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22699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docx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

心理学复习重点集(精华版)

第一章

一、心理学的任务

描述--“是什么?

”、“怎么样?

”解释--“为什么?

”预测--“未来如何?

”控制--“如何能够?

”运用

二、心理现象的种类:

心理活动过程和人格

三、心理的实质: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脑;心理具有客观源泉――社会环境(决定作用);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并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四、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描述研究1)、个案研究2)、调查法3)、自然观察法2、相关研究三、实验研究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

第二章

一、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二、注意的种类,功能,外部表现

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

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类型

目的性

意志努力

性质

例如

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

不需要

低级、自发的

窗外的歌声

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

需要

高级、自觉的

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

不需要

最高级、自觉性程度很强

电脑打字“盲打”,打毛衣不用看;司机的熟练开车

三、注意的规律及运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优化教学环境,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

(2)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3)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吸引学生稳定的注意。

(4)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性,能唤起学

四、|注意的品质及培养|

品质

(一)注意的范围含义:

指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注意范围越大)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任务越多,范围越小;反之越大。

知识经验越丰富,范围越大;反之越小。

(2)注意的稳定性含义:

注意的稳定性又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

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对活动的态度3)个体本身的特点

(3)注意的分配

注意分配的定义:

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分配的条件:

活动的复杂、熟悉程度、活动间的关系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转移的含义: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征

五、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1)原来活动的吸引力

(2)新活动的特点(3)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

六|、注意的培养;1、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2、培养广阔而稳定的兴趣|3、加强意志锻炼4、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

第三章

一、感觉的规律(现象)a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b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c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整体和全貌。

d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二、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反比关系)

三、感觉的种

四、感觉的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是,往往有限地知觉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

a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选择(差别较大、活动的、新颖的等);b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影响知觉的选择性;c知觉者的知觉目的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对客体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进行整体反映的特性)

影响知觉的整体性的因素:

a接近性:

凡距离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b

(2)相似性:

凡形状或颜色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被看成一个整体。

c连续性:

凡能够组成一个连续体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d封闭性:

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3.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有语词加以标志的特性过去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内容。

在知觉过程中,思维和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到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视知觉的恒常包括大小、形状、亮度、颜色恒常性等

五、感觉规律及其运用

(一)运用直观教学,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1、运用对比的规律进行教学2、运用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进行教学3、运用感知觉的活动律进行教学4、根据知觉的组合律进行教学

5、利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组织教学)

(二)提高教师的社会知觉能力:

”(1、第一印象(首因效应)2、近因效应3、光环效应4、刻板效应

(三)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目的任务,激发观察的兴趣

2、掌握观察的方法:

(1)在观察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2)观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3)观察时要善辨多思(4)做好观察的总结3、加强观察训练

第四章

一、记忆系统的划分: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可把记忆分为四种:

1.形象记忆:

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2.语词逻辑记忆:

是以概念、公式、定理、规律等为内容的记忆3.情绪记忆:

是以过去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是对过去所做过的动作和运动的记忆。

(二)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分为三个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当引起感知觉的刺激物不再继续呈现时,其信息仍能保持一个极短暂时间的记忆形式。

短时记忆:

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不超过1分钟。

短时记忆的特点:

①信息保持时间短:

约5~20秒,不超过1分钟;②记忆容量有限:

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③信息编码多为言语编码存储;

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保留下来的记忆形式。

长时记忆的特点:

①信息保持时间长:

1分钟以上,甚至终生;②记忆容量无限:

5万~10万组块或1015bits③信息编码多为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存储;④信息提取有两种方式:

回忆和再认

二、遗忘规律理论:

①大多数遗忘发生在学习后一小时之内;②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渐趋平稳;③重新学习要比第一次学习容易。

三、如何复习1、复习要及时

 2、复习要适量 3、复习计划科学 4、适当的学习程度(150%) 5、复习要做到经常性和多样化

四、如何培养记忆

(一)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注意教学安排的合理化

(1)注意合理安排课程

(2)保证课间休息3)适当调节教学进度

2、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背景

(1)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

(2)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3)提高对记忆意义的认识

第五章

一、思维的特征,种类

特征;

(1)间接性:

所谓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媒介和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

   一个人能够在实践中直接感知的范围实在是太有限了,而且通过感知所得来的认识是表面的、肤浅的,大量的事物需要我们间接地能动地揭示它们的本质和规律,去预见它们的发展变化。

(2)概括性:

所谓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化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种类;1、根据思维活动所凭借的工具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创造性程度可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二、概念的结构理论

(1)、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概念以词为标志

(2)、教学中科学概念的掌握

(1)、区分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

a.使用范例时,控制非本质特征,突出关键特征b.引用反例并将它们与正例相比较

c.应用变式

(2)、用明晰确切的语言表达概念定义(3)、使被掌握的概念进入概念体系(4)、将学到的概念运用于实践之中

三、推理的种类

四、问题的解决策略

(1)、尝试错误

(2)、选择性搜索(3)、目的手段分析法(4)、逆推法

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2.定势;3.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4.动机强度;5.原型启发

