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阅读69之二总1127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237327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星期六阅读69之二总1127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星期六阅读69之二总1127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星期六阅读69之二总1127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星期六阅读69之二总1127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星期六阅读69之二总1127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星期六阅读69之二总1127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星期六阅读69之二总1127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星期六阅读69之二总1127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星期六阅读69之二总1127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星期六阅读69之二总1127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星期六阅读69之二总1127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星期六阅读69之二总1127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星期六阅读69之二总1127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星期六阅读69之二总1127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星期六阅读69之二总1127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档.docx

《星期六阅读69之二总1127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星期六阅读69之二总1127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星期六阅读69之二总1127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档.docx

星期六阅读69之二总1127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档

练字该不该从唐楷入手?

本报记者张稚丹《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06月18日第10版:

美术大观)

临王羲之《黄庭经》(局部)王天民书

《爨宝子碑》(东晋)拓本  原石现存云南曲靖市一中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唐)拓本  原石现存陕西麟游县

长期以来,提及学习书法入门,书法教育界必言“先正楷,再行楷,再行书”。

而正楷专指颜柳欧——颜体舒展、大气雄厚,柳体瘦劲、法度森严,欧体严谨,间架结构好,三者体现了点画、结构的规范化。

无论是老师推荐,还是市面上出售的字帖,多以此三者为主。

如颜真卿《多宝塔》《勤礼碑》《麻姑仙坛记》、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柳公权《玄秘塔碑》等。

初听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画院高研班导师王天民说“颜柳害人,扼杀个性”,书法打基础应从隶书和魏楷开始,我大吃一惊,但细究下去,发现这是个有意思、有价值的话题。

初学书法理当求“雅正”

现实中不只一个人认为:

最好以行书起步,兼练楷书。

楷书的严谨会让你还没hold住它,就先有挫败感了,只适合于修炼稳健的基本功。

行书发挥空间较大,可以很快看到自己的进步成果,对培养兴趣有益。

想想也是,我小时候数次临《九成宫醴泉铭》,均不得其真髓,最后也就息笔了。

但这真的可行吗?

据说曾有老先生携草书作品请当代草书大家林散之指教,散翁一张一张认真翻看,只点头不说话。

老先生走后,林老说:

“这个人还在门外转。

”他说如果来访者是小青年,他一定毫不犹豫让他刹车,赶快写楷书。

但老先生走了一辈子弯路,叫他从头练楷书,一则使其难堪,二则为时已晚,故只能缄口不言。

宋代书法家苏轼也说,楷书如站,行书如行,草书如奔,还没见过站都站不稳就能跑的人,行草都是以楷书为本体的。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具有一种“崇正性”,如孔子就有“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之说。

细思起来,当是从小处庄重端敬,培养品格的正派、正直,延伸到对法统大义的坚守。

南渡之后的南宋词学中也重“雅正”,但重点并不在于建立一种艺术理论,更在于强调正朔,崇尚“正统”,与理学中的“道统”一脉相承,代表了定于一尊的“正统化”。

所以,从孩子们的人品塑造、习性养成考虑,楷书是汉字最成熟的字体,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法度谨严,对初学书法的少年儿童应是最好的选择。

魏晋楷书与唐楷孰高?

但楷书不只有唐楷。

从历史追溯,最先出现的是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晋人楷书,其后是魏碑楷书,包括北魏前后书风相近的摩崖石刻、墓志碑版石刻,之后才是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为代表的初唐楷书,以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中晚唐楷书。

明清书家已开始提倡从颜柳楷书入手。

颜柳楷书骨力刚健,笔法严谨,运笔有明显的提按动作,可以纠正随手画的毛病。

但过犹不及,强调过头,这反而成了缺点和弊病。

譬如转折、挑剔处的重顿,恰恰是宋代书家米芾所说的“丑怪”之处。

现在中小学毛笔字教学普遍死学颜柳,只求形似,发展了其生硬刻厉,把颜柳写成了仿宋体字,接下来学行书当然就举步维艰了。

王天民认为,晋楷乃楷书之源。

唐楷只重视用笔结体的规范性而忽略了情感表现,容易扼杀初学者的艺术个性,对青少年而言尤为严重。

因为法太严,容易写得僵硬,缺少生机,更谈不上能表现艺术个性。

这一点,南宋艺术家姜夔和清代康有为已说得非常清楚。

姜夔认为:

