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27185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docx

通用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4小说阅读第3讲小说探究对点规范演练

第3讲小说探究

(2016·河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汤面

刘庆邦

向秀玉是一位在装煤楼拣矸石的女工。

她只要目光一扫,就把隐藏在煤块中的矸石捕捉到了。

上班期间,她心在眼上,眼在手上,心到眼到,眼到手到,是一个敬业的、称职的拣矸工。

她上的是白天班。

上班时带半盒剩饭,或带一个馒头,趁皮带有时空转,就抓空子吃一点。

渴了,拿起矿泉水瓶子,对着瓶口喝一气水。

瓶子是她捡来的,里边装的是放凉的白开水。

自己吃饭可以凑合,问题是,女儿喜莲中午怎么吃饭呢?

女儿在上小学三年级,中午只能一个人回家吃饭。

向秀玉决定,每天给女儿3块钱,让女儿买饭吃。

还说,最好去杨旗阿姨的小饭店买一碗清汤面吃,一碗清汤面正好是3块钱。

中午放学后,喜莲去买清汤面。

杨阿姨一见,有些欣喜,说:

“这不是喜莲吗,我的孩子!

”喜莲还没说话,杨阿姨就指了一个座位,让喜莲坐下。

杨阿姨抻面抻得很熟练,也很好看,她张着双臂,一折一抻,一折一抻,面就抻细了。

当把面抻得像粉丝一样,杨阿姨就把细丝面下到锅里去了。

杨阿姨备有两口锅,一口大锅,一口小锅。

大锅里熬的是棒骨汤,一直滚得咕咕嘟嘟,需要下面时,就把汤舀到小锅里,用小锅下面。

面里不放肉,也不放什么菜,起锅时只放一点芝麻油腌制的葱花。

别看汤是清汤,味道却十分鲜美。

一碗清汤面,把喜莲吃得汗津津的,小脸儿都红了。

吃完了面,付钱时,杨阿姨说:

“阿姨不收你的钱,钱你自己留着吧,可以买本买笔。

喜莲说:

“那不行,我妈知道了会吵我的。

杨阿姨说:

“你这孩子,别跟你妈说嘛。

好了,吃饱了就回家吧,别耽误上学。

妈妈下班,喜莲就把这事说了。

向秀玉马上就明白了。

自从丈夫在井下瓦斯爆炸中遇难后,周围的人对她和孩子就不一样了。

中秋节还没到,张师傅就给她们家送来了一盒月饼。

秋风刚凉一点,王奶奶就给喜莲送来了一件布衫和一条裤子。

她本来没有工作,矿上给她安排了一份拣矸石的活儿。

不用说,杨旗不收喜莲的钱,也是这个意思,可是,下雨还水,播种还苗,哪有吃饭不花钱的道理呢!

向秀玉又拿出3块钱,说:

“你明天中午一定要把这6块钱一块儿交给杨阿姨。

第二天下午,向秀玉下班回到家,喜莲一见她就哭了。

向秀玉知道,喜莲又没有把钱交出去,她说:

“好了,别哭了。

擦擦泪,写作业去吧,我去找你杨阿姨。

向秀玉重新梳了头,洗了脸,换上了一件白色的外套。

她对着镜子,还把项链戴上了。

丈夫曾是矿上的劳动模范,有一年矿上组织劳动模范到海滨疗养,丈夫回来时就给她买了这串项链。

来到面馆,见杨旗一个人忙上忙下,向秀玉就先替杨旗收拾碗筷,擦桌子。

把一批碗筷洗干净,才把6块钱掏出来,说:

“这是我女儿这两天在这里吃饭的钱,请杨姐收下。

杨旗一见向秀玉掏钱就急眼了。

向秀玉说:

“杨姐你得理解我,我不能让孩子惯下毛病。

杨旗说:

“自家孩子在这里吃碗面条,我让孩子花钱,我还有一点人心吗!

别的我不说,谁让咱姐妹是一样的命呢!

