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218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8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docx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能力检测

§4.1能力检测

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现象不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B.森林面积减少,生物物种灭绝

C.土地荒漠化,森林砍伐D.交通拥挤,社会秩序混乱

2.小汽车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是()

A.大气污染,水污染B.大气污染,噪声污染

C.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D.水污染,放射性污染

3.下列地区与其发生的生态破坏搭配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荒漠化B.内蒙古高原——水土流失

C.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D.长江三角洲——水源枯竭

4.下列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全球环境的是()

A.德国境内莱茵河水的污染B.巴西热带雨林的破坏

C.北美洲西部草原的荒漠化D.华北平原的土地次生盐碱化

5.下列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A.粮食单产不高——干旱加重B.毁林开荒——水土流失

C.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D.水土流失——肥力下降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有85%是滥垦、滥牧和滥伐森林的结果,10%是因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建设破坏森林草原所造成,5%是由于沙丘入侵农田和草场

所致。

据此回答6-7题。

6.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7.这些沙漠化土地的形成()

A.主要是人类对土地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

B.是由于人类发展工农业所致

C.主要是由于降水减少、蒸发加剧的结果.

D.是由于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推进的结果

8.人类因食物引起的“公害病”产生的途径大多通过()

A.大气污染B.噪声污染C.水体污染D.固体废弃物污染

土地沙漠化是我国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尽管党和政府对治理沙漠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由于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垦耕、超载放牧等,土地沙漠化“局部好转,整体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

据此回答9~12题。

9.据监测结果,我国90%以上的沙化土地分布在西北地区,土地沙化总体上仍呈扩展趋势。

我国土地沙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A.缺乏防沙治沙的法律B.岩石和土质疏松易风蚀

C.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D.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10.民谣说:

“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滩。

”下列行为或现象容易导致

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频发的是()

①以粮为纲、有粮不慌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人口众多并快速增长④大量挖采中药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1.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自然环境因素。

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造成了土地的严重沙化,为治理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说明()

①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对立统一的②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后保护环境③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优化是密切相关的④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环境问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2.下列关于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会使降水增加,农作物增产

B.保护大气环境,是发达国家的事情

C.保护热带森林,是减少二氧化碳含量的有效措施

D.我国远离南极,可不参与臭氧层保护

13.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们现代生活所使用的化工产品,如泡沫绝缘塑料制成的办公桌、化纤地毯及书报、油漆等,会不同程度地释放出某种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C02B.N2C.甲醛D.甲烷

14.森林具有多种价值,其首要价值体现在()

A.改善生态环境B.为工业提供原料C.为人类提供食品D.为建筑业提供木材

15.下列五种因素,与1998年长江洪灾有关的是()

①夏季风②修建三峡工程③引水灌溉④围湖造田⑤长江上游毁林

A.①④⑤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②③

16.我国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

①土地荒漠化②土地盐碱化③水土流失④土壤污染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7.下列问题不属于环境问题的是()

A.干旱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B.城市化进程加快

C.大气污染D.热带雨林遭到大规模砍伐

18.我国藏北高原上某些不法分子大量偷猎藏羚羊,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A.土地因此荒芜导致荒漠化B.水土流失加剧

C.藏羚羊尸体腐烂,污染大气D.生态破坏

§4.2能力检测

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恐惧的依赖关系

B.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C.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D.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不协调,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

2.人们开始探索人地关系和解决人地矛盾等问题,是在()

A.20世纪80年代B.工业革命后

C.农业革命后D.人类社会的发展早期

3.下列关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正确的是()

A.德国学者F.拉采尔——“和谐论”B.法国学者P.白兰士——“可能论”

C.英国学者——“生态论”D.美国学者——“适应论”

4.我国战国时期的孟轲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反映的人地关系是()

A.“人定胜天”思想B.“地理环境决定”思想

C.“恐惧依赖”思想D.“天人相关”思想

5.下列关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正确的是()

A.“环境决定论”、“生态论”、“可能论”、“可持续发展论”

B.“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可持续发展论”

C.“可能论”、“环境决定论”、“生态论”、“可持续发展论”

D.“适应论”、“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可持续发展论”

6.下列思想与其后面著作连接正确的是()

A.“人定胜天论”——《天论》B.“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子·公孙丑》

C.“因地制宜论”——《管子·地员》D.“天人相关论”——《礼记·王制》

右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7~9题:

7.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

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A.柏林B.伦敦C.旧金山D.彼得堡

8.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

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然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

的工业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

污染问题

9.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断增强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的不断调整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

10.实现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要依靠()

A.发展工农业生产B.提高产品质量C.重视环境保护D.发展社会生产力

11.本世纪以来,世界耕地退化的主要直接原因是()

