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198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3、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符合人民渴望安定的要求,也为未来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赤壁之战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曹操所作的诗句《蒿里行》。

提出问题:

诗中描绘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景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景象?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东汉末年各路军阀争势夺利,割据混战,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的凋敝

【讲授新课】

一、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后来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出示并引导学生观察《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发现以下信息:

(1)官渡之战前,曹操所占的地盘。

(2)曹操周围还有许多军阀。

(3)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势力强大。

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

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役是什么?

出示《官渡之战形势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经过、特点和影响。

时间:

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特点、结果:

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影响:

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北方。

提问:

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依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196年迎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了优势;“唯才是举”;实行屯田,势力日益强大;占据黄河以南的许多地方。

出示曹操的诗歌《步出夏门行》,提出问题:

此时,曹操已经年过五十,在古代,这个年纪已经不小了,他不在家享受荣华富贵,还有什么样的“雄心壮志”呢?

二、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赤壁之战”一目,小组合作学习以下问题:

1.赤壁之战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

曹操统一北方前后,孙权占据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并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势力也逐渐扩大。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占领荆州后,刘备和孙权建立联合,共同抗曹。

2.赤壁之战爆发于哪一年?

曹操发动此次战役的目的是什么?

这次战役的结果怎样?

3.简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教师:

赤壁之战爆发于208年,曹操发动此次战役的目的是吞并南方,统一天下。

结果是孙权、刘备结成联军,以少胜多,重创曹军。

出示下列材料:

 赤壁之战前,曹操考虑到将士大部分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就下令把战船连锁在一起,以便平稳。

孙刘联军经过商议,让黄盖假意降曹,最后火烧曹营。

孙刘联军水陆并进,大败曹军。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有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能给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孙刘联军的正确战术。

骄兵必败。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这样后来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鼎立

多媒体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指导学生结合课文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定都建业,国号为吴,229年称帝。

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些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以后的统一局面奠定基础。

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

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

(1)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

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2)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丝织业发达。

(3)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课堂小结】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而这一局面,达成了三个政权之间暂时的平衡,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符合人民渴望安定的要求,也为未来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六、板书设计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

(1)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据历史文献记载:

公元230年,三国时期东吴政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

台湾在三国时被称为(  )

A.大都  B.夷洲C.琉球  D.天京

2.易中天的著作《品三国》,曾经登上各书店销售量的第一名。

“三国”真正形成的标志是()

A.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曹操的胜利

C.赤壁之战孙、刘击败曹操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3.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

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

其中的原因是()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

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

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

④曹操军不习水战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4.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

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下列成语典故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纸上谈兵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③三顾茅庐④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

6.官渡之战中,袁绍10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三四万士兵的曹操;8年后,曹操20余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5万人左右的孙刘联军,其相同的原因是(  )

A.骄傲轻敌 B.天意为之 C.借助东风 D.不习水战

7.“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诗中所言之事与下列哪位人物直接相关()

A.袁绍B.曹操

C.诸葛亮D.周瑜

8.下图描绘的内容反映出了一个成语故事,它最有可能是(  )

A.三顾茅庐B.投鞭断流

C.釜底抽薪   D.退避三舍

9.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D.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0.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B.重视农业,实行屯田

C.采纳许攸建议,火烧袁绍全部粮草

D.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二、非选择题

1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2.统一是历史的主流,东汉是统一政权,而三国是分裂时期,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材料二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从,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材料三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早已有病疫,初一交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

瑜军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乃取艨艟斗舰十艘,载燥禾枯柴,灌油其中……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北军大败。

(1)材料一、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与“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是否是同一时期的社会现象?

若是,是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然操遂能克绍”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有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总结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4)材料二是什么朝代谁对当时形势的分析?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

这一建议在哪次战役中得以实施?

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10:

BDDCBACADA

二、非选择题

11.

直接原因:

赤壁之战

根本原因:

魏、蜀、吴三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12.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13.

(1)是;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2)

官渡之战;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

经济上:

垦荒屯田;

军事上:

官渡之战。

(4)东汉末年诸葛亮;

联孙抗曹;

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骄兵必败。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和影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2.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体验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3.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标准是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过程】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梳理,从背景、时间、作战双方、结果、特点及影响多方面归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

方法指导二:

让学生明白战争胜败原因有很多,有主观原因,有客观原因,有战略战术等,应全面分析综合归纳。

方法指导三:

让学生掌握三国各自发展的特点;对于台湾,对学生进行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

方法指导四:

200年,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曹操用了许攸计,北方统一归曹操。

208年,战又起,曹操南下到赤壁,企图一举统天下,孙刘联军齐抗击,孔明周瑜巧用计,赤壁之战少胜多。

火烧赤壁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继汉业,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曹操和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三国演义》中对他们的描写与历史的真实有许多不同。

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人物呢?

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官渡之战

自主阅读课本P74~75内容,完成第1~2题。

1.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及影响。

时间

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结果

曹操胜利

特点

以少胜多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1)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

(2)经济上:

实行屯田制,发展经济。

(3)军事上:

唯才是举,重用人才,发展军事实力。

(4)袁绍用人多疑,骄傲轻敌,治军不严,战斗力不强。

知识模块二 赤壁之战

自主阅读课本P75~76内容,完成第3~4题。

3.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及影响。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结果

孙刘联军胜利

特点

以少胜多

4.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失败?

(1)曹军来自北方,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

(2)曹操骄傲自满。

(3)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根本原因)

知识模块三 三国鼎立

自主阅读课本P76~77内容,完成第5~6题。

5.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入三国名称、建立时间、开国君王以及都城,并简要说出三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国名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

222年

孙权

建业

(1)

  

 

(2)魏:

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蜀:

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全国。

吴:

造船业发达,其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6.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

因此,三国时期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确实是历史的一个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

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个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但三国鼎立的局面是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环节。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话说官渡之战(从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及其原因,特点、影响等方面介绍),并说说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

2.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

D.打败强敌袁绍

2.确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C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壮心”是指曹操想要( C )

A.统一北方     B.统一黄河流域

C.统一全国D.统治江东

4.孙刘联军能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是( B )

A.周瑜的水军

B.孙刘的联盟

C.诸葛亮的计策

D.长江的天险

5.小明今年暑假去湖北旅游,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往日的张天烈火虽已熄灭,但周瑜当时挥剑所书的‘赤壁’仍旧记录着历史的足迹。

”他记载的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C )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6.下列人物没有称帝的是( D )

A.刘备B.孙权

C.曹丕D.曹操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D )

A.战火频繁,破坏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国家分裂

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8.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联系的国家是( A )

A.吴国B.蜀国

C.秦国D.魏国

本课小结:

教材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