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格言辨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19647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格言辨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格言辨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格言辨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格言辨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格言辨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教育格言辨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教育格言辨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教育格言辨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教育格言辨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教育格言辨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教育格言辨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教育格言辨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教育格言辨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格言辨行.docx

《教育格言辨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格言辨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格言辨行.docx

教育格言辨行

一、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

  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肯定他、赞美他都是调动其积极性的好办法。

因为肯定和赞美是人的心理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人际关系需要、尊重和荣誉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孩子除了最基本、最原始的食物需要外,还有渴望大人的肯定和赞美的需要,这是高级的需要。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肯定:

  弗雷德是纽约大学的小儿神经外科中心的主任,他的医术堪称世界一流。

但是他在小学的时候却是大家眼里的笨孩子。

他从来不敢想自己的前途将是什么样子的。

在五年级的时候,一位叫墨非的教师改变了他的一生。

有一次课后,他叫住了弗雷德,并拿出他的不及格试卷说:

“你愿意重新做一遍吗?

”弗雷德默默点头,并以口头的方式回答了老师的提问。

当弗雷德回答完以后,老师兴奋地喊道:

“你都答对了,我就知道你能行。

”从那以后,弗雷德的信心逐渐地加强了。

墨非老师除了教给弗雷德一些学习方法以外,还经常对弗雷德说:

“你很聪明,我的孩子,我知道你将来一定会前途无量的,我对此充满了信心。

”从那以后,弗雷德就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并且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可见,来自他人的肯定和赞美,确实对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很有用。

那么,怎样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坚强的自信呢?

  首先,要相信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其次,要经常鼓励孩子。

对孩子的鼓励要具体些、亲切些、真诚些,否则只会让孩子觉得大人是在敷衍他,招致他的反感。

  再次,要帮助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

要让孩子知道,大人相信他能战胜困难,并且会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援手。

二、你要教孩子走路,但应由他自己去学走路。

——爱默生

 

  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会说话会走路的孩子,使妈妈烦恼的事也就随之而来了。

妈妈最关心的话题就是“孩子的教育”。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妈妈们有很多的疑问。

  “应该在什么时候教育孩子?

怎么教育?

教育什么?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曾经听身边的一些母亲这样说过:

“首先,数学和英语是必须学的,在感性教育上,美术和音乐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这么多的选择中,最后母亲们做出了决定:

“能学的都要学。

  但是,妈妈让学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孩子想学的。

对孩子来说,他们有自己的喜好,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知道哪一天他们就会厌倦。

而完全把孩子托付给老师,妈妈又心有不甘。

  将孩子这样来回折腾,妈妈也总是心神不安。

刚一听说邻居家的孩子已经学完了日语,正在学英语,妈妈们就又开始坐不住了,也开始逼迫自己的孩子学各国语言,最终将一个和气的家变成了争吵的战场。

  这样,妈妈也变得疲惫不堪。

在孩子的脑海里也形成了“学习没意思”的印象,同时会打上“妈妈很可怕”的烙印。

那么,妈妈们究竟应该如何做呢?

  让孩子在生活中自己学习

  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下决心绝不能因为我的原因和孩子们产生矛盾。

孩子们对新的生活环境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期间即使我不能为他们做什么,也不能给他们带来负担。

  如何引导孩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孩子们作为东方人在美国生活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在美国,作为少数人种要想生存下去,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得到美国人的认可。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成为最重要的任务。

  “和孩子们融洽相处之后,有什么方法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学习呢?

  这个问题,每天我都会问自己好几次。

为了找到答案,下班后,无论在家里做什么事,我都和孩子们在一起。

我想通过一起做事情,或许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即使在刷锅洗碗的时候,我也特意把他们叫到身边。

每次去市场买东西,我也带着孩子们一起去。

  经过观察,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每次孩子们和妈妈一起做事的时候,都显得很开心。

即使去超市买调料,孩子们也像是外出旅游一样充满好奇心。

  有一天,和往常一样去一个大型超市买食品的时候,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忽然突发奇想,能不能让孩子们在这样愉快的气氛中学点什么呢?

  这时我正好看到陈列在货架上的牛奶,而南希就站在我的身边,于是我问她:

“南希,一大盒牛奶和两小盒牛奶相比,哪个量更多?