古法强调潇洒纵横,结构千姿百态。

唐楷以平正为善,结体拘束,用笔单一,失去了魏晋之风规,恰恰失却古法。

应当学习魏晋楷书,尤其是魏之钟繇和晋之王羲之楷书。

所以清包世臣说:

“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板刻。

康有为概括了魏晋楷书十美:

“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

曰:

有十美。

一曰,魄力雄强。

二曰,气象浑穆。

三曰,笔法跳跃。

四曰,点画峻厚。

五曰,意态奇逸。

六曰,精神飞动。

七曰,兴趣酣足。

八曰,骨法洞达。

九曰,结构天成。

十曰,血肉丰美。

”康有为认为唐楷有八病:

疏、凋、迫、薄、争、滑、直、敛。

魏晋古法绝于后世,其结体之密,用笔之厚,笔画意势舒长,纵横宕往之态正是唐楷所缺少的。

唐楷更缺少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计白当黑、神奇无限的美。

有人认为唐楷和魏晋楷书都好,其实不然。

因为唐楷将楷书形式僵化,意味着楷书的终结,最后变为印刷体就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北宋将楷书行书化,一反唐楷的僵化。

循书法流变之路更顺畅

王天民说,魏晋楷书之古法源自金文汉隶。

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乃至魏晋碑刻与墨迹来看,都有篆隶遗意,所以包世臣说:

“北碑自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

王天民习书多年,他的书法自由捭阖而又笔意深致,书法家启功先生评价说:

“王天民的书法确很得法。

”他的亲身经历也证明了这一观点:

“我自幼遵从人文学养深厚的家父教导,从临习金文汉隶到魏晋楷书开始,相当于沿着汉字的流变过程,体会笔法与结体,感觉意气舒畅,神采焕发,有一种触发了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感觉,待后来临唐楷时就觉得很累。

习字当从金文大篆入手(这也是伴随我一生的书体),之后是汉隶、魏碑,即走钟繇-卫夫人-二王传承。

汉隶太可爱了,没有隶书修养,进不了钟卫。

我问他:

“您不觉得颜柳很美吗?

”他说:

“正因为过于完美,所以扼杀个性,变成千字一面的美术字,我儿子就是写颜柳写废了的。

”教育中普遍用颜柳,非常不妥。

他认为,书法的本质是抽象性和意向性,书法造诣决定了山水画的写意性,所以非常重要。

有人说,如果学书法是希望自己的字好看一点,那不妨从唐楷入手,但如果有志于书法艺术甚至是中国画的学习,建议从篆书入手,甚至从甲骨文入手也行。

那么,现代少年儿童学习书法,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如今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实用性可以忽略不计。

学习书法,更主要的是让孩子们了解汉字之美,提高艺术素养,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那么不论是从打基础入门的当下来说,还是从未来的艺术能力发展而言,金文汉隶和魏晋楷书似乎都是更好的选择。

董源《潇湘图》:

南宗山水的典范之作(古画品鉴)

陈慧慧《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06月18日第10版:

美术大观)

潇湘图卷董源(五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画家董源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他的作品被视为中国绘画史的一个转折点。

在明代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中,王维和董源被奉为南宗文人绘画鼻祖。

藏于北京故宫的这幅《潇湘图》,则是董源绘画风格的典型代表。

与董源同时代的山水画家多表现北方雄伟壮丽之景,此画则描绘了江南秀润多姿的山水景色。

卷首画沙岸平坡,有朱衣女子二人往水边行去,滩头有5人击鼓奏乐,似在迎候江上正要靠岸的小船。

后段写远山茂林,渔人张网的情景。

坡岸上几个渔人正在撒网捕鱼,有的已下到水里,似在水下安网。

另有几只小船,错落点缀在清波之间,自在往还。

画卷下端,沙洲苇渚历历可见,而在坡岸后,茂林重叠,屋舍隐约可见,其后山势连绵,蔚然深秀。

人物工细设色,虽小而逼真。

潇湘,指湖南省内潇河与湘江,二水汇入洞庭湖,风光旖旎,是历代文人歌咏图画的主题。

董源此幅《潇湘图》,是现存最早的画题为“潇湘”的作品。

但是此画表现得是否为潇湘实景呢?

