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30414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0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docx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申请报告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1.1项目名称

***养殖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建项目

1.1.2项目承办单位

***养殖场

法人代表:

1.1.3项目拟建设地点

***

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

1.2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养殖场始建于2004年,企业性质为个体,目前企业资产总额130万元。

养殖场占地面积6776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有现代化猪舍6栋,1750平方米。

现有职工5人,其中场长1人,技术员2人,饲养员2人,后勤人员1人。

现在年出栏育肥猪700头;有美系、长白、大白、杜洛克四个优良品种。

养猪场各种设施齐全,自动化程度较高,管理严格,生猪生产按照标准化生产规程进行。

猪场内现有配电容量100千瓦,可保证项目用电。

有自备供水2眼,水质良好,可满足人畜饮水需要。

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养猪场已在***有较大的知名度,经***畜牧水产局检查验收合格,颁发了《种畜禽生经营许可证》。

2007年引进了高科技瘦肉型种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养殖户,促进了商品猪的发展,对提高***生猪生产产业化整体水平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1.3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2、《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4、国务院《关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决定》

5、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菜篮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通知

6、《***关于畜牧业“主辅换位”战略规划的实施方案》

7、《***动物防疫条例》

8、《***畜牧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

9、《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

10、《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1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12、建设单位提供的作为编制依据的数据和资料

13、可研报告编制的有关规范要求

1.4可研报告编制的范围

1、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2、项目建设区情况

3、项目建设的内容

4、项目技术方案

5、项目环境保护与消防

6、项目定员和进度设想

7、项目投资估算和经济分析

1.5编制原则

本着“科学、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合理布局,保护生态环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的指导方针,树立健康的养猪理念:

生态养殖、科技养殖、防控养殖;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本地实情出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明确建设思路。

按照2010年***农业规划的要求,即农业发展要服务于畜牧业,畜牧业的比重达到倒三、七水平,起码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完成主辅换位。

1.6研究结论

1.6.1结论

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及省县发展畜牧业的具体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国家“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方针。

本项目从当地实际出发,改善村容村貌,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体现地方特色的新农村建设。

项目区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畜牧业生产基础较好,技术力量雄厚,建设资金筹措渠道明确,节约建设投资,建设规模适中。

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专业化养殖”的路子,带给农民实惠、增产增收,本项目对区域社会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项目的各项财务指标较好,表明项目投资效益好,有较强的偿还贷款能力和资金回收能力,并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该项目生产基地扎实,市场需求宽广,技术决策定位和设施配置合理,结构功能多样化,因此,系统弹性好,互补作用强。

本项目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上是可行的,通过努力,可以完成本项目。

1.6.2建议

建议在项目建设及建后运行中,要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加快引进人员,提高人员素质,扩大生产规模,完善经营机制,确保企业效益,进而拉动本地区农牧业发展,做到财政增收,农民致富。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条件和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近年来,全国各地猪肉价格普遍上涨,带动相关农副产品、食品价格一路上扬。

鉴于生猪供应的严峻形势,国务院及各部委、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生猪生产、稳定猪肉价格。

我国是世界上养猪大国,养猪业一直是我国畜牧业的传统产业。

“粮猪安天下”。

生猪产业是一个攸关国计民生的大产业,养猪业的快速发展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实现农业增效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对于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养猪业在畜牧业中占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养猪业,有利于调整农业与畜牧业结构,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充分利用粮食资源,大力发展养猪业符合***实施的“畜牧业振兴计划”的根本要求,能够增加对无公害猪肉食品的市场供应量,适应广大消费者的普遍餐饮习惯。

从国内农业与畜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与国际市场前景来看,大力发展肉猪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畜产品竞争,符合国家有关发展畜牧业的产业政策。

2.2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在《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畜牧业,大力推进健康养殖;省委、省政府也提出要实施粮牧“主辅换位”战略,为把农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006年生猪价格长期低迷以及目前生猪价格持续高涨,都引起国家高层领导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国务院发出《关于促进养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提出了扶持生猪生产,包括建立能繁殖母猪补贴制度,推进能繁殖母猪保险工作,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等;建立和完善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体系,包括强化生猪防疫,对影响生猪生产的高致病性蓝耳病实行免费强制免疫以及防疫扑杀补贴等共有八条,简称国八条。