  正兴致勃勃看这看那的南希听到我的问题后,拿起牛奶看了一会儿,嘴里嘟囔着:

“看一看包装马上就可以知道了……”这时,一旁的彼得走了过来,他拿起牛奶说:

“这里不是标明了重量吗?

把两小盒的重量加在一起就可以和大盒的重量进行比较了。

  南希和彼得举着牛奶算了一会儿高兴地说:

“妈妈,一大盒和两小盒牛奶的量一样多,您别担心,买哪个都可以。

  他们似乎以为我是为了省钱才这么问的。

趁机会,我又把爱丽丝叫到了跟前:

“你们都知道,我们家一天的伙食费是5美元,现在你们就帮我挑选5美元的食品回来好不好?

  我的话刚说完,孩子们的脸上就露出了兴奋的光芒。

他们马上装出一付老成的样子,把脑袋凑到一块开始商量起来。

需要的东西很多,但是只有5美元,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孩子们一边琢磨哪些是必需的东西,一边计算价钱,最后用5美元买了一大筐东西。

  从那以后,每次去市场的时候,我都会让孩子们计算价格。

算得最快的孩子,我就奖励他几枚硬币。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数学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把厨房作为最好的教育课堂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终于找到了和孩子们一起做事的意义。

在和孩子们一起做事的过程中,我可以很自然地了解到孩子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把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当作一堂教育课。

  有趣的是,这在妈妈看来也许是在学习,而对孩子来说则是一场游戏。

去市场的时候,孩子们会把商品一样一样地拿起来观察,了解一下产地是哪里、怎么生产出来的、都含有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得出最终答案,即使没人提醒,孩子们回家后也会主动去翻书寻找正确的答案。

而且这样得到的知识不容易忘记,人们很容易记住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

  我将厨房也变成了最好的教学场所。

即便是一种食物原料,也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

就拿土豆来说,食用的是哪一部分、含有什么成分、人吃后对身体有什么作用等等,通过这样的问答,孩子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在观察蔬菜、择菜、洗菜、切菜、炒菜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数学、科学、哲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我只要对他们加以适当的指导,他们就可以自己找出答案来。

  仔细想想,这不仅仅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还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人与自然的深刻关系。

人们很清楚地知道:

自然给予人类一切、人类是怎样生存的、人类为了生存要怎样同自然和谐共处……但是,由于这些思想比较抽象,因此很容易被人们抛在脑后。

不过,通过和妈妈在厨房里的对话,孩子们逐渐明白了其中的真正含义。

  从那时候开始,通过这种方法,我的孩子们掌握了许多课堂上根本没法接触到的知识。

有一位教育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厨房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场所。

  这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不应当只是坐在那儿又读、又背、又写。

而应从生活中获得知识,这样教育孩子岂不是更容易?

  妈妈经常错误地把孩子看作一张白纸,而自己则充当可以在纸上绘画的画家。

为了画好一幅画,妈妈在上面涂上各种不同的色彩。

  孩子也不是计算机,他们不会像计算机那样将输入的信息原封不动地存储起来。

当妈妈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接受所有教育时,孩子只会对学习产生反感,同时,对本来信任的妈妈也产生不信任感。

  有一个事实我们绝不能忘记,教育不是让孩子无条件地学习。

强制性的学习,只会使家长与孩子产生矛盾。

现在,父母应该立刻停止这种行为,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在同孩子们一起做事的过程中,仔细地观察孩子。

通过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过程,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

生活,才是学习最好的舞台。

三、

因为教书和教学生都是暂时的,教书是教学生书本知识,教学生,是指把学生现在的成绩教好。

但是一旦这个老师不再教你(因为几乎没有老师能教同一个学生教一辈子),那么你学的好不好,就要看你的新老师了。

所以教书和教学生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暂时的,不长久的。

当他教你的时候,你固然好,但是如果你升学了,他不再教你,那么他对你的影响也就到此结束了。

而教学生学的老师则不一样,他不仅教你知识,教你如何拿高分,最重要的是他教会你学习的方法、态度、做学问的品性。

这样的老师教给学生的东西足够学生受用一生。

即使老师不再教某个学生,但学生学会了老师教导的关于“学”的方法,哪怕是自学,也能成才。

陶行知先生说过: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因此,本学期我校对备课进行改革,由原来的教案变为导学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作用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一些知识。

尤其在当今社会,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但只要有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就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所需要的知识,从而更快的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成为引领时代的先行者。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出自陶行知《教学合一》