据台湾学者考证,董源是江西钟陵人,任职于金陵(今南京),一生并未到过湖南,画的可能只是其常见的江南山水。

江南山丘低矮平缓,空气湿润,山间多烟雾迷蒙。

为了表现这种山水特质,董源创造了一种重要的山水技法——披麻皴。

盛唐以来,山水画家主要集中在关陕一带,基于北方地形地貌的特征,他们的山石线条以方硬工稳为主。

而董源则开始用松散线条描绘江南地区起伏的丘陵,这种线条松动随意,长短参差不齐,轻松自然,形如披麻。

披麻皴在描绘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时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山体轮廓显得柔和圆润,又层次感分明,后世许多文人画家皆习此法。

此画中林地山峦都作概念式的圆头三角状,用无数浓淡不一的墨点来描绘山峦的凹凸起伏,再辅以留白处理,营造出雾气迷蒙感与光影效果,表现出夏日江南山水间草木丰茂、云气滃郁之景象。

画中南方低矮的山丘、芦洲渔浦以及描绘山石纹理的披麻皴法,都是董源山水之特色。

与气势雄伟的北方山水画正好形成鲜明对比,开启了江南山水画之先河。

这种山水风格受到元明文人的追捧,明代董其昌甚至将其推为南宗之鼻祖。

这幅《潇湘图》也成为南宗山水的典范之作。

《潇湘图》作为中国山水画史上代表性作品,被历代文人贵族争相收藏。

该画清代入藏于内府,溥仪出宫时带到了长春,抗日战争后流散于民间。

1952年由张大千捐卖给中国政府,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

董源其人虽已不存,然而透过传承至今的《潇湘图》,却可以感知其笔下南方山水的天然之趣与悠远意境。

寓言七题

汤祥龙《人民日报》(2016年06月01日24版:

副刊)

光热都到哪儿去了

太阳问大地:

“我每天给你那么多的光热,都到哪儿去了呢?

大地便去问那些整日辛勤劳作的人们。

果农告诉他:

“我装进香甜的果子里了。

稻农告诉他:

“我装进沉甸甸的谷子里了。

建筑工人告诉他:

“我装进高耸入云的大厦里了。

铁路工人告诉他:

“我装进飞速奔驰的火车里了。

桥梁专家告诉他:

“我装进立交大桥的设计图纸里了。

作家告诉他:

“我装进一篇篇的小说里了。

报社编辑告诉他:

“我装进一张张当天发行的报纸里了。

电影导演告诉他:

“我装进一部部精彩的故事大片里了。

老师告诉他:

“我装进孩子们的脑子里了。

学生们听了,也要来告诉大地,太阳见了,连忙笑嘻嘻地说道:

“大家刚才说的,我都听到了,我的光热能换来这么多丰硕成果,值了!

空话开会

空话先生召集大伙儿开会,实话也应邀坐上了主席台。

会议一开始,主持会议的空话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整整讲了大半天。

直到看看时间差不多了,空话才想起身旁坐着的实话,便对实话说:

“你怎么不讲话?

实话说:

“这不是一直由你在讲吗?

我还能讲什么呢?

空话客气地说:

“可我也没有讲什么呀!

实话笑了,说道:

“你这倒是说了一句大实话。

散会后,有人问参加会议的人,空话都在会上说了些什么。

许多人都摇头。

有人说,听他讲了半天,听到的都是废话。

那问的人又说,那实话不是也参加会议了吗?

难道他就没有讲话?

人们反问他,如果会场上主持会议的人一直在讲空话,还会有实话说话的机会吗?

