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37041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美术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docx

高一美术第14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近代美术概况。

2.知道中国近代绘画、雕塑的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好在哪里。

(二)内容结构

本课开篇对中国现代美术予以界定,指1919年“五四运动”起始至今的美术,主要指20世纪的中国美术。

其后,课文分别介绍中国现代绘画和中国现代雕塑两大美术门类的概况、代表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

1.兼容并蓄的中国现代绘画

第1自然段:

介绍中国现代绘画概况。

第2-4自然段,介绍中国画在20世纪形成两种类型,分别介绍传统型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及其代表画家与代表作品。

第5-6自然段,介绍油画的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第7自然段,介绍“创作版画”的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第8自然段,介绍“中西结合”的新品种新样式的绘画及其代表画家、作品。

第9自然段,简略介绍近年来绘画的新探索。

2.再塑民族精神的中国现代雕塑

第1自然段:

指出中国现代雕塑成就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介绍20世纪50年代雕塑成就及代表作品。

第2-3自然段,介绍20世纪80年代至今雕塑快速发展,并列举一些有影响的作品。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国现代绘画呈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国画、油画、版画概况,代表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2)中国现代雕塑迅猛发展,介绍、分析有影响的作品。

2.教学难点

(1)传统型与融合型的中国画,创作版画,架上雕塑,纪念雕塑等名词。

(2)分析、理解作品。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国画) 齐白石

齐白石(1863—1957)原名纯芝,小名阿芝,后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三百石印富翁等。

1863年11月22日生于湖南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一贫苦农民家庭。

8岁时曾随外祖父读村学,1年后因家贫而辍学,在家放牛砍柴。

15岁拜师学木匠,始为粗木工,后为细木工,以擅雕花名闻乡里。

21岁时得《芥子园画谱》,有空时便临摹。

27时才拜师学画,继而学诗、学篆刻。

他曾在70岁时写过一首《往事示儿辈》诗:

“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

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

”他又在《记罗山往事》诗中叙述学篆刻时的情景:

“石潭旧事等心孩,磨石书堂水亦灾。

”对此自注:

“余学刻印,刻后复磨,磨后又刻。

客室成泥,欲就干,移于东复移于西,移于四方,通室必成泥底。

”由此可见齐白石苦学钻研的精神。

40岁以后5次云游祖国南北各地,积累了不少创作素材和画稿。

50多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为生,并锐意进取,立志创新。

1922年陈师曾首次将齐白石的画介绍到日本,1927年北平艺术专科学术校长聘请齐白石任中国画教授。

1937年“七•七”事变,齐白石辞去一切教职,闭门居家。

1939年,为了拒绝大小敌伪头目纠缠索画,在大门上贴一纸条:

“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

1944年,停止卖画,并以“寿高不死羞为贼,不丑长安作饿饕”的诗句,表示宁可挨饿,也不取媚恶人丑类。

这一年他写了不少抒写亡国之愤的诗,如《题胡冷庵(胡佩衡)山水卷》:

“对君斯册感当年,撞破金瓯国可怜,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无此整山川。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画家欣喜作画颇多。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义卖画展,画和平鸽,并题“愿世界人都如此鸟”。

1952年,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奖状。

同年,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1956年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1955年国际和平奖金。

1957年9月16日逝世于北京。

齐白石的绘画,以画花鸟草虫为多,且兼工、写两种画风,皆造诣高深。

而他的写意人物画与山水画,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毫不逊色甚至更为突出。

简括、传神、充满人情味和幽默感是他写意人物画的特色;他的山水画匠心独运,境界新奇而充满诗意,自成一家。

他对绘画艺术的突出贡献,是将质朴天真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传统的文人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他的绘画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此外,他在诗、书、印等方面也造诣高深。

(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写)

《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件作品,是1953年文学家老舍请白石老人以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

如何将很远处的蛙声表现出来,一时也难住了年逾90高龄的老画家。

老人经过两天两夜的冥思苦想,突然从“出山泉”三字中获得灵感,决定在“泉”字上做文章,据此,成就了这一名画。

他在竖幅的画面上没有画蛙,而是画高山峡谷间由泉水汇成的一股溪流,由远而近流淌下来,溪水中几只活泼的小蝌蚪,离开源头,顺着湍急的水流欢快地游来。

观者见到蝌蚪自然联想到源头的青蛙,仿佛蛙声也在顺着峡谷、随着溪流,由远处隐隐传来,真乃没有蛙声胜过蛙声。

这富有想像力的构思,巧妙而贴切地表达了诗意,显示了画家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继承中国自古强调表达诗意的绘画传统。