当着饭馆那么多人,向秀玉没让杨姐说下去。

她俩的丈夫是同一场事故遇难的,那场事故死了80多人。

提起那场事故,向秀玉担心,她们都管不住自己的情绪。

向秀玉硬起心肠,把钱放在灶台上,说:

“杨姐,孩子的路还长,我想让她从小就能够自强,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过正常的生活。

这6块钱,你一定得收下。

你要是不收,我再也不会让孩子到你这里吃饭了。

杨旗只得妥协。

喜莲再去吃饭时,杨阿姨没有拒绝收她的钱。

但下面时,另外加了一个荷包蛋。

喜莲知道杨阿姨是额外照顾她,说:

“杨阿姨,我不爱吃鸡蛋。

杨阿姨小声对她说:

“傻孩子,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鸡蛋会增加营养。

赶快吃了吧。

喜莲把面条吃完了,把清汤喝干净了,独独把荷包蛋留在了碗里。

晚上见到妈妈,喜莲对妈妈说:

“杨阿姨在面条碗里给我卧了一个荷包蛋。

妈妈问:

“你吃了吗?

喜莲说:

“没吃。

别人碗里都没有荷包蛋,只有我碗里有,我不能吃。

妈妈有些感动。

喜莲提出,她明天中午不去杨阿姨的面馆吃饭了。

妈妈同意了。

一天晚上,杨旗找到家里来了。

杨旗说:

“还是让孩子到我那里吃饭吧,我不少收孩子一分钱还不行吗!

我再也不给孩子碗里打鸡蛋了还不行吗!

再不去我那里吃饭,说不定哪一天我的面馆就停办了。

向秀玉问:

“这话怎么说的,有谁为难你了吗?

杨旗说:

“不是有谁为难我,是人家对我太好了,我有点受不了。

一开始每天和10斤面,不够卖。

后来每天和30斤面,还是不够卖。

”现在明白了,那么多人到她的面馆吃饭,是矿上的人在抬她的生意。

杨旗说:

“再这样下去,我得欠矿上的那些弟兄们多少情啊!

向秀玉没有说话,她一手捂嘴,转过脸去,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

杨旗说:

“秀玉,我的面馆不能再开了,我跟你一块儿去拣矸石得了。

向秀玉轻轻摇摇头,还是没有说出话来。

(有删改)

1.小说写喜莲三次到杨阿姨的饭馆吃清汤面,情形不同,写法也有差别。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解析:

作答本题可以从三个角度切入:

一是喜莲三次去杨旗店里吃清汤面时,杨旗的具体做法;二是这些内容的写法有何不同,可以从描写手法、情节结构等角度分析;三是把握这些做法体现的人物精神和小说的主旨等。

第一次,喜莲到杨旗店里吃清汤面,杨旗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热情,并且没有收钱;第二次,杨旗也没有收喜莲的饭钱;第三次,杨旗给喜莲的碗中加了一个荷包蛋。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分析,第一次,主要是正面描写,且写得十分细致;第二次,是侧面描写;第三次,是正面描写。

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第一次是设置悬念,第二次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三次是将情节推向高潮。

从体现的人物特征和表达主旨的角度分析,丰富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人性的美好、温暖等。

答案:

具体分析:

①第一次,杨阿姨见到喜莲,就像看到自己的闺女一样亲。

饭后,杨阿姨没收喜莲的3块钱。

这次是正面描写,写得最详细,为小说设置了悬念。

②第二次,杨阿姨又没收喜莲的饭钱。

喜莲回家见到妈妈,哭了。

这次写得简略,是侧面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③第三次,喜莲再去吃饭,碗里有一个荷包蛋。

这次是正面描写,写得较详细,把情节推向高潮。

效果:

三个情节,构成了小说的主体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人性的尊严、美丽和温暖。

(2016·江苏扬州中学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

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

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

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常住人口各为一人。

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

”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

”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

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

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

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

风韵犹存。

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

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

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

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

背有点驼了。

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

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

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耽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

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

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

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

“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

“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

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动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但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

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突然。

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

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

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

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有删改)

2.小说题目“永远的门”耐人寻味,结合小说内容,你认为“门”指什么?

造成郑若奎和潘雪娥感情遗憾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作答本题,要注意“门”的表面含义与深层含义。

郑若奎的墙上画着一扇门,但二人却没有迈开那一步,是因为心门没有打开。

至于二人感情遗憾的原因,可以从人物方面进行探究。

如潘雪娥对郑若奎的态度,郑若奎的性格,还有邻居们的表现等,这些因素都使得二人没能走到一起。

答案:

“门”既指墙上画着的门,也指心门,是人与人之间由于性格、顾虑等而无法沟通的现实。

造成小说两个主人公感情遗憾的原因:

①潘雪娥一贯的冷漠表现。

每次郑若奎向她致意时她总是冷漠相对。

②郑若奎的拘谨怯懦。

他不能勇敢地表达爱意,只用含蓄的方式来自我安慰。

③邻居们的看客心理。

邻居们的情绪只是随着故事的变化而变化,始终没有人为两人的感情主动做些什么。

对点特训9

(见专题活页检测P17)

(2017·黑龙江哈尔滨六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绑 架

陈思远

这是发生在上星期的事了。

星期四那天早上,老丁起了一个早床,正准备赶往厕所方便时,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他看了看来电显示:

134****5914,顿时感觉怪怪的,于是他不紧不慢地按了下接听键道:

“喂,你哪位?