两只老鼠

两只饿慌了的老鼠,终于找到了一个粮仓。

趁着月黑风高,两只老鼠从墙脚下的一个窄窄的小洞里,一前一后偷偷地钻了进去。

钻在前面的那只老鼠,看着满仓的粮食,不由心花怒放,放开肚子大吃起来。

钻在后面的那只老鼠,不知什么原因,才吃了一半,便再也不想吃了。

那只吃得饱饱的老鼠,心满意足地拍拍肚子,问它道:

“傻瓜,怎么不吃了,在想什么呢?

那只老鼠却指着它那鼓鼓的肚子,心事重重地说道:

“我在想,你肚子吃的这么大,还怎么从洞口钻出去?

成功的标志

失败者对成功者抱怨道:

“现在这个世界,无论是大街还是小路,每条路上到处都挤满了人,谁都想获得成功,可从哪儿去找到成功啊?

成功者平静地说:

“那你不妨离开热闹的人群试试。

失败者不解地问道:

“怎么,难道离开了人群,就能找到成功吗?

“是的,其实成功就是这么简单。

”成功者说:

“只要离开了拥挤的道路,寻找到一条从没有人走过的路,那你就算成功了。

懒惰的孩子

懒惰听人说她有个孩子,感到十分惊奇,就特意去找到那人,问道:

“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你是怎么知道我有孩子的呢?

那人看了懒惰一眼,说道:

“我也是听法国十九世纪的伟大作家雨果说的。

居然连十九世纪的法国大作家都知道百多年后的我有孩子?

懒惰更觉得不可思议了,问道:

“那雨果先生是怎么说我的呢?

那人说:

“雨果说你不仅有孩子,而且还有两个孩子,男孩叫盗窃,女孩叫饥饿。

失败的财富

小白兔在和小花猫的几次较量中,都赢得了胜利。

小花猫百思不得其解,向小白兔请教获胜的秘密。

小白兔说:

“我没有什么秘密,只是从小灰兔那里讨得了一些经验。

小花猫说:

“小灰兔那里我也去过,它那里有的只是一些失败的教训,对于我们来说,可以说毫无用处!

小白兔一听,不由连连摇头说道:

“你这就错了,失败的教训对我来说比成功的经验更值得珍惜,正是从那些失败的教训中,我才找到了战胜你的办法,才能获得成功啊!

种子的愿望

一粒小小的种子,在即将入土之前,对泥土爷爷说道:

“老爷爷,我要快快长大,早日为这绚丽多姿的世界增添一抹绿色。

泥土爷爷笑眯眯地说道:

“孩子,你说得对,只要努力,理想终会变成现实。

几年过去了,和它一起入土的种子,早已长成了一棵棵大树,只有它却长成了一株小草。

小草很不甘心,对泥土爷爷说:

“爷爷,你太偏心了,为什么它们都长成了大树,只有我却长成了一株小草呢?

泥土老爷爷笑眯眯地回道:

“孩子,你本来就是一粒小草的种子,为什么非要让自己长成一棵大树呢?

尽管如此,你为世界增添一抹绿色的愿望现在不是已经实现了吗,你应该高兴才对啊!

童心未泯,童心且驻

虞金星《人民日报》(2016年06月01日24版:

副刊)

人有百样,而且哪怕是同一个人身上,也往往存着复杂的色彩。

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

我们能看到抱着死去的宠物小金鱼痛哭流涕的孩子,心生怜惜,也能看到蛮不讲理、顽劣难当的“熊孩子”,心生无奈。

生命的各种颜色,落在群体之上,每个人都会分到一些,应该没有哪一个十全十美,也没哪一个一无是处。

所以,该褒该贬,是现实里最平常不过的状态,哪怕是在孩子们的世界里。

不过,对于从孩子们的世界生长起来的“童心”,我们却只有褒扬。

从小学习语文,我们就知道,词语是有感情色彩的,脱离语境,也散发着我们的主观偏好。

那么,“童心未泯”这个词是什么色彩的呢?