农业部也提出关于进一步提高生猪生产水平的技术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公安部、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等各部委都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提出了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政策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改善,对猪肉的消费将持续增长,养猪产业依然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养猪产业是农村经济的中轴产业,它下连种植业,上连加工企业,发展养猪产业可以转化余粮,通过过腹增值,增加农民收入,并能加快加工企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因此,在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及需进行调整的形势下,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养猪业,是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最现实、最便捷途径,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养猪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保障。

***地区处于世界玉米带,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区,粮食作物稳定高产,农业产品品种多,是***重要的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物质基础稳定,饲料资源丰富;建立生猪养殖场饲料供应有保障。

养猪业是***地区畜牧业的主导产业,有多年养殖的传统,积累了丰富饲养经验,区域优势明显。

从国内来看,目前我国已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初期,随着人们收入的逐年增长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食品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主食消费需求减少,畜产品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是一种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习惯消费猪肉的大国,猪肉产品市场增长空间仍然很大。

受传统饮食习惯的影响,猪肉也一直是我国居民主要的肉类消费品。

按照《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预测,到2010年,人均肉类消费量达到70千克,其中猪肉为45千克(占65%左右)。

从国际形势来看,我国入世之后,国内的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其中猪肉价格低60%,猪肉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价格竞争优势和很大的出口发展空间。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中,国家高度重视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提出将畜牧业尽快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

养猪业属畜牧业中最大的行业,猪肉产量占中国肉类总产量的70%。

发展养猪业是促进农业产品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规模化是生猪养殖业的基础。

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做大做强***养猪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地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形成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以提高农产品食用安全和质量,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地区农村种植业以玉米为主,农产品的生产过分依赖化肥,导致土壤结构变化,土地板结,有害残留物积蓄等。

通过建设本项目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可提供有机肥料,减少化肥用量,使土壤有机质增加,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及质量,带动周边乡镇养殖户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循环模式,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通过本项目建设,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地理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同时,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为农田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料,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牧良性发展。

因此,本项目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立项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可行的。

 

第三章自然和现状概况

******镇围绕“特色立镇、转移富民、牧业兴镇、工业强镇”的工作思路,坚定不移的推进“四个换位”,努力构造沿江稻、沿路果、近郊菜、远效牧的格局,全力做好畜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等各项工作,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006年全镇实现社会生产总值23465万元,同比增长7%,总收入完成19936.9万元,同比增长7%,人均可支配收入3896元,同比增长11.5%。

3.1种植业生产

***镇依托资源优势,科学调整种植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是落实“特色立镇”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以丰富中心城市群众的饮食多样化要求为主攻,以绿色健康为导向,充分发挥镇“沿江、围城、沿路”的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米、特色菜、优质果”生产,辟建了大五福玛村、稻田村、黎光村、三岱屯绿色水稻生产基地,种植面积2.25万亩,在绿色水稻生产,以引进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为保障,以创品牌为措施。

在技术引进上先后引进了单株超稀植钵育摆栽、抛秧和富硒米生产等先进技术,现钵育摆栽面积达到95%以上,富硒米种植面积达1.2万亩,先后引进粘稻、黑稻、香稻、东农V10、东农V7和富士光等名优特新品种,全面提升了水稻的单产和品质。

在创新品牌上,已注册“溪水”牌无公害富硒米、“福齐”牌水晶米等品牌。

现全镇大中小型农机具以达1506台套,其中大型农机具已达到122台套,使全镇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截止目前统计,全镇机电井总数达到3350眼,喷灌设备达593套,抗旱桶813个,可实现灌溉面积7万亩。

通过实现良种科技入户工程,蔬菜种植全方位推广了黄瓜嫁接、茄子嫁接、高效节能日光照温室生产,反季节栽培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特色菜生产技术。