据记载,宋代画院录用画家的考试,多以诗句为题,如“竹锁桥边卖酒家”,众考生多在酒家上下功夫,一个叫李唐的考生则画桥头外挂一酒帘,将“锁”意表达了出来,深得皇上赏识;又如“踏花归去马蹄香”,众试者多画马、画花,有一人画数只蝴蝶飞逐马后,也深得皇上满意;再如考“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第二名以下者多画空舟系于岸边,或鹭鸶缩于舷间,或乌鸦立于篷背,意在舟中无人,然考第一名者则画一孤舟,船夫卧于船尾,身旁横一孤笛,以示终日无游客,船夫曾吹笛解闷,后吹笛也腻烦了,而卧于船尾睡起觉来,这样便将“无人渡”和“尽日横”双层意思都表现出来。

虽然这些诗意画我们见不到了,但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却让我们领略了诗意画的妙趣。

画家在技法处理上,采用狭长的竖幅构图,以大笔浓墨在纸卷两边画出峡谷山石,中间留出曲折的空白为小溪,其间以流畅的曲线画出溪水急湍的流动感,仅用一两笔重墨便画出溪流中蝌蚪的活泼可爱的游姿。

这些都显示了大师的不凡的艺术功力与技巧。

山水册页(中国画) 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原藉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

自幼攻诗、经、书、画及篆刻,青少年辗转求师,奠定浓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力。

中年“激于时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皆有参与”。

后长期定居上海也曾在北京和杭州,从事文化出版、书画鉴定和美术教育工作。

他在古文字学、画史画论等方面造诣颇深,著述甚丰。

在绘画方面,50岁之前,广学古人,努力继承艺术传统。

50岁—70岁左右,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如他曾八上黄山。

其一生旅行游记画稿在万件以上。

70岁后在深刻理解传统基础上大变画法,技法上以用墨见长,笔墨层层积累,具有“黑、密、厚、重”的特点。

其独特的“深厚华滋”的艺术风格,不仅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力,而且在中国画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90岁时,文化部给他颁发了奖状,称他是“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

黄宾虹一生画过很多山水册页。

这件《山水册页》是他晚年时期的作品,具有“深厚华滋”的典型面貌。

构图上,山偏左侧,占据全画大部面积。

画家用似不经意、随意挥毫的笔法勾勒轮廓,线条却苍劲流畅,再用浓淡墨色点染相积,给人以山上杂树参差丛生、植被丰厚郁郁葱葱之感。

局部裸露山石和山间房舍留为空白,成为画中“气眼”,使墨密黑沉的画面有了活气。

画家利用虚实相生的效果使下部与右侧大片空白为水,远山及前景小船用笔极淡,与画面主体之山形成鲜明对比。

画家的这幅册页山水,既不是描绘哪处具体的自然山水,也不是毫无根据地主观臆造,而是对自然山川了然于胸之后,离象取神,表达心象之山水的神来之笔,是不求貌肖的神似之作。

他用积墨,意在墨中求层次,以表现山川之浑然元气。

画的色调浓重却能给人以亮的感觉,这是因为画家巧妙地运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黑中留白之技巧。

在层层积墨加深之后,形成墨中有墨、色中有色、色墨交融,使深沉中蕴藏着墨色的神奇变幻,把积墨的应用和表现发挥到极致。

记写雁荡山花(中国画) 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晚年常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县冠庄人,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中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

他精于写意花鸟,兼作山水画、人物画,又擅长书法、篆刻,特别是“指画”。

他对中国绘画史和绘画理论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的花鸟画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具有浑雄奇崛、苍古高华的艺术风格。

他常用的闲章“强其骨”,概括了他的审美追求——以骨气、骨力取胜。

他的画不论构图、用笔,都追求雄强、豪壮、气势之美。

强其骨即讲求力之美。

我国清末以来的文人画多巧而秀媚,缺乏骨力与气魄,而潘天寿的中国画,不论是画劲松修竹、山花野草,还是画翠鸟鹰鹫、崇岭巨石,无不具有豪放的气势。

这不仅是他正直倔强的个性的表现,也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欲以雄力改造世界的崇高理想的曲折反映。