”这时,电话那端却传来了一阵急促的呼救声。

“爸,我是小新,快来救我,我被绑架了!

”紧接着电话那端便“嘟嘟”声地响个不停。

“应该就是儿子小新的声音。

”老丁一听,顿时一下子心惊肉跳起来。

可是仔细想想,又觉得有些蹊跷,一般绑匪是不会这样做的呀,既然是绑架,那为何又没朝我狮子大开口呢?

而且又没有具体交易地点。

这一连串的问号不得不引起老丁的怀疑。

于是,老丁迅速地给远在北京念书的儿子拨去了电话,“您好,您所拨打的用户已关机,请稍后再拨。

”电话那端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声音。

老丁一下子傻了。

“莫非儿子真的出事了?

”此时,他的眼前一片黑暗,心里也陡然跳得厉害,似乎天很快就要塌了下来。

惊吓之余,老丁又朝那个陌生电话拨了过去,想试着与那人和解,可是电话那端却又传来这样的声音,“您好,您所拨的号码是空号。

原本去厕所方便的老丁,这时一下子便意全无。

于是他战战兢兢地回到屋子对妻子说道:

“孩子他妈,好像我们小新出事了。

“啥,出啥事了?

”妻子焦急地问。

“你先别着急,我也只是一种猜测。

”接着,老丁便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给妻子逐一讲了去。

“什么,小新被人绑架了?

”妻子一听见儿子遭人绑架,一下子从床上跳了起来。

“我不是话还没说完吗?

”老丁说。

接着,老丁又把其中的疑惑给妻子讲了下去。

“听说四月有个什么节,好像是捉弄人的,是不是小新这孩子故意让我们为他担心一回呢?

因为小的时候,我们都照看的少,一直以来都是由他爷爷奶奶照看,我们也确实很少尽到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该不会是因为怪罪我们而搞的恶作剧吧?

听妻子这么一说,老丁感觉妻子的话似乎有些道理。

于是他顺手翻看了一下当天的日历,4月17日。

“不对呀,愚人节早都过了,儿子都这么大了,而且又是高等学府的一名高材生,他又怎么会跟我们玩这个呢?

如果真是这样,那他是不是有些过份了呢?

“那你说这是怎么回事?

”妻子问。

“唉,我也不清楚,明天还是去北京看看就一清二楚了。

”老丁叹了口气道。

“那你现在就去呀!

”妻子说。

“不,呆会我再给小新打几个电话,看他有没有开机。

另一方面,我还要看那个陌生电话有没有消息。

“对对对,这样会比较好一些,免得花上一些冤枉钱。

可是令老丁伤心的是,一天的等待都是徒劳的。

无论他怎么拨打,电话的那端总是重复着前面同样的话语。

第二天一大早,老丁便乘车去了北京。

经过一日一夜的奔波,老丁终于来到了儿子就读的那所学校。

当老丁见到儿子时,儿子正和其他的同学在实验室研究着他们的最新课题。

儿子见到父亲后,一脸的欣喜,他似乎并没有察觉到父亲脸上所挂着的那一丝忧愁,他只是轻声地询问道:

“爸,你怎么来了?

“哦,我是专程来看你的。

对了,小新,你的手机怎么一直没开机呀?

”老丁问。

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他觉得也就只有这样问问了。

儿子笑了笑说:

“哦,我不小心把手机摔地上了,开不了机了,就拿到维修店修去了。

本想给您打个电话,可是最近忙于课题研究,一直没法抽出时间。

“丁小新,我们这一组又有了新发现,你快过来看看。

”实验室的一位同学对他说道。

“哎,来了!