无疑是个清明澄澈的褒义词。

从“童心未泯”的褒义色彩上,能洞察我们的内心:

在语言所代表的精神世界里,我们把童心视作宝贵的存在。

惟其如此,才会欣喜于它的“未泯”,甚至还带着点庆幸的意味。

童心是什么?

顾名思义,自然得从孩子身上去找。

童心是什么?

更得从成人的世界来看。

因为毕竟“童心未泯”的主语,正是那些情感复杂的成人们。

这个完美的词,这种不着瑕疵的状态,带着成人们难以抑制的艳羡。

童心,与其说是从初生的生命中长起来的蜜果,不如说是成人们经过成长打磨,反省自身,痛定思痛,总结出来的明亮境界。

所以,一辈子津津有味打量孩子的丰子恺先生才会说,“我看见世间的大人都为生活的琐屑事件所迷着,都忘记人生的根本;只有孩子们保住天真,独具慧眼,其言行多足供我欣赏者”。

童心是什么?

借这位敦厚前辈的话说,是孩子的天真与慧眼,是大人不该忘记的人生的根本。

童心生长自孩子们的世界,却绝不等同于幼稚。

真正的童心,天真和慧眼缺一不可。

天真本来就是个褒贬莫名的状态,倘没有慧眼,就难免沦为糊涂的幼稚。

配上慧眼的透彻,天真才是直指根本的率直。

拿童心去打量世界,并不意味着无知、浅薄,背后深蕴的,应该是真实的简单,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尊重,对真诚、善良、美与爱的坚持。

这都是旧话,但人生的根本,不就在其中吗?

正是有“童心”的标准在,我们才会对有些所谓“给孩子看”的动漫乃至文学作品心存疑虑。

真正被期待的童心,不是浮于表面的简单逗乐,不是全无逻辑的散乱编造。

它当既是孩子们身上天然纯净的一面,也是成人们心中孜孜以求的一面。

这样的童心,耐得住孩子刨根的追问,也经得住成人理性的打量。

能够横贯孩子与成人的精神世界,联结人类成长的精神线索,这正是童心的价值。

有人说,童话其实是写给大人看的。

这话既错也对,它小看了孩子看透“皇帝的新装”的能量,却正好点中了成人对童心的渴求。

其实,就像李贽拿“童心说”对抗伪道学一样,在精神的广阔世界里,我们把童心视作一面明亮的镜子,照见人成长过程中不断堆积的污垢,也把它视作一条自救的长舟。

在童心之舟上,无所谓孩子与大人。

细节里,一座城

2016年05月29日07:

朝花·广告稿件来源:

解放日报尤 吟

在细雨中走入江南一座不大的城市,这样的情形发生过多次,这一次兼着夜色,故而没有什么惊喜。

很难忘记,有那样几次,看过了A面的某些城市,就在几个不起眼的B面、C面上令我跌了眼镜。

比如,火车站进站队伍中有人加塞,管理人员一脸漠然仿若写着“看不见”;比如,在主商业街背面污水横流、磨刀霍霍俯拾即是;比如,展博馆里人流涌动,最需要导引的肢残人士被漠视,挤到贴边……