在潘天寿的作品中,所画的都是常见的题材,但这些最平凡的东西,经他的点化,便具有了特殊的艺术魅力。

尤其是那些不为人们注意的山花野草,他都寄予无限的热情,信手画来,总是表现得那么新颖别致、优美动人,真有一种化平凡为神奇的杰出才能。

这幅《记写雁荡山花》便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他从深入雁荡山写生得来的这些山花幽草的细微题材,居然被他化为气势磅礴的巨制。

为了使这些山花幽草表现得更鲜明突出,他采用双勾重彩画法,与大笔浓墨的写意岩石,取得粗细、刚柔、黑白、青红的强烈对比,并巧妙地使之达到对立统一,产生丰富的变化和动人的艺术效果,同时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以小见大,以平见奇。

群马图(中国画) 徐悲鸿

徐悲鸿坚持中国画师法造化的传统,反对因袭模仿,对传统中国画样式、技巧和造型,用科学的比例、解剖和透视等法则加以改造,以写实的“惟妙惟肖”替代文人画的“不求形似”的“不似之似”。

由于徐悲鸿的素描及油画功底深厚,能在中国画创作中融进西法,显示写实艺术之美,而深受人们的欢迎。

所以他倡导和推动的写实主义运动能影响一代人和中国美术界。

《群马图》是1940年徐悲鸿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时,闻及国内鄂北大捷时欣然命笔创作的,他在画面左上角题写“鄂北大捷豪兴勃发”,反映了画家对当时的抗日战争所取得的胜利无比欢欣的心情。

画中四匹骏马,姿态各异,静中有动,透出一股内在的力量,使人感到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

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画家将这种“傲骨”注入马的形象,使马的骏气中勃发着生命之美,艺术形象中孕含的精神力量感染了观众。

该画的构图取方形,四骏有聚有散地占据画面的主要空间,下部用淡绿轻扫数笔为近处青草,其余处空白便令人产生草原辽阔之感。

四匹骏马前三匹昂首竖耳,似有警觉,后一匹低头吃草,使之动态有对比。

由于画家熟悉马的解剖,在画马技法上,用粗细有别的浓墨线条,精练准确地画出马的形体结构,又用浓淡不同的墨色大笔寥寥渲染出躯体的明暗起伏,这种融入西法的表现,加强了马的体积感。

画马鬃及马尾的豪放用笔,增强动感和表现力度。

这种新面貌的中国画成功地刻画了形象,传达出作者的强烈情感,在当时给人以耳目一新、令人振奋的感觉。

徐悲鸿之所以能将马画得如此生动,且以画马闻名中外,可从他给一位爱画马的少年的信中找到答案。

信中说:

“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

即以马论,速写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方能有得。

春雨江南(中国画,46厘米×68厘米,1984年作,画家自藏) 李可染

《春雨江南》一画是李可染山水画创作高峰时期,即上世纪80年代的重要代表作。

近景山脚下是典型的黑瓦白墙的江南民居,红艳的春花点缀其间,其后是突起的重重山峦。

画的左侧,一条江水蜿蜒远去,整个画面被大水浓墨泼洒得湿漉漉的,表现出一种崭新的动人意境。

其春雨江南的意境就在“湿”,在雨中。

画中所有的物象,都表现为被春雨淋得湿透的感觉,淋得山石泛着水光的闪亮,春花也如浸在雨中而水淋淋。

这种意境被画家高超的笔墨技巧表现得生动至极。

此画是先用浓墨勾勒轮廓,再以皱擦积墨与泼墨兼用,达到“墨韵”与“神韵”交融。

再加上他将西洋绘画中的用光,巧妙地引入画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显示出一种博大、深沉、浑厚、开放,充满活力的时代精神。

油灯花果(绘画) 林风眠

林风眠使用毛笔和宣纸,颜料有时增加水粉,在保持中国传统重抒情、重韵律感和意境的基础上,融入西方19世纪以来的创作理念之新传统,强调色彩和造型的表现性,采用方形画幅,充分利用墨与色的变化,勾线但不追求传统书法入画的线条,追求一种既不像西画,也不像传统中国画的绘画样式,开拓出一条通向绘画现代化之路。