陶行知先生说过: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对于这句话我个人认为,一个所谓的好老师,不是照本宣科,老师只是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才是真正的主体,如果学生想学他自然会学得很好,如果不想学的,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习,最主要的还是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最好。

所以教学生学才是最关键的,也不容易,这才是最考老师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对老师的要求,怎样教学生学,学什么,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郭经验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会学生学习,首先是教师的教,课堂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

结合教学实践,我浅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生学“进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开始学数学时,都是怀着浓厚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一部分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使他们潜在的学习动机得到了激发,学习兴趣更浓了;一部分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情绪受挫,进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淡化,渐渐失去了学习信心。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的任务是使前者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独立学习的本领;让后者重新点燃求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学进去。

  二、布疑设难,教学生学会“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心底里的潜意识。

在教学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常在利于突破学生思维的最佳处给学生布疑设难。

在给学生布疑设难时,教师要掌握好“度”,对问题的难度、广度、量度,布置要适当。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不管问题多么幼稚,绝不能搪塞或嘲讽学生,要引导学生逐渐学会问问题,把着眼点放在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上。

  三、防陈求变,教学生学的“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长期接受单调、枯燥、乏味、重复的训练会产生一种固定的机械思维模式——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无疑是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大敌。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教会学生“活”学,就必须克服学生在学习时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数学教学不是让学生单一接受某一数学结论,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导出结论的过程。

因为任何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都可能有引入、形成、巩固、深化的过程。

教师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概念的内涵、外延做一些必要的探索,就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标新立异,教学生学会“闯”

  现代中学生要求独立,期望摆脱对老师的依赖,顽强地表现自己。

对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提倡在学习中的标新立异,使学生在学习上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

在教学中,我有选择地把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放在课堂上,让他们对这些问题各抒己见,征求合理的答案,给他们提供宽松的思维空间,让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发表意见,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聪明的学生之所以聪明,在于他们善于独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明的老师之所以高明,在于他们善于放开学生的手脚,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扶沟县第二高级中学)

四、有感于“平庸的教师在于说教”

余姚市舜水中学王鑫烨

“平庸的教师在于说教,好的教师在于解惑,更好的教师在于师范,卓越的教师在于启迪。

”孙海波的这句话引发了我深刻的反思:

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位教师呢?

是一名平庸的教师吗?

还是一名好的教师?

或是一名更好、更卓越的教师?

我无数次的反问自己,苦苦思索下,我不得不承认:

我有所启迪,也为人师范,我多有解惑,但也没能摆脱所谓“说教”的惯性。

于是乎,我便有所遗憾,我更难言优秀!

然而,纵观教育界,在千丝万缕的师生角色联系中,又能有几个老师摆脱得了“说教”的惯性?

每天校园内,又有多少的学生不在接受着老师“语重心长”、无休无止的“说教”?

都说“身教重于言教”,这一说法,深刻地体现了科学的教育观。

但从另一侧面,不也提示了我们明白一个事实存在的现象:

教师对于“言教”的应用有时会更甚于“身教”。

不管怎么说,在“言传身教”中,“言教”确实是必不可缺的。

倘若有一种境况,当学生们无感于您的“身教”、“师范”,无动于衷您的“言教”之时,我们的老师最后剩下的教育方法又能是什么?

也许就只有急火攻心下“无奈的变相体罚”,或是痛定思痛后选择那“无言的放弃”。

面对21世纪教育,面对90后新一代,传统的“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言传身教”还真的能药到病治吗?

特别是教师们随口即出的“说教”之法,孩子们真的乐于接受吗?

乐于因您的“说教”而改变他们的“不良”言行、“不正确”的价值取向或“颓废”的学习、生活、理想、信念?

还是他们会心服口服、由衷的感恩于您的“说教”?

凡从事教学工作有些年头的老师都知道,传统“说教”的有效性似乎在日益减弱,“说教”的不利因素更是不断显现,于是乎,“90后怎么了?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如今的孩子可真是越来越难教了”的感慨声是不绝于耳。

那么,教师为什么还这么依赖、这么摆脱不了“说教”的语言惯性呢?

