg。

清塘后第二天须用铁耙耙动塘泥,使石灰浆与淤泥充分混合。

3~5天后注入过滤新水,一周后放苗。

(2)茶粕

①原理:

含皂角苷,可使动物红细胞分解,可以杀死杂鱼、蛙卵、蝌蚪、螺、蚂蝗和部分水生昆虫,但对虾、蟹类无效,也无杀菌作用。

②使用方法:

将茶粕敲成小块,放在容器中用水浸泡,在水温25℃左右浸泡一昼夜即可使用。

施用时再加水,均匀泼洒于全池。

每亩池塘水深20cm用量为26kg,水深1m用量为35kg~45kg。

(3)漂白粉

①原理:

遇水释放次氯酸,再分解产生氧(强氧化剂),具强烈的杀菌和消灭敌害生物能力,效果与生石灰相当。

②使用:

溶解后上风区泼洒,20mg/L(有效氯35%)。

③注意事项:

不可用金属器具盛放;注意防护;注意有效氯含量。

(4)氨水清塘

原理:

氨水(NH40H)呈强碱性。

高浓度的氨水能毒杀鱼类和水生昆虫等。

方法:

清塘时,水深10cm,每亩池塘用氨水50kg。

用时需加几倍干塘泥搅拌均匀后全池泼洒。

加干塘泥的目的是减少氨水挥发。

4.轮虫高峰期适时下塘有何意义,如何做到?

5.夏花鱼种拉网锻炼的主要作用、工具和方法?

6.鱼种质量优劣的鉴别方法:

“四看、一抽样”。

7.大规格鱼种培育的意义和方法?

(培育1龄草鱼新技术)

8.鱼种、鱼苗投饵管理“四定”原则包含哪些内容?

9.混养的优缺点,当生产中鱼种对商品饵料均喜食时候,如何解决混养食饵竞争?

10.并塘越冬的目的和作用?

11.鱼苗、鱼种培育的日常管理。

12.夏花鱼种的出塘计数方法,鱼苗、鱼种下塘时常用消毒药物。

第二篇第三章池塘养鱼:

1.轮捕轮放:

①分期捕鱼和适当补放鱼种,即在密养的鱼塘中,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到一定时间捕出一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食用鱼,再适当补放一些鱼种,以提高池塘单位面积产量。

②概括地说,轮捕轮放就是一次或多次放足,分期捕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