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334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docx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docx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包燕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第十章世界的海陆分布和气候

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海陆变迁

学科

地理

年级

初二年级

教材

书名: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地理 八年级上册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

20XX年6月第8次修订印刷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教学大纲和课标要求

 

本节课在学生上完大洲和大洋后进行,前一节为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做了基础。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重点在于学生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说出.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通过学生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学生在以往同样的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海陆变迁中地壳运动是学生在这部分学习的一个难点,六大板块的分布,各大洲在六大板块中的位置,以及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比较难掌握。

 

(3)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

 

教学要符合“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

根据“逐渐分化”的原则,学生首先应该学习最一般的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

这种呈现教学内容的顺序,不仅与人类认知内容的自然顺序相一致,而且也是与人类认知结构中表征、组织和贮存知识的方式相吻合。

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有效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对地理知识有了一个认识,海陆变迁有部分知识学生了解,但并不系统,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基本都是一知半解,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学生分析起来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部分知识必须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原有的认知能力出发,因为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自己头脑里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系统,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对某一知识内容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

 

本节内容抽象,初二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较为困难,学生希望探索山脉起源等因素,因此学生比较喜欢学习这部分内容,初二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可以为学生分析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但知识面不广成为分析问题的限制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限制因素,我给学生引发了分析材料,学生从所给材料中分析此问题是否是海陆变迁,以及原因。

 

2.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

 

3.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其中大陆漂移示意图、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示意图、以及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构造分布图对比分析等,能比较鲜明的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基本的概念。

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可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通过演示使学生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转化,达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一些模似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4.技术准备

 

本节课主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通过学生列举海陆变迁的事例,以及对海陆变迁原因的分析,了解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生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记忆聆听教师补充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学生观看计算机然见模拟“大陆漂移”,使学生对大陆漂移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使学生认识到获得成功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

 

3.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说出.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通过学生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导入

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否在运动呢?

你们能感觉到大地的运动吗?

 

很好,这是两种十分剧烈的地壳运动,人类是可以感觉的到的。

其实除了它们,还有一些运动我们感觉不到,但它们却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

我们常用“沧海桑田”来形容事物的巨大变化,农田可以变成大海,大海也可以变成农田,这就是海陆变迁。

学生观看图片。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火山、地震。

设计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海陆变迁的学习

图片展示

3分钟

新课讲解

1.海陆变迁的原因

 

你们能不能举出海陆变迁的例子?

 

这些例子又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展示华北平原的形成、荷兰的围海造田、台湾海峡的变迁图片。

 

2.大陆漂移说

 

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是否是就是固定不变得呢?

 

但就是这件事却在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然而机会总是垂青于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

这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是谁?

你们知道他的故事吗?

 

学生或教师讲述魏格纳的故事。

 

讲述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

 

讲述魏格纳为自己的大陆漂移说找到了四大证据。

 

魏格纳的学说中有一个明显的薄弱环节,那就是大陆漂移的动力不是很能令人信服。

因为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和日月的潮汐力相对来说都比较小,不足以推动那么庞大的陆地做那么长距离的漂移。

 

大陆漂移学说,第一次提出了大陆运动的思想,被人们称为地学界的“哥白尼革命”。

 

我们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里得到一个启示:

科学是需要认真观察、敢于怀疑、勇于实践的。

(德育教育)

 

1969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大陆漂移说和一些其他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

 

3.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把整个地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大板块里还划分了小板块。

 

请同学们读图,看看全球被分为几大板块?

 

都是大洋的板块是哪个?

用大洋的名字命名,但包括陆地的大陆的是哪个?

 

看图,注意图上的箭头表示板块运动的方向,看看板块又是如何运动的?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板块之间有两种运动形式。

一种是相对运动,一种是相离运动。

哪些地理事物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呢?

 

相离运动的边界又叫生长边界,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

讲述海洋形成的过程。

 

相对运动的边界又叫消亡边界,在板块相碰地区,常形成山脉。

讲述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过程。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荷兰的围海大坝、华北平原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变迁。

 

华北平原——流水的作用;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台湾海峡的变迁——地壳运动。

 

2.魏格纳

 

学生观看PPT

 

学生观看PPT,教师讲解大陆漂移说的四大证据。

 

3.学生读板块构造分布图,并回答问题。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学生观看计算机PPT课件,并思考问题。

原型定向阶段。

 

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生头脑中建构概念。

 

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建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的思考问题,充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

计算机PPT软件

15分钟

 

 

巩固练习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用板块运动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我这里列了6道题,每个小组首先分析这个事例是否是海陆变迁?

其次分析这个事例是否与板块运动有关,为什么?

 

学生讨论:

 

这6个事例分别是:

 

1.青藏高原是怎么形成的呢?

 

2.日本为什么被人们称为“火山国”和“地震国”?

 

3.科罗拉多大峡谷是怎么形成的呢?

 

4.红海是怎么形成的呢?

 

5.印度尼西亚为什么也有“火山国”之称呢?