以本人20年来的教学体会,概括有五:

1、因为博爱。

从哄着小婴儿吃喝拉撒玩累睡开始,喊着自己做“妈妈”的人就开始了“唠唠叨叨”的人生历程;从站上三尺讲台、为人师表的那一刻开始,年轻的,就铭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训。

关于爱的教育就从此而始,于是乎,一切的“喋喋不休”,皆由爱生、皆为爱起、皆因爱而为。

2、因为无私。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该是教师无私奉献和给予的最好写照吧。

民间常传有徒弟去师傅处偷艺,不曾听教师藏学而不授业。

更有甚者,教师苦于孩子不主动、不积极、不高效学习,而进行“填鸭式”知识传授,这样的教学从本源的角度看,不也是一种“无私”的体现吗?

3、因为原则。

比之社会万象,学校教育更显得清纯、单一、有守则、有规矩,也更显得明理、诚信,呈现着对真、善、美永恒追求的不变真理。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规矩是很难妥协的,一旦学生犯规,教师的“说教”便会基于此原则,条条在理,死死紧扣,三两下,就可让学生大气都喘不了一口。

4、因为时效。

充足的课时量、繁重的作业批改量以及教材分析、教具准备、教案编写的精心策划,已将老师的精力耗费无余,更何况对集体或个别学生问题事件的处理、调查询问或批评教育,都得耗费大量时间,特别是问题生的多发事件处理,在无暇应对却又不得不立马解决事件之际,“说教”许是最直接、最见效、最可快速了事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了。

5、因为缺乏新理念和新教育方法的支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辈辈的教师们都在孜孜不倦的埋头苦干于教学岗位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课复一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春风的吹起,一部分老师先行抬起了头,开始观察起“风向”,洞察起“风力”,感悟起“气候时节的奇妙变换”,然后,怀着对新课程理念的层层领悟,这部分老师再一次埋头苦干,再一次孜孜不倦地将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渗透入现实教学中。

但是,感悟需要时间、接受需要时间、运用新理念指导实践需要时间、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提升实践能力、进一步巩固对新理念的认识更需要一个漫长的转化过程。

课改历经数年,虽有先行者成批,然而缺乏新理念和新教育方法支撑的教师仍还大有人在,传统“说教”市场仍然活力十足、气象万千。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前行,一切适应不了现代学生教育的东东,必将淡出当今的教育舞台,面对新一代的学生,我扪心自问:

“以生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你感深刻了吗?

你做真切了吗?

”比如,如何摆脱传统“说教”的语言惯性,使自己不再平庸?

为此,我更多了份平日的思索与实践的探究。

有幸参加浙江省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上岗培训骨干班的几期学习和考证,并在之后,兼职从事了若干年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工作。

新奇的经历,使我历数了无数个孩子的花季心路,走进他们的心路历程,原来,一切的一切,竟会是那么的感人、那么的无奈、那么的变幻有径、因果由源。

许多表象中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原来可以豁然开朗,很多教育中的为难事件,竟可变得不费吹灰之力就迎刃而解。

但问原先总唱着高调滔滔“说教”的傻模傻样、平庸之态,自当黯然失笑。

心理学的力量确实巨大。

它使我更深刻地明确了一点:

“他人有心、余寸度之”,学会“倾听”远比滔滔不绝的“说教”重要得多、有效得多、人本的多。

“打开孩子心扉,送上一碗心灵的鸡汤。

”在“倾听”中我从容面对,淡定善诱,在“倾听”中我网织成竹、我酝酿佳策。

学会“倾听”,让“倾听”的魅力尽显光华,也许,这更是所有教师需要追求的本领。

当然,像心理学专家那样专业的“倾听”,我们作为非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在践行中,还是有所遗憾的!

因为,专家们的专业“倾听”一般都会在心理治疗各疗程中进行,如此,就会费时、费事、费力得多,立竿见影、快速解决的可能性明显不存在。

再说,我们“倾听”的是“90后青少年”心灵深处的语言,“倾听”所需要的是优雅的环境与安静的处所,“倾听”更需要的是充沛的时间与耐心的等待与回旋。

同时,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我们的本位工作还是专任的学科教学,或是身为班主任的,还需要化大量精力,常年处于繁杂班务之中。

于是绝佳的“倾听”,在这里,就变得有所遗憾,有所局限,“倾听”还得有“说教”来谢幕。

为此,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工作状况,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倾听”和“说教”的有效性,使教师真正走进学生心灵。

另外,我们尽量不以“德育”作重标杆,一概而论。

许多的,甚至于绝大多数时间、人物或事件,几乎更多的是心理问题、社会家庭方面的缘由诱发而生,我们怎可以以违反“学校规章、学生守则、德育纪律”等简单论处?