”接着儿子耸了耸肩说道,“没办法,每天都是这样。

爸,要不,你去我宿舍坐坐,中午我再过来看你。

“啊,不了,看到你平安我也就放心了,我还是先回去了。

坐在车上,老丁那颗不安的心总算是平静了下来,可是一想起先前的几幕,他又有些后怕。

他不知道哪一天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事发生的话,他该怎样面对,他只是在心里祈求这样的事以后再也不要发生。

上了年纪的人是最受不了这样一惊一吓的。

想起更多像他那样为了孩子而操了一辈子心的父母们,他落泪了。

车厢里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他,然而没有一双眼睛能够看出他为什么落泪。

(选自《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D )

A.“不,呆会我再给小新打几个电话,看他有没有开机。

另一方面,我还要看那个陌生电话有没有消息。

”老丁反复拨打两部电话,主要是想确认儿子到底在哪里和陌生电话背后的绑匪究竟是些什么人。

B.从小说中对老丁“一丝忧愁”的神态描写和“手机怎么一直没开机呀”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对儿子小新担心和牵挂的心理特点。

C.文中“我还是先回去了”等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丁自己紧张害怕却又不敢声张的痛苦矛盾心理和处处为儿子着想的性格特点。

D.小说设置了老丁到北京后儿子小新在实验室忙于课题研究的情节,是为了舒缓老丁接到陌生电话后紧张恐惧的心理,一张一弛,使小说显得更摇曳多姿。

E.文末写老丁落泪,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看到儿子安然无恙后的喜极而泣,更有对天下所有像自己这样为孩子操碎心的父母的感慨。

解析:

A项,老丁的行为主要是想确认小新到底有没有被绑架。

D项,这一情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照应前面小新的电话无法接通的情节。

2.小说开篇写老丁接到“绑架”电话,有什么作用?

解析:

某一情节的作用宜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内容要结合文本作答,如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等;结构上主要从对情节的推动和铺垫角度来作答。

“绑架”电话点明事件发生的起因,渲染紧张的气氛,为下文写老丁去北京探视儿子小新作了铺垫,且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①点明事件发生的起因,渲染紧张的气氛;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老丁去北京探视儿子小新作铺垫;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3.分析概括小说中老丁这一人物形象。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要抓住文中有关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等描写,有时还要注意环境描写和作者的“旁白”等,进行身临其境的分析。

作答本题,要通过面对绑架一事老丁的表现来把握人物形象:

接到电话时,老丁并没有马上赶往北京,表现出处事的周密;刚接到电话时的感受,表现出对儿子的爱;对妻子的安慰表现出对他人的体贴;实在无法联系上儿子,马上去北京,无事则马上返回,非常果断。

答案:

①处事周密。

接到陌生电话,不断提出自己的怀疑。

没有马上赶赴北京,而是不断打陌生人和儿子的电话,然后作出选择。

②爱子情深。

怕孩子出事,第一表现就是“眼前一片黑暗,心里也陡然跳得厉害,似乎天很快就要塌了下来”。

③体贴他人。

自己内心害怕,但仍然不断宽慰妻子。

④处事果断。

联系不上儿子,立刻乘车去北京,看到儿子安然无恙,则马上返回。

⑤甘受委屈。

得不到儿子的安慰,内心感到说不出的委屈,但又不表现出来。

(2016·四川邛峡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 来

女 真

李大壮心疼。

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

二百块钱哪!

冯秋萍知道了,更得心疼!

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

吃不舍得,穿不舍得。

养了一水塘的鸭子,鸭蛋腌咸了,端午那天,一家三口一人一只,剩下的卖给来水塘钓鱼的。

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

①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

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上就有站着的了。

李大壮和李强,有座位。

李大壮靠窗,李强挨着过道,父子俩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

两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他会合。

李强在鞋厂学徒,冯秋萍给食堂择菜洗碗。

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

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秋萍突然肚子疼。

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

肚子疼对女人来说还算病吗?

她不肯吃药。

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

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珠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

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

“我想回家过年。

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

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

儿子李强不肯说话。

李大壮知道为什么。

这孩子,还生气呢。

那也没办法。

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

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什么没早带媳妇去医院。

问题是:

生气有用吗?

车过山海关。

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

现在,外面一片黑暗,他却精神起来,再也睡不着。

瞟了一眼儿子。

李强睡得正香。

毕竟是孩子啊!

一家三口,其实最适应广东气候的,就是儿子。

他从来没说过想家的话。

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南方。

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

临走时,他跟老板说的是活话儿。

他还有退路。

问题是,他还能回去吗?