《油灯花果》从构图形式上看,以直线将方形画面分割为几个不等的矩形,其间安排一盆竖长的开着白花的仙人掌和圆形的盛着淡黄色水果的瓷盘,右边窗台上放着不甚显眼的油灯,白花与果盘的亮色使画面活跃起来,且打破了横竖线分割画面的机械感,其结构紧凑、严密,给人以均衡和富有变化的形式美感。

画家在汲水的宣纸上,以透明色和墨调合的颜色,用板刷熟练地画出背景,前景主体的花果则以不透明的水粉颜料和丰富的笔法,使之鲜亮、富有厚度和凝重感。

主体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体构成令人赏心悦目。

齐白石像(油画,116厘米×89厘米,1954年作,中国美术馆藏) 吴作人

20世纪50年代是吴作人油画创作的高峰期,该时期创作的《齐白石》、《三门峡》、《镜泊湖飞瀑》等作品,其画色调醇厚清新、明快和谐,洋溢着中国心魂。

他从40年代也开始水墨画的探索,60年代后渐入成熟境地。

作品风格洗练,具有典雅的诗境与墨韵,代表作品有《牧驼图》等。

《齐白石像》是吴作人创作的油画肖像的代表作。

当时白石老人已是91岁高龄。

吴作人与白石老人有着长期密切的交往,对齐白石的形象、性格、气质有着深入的了解。

这是他创作这一肖像画最有利的条件。

但是,画家并不满足于这一点,正式作画时,他还曾对齐白石的面部和双手进行了一次直接写生。

在这一作品中,画家舍弃了一切背景描绘,着重表现白石老人的精神世界。

那安详端庄、银髯鹤发的形象,慈祥深邃的眼神,体现出画家深广的生活阅历和艺术修养,嘴唇的动作和右手的姿势,使人联想起老画家习惯于吮笔、握笔的职业特征。

整个作品的用色沉着明净,衣服、帽子大块的青黑色和背景的暖灰,决定了作品的基本情调,与人物的身份和气质是完全符合的。

在这沉着色调的衬托下,手和脸部明朗温暖的色彩就显得突出。

狼牙山五壮士(油画,195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詹建俊

詹建俊,当代著名油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1959年画家应中国国家博物馆之邀,创作了《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9月25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分区第1团7连6班班长冯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宋学义、胡福才5人,为掩护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转移,在易县地区的狼牙山英勇阻击日军3500余人发起的数次进攻,苦战一天,毙伤敌90余人,后又主动把敌人引至悬崖绝路,弹药用光后仍顽强战斗、誓死不屈,用石头打击敌人,最后,砸坏枪支,跳下悬崖。

除葛振林、宋学义遇救外,其余3人英勇牺牲。

这一壮举,表现了革命战士崇高的气节和英雄气概,后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人民政府在狼牙山为他们建立了纪念碑。

由油画家詹建俊创作的这幅著名革命历史画,选择了五壮士即将跳崖前怒视侵略者的瞬间情节,既鲜明地刻画出他们对侵华日军的强烈义愤,又表现出他们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和英勇气概。

作品在构图上也独具匠心,将五位英雄的形象组织成一个庄重的三角形,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峰矗立在群峰耸立的狼牙山之巅,从而象征并且突出了抗日英雄永远屹立于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华领土,也永远屹立于中国人民心间这一英雄史诗的主题。

进城——西藏组画之一(油画,1980年) 陈丹青

陈丹青,当代油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进城》是画家在中央美术学院就读研究生时的毕业创作《西藏组画》之一。

陈丹青曾在西藏生活过一段时间,对西藏和藏族兄弟怀有深厚的情感。

西藏组画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了男女藏民的强悍、俊美和对宗教的虔诚。

画的色调浓重,色彩丰富,深重与响亮对比鲜明,精细刻画与粗放概括运用巧妙,充分展示了油画的表现力。

作品展出时受到极大欢迎,美术界给予很高的评价。

一湾解冻的湖水(水印木刻,45厘米×35厘米,1980年后) 古元

古元(1919—1996),广东中山县人,出身于贫寒的归侨家庭。

年稍长,目睹社会黑暗,义愤难平。

“七七”事变爆发,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毕业后到延安县川口区念庄乡担任乡文书,生活在翻身解放的农民中间,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以黑白木刻积极反映当地农民的生活,是解放区木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他除了继续从事版画创作和美术教育以外,还创作水彩画。