毕竟,我们面对的是深刻意义上的“人”呦,那就结合教育实际,多多学会“倾听”,多多学会“倾听后的说教”,多多给予耐心与恒心,再多些心理辅导技巧,将反复教育、“迂回战术”进行到底。

回想上半年,当我读到白晓明教授《言语攻玉》一书,且亲耳聆听白教授作专题讲座之际,我心深处,恰似点上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我通红的师魂。

是呀,《言语攻玉》——“言语”完全可以“攻玉”!

只要你的“言语”够技术、只要你的“言语”够艺术。

比如:

说得辩证、站得高远,幽你一默、点中要害,情暖语切、意味含蓄,说到孩子心坎上的话语等,艺术的言语完全可以达到征服的效果。

这不,古人亦云: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说教”完全可以不“婆婆妈妈”、不“死缠烂打”、不“此律彼规、喋喋不休”。

“说教”其实可以不被否定、不被一棒子打死的。

新时代的“说教”完全可以是更高层次的言语教育,可以是更艺术、更具教育实效的。

“说者有心、听者无意”是一种尴尬,在教学上,如此“说教”就接不上“以生为本”这根弦。

“说者巧妙,听者乐和”是一种艺术,在师生间,这般“说教”就可以交流自如。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个中滋味,细品的是交人与交心,其间的界限判若泥土、又迥异于天地。

诚然,我不排除“说教”,只是不断地弃其糟粕、充盈其以精华。

习惯于让“真诚倾听”充实我的“说教”各环节,让“心理学原理”渗透我的“说教”全过程,让“言语艺术”提升我的“说教”影响力,让“身教师范”成为我“说教”最过硬的支撑面。

《读者》中一句话说的精辟: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高尚的人谈话。

”真不错,好书中的一句一例,确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反思、去提炼。

今品“平庸的教师在于说教”一言,我感悟了很多,提炼了很多,更获得了很多,也许,这只是本人的一家之见,也许,有些概念与观点还有待于细细斟酌,但我深信:

我的“说教”也精彩,精彩的“说教”不平庸!

 

当老师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是传授知识。

以传道、授业为己任。

一切遵循着“书上这样说的”,每天兢兢业业,把前人总结好的东西传给学生。

在他眼里,讲得清楚的就是好老师,听得明白的就是好学生。

第二种是启迪智慧。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得更聪明、方法更好、策略更多。

他不断追求的是教学的技巧和熟练度。

在他眼里,教师的教学要有“招”,学生的学习要得“法”。

第三种是点化生命。

这样的老师在不断的实践着再熟悉不过的、而又时时被遗忘的一个普通的话语——教书育人。

在他的眼里,知识、能力、方法等等都成为学生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素,他能够不断的让学生保持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他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对事物的探索欲望;他能够温柔而又耐心的等待着孩子的成长,他知道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在这种积极的期盼下,孩子的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愿望得以激发;他能够在学生遇到成长障碍或失去动力时,用爱心和智慧唤起学生对希望的追求!

他也许做不到爱每一个学生,但他懂得并做到了尊重每一个学生;他珍惜和孩子的每一次和每一刻,精心营造快乐的校园生活,使孩子生活得更快乐、率真、明澈。

可见,平庸的教师在说教,好的教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

做一个好老师,就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幸福。

如果教师看不见教育现象的蓬勃生命力,感觉不到自己是教育现象的创造者,那么,怠惰、消极、漠不关心的现象就会蔓延开来。

教师就会在教学工作中缺乏热情、因循守旧,消极应付。

仅凭良心满足于做一个传经布道的“经师”,教师这个职业带给自己的欣喜、满足、幸福之感也会随着教学技巧的熟练而逐渐淡化。

说到这儿,自然又想起了那句著名的诗词,凡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成长的第一境界,即教师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成长的第二境界,即为了目标的实现,要执著、要坚定、有抗拒许多诱惑、要耐得住寂寞;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界就是成功后的超脱与自如。

一个教师只有经常的学习、积极的实践、自觉地反思与调整,用研究的眼光看待日常工作,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才能在平凡的教学实践中寻找不平凡的感受,寻找教育的真啼。

这不仅是教师工作兴趣、灵感的源泉,也是我们尽享教育创造之美的源泉所在,更是走向第三境界老师的必由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