那个城市,让他心疼!

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时,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

左手拎着包裹,右手提着旅行袋。

儿子扛着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四季衣裳,还有冯秋萍嘱咐他给老人买的过年东西。

②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

这样的冷,曾经让他想念,现在,却让他伸出的手很快僵硬起来。

通往靠山屯的长途汽车上,李强仍旧不跟他说话。

他的心咚咚跳着,像一个没经历过世面的年轻人。

挂甲屯、毛屯、姚千户、杨千户,然后就是靠山屯了。

他们在靠山屯下了车,候车亭前,聚着好几十人。

有男人,也有女人。

都是来接他们的!

庆魁冲在最前面,问他:

“我二嫂呢?

李大壮的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从上车,第一次有人问他话!

家乡话!

李大壮举起手里的包袱。

包袱里是一只精致的骨灰盒。

五百块钱买的。

一路上,他没敢打开看,怕惊着周围的乘客。

“怎么不早送医院呢?

”在沉默而哀戚的目光中,李大壮看出了乡亲们的心里话。

是啊,怎么不早送医院呢?

广州医院的大夫也这样责问他。

止疼片吃完了,还疼,疼得冒冷汗,发烧,说胡话,哭爹喊娘,这才张罗去医院。

李大壮的媳妇冯秋萍,这辈子就住过一次医院。

大夫说,太迟了,肠穿孔。

怎么不早点送来?

现在,面对眼前的这些乡亲,他忽然明白了,儿子跟他生气是对的。

媳妇这辈子活得太屈,吃没吃上,穿没穿上。

最后一次,他得让女人活得值,他得大办,请吹鼓手来,请扎纸活儿的来,把村长请来主事。

因为村长收回养鱼塘,李大壮跟他翻脸,一气之下去了南方。

现在,人家到车站来接你了,你还计较那些事儿吗?

看在女人的面子上吧。

过小年的头一天,靠山屯鼓乐震天。

李大壮一家,从南方回来过年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E )

A.李大壮的妻子冯秋萍是出了名的抠门儿,在家时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在广州打工时肚子疼也舍不得吃药,舍不得上医院,这反映了她的愚昧无知。

B.儿子李强对母亲的病逝耿耿于怀,在火车上一直不愿与父亲李大壮说话,因为在他看来,父亲亏欠母亲太多,是父亲不早带母亲去医院,致使母亲病逝。

C.李大壮望着前来候车亭接自己的乡亲,情不自禁想起妻子跟随自己的苦难一生,心中愧疚,决定大办丧事来弥补,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

D.小说主要通过对李大壮内心活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工艰辛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

E.过年,原本应该是快乐热闹的,然而在小说中,读者却只能看到让人黯然感伤的一幕,作者通过这样的故事,以小见大,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

解析:

A项,说冯秋萍“愚昧无知”错误,从全文来看,这反映的是冯秋萍生活的窘迫,反映了她作为乡村打工者的艰难与不幸。

E项,“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的解读错误,小说聚焦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显示出真实的艺术力量,表达的是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与真挚的人文关怀。

5.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应细读画线处环境描写的内容:

把握环境的特征,然后联系小说的情节,从其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氛围的营造、主题思想的揭示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组织答案时,应遵循规范的答题模式,先指出环境的特点,然后指出环境描写的作用,做到条理明晰,要点清楚。

答案:

①第一处是对车厢里环境的描写,通过描写车厢的拥挤,交代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乡村打工者的身份,揭示了乡村打工者生存的艰难,还起到了营造感伤气氛的作用。

②第二处是对车站环境的描写,通过强调冬天早晨的寒冷,揭示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心境的凄凉,渲染了悲伤的气氛,有力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6.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题目要求答“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其实就是要求答“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作答本题,应当明确分析解读的角度不能局限于一个,应该有多个:

既有情节展开角度,又有人物塑造角度,还有主题揭示角度及艺术效果角度。

答案:

①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以“回家”为线索,使叙事显得更加集中。

②从人物塑造来看,小说通过“回家”这一典型事件和火车上、车站等典型的场景较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形象。

③从主题表达来看,小说以小见大,以李大壮一家的“回家”来展示乡村打工者群体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

④从艺术感染力来看,回家过年本是一件高兴的事,而李大壮一家的回家却是这么悲惨,对比中更能突出乡村打工者处境的艰难,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没文化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室的房子。

半年前,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