六、.想象的种类;

1..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有意想象:

事先有预定目的的想象。

2.有意想象中,根据观察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程度,又可分为: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的条件:

对词语、符号或实物标志的正确理解;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包括;理想与空想

第六章

1、创造思维的特点:

(一)新奇性,与众不同或前所未有

(二)适宜性社会价值新颖的+独特的

2、创造者的特点

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流畅性,也叫思维的丰富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也叫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摈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

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那种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思维的敏感性:

思维的敏感性,是指及时把握住独特新颖观念的能力

3、创造力和智商的关系

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1.营造创造的环境

(1)教学要以创新为目的

(2)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2.加强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造技法的训练和培养;从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生和独特性这三个方面入手;头脑风暴法

3.重视创造性人格的培养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创造灵感

五、智力理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卡特尔,加德纳)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普通因素(简称G因素);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

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

只与少数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些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液态智力:

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的能力,如对数字关系的认识、类比和演绎推理的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

晶态智力:

是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Ø液态智力:

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的能力,如对数字关系的认识、类比和演绎推理的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

Ø晶态智力:

是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五、如何进行早期教育

(一)适时进行早期教育儿童的早期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同伴来促进儿童的发展,可以通过榜样来感染儿童,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推动儿童认知发展。

(二)根据个别差异因材施教⑴必须区分学生的能力倾向。

⑵即使在同一类型能力方面,也要考虑到能力有高低之分。

(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四)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七章

一,情绪的(认识的)成份

(一)情绪情感的含义:

情绪和情感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

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先天遗传性和后天习得性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区别:

情绪

情感

需要的角度:

生物需要

社会性需要

发生的角度

表现形式

情景,冲动,外显

长期,深刻,内隐

2、联系:

 情绪和情感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二者互相依存,密切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2、情绪情感的种类

原始情感:

快乐:

是指人们盼望的目的达到后,或者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愤怒:

是人们在实现某种目的的过程中受到了挫折,或者愿望不能够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悲哀:

一般是与所热爱事物丧失和希望破灭有关的情绪体验。

恐惧:

是人们面临危险的情景,或预感到某种潜在的威胁时又苦于无能为力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情绪状态:

激情心境应激

激情 1、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狂欢、暴怒、痛哭……

  积极——激励人们克服艰险,攻克难关,成为正确行动的巨大动力

  消极——对机体活动具有抑制的作用或引起高度冲动性的动作

 2、引起激情的原因

(1)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2)意料之外的事情(3)长期过度的压抑(4)动机冲突

3、激情控制

(1)自我提醒,加强有意识的自我控制2)冷却处理(3)脱离引发激情的环境(4)以超脱或幽默的态度对待引发激情的人和事

 心境 1、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也叫心情。

 心境具有弥散性。

 积极--推动工作与学习,激发潜能

消极--妨碍工作和学习,抑制积极性的发挥

 2、心境产生的原因

(1)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人:

际关系、自然环境变化及身心状况等因素是心境产生的原因2)个人的性格特点

3、克服消极心境

(1)良好的性格塑造

(2)拓展兴趣、爱好(3)学会锻炼情绪

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或面临重大压力的事件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应激有急中生智和惊慌失措两种表现。

社会情感;

 1、道德感:

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

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

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功能p231

外在表现:

面部表情,手势

功能:

恐惧、厌恶、高兴、惊奇、轻蔑、生气、悲伤

(一)动力性:

增力、减力

(二)强度:

强、弱(三)紧张度:

紧张、轻松(四)激动度:

激动、平静

4、如何应对愤怒,恐惧情绪

5、情绪的调节方法

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培养

(一)学校教育方面的作为1、树立正确人生观,确立远大志向2、教学促进青少年学生的情商发展3、组织各种活动,丰富人生阅历

(二)家庭方面的调适

(1)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2)创设问题情景,挖掘各学科知识内在情感成分,丰富学生理智感(3)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绪紧张

(三)青少年个体方面的调适

1.努力从学习和个人成长中获得满足,增加愉快的情绪体验 2.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3.学会自我调节,控制不良情绪

情绪的调节方法:

(1)认知调节法(“情绪ABC”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Ellis)

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events);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2)语言调节法

语言是反映和影响人的情绪体验的重要工具。

通过语言可以引起和抑制人情绪。

对不良情绪的合理排遣和语言宣泄是自我调节的一种好方法。

此外,还可以用语言暗示来自我调节。

(3)意志调节法(4)转移注意法(5)自我宣泄(6)音乐调节法(7)颜色调节法

(8)呼吸调节法

第八章

1、动机冲突,归因

动机冲突的含义:

人们在意志行动中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愿望和动机,但因为时间、地点、条件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并非所有的愿望都能得到实现和满足,于是就出现了动机之间的矛盾斗争或冲突。

1.冲突的种类:

双趋式冲突。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而又必须选择一种目标时,则会产生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又只能回避一个时,则产生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

当同一目标或物体对人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即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又恶而避之时,就产生趋避式冲突。

4.双重趋避冲突:

动机的归因理论:

代表人物:

韦纳(B.Weiber)

(一)对学生学业成功或失败的归因研究。

发现有代表性的原因是:

能力、努力、任务、运气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隐含三个维度。

维度原因

原因源

稳定性

可控性

内部

外部

不稳定

稳定

不可控

可控

能力

努力

任务

运气

消极的归因模式:

二)习得无助感

当人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即习得无助感表现:

1、动机降低2、认知出现障碍3、情绪失调

——当有机体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和失败,便会产生无能为力、放弃努力的心态。

获得体验:

努力却没有结果导致失败与挫折感。

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

“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或外部事件。

形成期待:

“将来结果也不可控。

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

降低学习动机、认知出现障碍、情绪失调。

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学生掌握某种归因技能,改变原来不合理的归因倾向,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

积极归因包括:

1)“努力归因”,即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结于努力与否的结果2)“现实归因”,争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除了“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其行为结果的因素还有哪些。

那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行为结果,并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耶基斯多德孙p203

三、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

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学习动机

(二)培养学习兴趣(三)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

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适当进行奖惩

 1、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2、运用表扬和批评,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四)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对成功的期望(五)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习动机的激发者

2、如何提高学习兴趣(兴趣的培养)

1、在活动中发展兴趣

(1)加强目的性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需要

(2)设置适宜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

(3)充分运用学科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4)利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激发和保护有益兴趣3、利用原有的兴趣迁移4、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第九十章

1、人格的特征,人格理论

基本特征:

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与人格有关的几个概念:

个性:

个体差异性,与共性对应;人格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气质:

先天的禀赋,神经类型所决定,人格具有社会性;性格:

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具有倾向性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的生物基础:

遗传因素的影响,同卵双生子0.48和异卵双生子0.24;大脑的影响,化学物质,身体外貌。

(二)环境基础:

胎内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阶层,社会文化。

(三)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

反应的交互作用,同样的环境反应不一样;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人格特征回引起周围人对他的特异反应;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选择、建构自己所喜爱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塑造其人格。

2、气质类型:

①胆汁质②多血质③粘液质④抑郁质

基本气质类型的一般心理特征

气质

类型

感受性

耐受性

敏捷性

可塑性

倾向性

速度

情绪

兴奋性

不随意

反应

胆汁质

较高

灵活

外向

强占

优势

多血质

较高

灵活

外向

粘液质

不灵活

稳定

内向

抑郁质

不灵活

刻板

内向

体验

深刻

气质类型的行为特征

气质类型

行为特征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急躁、直率、热情、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向性。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

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改变、具有外向性。

稳重、安静、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外露。

注意稳定但不易转移、善于忍耐、具有内向性。

行动迟缓而不强烈、孤僻、情绪体验深刻、感受性很高,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细节、具有内向性。

3、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教育

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作为教师,应做到:

(1)正确认识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他们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2)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组织教育活动,例如:

粘液质的人的优点是自制力强、不怕困难、忍耐力高、喜欢沉思、考虑问题细致周到,但其缺点是思维灵活性差,沉默寡言,行为的主动性差;多血质的人的优点是反应迅速而灵活、活泼、乐观、灵活好动、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灵活、行动敏捷,但其缺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等。

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发扬他们的优点,克服他们的缺点。

(3)同一种教育方式和方法对于不同气质特点的学生产生的实际影响可能很不相同。

例如,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活动机会和任务,防止其产生轻浮和见异思迁的弱点;对于粘液质的学生,应当冷静、耐心地指出问题,并给予考虑问题和准备行为的足够时间。

总之,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学生在各方面获得良好发展。

4、性格的概念和特征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人格心理特征。

首先,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其次,性格又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最后,性格是个体稳定而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

(一)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人对现实的态度体系是性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主要体现在:

对待社会、集体、他人态度的特征。

(二)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具体表现在:

在感知方面有被动感知型、主观观察型、详细罗列型和概括型等等。

在想象方面有幻想型和现实型,主动想象型和被动想象型等等。

在思维方面有独立思考型和盲目模仿型,灵活型与刻板型,创造型与保守型等等。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一个人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

(四)性格的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意志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表现在一个人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

   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个人是否有明确的行为目标方面的性格特征;对行为自觉控制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自制力强弱方面的性格特征;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在经常和长期的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形成:

遗传的作用

(二)家庭的影响(三)学校教育的作用(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五)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5、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的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提出来的。

他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

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所描绘的五种主要需要渐进变化图

第十一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