共落实特色菜4000亩,无公害蔬菜3000亩,引进新品种15个,新增蔬菜大棚50个,40亩,新增日光照温室20栋,10亩,全镇棚室生产面积达4380亩,棚室小区8个,日光照节能温室达420栋,210亩,为申报绿色食品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在科技入户的工作中,重点抓了提高农民素质的科普培训活动,2007年,全镇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2期,培训1427人,举办农民科技节一次。

共向农民发入科技资料3100份。

3.2畜牧业发展

***镇在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上,以牛经济为重点,以激发奶牛产业化发展活力,创建奶牛发展环境,借助外力,深挖潜力,不断促进全镇以奶牛产业为主的畜牧快速发展为目标,认真抓了畜牧业发展、园区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使镇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

2006年全镇奶牛存栏13400头,增长18%。

其中,黄肉牛存栏量2830头,增长34%;生猪存栏11400头,增长1.8%;肉鸡存栏量25万只,蛋鸡9.5万只,山绵羊存栏3450只,年产鲜奶2.88万吨,增长6%,产鲜蛋700吨,年产鲜肉3539吨。

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16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7%,牧业人均收入2300元,占农村人均收入的60%。

在加快镇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为确保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产业链健康发展,***镇建立了“畜牧、兽医、繁育、防疫、鲜奶收购”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创造了畜牧业发展宽松环境,为推动全镇畜牧业健康提供了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由肉制品加工企业2户,其中***集团是省级龙头企业,年屠宰生猪达30万头,对猪肉的需求量大,产品销售渠道通畅。

为加强服务,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镇各村共设防疫卫生室14个,防疫员13人。

以抓好疫病疫情防治为突破口,认真抓了防检疫工作。

共进行口蹄疫疫苗注射2次,防疫奶牛、肉牛5000头,共进行猪、羊、鸡、鹅防疫2次,注射疫苗30万只,有效预防各种疫情疫病的发生,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3生态环境建设

在生态农业建设上,镇以恢复草原植被、防风固沙、废弃地整理为主线,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

一是在恢复草原植被上,完成3150亩草原改良任务。

二是在防风固沙上,完成以林防风治沙654亩(防风固沙550亩,道路绿化104亩)造林任务。

三是对废弃地7900亩进行了统一规划,按照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草则草原的原则进行划片,分批整理,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土地效益。

3.4城镇建设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镇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整体推进、发扬民主、注重实效”的原则,以试点村建设为龙头,将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加强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规划整体推进:

完成了镇、村新农村(2006年-2010年)建设规划;完成心合村与111国道首尾相接3.1公里白色路面(水泥路)建设工程和榆树屯村500延长米红砖路面工程;完成大五福玛村自来水加压站,黎光村水质净化设备安装及自来水老化管线1000米和头站村自来水老化管线的改造任务;完成大兴村5公里光缆铺设及头站村12个信号放大器安装工作,大兴村新增有线电视70户,头站村新增40户;完成心合村程控电话及中心村、心合村有线电视时进村工程;完成心合村、大兴村、中心村、榆树屯村(三岱屯)电网改造任务;各村共修砂石路28公里,整修田间路24.8公里,共上土方2.35万立方米,上砂石8100立方米,并全部绿化达标。

3.5场址

本项目场址位于***,距市区20公里,远离村庄和企业;周围环境、防疫条件良好,交通便利;符合项目的各项要求。

 

第四章  建设规模和内容

4.1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4.1.1指导思想

通过养猪场项目建设,引导***生猪养殖户从小规模的、较粗放的普养方式向养猪小区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养猪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区域化和科学化生产,达到提质增效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同时,实现养猪生产区与生活区的分离,增加就业岗位,为***养猪产业化探索一条新型的为农服务体系模型。

开辟农民增收的渠道,拓宽农民的就业领域,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以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推进“一村一品”新农村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地域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1.2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构建循环经济;

2、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3、发展乡村经济,围绕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原则,着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坚持保护优先,体现生态性开发的原则;

5、互利互惠、合作开发,共同致富的原则。

4.2建设规模

本项目采取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年周转三次,在年出栏商品猪700头以及相配套的设施设备基础上,改建标准化猪舍1栋,500平方米;改建污水粪便处理池及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使其达到国家规模化养殖的标准化。