他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版画家之一。

他的木刻积极反映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生活,风格朴实、自然,在单纯、平易之中包含着很高的艺术技巧。

他的水彩画,在借鉴西方绘画表现光色技巧的同时,特别注重意境和韵味的营造,以民族艺术特有的诗情画意及东方美学的情趣形成自己的风格。

《一湾解冻的湖水》是一幅蓝黑两色的水印木刻,是古元晚年的精心之作。

画面呈现的是厚厚积雪的原野,前景有一湾解冻的湖水,湖边有一群活跃的野鸭,中景是一排两组疏密有致的树,透过两组树间是远处密密的树林,层次分明。

然画家手法非常洗练,仅依靠树的一片密枝的“灰”调子和中景一排齐根的树干,造成白雪皑皑的原野和地面纵深起伏的视觉效果。

前景湖面水波倒影,野鸭在湖边或歇息或飞翔或追逐戏耍,使寂静的雪原增添了春之将至的活跃气息。

该画体现了画家融合中西版画技巧,注重意境和韵味的营造,是突出东方美学情趣的重要代表作。

全民皆兵(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59年) 集体创作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北京上马“十大建筑”,围绕这些建筑规划了一批雕塑项目。

于是,国家有关部门调集国内优秀的老中青雕塑家参加了创作,出现了一批近代中国雕塑的优秀作品。

这件《全民皆兵》便是置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大门两侧的雕塑群之一,与其对称的是《陆海空三军》,是由曾竹韶、于津源、盛扬等16位雕塑家共同创作完成的。

作品旨在表现中国抵御外敌的武装力量,不仅有强大的陆海空三军,还依靠全民皆兵,这样任何强大的侵略者入侵中国就会卷入人民战争的江洋大海之中的主题思想。

《全民皆兵》成功地创造了三男一女的工人农民的民兵形象,他们气宇轩昂地立于三阶底座之上,使之高低错落,富有布局的变化,又构成一个整体。

民兵形象健壮饱满,神情凝重,充满必胜的信念而气势夺人。

他们身着50年代服装,衣纹概括洗练,造型典雅,是反映中国民兵英雄气概与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庆丰收(中国农业展览馆,1959年)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

《庆丰收》是置于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农业展览馆前的对称的两组雕塑之一,由鲁迅美术学院苏大伦、郑惠南负责,由曲乃述、李仁章、王熙民等10位雕塑家于1959年创作完成的。

最初设计稿经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华君武等选定后,苏大伦、郑惠南又带领大家考察古代雕塑,赴华北地区农村体验生活,在山西被农民震天动地的击鼓表演所感动,而完善创作设计的。

两组雕塑一为击鼓,一为敲镲,其呼应并行的两组群像,表现的是农民欢庆丰收的情景和场面。

此击鼓的农民形象,肌肉夸张有如古代石雕中的天王、力士,显示有无穷的力量。

双马奔腾欢跃,马两侧的男女农民雄强而豪迈地向前行进着,充分展示人民当家做主的高昂的精神风貌。

雕塑构图严谨,塑造精练,造型饱满,线条流畅,气势雄伟,振奋人心。

由于将古代石雕富有装饰性的特点有机地融入其中,而有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雕塑艺术的气派。

群像落成后深受群众欢迎,获得美术界的一致好评,被推崇为“新中国雕塑艺术的代表之一”、“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雕塑艺术的杰作”、“时代的象征”,在学术上有很高的价值。

(参照王克庆《继往开来 蓬勃发展——中国城市雕塑50年》)

和平少女(北京、日本,1985年) 潘鹤 王克庆 郭其祥 程允贤

潘鹤、王克庆、郭其祥、程允贤皆为当代著名的雕塑家。

这件《和平少女》创作于1985年,两件同样雕塑一件置放在日本长崎市的和平公园,一件置放在北京复兴门大街,旨在让日本人民和政府以二战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推进中日友好关系,维护持久和平。