行到这座城市的第二天,我的眼光便开始落向人的颜色、城的细部和犄角旮旯。

龙池山自行车公园,在万亩茶园之间盘错出12公里长的车道,供人练车、跑步、快走。

偏偏飘雨,刮风,越来越大,冷到不行。

躲进电瓶车,忽觉一阵暖。

原来,它是“穿”雨披的——每排座位外面都挡了透明软塑帘,驾驶员提醒我拉上拉链,把风完全“栓”在外面。

加上这道“软装备”,大概是因为管理人员坐车在先,并且不苟且于当时或雨或风或寒或湿的感受。

下车后知道,这个本来可以圈起来热卖的“江苏第一个自行车主题公园”,是免费对游人开放的。

听得此语,刚才车道所经三潭映碧、花谷探奇等“慢游十八景”,即便被雨冲刷得朦胧一片,此刻还是让眼前明朗起来。

所谓“世界只有一把紫砂壶”,是因为世界只有一坨醒了7000年的紫砂泥。

我所到的这座城,收藏了这坨泥和这把壶,然后在它的四方捏合出了几百陶艺名师和无数把灵壶。

然而,到我第一次造访时,却是要到这座城的田园深处,才能觅得大师名匠的些许踪影。

据说,他们都不太好找,可又能找到——就在离烧窑最近的地方。

这一次我遇见的,是有着“出神入化手,七窍玲珑心”的顾景舟弟子徐秀棠。

年近八旬的老人,像一块揉捏出韧劲的紫砂泥,很迅捷地从木椅中硬朗成一棵笔直的树。

随和的开口,却是先拒绝“大师”之称。

他说自己一生,最看重的活法是墙上那幅字:

“做数件可流传趣事消磨岁月,会几个有见识高人论说古今。

”由着字,他随口说到一件“趣事”:

有人托朋友拿过来一幅徐秀棠书法,请他鉴别真假。

他吃惊,因为从不出售字画。

就赶紧走到自家门口往墙上望,明明白白,那幅书法还在啊!

显然是有人花高价买了赝品。

他并未跟来人点破,爽快地写了一幅新书给他,说是想跟那幅需要鉴定的字换换……

大概这就是被火滚过的泥的一种品格,在紫砂壶里定格成了圆融方正、见微知著。

离开前,同行的朋友忽然握住徐秀棠的手摸了又摸,好奇道:

“为什么没有茧子?

”老人淡淡一句:

“紫砂人要有工匠精神,但做壶是艺术,不是粗活,手要和心一样细腻。

”这一句,点通我的内里,如一壶春茗灌顶。

第二日,丁蜀镇蜀山,苏东坡曾经筑室居住的地方,古南街谦虚中透着自得,石板路宽仅三四米,长约一公里,街边老屋都是砖木二层小楼,并未家家开店,户户紫砂,却在几乎每一处稍有生涩处,冒出或紫或红的春花。

细看,有些竟然是用缺了角的瓦罐涵养着,光这一点不放弃的心意,就难怪我一步两回头,索性掉了队。

听不到一声叫卖,一位抽水烟老伯见我停步,招呼一声:

到院里吃茶吧。

后来我在江苏最大竹海的所在地湖氵父镇,听说镇上西村果断关停所有矿山宕口和琉璃瓦厂,他们鼓励农户利用闲置空房加盟“篱笆驿站”连锁经营,于是产生了“静心小屋”“原色之家”“想乐山庄”等名字。

我忽然从中相中了定位这个地方的一个词——原色。

原色,是一种回归。

我在竹笋、茶叶、板栗、吊瓜和杨梅里看到了它,在美栖村房屋山墙上充满创意的风俗画里找到了它,在两层八仙桌上三四个壮男叠加不倒的“青狮叠罗汉”非遗表演里发现了它……它淡淡的,静静的,稳稳的,细细的,却总是让心头蒙上一层惬意和自然。

第三晚,回到酒店,桌上依然是一张“手信”——看到您有电脑,给它下面放了斜面架,您用起来视角更好; 晚八点给您烧了一壶水,可以直接喝……出门百八十趟,这是我在任何高星级酒店都从未领略过的暖。

这不过是一家设施不新的老牌“四星”。

我不知道,那并不漂亮的字迹背后是怎样平常或美丽的一张脸,但我知道,她有针脚绵密的待人接物,不当你面前张扬地做,大概已成习惯。

离开这座城市前是一个中午,来送行的朋友刚要帮我行李装车,发现车被洗过了。

是的,没有搞错,这酒店不声不响地给客人洗车。

“土本无情,因匠人执着之情,手到,心到,火焰煅烧,有了灵性和生命。

”我想起徐秀棠老人这句话,感觉这块地方,透着手到、心到的质地,耐得起咀嚼。

这座城叫宜兴。

一块不黑不白,淬过了火的紫砂土。

那是它的原色。

【《资治通鉴》精读】

魏国为什么率先强大

2016年05月31日12:

文史·广告稿件来源:

解放日报■王多

魏国,是三家分晋后第一个强大起来的诸侯国。

它为什么会首先强大?