日处理鲜粪2.5吨、污水8m3。

4.3建设内容

4.3.1总平面布置

本项目占地面积0.6万m2。

在原有猪场上改建,场地内总平面布置分为种猪饲养区、办公区、饲料供应区和动力供应区。

各区由场区主要道路和厂内围墙分隔。

厂区道路四通八达,可满足物料运输和消防车辆行驶以及防火要求。

办公区设人流和办公车流出入大门一处。

总平面布置共设大门2处,供人、物流分别出入,有利于卫生及防疫。

道路两侧及各建筑物旁空闲地布置有树木、花卉、草坪等绿化地,待建筑工程基本结束后,实施绿化工程,美化环境。

4.3.2建筑工程

1、改建标准化猪舍1栋,建设面积为500m2,采用砌体结构。

2、改建粪便处理发酵池200m3,采用砌体结构。

3、新建排污管线800m。

4、新建场区道路600m,采用砼路面。

5、新建绿化工程,绿化面积500m2,采用树木、花卉、草坪等。

项目建成后场区绿化覆盖达30%。

改建主要建筑物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建筑规模

结构

1

改建猪舍

m2

500

砌体结构

2

粪便处理发酵池

m3

200

砌体结构

3

排污管线

m

800

4

场区道路

m

600

砼路面

5

绿化工程

m2

500

植物

 

第五章  项目设计方案

5.1猪场设计原则及思路

5.1.1设计原则

1、《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39-1990

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3、《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

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

5、《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

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

7、《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8、《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规程》GB16548-1996

9、《畜禽产地检疫规范》GB16549-1996

10、《中、小型集约养猪场设备》GB/T17824.3-1999

11、《中、小型集约化养猪环境参数及环境管理》GB/T17824.4-1999

12、《规模化猪场生产技术规程》GB/T304-2002

5.1.2设计思路

1、猪场规划时,生产、生活区一定要分开,便于猪场防疫及管理。

生产区应建在主风向的上风口,不受生活区的影响。

2、生产区各幢舍最好要有走廊连接,便于猪场猪群周转,同时生产人员可以同外界隔开,达到真正意义的全封闭生产。

3、每个猪舍的粪便都冲入到主粪沟,然后流到化粪池中。

这种设计的缺陷是粪便会沉淀在粪沟中,过一段时间后需要清理粪沟,否则猪舍的空气环境会受很大的影响,不利于猪只的生活。

如果有劳动力,可以让饲养员把猪舍中的粪铲出圈外,而不把它冲入粪沟内,这样对猪舍的环境比较有利。

4、本设计方案本着勤俭节约、美观大方、经济实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猪舍。

5.2猪场规划与布局

1、场区规划的原则

建筑紧凑,少占或不占耕地。

在节约土地、满足当前生产需要的同时,适当考虑将来技术提高和改造的可能性。

2、猪场的分区

猪场建筑设施应按管理区、生产和隔离区三个功能区布置,各功能区界限分明,联系方便。

管理区应位于生产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及地势较高处,隔离区应位于在场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及地势较低处。

管理区内包括:

工作人员的生活设施、猪场办公设施、与外界接触密切的生产辅助设施(饲料库、车库等);生产区内主要包括保育舍、育成舍、育肥猪舍及有关生产辅助设施;隔离区包括兽医室、隔离舍、病猪焚烧处理、粪便污水处理设施。

各个功能区之间的间距不少于50m,并有防疫隔离带或墙。

3、道路设置

猪场与外界应有专用道路相连通。

场内道路分清净道与污道,两者严格分开,不得交叉、混用。

5.3工艺与设备

5.3.1确定工艺方案的原则

1、适用于各阶段猪的生产技术要求;

2、有利于猪场的防疫卫生要求;

3、有利于粪尿污水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的技术要求和环境保护要求;

4、有利于节水、节能;

5、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5.3.2饲养工艺

商品猪的生产工艺应符合DB37/T304-2002的规定。

5.3.3确定饲养设备的原则

1、设备必须满足商品猪培育和生产的技术要求;