①人口急剧增长②非农业用地增加③水土流失加剧④严重的土地荒漠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2.以下一些观点、主张,符合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的是()

①为了满足人们对物质增长的需要,应加快经济数量增长不敷出②发展中国家既要重视发展经济,同时也要加强环境保护③在保护全球环境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同的责任和义务④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回答13~14题:

13.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14.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地中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最有可能出现此现象的是()

A.栽种落叶阔叶树林B.常绿针叶树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

15.“竭泽而渔,虽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畋,虽得兽而明年无兽”,这句话启示我们

()

A.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B.要保护生态平衡

C.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D.要考虑区域差异

上海市每天排放工业、生活污水510万吨,其中约400万吨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

江河,促成苏州河等14条河流终年黑臭。

黄浦江每年出现黑臭的天数,1976年为30天。

1978年后年平均超过100天,最高的达到151天。

据此回答16-18题:

16.上海市排放江河的污水来源是()

A.工业和生活废水及地面污水流B.上游来水

C.海水倒灌D.以上各项均是

17.上海市河水黑臭,不能为生产和生活利用。

根据上海市情况,最迫切、最经济、最有效的近期解决办法是()

A.大力抽取地下水代替不洁的地下水

B.淡化海水,或借长江水冲洗净化河水

C.建立大型污水处理工厂,搬迁污染严重的工厂

D.将水厂取水口移至黄浦江上游未受污染的河段

18.由于人类向江河排放污水,江河黑臭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环境学考虑,这属于()

A.良性循环B.恶性循环C.矛盾的对立统一D.人类同环境关系的统一

§4.3能力检测

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指()

A.经济能不断发展B.工农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C.既要发展,又不危害环境D.尽量不用或少用能源资源

2.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是()

A.要想富,上山去砍树B.讲卫生,使用一次性饭盒

C.买菜去,自备菜篮子D.过日子,多子多孙多福寿

3.下列农业生产属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A.填埋沼泽地,扩大耕地面积

B.将能种粮食的林地、草地都开垦为粮田地

C.大力使用化肥农药,确保农业高产稳产

D.培育优良品种,发展生物技术

4.对“可持续发展”含义理解正确的项为()

A.可以维持经济不间断地发展

B.经济的发展既能满足人类当前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

C.可继续进行社会再生产

D.使人类活动对环境不构成影响,以免将来它对人类发展构成危害

5.下列说法,符合可持续发展含义的是()

①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今天的收入

②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现在和将来应给所有人提供充足的生活保障

③为了满足后代人的需要,现代人应该减少和节制需求

④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6.下列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人类活动应该适应地理环境

C.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主宰,人定胜天

D.人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可能性

7.下列人类发展的原则,属于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是()

A.人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B.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C.解决全球大气环境问题,须进行国际合作

D.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境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

重要措施,请回答8-10题。

8.绿色食品是指()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9.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D.白色建筑废料

10.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B.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C.减少固体垃圾D.移风易俗

11.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16.5%提高到18.2%,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是()

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作为中学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从自身做起,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参与环保活动②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③等工作后再接受环保教育④积极购买非生态标志商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3.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的唯一办法是()

A.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B.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C.禁止排放各种废弃物D.加大开采自然资源的力度

14.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B.严重的环境问题

C.庞大的人口数量D.不利的外部环境

15.我国对长江进行合理综合利用和治理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A.兴建“三北”防护林,减少长江水的含沙量

B.修建三门峡、葛洲坝水利工程

C.兴建荆江分洪工程

D.对沿江湖泊进行围垦,扩大耕地面积

16.人类提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因为()

A.人类面临多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处于空前紧张的状态

C.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D.可持续发展是使人地协调的必由之路

17.目前能解决华北平原春旱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B.缩减耕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18.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有()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又长久

B.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生存发展面临的巨大压力

C.很多地区缺水严重,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D.人口基数过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4能力检测

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差别的()

A.产业革命后人口增长最快B.二战后人口增长最快

C.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增长速度最快D.地势平坦地区增长速度最快

2.下列不属于我国人口问题的表述是()

A.人口基数大,增长快B.老龄化进程加快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D.人口素质偏低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读图回答3~4题:

3.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B.23%

C.13%D.50%

4.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

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5.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

()

A.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B.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

C.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D.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

读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回答6-7题:

6.关于各阶段人口增长趋势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各阶段人口的增长主要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而与其他因素无关

B.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除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

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

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7.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阶段是()

A.产业革命前B.产业革命到二战

C.二战到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70年代以后

8.实现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最关键的措施是()

A.控制人口数量B.提高劳动者素质

C.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D.加大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9.21世纪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优方式应为()