 

6.图瓦卢为什么要举国迁移到其他国家境内呢?

学生看材料,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回答问题。

原型操作阶段。

 

这里是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线索通过实际事例加以强化和落实。

学生阅读资料,计算机PPT软件

10分钟

新课讲述

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提问:

我们刚才提到了“火山国”和“地震国”,它与板块的运动有关吗?

看图,对比板块分布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有没有关系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否总结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征?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界线同时也是火山、地震最集中的地区。

在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在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世界上有两个著名的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1.学生看图,思考问题。

原型操作阶段。

 

学生运用自己本节课学习过的知识,加上图的对比,加上教师的引导,自己总结出结论。

计算机PPT课件

2分钟

归纳总结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然而,板块构造说还不是一个完善的学说,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仍在继续探讨之中。

 

也许在坐的各位,今后对这一问题感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许你们能找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也许你们能创立一个新的学说。

 

 

 

2分钟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巩固练习

 

以课堂练习的形式出现,设计的题目都是基础知识,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本节课知识点的落实情况。

评价量规

 

(1)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

 

①重点、难点知识的落实评价

 

以课堂练习的形式出现,设计的题目都是基础知识,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本节课知识点的落实情况。

 

②情感态度、合作交流、学习技能的评价

具体内容

评价等级(分数)

我还想继续探究:

5

4

3

2

1

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我对自己的评价:

主动提出见解

 

 

 

 

 

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

 

 

 

 

 

同组的同学对我的评价:

对小组的学习做出的贡献

 

 

 

 

 

老师对我的评价:

(2)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评价

评价项目

评定等级(分数)

5

4

3

2

1

1.教师讲述富有启发性、趣味性

 

 

 

 

 

2.课堂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3.海洋、山脉形成PPT我很感兴趣

 

 

 

 

 

4.给材料讨论的形式我很感兴趣

 

 

 

 

 

5.今天讲述的知识我都学会了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我认为本节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特点。

 

1.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师徒式的引导而进行,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

学生建立了大量的基本思维模式和海陆变迁的基础知识,因而可以灵活的对问题进行表征。

这节课的关键是学生找到根据自己本节课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知识,分析教师所给材料,才能达到真正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决世界生活中的问题的目的。

学生的认识路线是先认了解板块构造基本内容,再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的地理事物,然后阅读材料提取自己需要的有效信息,再根据自己建立起来的表征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仔细读图+知识落实+提取有效信息=正确的判断”。

 

2.问题引导是本节地理课的特色。

用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进入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

我提出的问题是层层深入的,有些问题有转折的意义,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被我设计的问题,一点一点引入本节重点难点的学习,将抽象难懂的问题细化,并逐步完成每个步骤问题的讲述,最终到达落实重点难点的目的。

 

3.设计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积极性,教师给材料放手让学生间合作共同探索问题,刺激学生知识的内化。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落实课标的效果很好。

 

教学反思

 

问题引领——研究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特点。

 

1.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师徒式的问题引导而进行,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

学生建立了大量的基本思维模式和海陆变迁的基础知识,因而可以灵活的对问题进行表征。

这节课的关键是学生找到根据自己本节课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知识,分析教师所给材料,才能达到真正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决世界生活中的问题的目的。

学生的认识路线是先认了解板块构造基本内容,再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的地理事物,然后阅读材料提取自己需要的有效信息,再根据自己建立起来的表征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仔细读图+知识落实+提取有效信息=正确的判断”。

 

2.问题引导是本节地理课的特色。

用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进入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

导入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否在运动呢?

你们能感觉到大地的运动吗?

”;在进行海陆变迁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你们能不能举出海陆变迁的例子?

这些例子又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在进行大陆漂移说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是否是就是固定不变得呢?

但就是这件事却在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然而机会总是垂青于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

这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是谁?

你们知道他的故事吗?

”;在进行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请同学们读图,看看全球被分为几大板块?

都是大洋的板块是哪个?

用大洋的名字命名,但包括陆地的大陆的是哪个?

看图,注意图上的箭头表示板块运动的方向,看看板块又是如何运动的?

哪些地理事物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呢?

”;在落实板块构造学说基础知识和海陆变迁成因时,我提出讨论的问题是“(设计6个给材料分析问题)每个小组首先分析这个事例是否是海陆变迁?

其次分析这个事例是否与板块运动有关,为什么?

”;在讲述板块构造学说与世界火山地震带关系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刚才提到了“火山国”和“地震国”,它与板块的运动有关吗?

看图,对比板块分布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有没有关系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否总结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征?

”。

我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层层深入的,有些问题有转折的意义,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被我设计的问题,一点一点引入本节重点难点的学习,将抽象难懂的问题细化,并逐步完成每个步骤问题的讲述,最终到达落实重点难点的目的。

 

3.设计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积极性,教师给材料放手让学生间合作共同探索问题,刺激学生知识的内化。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落实课标的效果很好。

 

我认为本节课存在的缺点是:

 

在讲述板块运动时,如果有实物模型模拟,学生可能接受抽象知识会更加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