2、经济实用、便于清洗消毒、安全卫生;

3、有利于改善猪舍环境,减少猪只的应激反应,降低发病率;

4、宜采用现代化技术和配套设备。

5.3.4饲养设施

保育猪应采用网、床饲养设施,其他类型猪舍可采用地面饲养。

5.3.5猪舍内的环境参数和控制应符合GB/T17824.4的规定。

5.4猪舍建筑

猪舍应采用砖混结构。

1、建筑形式

猪舍的建筑形式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半开敞式或有窗式猪舍。

猪舍的屋顶形式应采用双坡式屋顶。

猪舍净高度不低于2.5m-2.7m。

跨度以9m-15m为宜。

2、猪舍方位

猪舍朝向和间距必须满足日照、通风、防火和防疫等的要求,猪舍长轴朝向以南向或南偏15以内为宜。

每相邻二猪舍纵墙间距不低于7m-10m。

每相邻二猪舍端墙间距不少于10m。

猪舍距围墙不低于10m。

3、猪舍内平面布置

猪栏应沿猪舍长轴方向呈单列或多列布置。

猪舍两端和中间应设置横向通道。

4、猪舍地面

猪舍内应采用硬化地面,地面应向粪尿沟处作1%-3%的倾斜,地面结实、易于冲刷,能耐受各种形式的消毒。

5.5给水排水

1、饲养和生活用水符合GB5749-85和GB/T14848-93(III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

2、锅炉用水:

采用脱盐处理,软化水系统由钠离子交换器、再生器、冷凝回收器等设备组成。

3、厂区给水系统管网成枝状,消防供水系统布置环状。

4、场区内应用地下暗管排放产生污水,设明沟排放雨、雪水。

园区生产、生活及其它辅助排水采用分流制,需处理的饲养冲洗排水、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5.6暖通风与降温

猪舍应因地制宜设置夏季降温和冬季加温设施,保证其正常生产性能。

其中执行GB/T17824.3-1999的规定。

5.7供电

电力负荷等级为民用建筑供电等三级。

自备电源的供电容量不低于全场用电负荷的1/4。

5.8场内运输

场内运输车辆作到专车专用,不能驶出场外作业。

场外车辆严禁驶入生产区,如遇特殊情况,车辆必须经彻底消毒后才准驶入生产区。

5.9场内消防

1、猪场应采取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消防措施,按GBJ39-90的规定执行。

2、消防通道可利用场内道路,紧急情况时能与场外公路相通。

3、采用生产、生活、消防合一的给水系统。

5.10猪场防疫设施

1、猪场四周建有围墙或防疫沟,并有绿化隔离带,猪场大门入口处设车辆强制消毒设施。

2、生产区应与管理区严格隔离,在生产区入口处设人员更衣裳沐浴消毒室,在猪舍入口处设地面消毒池。

3、装猪台设置在生产区靠近围墙处,猪装车外运后,不可返回。

4、饲料库房应设在生产区与管理区的连接处场外饲料车不允许进入生产区。

5、在隔离区内设兽医室、隔离猪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间及粪尿污水处理设施,病猪尸体处理按GB16548-1996的规定执行。

6、开放式猪舍应设防护网。

第六章  生产技术方案

6.1生产工艺程序

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并在利用充分利用地形的基础上进行猪舍布局。

猪场生产程序分空怀母猪、配种、妊娠;分娩哺乳;断奶仔猪培育;肉猪饲养四个阶段。

各区域配有专门化猪舍和设备。

猪舍力求紧凑合理,互不干扰,便于猪群周转,严格做到各生产单元全进全出,各舍的大小以及规格布局,按设计要求系统安排,形成稳定的生产流水线。

本方案的肉猪生产程序是以“周”为计算单位,工厂化流水生产作业程序性生产方式,全过程分为四个生产环节。

按下列工艺流程图示进行。

出栏

上市

肉猪

24周

种猪

9-10周

育仔舍

5

产房

4

配种舍

5周

妊娠舍

11周

猪舍

15周

 

1、配种妊娠阶段。

在配种舍内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