A.以掩埋为主B.以焚烧为主

C.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及综合处理D.用巨轮运到大洋中投入深海

10.美国是当其人均GDP达到11000美元,日本是当其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才开始大规模的环境治理(WorldBank,1986)。

中国目前人均GDP不足500美元,于是有下列几种观点产生了,正确的是()

A.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

B.先投入大量资金治理环境,再发展经济

C.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治理环境

D.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11.西部大开发是我国跨世纪的一项战略任务。

“西部开发,生态先行”是西部各省区的共识,其原因是()

A.西部想利用其自然优势发展旅游业

B.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C.西部的自然条件比东部差

D.西部人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12.关于生态农业的特点及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多种经营②建立生产——加工——经营配套的农业系统③充分开发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无污染的新能源④肥料靠农业生态系统外部购进,饲料由农业生态系统内部提供⑤取消大棚,充分利用自然的日光能⑥以发展绿色食品,观光农业等为主要方向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⑥

13.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A.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新的耕地

B.捕捉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人工饲养

C.积极围湖造田种粮,增产粮食

D.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状况

14.目前出现的自然资源短缺甚至某些资源濒临枯竭的原因有()

①人类对地球上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已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极限②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成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生产力下降③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浪费现象严重④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加之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使自然资源利用数量增加而利用效率有限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④

15.根据“一个地球,一个家庭”的口号,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是()

A.控制人口增长,解决贫困问题B.加强法制教育,严格法制管理

C.进行国土改制,加快国土开发D.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2002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前耗尽。

这份报告除评估全球生态系统现状外,还根据每个国家人口数量和各国自给自足能力的平衡关系,计算各国的“生态脚印”大小,换言之,也就是指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在地球留下最大“生态脚

印”的国家。

读上面材料,完成16-18题:

16.这段材料说明了“地球资源”具有下列哪种特点()

A.极易被破坏B.利用潜力大C.数量是有限的D.再生能力差

17.“生态脚印”说明()

A.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B.人们对环境规律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C.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范围不能继续扩大和加深

D.环境容量是有限的

18.阿联酋等国“生态脚印”大,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

A.发展速度快B.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太小

C.资源消费量大D.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不协调

综合题

1.下图是由于人类不遵循生态规律,造成人口、粮食、生态环境之问恶性循环的示意框图。

请把有关备选答案的代号填入框图中相应字母所在的位置。

 

 

备选答案:

①盲目开垦草原②人均耕地减少③地力减退④围湖造田⑤肥料短缺⑥自然灾害频繁⑦生产条件恶化⑧毁林开荒

2.下图表示了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某些关系。

代码是其中的一些中间环节,按因果关系选择图中最适合的代码分别填人各项前的括号内(每个代码限填一次)。

(1)()过度开采自然资源

(2)()人均粮食短缺

(3)()荒漠化(4)()公交、建筑用地增加

(5)()废弃物质剧增(6)()不合理利用资源

(7)()土壤盐碱(8)()生态恶化

(9)()滥砍滥伐(10)()大水漫灌

(11)()水土流失(12)()生活质量下降

 

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2)②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为防止这些地区土地沙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巨大生态工程是

(3)③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

治理的根本措施是。

(4)④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

治理措施是。

(5)上述地区出现的问题说明了我国面临着深刻的。

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我国面临庞大的和

所造成,这些都是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因。

4.电池污染环境后,重金属会迁移富集,进入人体。

在图中的括号内填上所对应的字母。

 

(1)土壤……()地下水……()植物……()畜禽……()

(2)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对生活垃圾进行投放;由专门部门回收后,再从环境角度出发进行处理。

同时,可以进行废物利用。

5.读漫画图回答:

(1)该图所指示的问题

(2)画面所暗示的人类危机是

(3)妥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

 

参考答案

§4.1

1—5DBCBA6—10CACDD11—15CCCAA16—18ABD

§4.2

1—5ACBAB6—10CBDAD11—15CDBDB16—18ADB

§4.3

1—5CCDBD6—10DADCB11—15AABCC16—18DDB

§4.4

1—5BCBBB6—10BCACD11—15BDDBD16—18CDD

综合题:

1.435

8

1672

2.BCHDKEGLJFIA

3.⑴气候干旱,降水少,风力强;⑵过度垦殖、放牧,使植被遭到破坏;“三北”防护林;⑶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植树种草;⑷该地区有色金属工业发达,废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硫,南方气候湿润降水多,易形成酸雨;综合治理,回收利用或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⑸环境危机;人口压力;资源短缺。

4.⑴ABCD⑵分类;无公害。

5.⑴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的压力过大;⑵生态系统有失去平衡,形成恶性循环的危险;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