因为有一个英明的领导人——魏文侯。

《资治通鉴》记载: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

”用今天的话来说,魏文侯把卜、田奉为国师,同时每次经过段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

卜、田、段都是当时名士,国君如此厚待,所以“四方贤士多归之”。

这就是礼贤下士。

一次,文侯与群臣饮酒,席上甚欢之时天降大雨,此时文侯下令准备车辆外出。

侍臣问:

“大家正开心,外面又下大雨,您这是要去哪儿啊?

”文侯说:

“我跟村长约好了今日此时要去打猎,虽然在这儿和大伙十分开心,但总不能不把约定当回事儿吧!

”说完,他就去赴约了。

这就是“虞人期猎”的掌故。

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讲诚信、守规矩。

说他有“契约精神”有点夸大,但说他有“契约意识”也不为过。

还有一件事,韩国要借魏兵攻打赵国,文侯说:

“赵是我的兄弟,我看这事就算了吧。

”后来赵国借魏兵攻打韩国,文侯说:

“韩国是我兄弟,我看这事就算了吧。

”当时,韩赵两国的使者都拂袖而出。

但之后得知文侯都不借兵,便都更加敬重魏国了。

《资治通鉴》通过几个小故事,把魏文侯的明君形象一下子勾勒出来了。

在他的领导下,“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以上只是几个小细节,其实魏文侯之所以是一个英明的领导人,必然还有其过人之处。

我总结一下,一个是气度,一个是用人。

一次会议上,文侯问群臣:

“我这个君主如何啊?

”下面的人都奉承:

“您是充满仁爱的君主。

”可是有个叫任座的人说:

“您得到中山国,不把它封给弟弟(当时的惯例),却把它封给儿子,这叫什么仁君?

”文候当时脸色就变了,任座看到这场面,干脆灰溜溜地出了会议室。

文侯转而问自己信任的大臣翟璜。

翟璜回:

“您当然是仁君。

”文侯纳闷:

“此话怎讲?

”翟璜说:

“我听说国君仁爱,臣子一定直率。

您看刚才任座那么直率,就知道您是多么的仁爱了。

”文侯这话愿意听,其实也感觉到自己错了,于是乐意顺着翟璜给的台阶下,吩咐翟璜把任座叫回来。

他本人则下堂迎接,把任座视为贵客来招待。

这个事很典型,反映了君主也是人,有傲骄的一面,也有任人唯亲的一面。

但魏文侯强在什么地方呢?

一是知错能改,二是胸襟开阔。

还有一次,文侯与田子方喝酒,乐官们一旁奏乐助兴。

文侯说:

“今天编钟的乐声好像有点走音,左边有点高。

”田子方当时就笑了。

文侯问:

“你笑什么?

”田子方回答:

“我听说国君干的事儿,应该是任用乐官(管理),而不是听音乐听得头头是道。

现在您如此精通乐音,我担心您舍本逐末,忘了任用官员的职责。

”魏文侯说:

“哎呦,先生说的对!

”这个故事看起来是关于“音乐与治国”关系的典故,但更体现了领导人接受批评的胸襟与气度。

接下来说吴起,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名人,打仗很厉害。

不过是非也多,受人忌恨。

他本是卫国人,在鲁国当官。

有人对鲁国国君说:

“吴起的老妈死了,他不回去治丧,因为这事,他老师都与他断绝了关系。

如今他又通过杀妻换取功名,真是一个残忍而又没有良心的人。

再说,我们小小的鲁国能战胜齐国,这不是什么好事,其他诸侯都盯着我们,鲁国危险了。

吴起日夜被这些舆论包围,担心某天被治罪。

加之听说魏文侯十分贤明,于是决定一走了之,投奔魏国。

魏文侯征求大臣李克的意见。

李克说:

“吴起这个人贪婪好色,不过擅长用兵,就连司马穰苴(当时的齐国名将)也不如他。

”最终,魏文侯果断任命吴起为大将,西击秦国,获得大捷,攻占了五座城池。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魏文侯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