作品以洁白大理石为材料,用写实手法雕刻了一位身着中国衣裙的美丽少女,她长发如云,长裙曳地,形体优美、丰姿绰约,舒展双臂,回眸注视着落于臂上的白鸽,俨然是一尊护卫和平的圣洁女神,使人的心灵受到洗礼,感到和平之可贵与美好。

歌乐山烈士纪念碑(重庆,1985年)江碧波 叶毓山

江碧波、叶毓山皆为当代著名的雕塑家。

耸立于重庆歌乐山的这座宏伟纪念碑雕塑,是为纪念牺牲于集中营的革命先烈而建造的。

这件集圆雕和高浮雕为一体的高达11米的巨型雕塑是两位作者用数年时间完成的。

作品通过向四周展开塑造的九个人物形象,以宁死不屈、前赴后继、坐穿牢底、迎接曙光四个情节来歌颂革命先烈的崇高气节和英雄气概。

作者将九个人物形体凝聚为巨岩般的整体,远观气势恢宏如山,近看形象生动感人。

坚硬的红色花岗岩与壮烈的革命主题相一致,成为表现革命先烈英雄气概和作品寓意的艺术语言的组成部分。

黄河母亲(兰州,1986年) 何鄂

何鄂,当代雕塑家。

黄河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这件置于祁连山畔黄河岸边的赭褐色花岗岩雕塑作品,雕刻的是一位舒展地仰卧着的母亲,在关注着匍匐于自己身上的婴孩,令人理解作品《黄河母亲》的象征性及对其寓意的联想。

母亲形象有如古代石雕的佛像,又有今日女性美的特征,她美丽、端庄、慈祥、睿智,微笑着注视匍匐于其宽阔胸怀中茁壮的孩子,佑护着孩子的成长。

母亲的长发顺着肩部流淌下来,汇成奔流向前的黄河水,简化处理身躯,曲起的腿部有如山地,其衣纹好似河水的波浪。

这件采用古代石雕手法及概括处理的雕塑,具有中国雕塑的特征。

风凌霄汉(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中心,1990年) 杨英风

杨英风,当代雕塑家。

这件置于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中心的雕塑,是用表面如镜子般能折射周围环境的金属材料,以极其简化的形体构成的一条架起的帆船,给人以风帆高扬的轻快感,从而丰富了人们的审美内容和情趣,说明中国现代雕塑已经超越了题材和表现手法的旧有模式的局限,更具现代性。

五月的风(青岛,1996年) 黄震

黄震,我国当代雕塑家。

该件富有动感的盘旋之状的抽象雕塑,是用钢板焊接喷漆完成的。

作品构成的规律与不规律的矛盾统一、大圈与小圈叠构的变化与统一,是该件作品富有盘旋、升腾前行的律动感之所在。

其3米高的红色巨体在平阔的广场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从而增强其内涵的意义性。

这种超越对客观对象如实塑造的现代抽象雕塑,已经在各城市中耸立,表明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粒粒皆辛苦(中国画)方增先

方增先(1931— ),浙江兰溪人。

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现任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此画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

画的是一位老农蹲在地上伸臂在捡拾地上的麦穗,其后是两辆装载满捆小麦的驴车,毛驴吃力地拉着向前。

从老农左手拿着鞭子和两穗麦穗来看,显然他是随车而行,不时捡起掉在地上的麦穗。

此画充分地表现了农民珍惜粮食的情感。

画家又以“粒粒皆辛苦”为题,旨在启迪观众。

该画笔墨虚实有度,准确而洗练地刻画出老农的神情动态,是20世纪50年代人物画精品。

祖孙四代(中国画) 刘文西

刘文西(1933— ),浙江嵊县人。

曾任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该画创作于1962年。

画家以敦厚质朴的笔法,刻画了生活在黄土地上的祖孙四代农民的憨厚、纯朴、勤劳的品格和富有时代感的精神风貌。

父亲手拄铁锹,儿子是拖拉机手,以表现时代的进步。

白须的老爷爷蹲在地上,背着可爱的小重孙女享受天伦之乐,其满脸皱纹是苍桑岁月留下的印记。

离不开黄土地的典型的陕北农民形象,活现于画家的笔下,蕴含着画家对农民的熟悉和对农民的深厚情感,显示着画家的写实功力与表现技巧,是20世纪60年代的佳作。

春水归舟(中国画)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

1949年始旅居阿根廷、巴西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